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1 小题,共 19 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在过去的江村,家里的日子是处处围着灶台转的。“灶”意味着对于“火”的掌控,在老一辈江村人的回忆中,除了满足做饭、烧水等基本的生活需要,灶台还能用于制备喂养家畜的饲料,或者处理秸秆、木柴等农业生产中的“剩余物”,其用途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灶”又是与江村的民俗文化紧密关联的。“熏青豆”是江村人家的必备品,每年秋分过后,当地人家便去自家田地里采摘毛豆,剥开煮沸,置于灶台上烘烤翻动,待青豆烘干起皱后即可出锅,在当地的人情往来中,常常作为家庭的“门面”用于泡茶待客。江村人尤其是当地妇女信仰“灶神”,每逢初一、月半以及过年过节,家中妇女都会早早起来,祭灶祈福。在老一辈看来,有了“灶”,日子才有着落;有了“灶”,才能每年熏青豆招待来客,家里才有面子;有了“灶”和“灶神”像,才能按时供奉,以求全家平安。甚至可以说,要是没了“灶”,房屋就不像一个完整的“家”。同“灶”最相关的吃饭问题也是家中最大的事情。掌管做饭的,一般是家中的女主人,若是婆婆做不动了,“灶”的掌管权便转交到了儿媳手中。倘若遇上父母外出务农做工,孩子们总是要“当家”的,他们早早就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有关灶台的一切。周家民宿的男主人回忆起儿时生活时说道:“不是怀念,是忘不了!——小时候我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不就是三个人做饭吗?这很好玩的,谁烧火、谁上灶(做菜),都要争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灶台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化机会,让他们能够早早地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从空间布局上看,从前农村人家中灶台与餐桌是在同一个房间的,正是这一方小小的灶间,成了家人每天相聚、聊天的场所。“同灶共食”的记忆连结着大家庭的过往,一位奶奶回忆道,“以前我(家里)有七个人,我女儿女婿两个,我们两个,我一对公公婆婆,一个小姑,两个灶台,一个烧菜,一个烧饭。(大家)在一个桌子吃,热闹的、开心的呀。几个人说说话,闹忙闹忙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共用一个灶吃饭,才算得上“一家人”。因此,兄弟分家又叫“另起炉灶”,即从此“各用各家灶,各吃各家饭”。正是在“围着灶台过日子”的生活实践中,家庭生活的知识得到了传承,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得到了确认,“家”也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再生产。三十余年来,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江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现代化的灶具逐渐进入了村民的视野,一方面为江村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灶台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传统的灶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视作“不干净”的存在。人们觉得用灶台会搞得房间里“烟雾弥漫”,影响住处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当农村家庭需要装修或重建房屋时,“灶”总免不了被“请出去”或拆毁的命运。“原来有灶的,现在造楼房把它拆了就没有了。那个灶我小时候就有了,拆掉的时候舍不得!”一位大妈不由得如此感慨。人与“灶”之间难以割裂的情结在具体的行动中得到了体现。事实上,老一辈江村人总在以各种替代性的策略保留“灶”在家中的一席之地。早年,如果一户人家需要翻新住房,他们常常会在庭院的小平房里重新砌一个灶,甚至专门修建一间小平房来摆放灶台。近年来,新的住房政策严格限制了每户的房屋总面积,小平房也需要纳入总的平方数,为了尽可能保留主楼的面积,人们不愿意在主楼外单独建小平房,灶陷入了“无处安放”的境地。一些人家开始购买不锈钢制造的可移动灶台,甚至请人或自己制作简易的“灶”,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也是别有一番趣味,这一过程中免不了代际之间的协商,以求达到某种生活方式上的共识与和解。“灶”意味着传统,意味着“乡土本色”,更意味着人们现在与过去生活的连续性,难以割舍,难以放下。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文化不仅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还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文化振兴”正是乡村振兴得以长久开展的保障。围绕灶的知识、实践、信仰、记忆和情感综合在一起,互相交融,成为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并延续至今,这一文化背后,蕴含了社会与生活方式变迁中的常量,那便是中国人的家。对“灶”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灶”不能仅仅被当作纪念馆中代表着过去的展品,更要立足于今天和未来。(摘编自孟昕域、刘拥华《水乡文化录:灶台边,是家庭生活的记忆》)材料二: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须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村人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以及过年过节,一定会祭祀“灶神”,他们把“灶”和完整的“家”联系在一起。B.过去大家庭“同灶共食”,每家都有两个灶台,分别烧菜、烧饭;而分了家就要“另起炉灶”,灶台成了家庭的象征。C.以各种替代性的策略保留“灶”,虽然免不了代际之间的协商,但最终是为达成某种生活方式上的共识与和解。D.动物没有与人同等的经验积累能力,而人既可以在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也可以从别处获得间接经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村的灶台不仅可用于做饭、烧水,还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烧家畜的饲料,处理秸秆、木柴等。B.家中掌管做饭的一般是当家的,先是婆婆,然后是儿媳,也有孩子“当家”的,那是父母不在家的时候。C.虽然农村装修或重建房屋时,传统的灶不免拆毁,但总还有人很舍不得,用各种替代性的策略保留“灶”。D.材料二中费孝通关于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能够解释材料一中人们为何对传统“灶”难以割舍。(3)访谈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假如你是孟昕域、刘拥华,材料一中针对周家民宿男主人的回答设计的问题是( )A.你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灶台能提供宝贵的社会化机会吗?B.你小时候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有关灶台的一切了吗?C.你小时候遇上父母外出务农做工,有早早当家做饭的经历吗?D.你怀念儿时“当家”做饭在家庭生活中承担责任的生活吗?(4)请根据材料,谈谈为何要保护“灶”文化。(5)学校将邀请孟昕域作“江村的灶台与家庭生活”为主题的讲座,请你结合材料,替他拟出讲座提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1 小题,16 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设计来世史铁生①要是今生遗憾太多,在背运的当儿,尤其在背运之后情绪渐渐平静了或麻木了,你不妨随心所欲地设想一下自己的来世。你不妨试试。在背运的时候,至少我觉得这不失为一剂良药——先可以安神,而后又可以振奋,就像输惯了的赌徒把屡屡的败绩置于脑后,输光了裤子也还是对下一局存着饱满的好奇和必赢的冲动。这没有什么不好。这有什么不好吗?无非是说迷信,好吧,你就迷信它一回。②我想,倘有来世,我先要占住几项先天的优越:聪明、漂亮和一副好身体。③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的和不走运的。譬如说一个人很笨,这该怨他自己吗?然而由此所导致的一切后果却完全要由他自己负责——他可能因此在兄弟姐妹之中是最不被父母喜爱的一个,他可能因此常受教师的斥责和同学们的嘲笑,他于是便更加自卑、更加委顿,饱受了轻蔑终也不知这事到底该怨谁。④再譬如说,一个人生来就丑,相当丑,再怎么想办法去美容都无济于事,这难道是他的错误是他的罪过?不是,好,不是。那为什么就该他难得姑娘们的喜欢呢?因而婚事就变得格外困难,一旦有个漂亮姑娘爱上他却又赢得多少人的惊诧和不解,终于有了孩子,不要说别人就连他自己都希望孩子千万别长得像他自己。为什么就该他是这样呢?为什么就该他常遭取笑,常遭哭笑不得的外号,或者常遭怜悯,常遭好心人小心翼翼地对待呢?⑤再说身体,有的人生来就肩宽腿长潇洒英俊(或者婀娜妩媚娉娉婷婷),生来就有一身好筋骨,跑得也快跳得也高,气力足耐力又好,精力旺盛,而且很少生病,可有的人却与此相反生来就样样都不如人。对于身体,我的体会尤甚。譬如写文章,有的人写一整天都不觉得累,可我连续写上三四个钟头眼前就要发黑。譬如和朋友们一起去野游,满心欢喜妙想联翩地到了地方,大家的热情正高雅趣正浓,可我已经累得只剩了让大家扫兴的份儿了。所以我真希望来世能有一副好身体。今生就不去想它了,只盼下辈子能够谨慎投胎,有健壮优美如卡尔 刘易斯一般的身材和体质,有潇洒漂亮如周恩来一般的相貌和风度,有聪明智慧如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一般的大脑和灵感。⑥既然是梦想不妨就让它完美些罢。何必连梦想也那么拘谨那么谦虚呢?我便如醉如痴并且极端自私自利地梦想下去。⑦降生在什么地方也是件相当重要的事。二十年前插队的时候,我在偏远闭塞的陕北乡下,见过不少健康漂亮尤其聪慧超群的少年。当时我就想他们要是生在一个恰当的地方他们必都会大有作为,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必定成就非凡。但在那穷乡僻壤,吃饱肚子尚且是一件颇为荣耀的成绩,哪还有余力去奢想什么文化呢?所以他们没有机会上学,自然也没有书读,看不到报纸电视甚至很少看得到电影,他们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便只可能遵循了祖祖辈辈的老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夏忙冬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如常地流逝,然后他们长大了,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才华逐步耗尽变作纯朴而无梦想的汉子。然后,可以料到,他们也将如他们的父辈一样地老去,唯单调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注定的痕迹。而人为什么要活这一回呢?却仍未在他们苍老的心里成为问题。然后,他们恐惧着、祈祷着、惊慌着听命于死亡随意安排。再然后呢?再然后倘若那地方没有变化,他们的儿女们必定还是这样地长大、老去、磨钝了梦想,一代代去完成同样的过程。或许这倒是福气?或许他们比我少着梦想所以也比我少着痛苦?他们会不会也设想过自己的来世呢?没有梦想或梦想如此微薄的他们又是如何设想自己的来世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只希望我的来世不要是他们这样,千万不要是这样。⑧那么降生在哪儿好呢?是不是生在大城市,生在个贵府名门就肯定好呢?父亲是政绩斐然的总统,要不是个家藏万贯的大亨,再不就是位声名赫赫的学者,或者父母都是不同寻常的人物,你从小就在一个备受宠爱备受恭维的环境中长大,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无忧无虑的现实,绚烂辉煌的前景,左右逢源的机遇,一帆风顺的坦途……不过这样是不是就好呢?一般来说这样的境遇也是一种残疾,也是一种牢笼。这样的境遇经常造就着蠢材,不蠢的概率很小,有所作为的比例很低,而且大凡有点儿水平的姑娘都不肯高攀这样的人;固然他们之中也有智能超群的天才,也有过大有作为的人物,也出过明心见性的悟者,但毕竟概率很小比例很低。这就有相当大的风险,下辈子务必慎重从事,不可疏忽大意不可掉以轻心,今生多舛来生再受不住是个蠢材了。⑨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不好;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也不好。⑩生在一个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位置上怎么样?嗯,可能不错。 既知晓人类文明的丰富璀璨,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艰难,这样的位置怎么样?嗯,不错。 既了解达官显贵奢华而危惧的生活,又体会平民百姓清贫而深情的岁月,这位置如何?嗯!不错,好! 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故而能如罗曼 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这样的位置可好?好。确实不错。好虽好,不过这样的位置在哪儿呢? 在下辈子。在来世。只要是好,咱可以设计。咱不慌不忙仔仔细细地设计一下吧。我看没理由不这样设计一下。甭灰心,也甭沮丧,真与假的说道不属于梦想和希望的范畴,还是随心所欲地来一回“好运设计”吧。(节选自《史铁生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为“设计来世”像一剂良药可以治愈背运带来的创伤,以比喻的方式凸显设想来世的重大疗效。B.“我”对于聪明、漂亮、好身体等先天条件的渴望,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公的一种无奈与抗争。C.文章以轻松而又不失深度的笔触,探讨了命运的不公与人生的种种遗憾,进而提出了“设计来世”的想法。D.“我”设想了一个“完美来世”,表达了对超越个人局限、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期待。(2)关于文中下乡插队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算拥有聪明、漂亮、健康等先天优越条件,如果出生在不恰当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作为。B.这个段落使用亲身经历论证降生地点的重要性,表达了“我”对那些少年命运的惋惜。C.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那些少年单调的一生,在反复追问中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D.“我”不希望自己的来世像那些少年一样被命运所困,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3)文中画横线处说“真与假的说道不属于梦想和希望的范畴”。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作者对于来世的种种设计背后,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哪些深刻体悟?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1 小题,20 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晚至狮林寺宿焉。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蒙蒙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节选自清代袁枚《游黄山记》)(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天雨寒 A甚 B端午 C犹披重袭 D拥火 E云 F走入夺舍 G顷刻混沌(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卯”为干支纪年法,在古代常被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文中用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相同。B.“虽兜笼不能容”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虽”意义和用法相同。C.“鼎足”原指鼎的三只脚,常用来比喻三方并立对峙的局势,形象地写出了三座山峰对峙的壮观景象。D.“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中的“薄”,是厚度小的意思,形容暮色浅淡,与“如履薄冰”的“薄”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依次记述了作者游览黄山的行程,脉络清晰,将每日所见所想详细道来,使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游山。B.描写立雪台时,细致展现古松生长姿态,又借诸峰如儿孙俯伏之景,意在突出山景色的静态美与层次感。C.在写登大小清凉台观云铺海一景时,作者先写台下峰的各种形态,后着重渲染铺海的壮观景象,突出峰景比云海之景更值得观赏。D.结尾处提及步行里程、进山天数等,是对此次游山经历的总结,许多游记都会在结尾处出现对参游人、游玩时间或路线等进行总结的语句。(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余自笑赢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②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5)文章结尾提到作者此次游黄山“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这七日游山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西江月 遣兴①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注】①写于辛弃疾废退闲居时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写词人借酒消愁,醉中寻欢,看似无愁,实则内心愁绪难掩。B.“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认为古人书中言论皆不可信,不合当下,全然无用。C.“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通过描写与松树对话这一诙谐场景,尽显醉态与憨趣。D.整首词语言通俗,风格诙谐豪放,于看似洒脱随性中,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请结合王国维的这一评论,谈谈你对这首词“境界”的理解。(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诗句是:“ , ?”(2)《诗经 邶风 静女》一诗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热恋中男女的微妙心理与有趣互动,其中男子因姑娘“ ”而“ ”,尽显其急切与痴迷,读来画面感十足。(3)在古代诗词中,作者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绪,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比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1 小题,10 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那些对鲁迅作品浅尝辄止的人们常有一种误解,认为鲁迅尖刻、好斗,没有包容慈善的胸怀。其实,鲁迅待人是宽厚的,也很少 A_______ 地发脾气。倒是那些反对鲁迅的人们,对鲁迅采用的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在政治上给鲁迅栽赃,说鲁迅靠日本特务的津贴出书,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法西斯蒂”……在学术上对鲁迅进行贬损,说鲁迅小说只有一两篇可取,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剽窃之作,鲁迅的文风是“流氓风格”……甚至还用 B_______ 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说他“南腔北调”“满口黄牙”……对鲁迅恨之入骨的人,更以撤职、起诉、呈请通缉等方式对鲁迅进行迫害。在世界文豪当中,像鲁迅这种被攻击得遍体鳞伤者,恐怕是绝无仅有的。面对 C_______ 的攻击,鲁迅最初采取的态度往往是隐忍退让——尤其对青年,更默然甘受损失。直到退避到棺材里还有戮尸之虞,他才奋起反击。所以,鲁迅论争文字留存的“纸上声”,其中自然不乏战叫,但的确也夹杂着被咬噬之后的伤吟,恰如他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八日致曹聚仁信中所言:“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然而,由于鲁迅是一位终生荷载、寐不卸甲的战士,所以在他的全部遗嘱中最闪光的也正是他那些“驳难攻讦,至于忿詈”的论争文字。这恰如他对章太炎先生遗著的评价:“战斗的文音,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人们”和文中加点的“人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B.在当今社会,人们的语言交流和人际沟通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C.随着社会发展,原本依靠土地养家糊口的人们开始外出打工或做生意。D.新式飞花令深受人们喜爱,已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游戏。(3)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有何不同。①说他“南腔北调”“满口黄牙”……②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10 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的窗户,每一栋静默的房屋。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倾诉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河边的木板房里,甲_______。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乙_______。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涋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①在渐渐退去的夕辉,②乌镇就如古典的一位恬静女子,③着蓝花布衣,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复杂、浮躁、虚荣……丙_______,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6个字。四、写作(60 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做最好的自己(节选)席慕蓉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上的一棵苍松,就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但一定要做溪边最好的一丛小灌木;如果你成不了灌木,那就做一棵小草,让道路因你而更有生气。……总会有适合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有大事,也有小事,我们要做的就是眼前的事;……成功还是失败并不取决于你所做事情的大小,做最好的自己。这首诗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参考答案1.(1)B(2)B(3)D(4)①“灶”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意味着人们现在与过去生活的连续性,难以割舍,难以放下。②文化中具有社会共同经验,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记忆,“灶”文化也是社会共同经验和记忆。③延续至今的“灶”文化是乡土社会独特的文化,蕴含着社会与生活方式变迁中的常量。(5)①先阐述“灶”在乡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烧水做饭等。②重点从“食”的方面展开论述“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家庭概念等:如用灶“熏青豆”来泡茶待客,当地祭灶祈福习俗,一家人“同灶共食”的温馨等。③反观当下,分析现代化的灶具冲击着传统灶台的地位:一些年轻人的错误认识,灶台的逐渐消失等。④呼吁对“灶”所蕴含的乡土文化的重视、继承:人与“灶”之间有着难以割裂的情结,“灶”文化是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应得以继承。2.(1)D(2)C(3)①“梦想和希望”是超越现实的存在,它们不受现实“真与假”的限制。②“我”通过对来世的设想,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设想虽然在现实中可能无法实现,但它代表了“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不公的反思。③“梦想和希望”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是否真实,而在于它们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动力,激发人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4)①对命运不公的反思,作者通过设想来世,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先天条件不公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②对个人局限的认识,作者意识到个人的能力、外貌和身体状况等先天条件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种认识促使作者设想一个完美的来世。③对环境影响的重视,作者通过插队经历,认识到出生环境对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这种认识促使作者设想一个理想的出生环境。④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作者通过对来世的设计,表达了对超越现实局限、追求精神自由和理想生活的渴望。3.(1)BEG(2)D(3)C(4)①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②一会儿云气散去,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树顶上,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5)山径险仄,山道断绝,需要攀爬木头梯子;天气寒冷,需要穿厚重的皮衣,烤火取暖;山峰高耸,山风强烈,人不能站立;路被草遮蔽,需要几十个人割草才能通行。4.(1)B(2)①写真景物。下片选取了“昨夜”二句,描写了词人醉后疑松摇动,以手推松,静态的松树在诗人眼中成了动态,尽显诙谐幽默和盎然趣味。②真感情。上片“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句,直抒胸臆,写出词人胸怀大志却无法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③有境界。通过真景物和真感情的描写,词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愁苦,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深远的境界。5.(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2)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二: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示例三: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6.(1)A.无缘无故 B.污言秽语 C.五花八门(2)C(3)句子①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句子②中的省略号表示引文的省略。7.(1)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2)甲:有几家店铺,乙: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丙: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8.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