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碳减排与国际减排合作 第六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碳减排与国际减排合作 第六课时

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标解读】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过程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影响,提升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关注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加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观察与调查,了解身边与国际上的碳排放有关情况,结合区域背景探讨不同主体应对碳减排起到的作用,增强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重难点)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碳存在形式及碳循环过程。(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新课导入】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的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 A 在该时间区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额的企业 B,则可在市场上出让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想一想,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
一、国际减排合作
1.碳减排的原因: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各国具体担负责任的区别
①发达国家的责任
责任: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原因:大气中人为增加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带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目前,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
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碳转移,这将进一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碳减排负担。
②发展中国家的责任
责任: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因为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
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大、贫困人口多,综合国力普遍较弱,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期,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项目 具体内容
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
责任 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3.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
(1)碳交易:为了平衡各国利益,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
(2)碳交易原则:为体现公平性原则,《京都议定书》对已经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量的强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
(3)碳交易的要求: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
【知识拓展】碳汇与碳源
碳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实例:森林、草原、庄稼等绿色植物、海洋中藻类植物都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碳源: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机制
碳源实例:海洋、土壤、岩石与生物体,生物遗体分解、工业生产、生活等会放出二氧化碳。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
碳排放交易就是把碳排放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买卖。通常,政府对能耗企业的排放历史进行调查,然后为该企业设定在未来某个时段内可以排放的配额。如果企业 A 在该时间区段的碳排放高于配额,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购买,或者通过技术改进减少碳排放;而排放低于配额的企业 B,则可在市场上出让剩余配额,获得经济报酬。
1. 想一想,政府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区域认知)
提示:
为了积极应对减缓气候恶化,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激励企业主动降低碳排放量,控制碳排放总量,推动高碳产业的技术革新。
2.在制定和实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中,我们应注意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思维)
提示:可能要注意以下问题:碳价波动性大,如何定价;如何核查确定企业的配额;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
【针对性训练】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1962—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6.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