北师大版(2025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7.7 牛顿第一定律(17页教学课件+精品微课视频+逐字稿+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2025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7.7 牛顿第一定律(17页教学课件+精品微课视频+逐字稿+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物理观念:学生能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明确力和运动的关系,构建正确的运动和力的物理观念。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惯性现象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等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 科学探究: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惯性的概念及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 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尤其是“实验推理法”的理解和应用;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3分钟)
1. 教师讲解:通过PPT展示掷出去的实心球不再受到推力却能继续在空中行进的图片,提出问题:“掷出去的实心球不再受到推力,也能继续在空中行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脑海中初步形成对物体运动和受力关系的疑问。
3. 活动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惯性(15分钟)
1. 教师讲解:展示惯性现象的相关图片(如乘坐公交车时,车启动和刹车时乘客身体的状态变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讲解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跟速度等因素无关;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
2.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认真听讲,理解惯性的概念。思考并讨论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3.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三)解释惯性现象(12分钟)
1. 教师讲解:以汽车突然刹车,身体向前倾和汽车突然开动,身体向后仰为例,详细介绍分析惯性问题的方法:明确原物体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利用惯性知识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按照这三个步骤对惯性现象进行分析。
2.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思考并分析“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为什么会向前倒”这一惯性现象,在练习本上写出分析过程,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
3. 活动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掌握分析惯性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惯性的利用与防止(8分钟)
1. 教师讲解:通过PPT展示惯性在生活中利用和防止危害的图片(如跳远运动员助跑、汽车安全带等),讲解惯性在这些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2.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举例说出其他惯性利用和防止危害的实例,在小组内分享交流。
3.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牛顿第一定律(18分钟)
1. 教师讲解: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用到的控制变量法(每次实验同一辆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
2. 学生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观察实验装置,了解实验目的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小车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运动的距离和速度减小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2分钟)
1. 教师讲解: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进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关键词(“一切”“总”“或”“直到有外力迫使”)进行详细解释,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实验推理法),并阐述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实验结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思考教师对关键词的解释,结合生活实例,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和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3.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使学生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1.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惯性的概念、惯性现象的分析方法、惯性的利用和防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
2.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框架,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疑问。
3.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等难点内容,要多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牛顿第一定律》讲课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咱们要学习第七章“运动和力”里超有意思的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这可是物理世界里的“大明星”定律,学会它,好多生活中的奇妙现象都能轻松解释啦!
咱们先从一个好玩的场景开始。(展示掷实心球的图片)大家看,掷出去的实心球,在离开手之后,明明不再受到推力了,可它还是能继续在空中向前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小球自己长了“小翅膀”吗?大家先带着这个疑问,跟老师一起探索今天的知识。
在开始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场景,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迅速抽取杯子下面的纸条,杯子并没有随纸条移动;快速敲击硬纸片,鸡蛋也没有随纸片运动,而是调到杯子中;运动的小车突然碰到木桩停止,而车上的木块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向前飞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啊,这就是惯性在搞怪!惯性呢,就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打个比方,假如你早上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不想起床,这时候床就像有“惯性”一样,想让你一直保持躺着的状态。同样的道理,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不管是在地上静止不动的石头,还是在天上飞的小鸟,它们都有惯性。而且啊,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和速度可没有关系哦。就像一个大胖子和一个小瘦子,胖子质量大,他的惯性就比瘦子大,要让胖子动起来或者停下来都更难。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啦,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可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它不是力,就好像不能说受到“懒床作用”一样,记住了吗?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惯性,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现在大家是不是对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呢?
下面我们结合汽车刹车、启动的例子,用惯性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老师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一共分3步。第一步,明确原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汽车启动前乘客是静止的,刹车前乘客是随着汽车一起运动的;第二步,分析物体受力情况,汽车启动时,乘客的脚随车向前运动,受到了车的摩擦力,而身体其他部分没受到这个力;第三步,利用惯性知识得出结论,汽车启动时,脚动了,但是身体由于具有惯性,还想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所以就会向后仰;汽车刹车时,脚停止运动了,可身体因为惯性,还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就会向前倾。
现在,大家来试试用这个方法解释一下这个现象: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为什么会向前倒呢?(引导学生填空:跑动中的人开始向前运动,脚被绊停止,而身体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向前摔倒。)
惯性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麻烦,比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人由于惯性可能会受伤。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像系安全带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来看看视频。
不过,惯性也不是只有坏处,我们还能利用它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呢!比如,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会快速助跑,这是利用了惯性,让自己跳得更远;我们拍打衣服,衣服上的灰尘因为惯性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这样就能轻松抖落下来啦。再比如,锄头松动,我们可以迅速撞击锄柄,锄头就可以套牢,我们看看视频。
了解了惯性,咱们再来探讨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想想,一个滚动的足球,过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对啦,是因为受到了阻力!那阻力大小和物体运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展示实验装置图片)
这里有一个斜面,还有一辆小车,我们让同一辆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呀,这是为了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这可是实验的关键哦,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然后呢,我们在水平面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木板,大家观察一下,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运动,会有什么不一样呢?(展示实验记录表)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的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得也就越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平面超级光滑,没有任何阻力,小车会怎么样呢?没错,它就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基于这个实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逐句解释定律内容)“一切”就是说所有的物体都符合这个规律;“总”就是一直、不变的意思;“或”表示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原来静止的就一直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一直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种状态只能是其中一种,不会同时存在;“直到有外力迫使”就是说这个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得没有外力来干扰物体。这里大家要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来的,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没办法用实验直接证明,这种方法叫做实验推理法。
牛顿第一定律还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以前人们一直以为物体要运动就必须有力一直推着它,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我们实验里的小车,没有外力(阻力)的时候,它就能一直运动下去。只有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比如从静止变为运动,或者运动速度、方向发生变化。(展示力与运动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讲解)如果物体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它就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如果受到非平衡力,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就会加速运动;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就会减速运动;受力方向和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为了检验大家有没有掌握今天的知识,我们来做一道题。(展示题目: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B、力是改变使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讲解答案B的原因)
好啦,现在咱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学的内容。(结合课件课堂小结部分,总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重点内容)我们学习了惯性,知道它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还学会了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了惯性有利有弊。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白了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啦,同学们课后可以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惯性现象,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惯性,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七章运动和力
掷出去的实心球不再受到推力,也能继续在空中行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一、情景引入
二、惯性
观察与思考:
看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二、惯性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跟只质量有关,跟速度等因素无关。
注意:
3、只能说 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
受到惯性作用
具有惯性
二、惯性
解释惯性现象
二、惯性
解释惯性现象
想一想,议一议
汽车突然刹车,身体向前倾
汽车突然开动,身体向后仰
分析惯性问题的方法,共有3步。
1、明确原物体运动状态;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利用惯性知识得出结论。
二、惯性
试解释下列惯性现象
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为什么会向前倒?
解释:跑动中的人开始向____运动,____被绊停止,而______由于具有______,要保持向____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向前摔倒。


身体
惯性

二、惯性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二、惯性
惯性的利用
三、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因为阻力!
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三、牛顿第一定律
三、牛顿第一定律
表面状况
毛巾
棉布
木板


阻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s /m
实验记录表:
小车速度减小的情况


平面越光滑,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 。
结论:



更小
更慢


更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
2.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三次最终都会停下来?
1.每次实验同一辆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么?
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的速度相同,用了控制变量法。
受到了力的作用------阻力
三、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1.“一切”适用于所有物体。
4.“直到有外力迫使”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2.“总”一直、不变。
3.“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就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必有其一,不同时存在。
5.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实验推理法)
6.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释:
三、牛顿第一定律
保持原来的状态
加速运动
减速运动
曲线运动
运动和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一定律
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
B、力是改变使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D、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
四、课堂小结
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惯性的利用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