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现代文阅读(新高考通用)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类(学生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现代文阅读(新高考通用)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类(学生版+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类
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29篇文本和《乡土中国》。这些作品,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信息性文本阅读对标核心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以学术论文为主,兼及新闻述评、政论时评、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内容比较陌生,理论性比较强;形式多样,有单一文本及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实质为主题群文阅读。信息性文本阅读新题型包括基于核心概念的拓展运用类题型,基于文本特征的信息迁移运用题型,基于理据支撑、文本逻辑的解决问题题型,基于新情境,互文关联的跨文本、跨学科题型等。
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号分析典催论的杏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
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
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
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
【教材勾连】
首先,指导思想层面的明确。命题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贯彻应教尽教、应考尽考的原则,着眼教考一体、教考融通,着意回归教材。
其次,依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就地取材,借助情境知识进行现场迁移,即时建构,实现知识的转化运用,是高考试题与教材有机关联的较高境界。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后真相时代》直接关联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的相关内容。如教材内容列举了信息失真的几种情况,而《后真相时代》中的“竞争性真相”则成为教材内容的绝佳注脚。
【考查走向】
一是信息性文本类型、场域更加宽广,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体、题材的语料、图文可能有机组合,构成基于信息处理能力的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互文阅读的信息性阅读文本样式,意在强调“信息”;二是更加偏重对考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思维、科学思维及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阅读难度相应加大;三是主观性试题“增加思考和作答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量化答题者思考过程的严密性和思维痕迹的有序性,答题要求明显提高。
【题眼解读】
选择题 题眼包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能够支撑”“推断”
比对原文 心细如发找到细小的陷阱,具有逻辑思维推断能力
文内信息设题的三种情形
1.句群内设题
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往往集中在一段内的几句话组成的句群中,做题时需要对相应的句群所表达的语意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并加以判断。
2.层次内设题
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往往分散在两段或多段文字中,做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层次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整合、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并加以判断。
3.语篇内设题
选项内容往往是对整体文意的概括分析,是依据对原文信息的理解而作出的推理判断,做题时需结合对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加以分析判断。
主观题题眼包括“如何”“效果”“启示”“实际问题”“对此现象的看法”“带来哪些思考”等
情境+问题 三种题型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观点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实际问题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新材料
【提分秘籍】
摒弃错误的读文套板
许多考生在面对信息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不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先文后题,读懂是王道
第一步,览标题查出处,明确话题概念。第二步,扣语句析观点,圈画关键信息。第三步,通全文探文脉,厘清行文思路。
首先,确立大概念观念,阅读文本时要有意识把握核心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策略阐释观点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竞争性真相”即文本的重要概念,文本关于藜麦的各种说法以及澄清事实的过程就是为了引出最后这个重要观点,锁定“竞争性真相”就抓住了理解文本的“牛鼻子”。
其次,厘清观点与材料,主要观点与次要观点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抓住《后真相时代》第二段首句,即可知首段所列媒体的标题、观点都是作者观点的敌对方,这些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和说法,经过经济学家分析、作者实地走访和采访当地人,最终被揭穿谎言。
再次,善于比较,在异同辨析中深化对观点和材料的认知,通过在不同文本间进行比较形成全面认识和价值判断。
把握命题手段,建立命题者思维
一是依体命题,因文命题,因境命题;
二是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关键能力,强调综合性,客观题经常在词语转换表述、语序调整改写、限制因素变更、逻辑关系重构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陷阱;
三是主观题突出对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凸显对探究、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四是注重检测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分析比较以及用阅读所得解释现实现象的能力等;
五是命题设计指向核心素养指标,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细读文本,还原命题思维
一、运用关联思维进行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包括三个层面:字词层面,细读术语或概念,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句子与段落层面,细读主题句与论述结构,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篇章层面,细读观点或理论模型,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要重视其中的字词、句子、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由点带面、点面结合地细读,准确理解作者观点和论证逻辑。
首先,用圈点勾画建立阅读符号系统,从范围副词、程度词、频率词、时态词、指代词、肯否词、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等词语中获取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其次,准确把握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的关联,弄清围绕观点作者选取的材料及如何用材料加以论证的。
二、找准问题与答案的连接点
从关联的角度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所阐释的是论点与论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先细读题目,找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不能犯关联思维上的错误。答案表述既确保了文本要素的关联和自洽,也确保了答案符合文本含义和内在关系,而非套路式、割裂式、模式化的空洞的表述。有些考生的答案恰恰因为没有做到问题与文本、文本与答案、答案与问题的准确关联而导致丢分。
可见,运用关联思维找准问题与答案的连接点,把文体特征、文本内容与内在逻辑充分融合表述,是提升信息性文本阅读答题能力的关键。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人也具有类似于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不过,要把它变成艺术呈现出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出现,输入我们设定的提示词,无论写实还是抽象,就能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瞬间量产。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
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为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艺术家须执着于技巧的训练和完善,而AI已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建立在习得经验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对人工智能而言,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在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创造性活动不再需要大量脑力、体力和时间,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可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艺术该当何为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已开始向人类的想象力、审美层面延伸,在音乐、美术、设计、电影等广泛艺术创造领域发挥过去只能由人发挥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其大语言模型正在不断深入到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
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然而这种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捆绑很容易造成人脑“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大脑创造力的退化。相对于大学,艺术职业教育在这方面碰到的挑战越发明显。以往注重技巧能力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艺术职业教育中教授的插图、建模、设计软件操作等职业技能,更多可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前途都必须重新思考。以往更强调应用能力的职业教育,或许符合手工或机械化大生产的要求,却不一定符合智能时代的要求。当大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那些具有一定重复性的某种技艺技巧,或许已经远远落伍。
(摘编自周博《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困境与挑战》)
材料二:
创造性不是艺术家和作家的专属,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人类往往是通过所谓的灵感进行创作,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
该院系统整理了存世宋画的数字资料,从宋画的布局构图、笔墨特征、物象分类等方面进行数据标记,先形成了一个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在审美上,人的作用是告诉人工智能“美”的定义是什么。然后用宋画审美的特征来训练人工智能,让它习得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特有的抽象意识,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最后“画”出具有宋代味道的个性化作品。
永乐宫壁画始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增补。这些壁画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过许多破损、遗失以及不符合原笔原意的修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套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再到专家验证和AI模型调参优化的工作流程。具备这套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与手工修复技术相比更高效,这种技术应用到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将大有作为。
艺术创作和语言文本关系密切。先用算法提取《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句式复杂度、语法特点和情感表达,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基于文字特征来区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实验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写。
AI降低专业设计的门槛后,更多普通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中国农村宅基地总量巨大,村民需在宅基地上盖房。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村民设计结构专业、性能优良、风貌体面、价格适当的房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显然是可行的。
我国有巨大的数据资源,有优质的信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有海量的可供采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当然也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场景。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摘编自李世奇《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艺术创作就变得简单可行,从而导致人类大脑创造力的退化。
B.在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具备特定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比手工修复技术效率更高。
C.周博认为,AI诞生和不断发展,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等会带来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D.李世奇认为,AI绘画工具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可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执着于技巧训练和完善才可以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然而人工智能则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许多的艺术效果。
B.AI要画出有个性化笔墨的山水画,先要形成存世山水画的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再用山水画审美特征训练AI,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
C.用算法提取《论语》所有文字总体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情感表达等,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就能辨出哪些章节是孔子写的,哪些是弟子写的。
D.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在艺术方面或许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3.下列“图”与“文”构成的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图1)用数据标记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让人工智能学习他的笔法节奏、结构疏密,可以“写”出带有王羲之韵味的“书法”。
B.(图2)这是名为“铜几”的人工自然家具,人工自然家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和精密数字制造技术创造的新中式家具。
C.(图3)通过训练机器人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输入各种情境指令,它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适应社交环境。
D.(图4)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分门别类地学习苗族纹样的视觉特征,制作出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可生成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1.【答案】(3分)C
【解析】“AI的诞生和不断发展”错误。根据“AI 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可知,是“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
2.【答案】(3分)D
【解析】“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只谈到艺术方面,没有提到其他方面。
3.【答案】(3分)C
【解析】不是艺术范畴。结合材料出处和内容,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选项内容与之无关。
4.【答案】(4分)①先总述人工智能(AI)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带来困境和挑战;②再具体从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三方面阐述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解析】第一段,由“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可知,主要写人工智能(AI)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带来困境和挑战。第二段,由“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艺术该当何为呢?”可知,是在艺术家的艺术方面的困境和挑战。第三段,由“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可知,是在艺术家身份方面的困境和挑战。第四段,由“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可知,是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总体看,第一段和二、三、四段间构成总分关系,第一段是总述,二、三、四段是分述,先是艺术家的艺术,再是身份,最后是艺术教育,也就是具体从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三方面阐述人工智能(AI)带来的困境和挑战,先总说,后分说,思路答两个阶段就行。
5.【答案】(6分)①能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②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③给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带来创新。
【解析】根据“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可知,能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根据“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可知,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根据“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及后面的事例可知,给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带来创新。
【变式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深圳至珠海的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为商务往来、旅游观光、家庭出游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了大湾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这是当地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的一个缩影。
①何谓“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一般是指各类航空器在真高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进行各类飞行活动及其辐射产生的经济形态。其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板块,具体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呈现出产业链条强劲、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辐射效果明显等特点。其发展主要依托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进步为低空飞行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航空器和飞行控制系统。目前,国内低空飞行器行业在无人机及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研发与制造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众多企业纷纷涉足无人机制造、应用服务等领域,在适航审定、航线执飞、上线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无人机、飞行汽车为代表的“新通航”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举措不断优化。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各省市也正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竞相发力建设“天空之城”。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强劲赋能已渐露蓬勃之势,迎来了重大机遇期,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低空经济迎来风起之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超万亿市场规模逐渐显现,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接近1200亿元。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超5.7万家企业正在加快抢占“低空版图”,试图“乘风起飞”。从区域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呈现出各自的产业特征。其中深圳作为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凭借着产业政策与资源上的优势,集聚了大量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飞行规模全国领先。
但也应看到,相较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助力低空经济“飞”得更高、“飞”得更快,基础在于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要充分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动能,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扩大低空空域开放,与此同时,要夯实低空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直升机停机坪等通航基础设施的同时,推动通信导航、气象装备、能源动力以及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期待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空中的士”能加速走进大众生活,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出行选择,为经济增添增长的动力。
(摘编自孙新《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开拓“万亿规模”新蓝海》)
材料二:
今年春天,江苏省无锡市丁蜀机场“空中赏樱”专线在樱花盛开期日均起降超30架次,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春日美景的新视角。目前,低空应用场景仍在不断丰富,从“赏樱游”到“城市游”,更多特色低空旅游项目正在酝酿。此举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为高技术产品提供了试验场,为企业提供了市场,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向。②当前,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各类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为培育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启动专门计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实现场景与产品的“双向奔赴”,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供需联动是场景创新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出现供需不匹配。一方面,要从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出发,打造智慧化、便捷化、普惠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重视并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拿发展低空经济来说,可聚焦“低空+观光旅游”,策划多样化的低空观光产品;聚焦“低空+城市治理”,更好赋能环境、交通、应急、安防等治理需求,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
开拓应用场景,不仅要挖掘现实需求,还要突出创新思维,探索更多“人无我有”的应用场景。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实能力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形成自身特色。开发低空经济场景,可以与数字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场景结合起来,培育智慧城市、文旅发展、数字生活等领域的潜在场景,进行协同开发。这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数据共通、资源共享、发展共谋,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为新技术新产品寻找更多应用场景,正成为各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现实选择。抓住机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推动场景资源向企业开放,定能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杨丽《用新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低空经济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是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其发展虽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B.以通用航空器、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行业近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蕴含着万亿级市场规模。
C.地方政府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力争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和特征。
D.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低空经济,也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到2030年,其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基本实现翻番。
B.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C.建设“天空之城”将便利消费者出行,而“空中的士”的运行增添了经济增长动力。
D.把低空经济场景和数字经济场景结合起来开发,必然能探索出独特的应用场景。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的“重要因素”的一项是( )
A.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技术进步的支撑。
B.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C.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
D.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高空飞行的加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中两处画横线内容的论证效果。
5.(变式题)材料二第一段无锡市丁蜀机场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的“范例”,体现了低空应用场景怎样的发展思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1.B 2.B 3.D
4.第①处:使用设问句,“何谓‘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出低空经济的概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并启发读者思考低空经济的内涵。
第②处:概述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各类应用场景发展和多个积极开拓应用场景的事实,阐明了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一环的观点,简洁有力。
5.①创新思维,开拓独特的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
②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挖掘机场自身能力。
③注重供需联动,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④寻找更多应用场景,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增加利润增长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B.“以通用航空器、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行业近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错。原文根据“低空经济迎来风起之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超万亿市场规模逐渐显现”,“国内低空飞行器行业在无人机及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研发与制造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知只是无人机及通用航空器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能由此推断低空飞行器行业近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基本实现翻番”错误,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到2030年达到万亿级,并未特指深圳或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翻番。
C.“而‘空中的士’的运行增添了经济增长动力”错误,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低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增添增长的动力,并未特指“空中的士”,所以表达部分正确但不准确。
D.“必然”错误,材料二中提到的是这种结合可能探索出独特应用场景,但并非“必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D.“需要依托高空飞行的加持”错误,材料一中明确指出低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并未提及需要高空飞行的加持。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论证效果的能力。
论证效果从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论据等来考虑。
①“何谓‘低空经济’?”运用设问句,这一设问引出了对低空经济概念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低空经济的定义和范畴,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②“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多个城市启动专门计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论据引用了多种事实,通过阐明这些事实,使论证“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关键一环”这个论点更加强有力。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开拓应用场景,不仅要挖掘现实需求,还要突出创新思维,探索更多‘人无我有’的应用场景”,无锡市运用创新思维,“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实现场景与产品的‘双向奔赴’,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以创新带动产业发展。
②“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实能力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形成自身特色”,在产业基础上,加强多个领域的统筹协调,“培育智慧城市、文旅发展、数字生活等领域的潜在场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助力“低空经济”。
③“供需联动是场景创新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出现供需不匹配”,必须关注供需联动,以推动“低空领域的发展”。“一方面,要从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出发,打造智慧化、便捷化、普惠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重视并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表明要充分满足人民需求,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④“为新技术新产品寻找更多应用场景,正成为各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现实选择”“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推动场景资源向企业开放,定能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抓住机遇,寻找更多应用场景,促进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利润增长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仙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和雄奇飘逸的风格,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千百年来,人们采用笺、注、疏、解、通等方式,校理文辞,疏解意旨,彰显其艺术神韵,创造了诸多阐释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明代画家沈周却另辟蹊径,以图像为载体,通过飘逸灵动的线条、匠心独运的构图,将《蜀道难》中的巍峨山川、幽深林木具象化为一幅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这幅图画承载着画家对李白诗歌的认识、对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丰富内涵,是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之一。
《蜀道难图》是画家根据诗歌绘制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的内容,但它并不是诗歌内容的完全再现,这和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特性有关。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性,除了符号理性意义之外,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性的静态名词,所包含的义项也不止一个,但在诗意画中,图像却只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因为“图像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它在使诗意绽开的同时也会屏蔽另外的部分”。图像作为表意符号,表现的是静态的瞬间性,并且依靠视觉展现和接受,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具体可观的元素来表达画家的个性。比较而言,诗歌除了有具象的“境”,还有抽象的“意”,语言符号可以表现动态的叙述性,还可以超越视觉,通过描摹听觉、嗅觉和触觉意象等多重途径表达诗意。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不同特点,造成了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
(摘编自罗丹《沈周〈蜀道难图〉的诗意再现与游离》)
材料二: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了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沈周的《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如“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准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之感,这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然而,在沈周的艺术创作中,他巧妙利用图像的构图审美与瞬间视觉性特征,不仅忠实于《蜀道难》的文本精髓,更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使得《蜀道难图》在视觉形象上实现了“增殖”。画面中,骑驴旅人、道店歇息、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生动细节纷纷涌现,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沈周为何要如此“无中生有”地增加这些诗歌中原本未有的内容呢 从画卷的整体观感来看,这些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蜀山的巍峨险峻。这种疏密相间、繁简有致的笔墨运用,使得全卷画面更为“悦目”,令人陶醉。从叙事策略角度看,沈周的这一安排为幽深艰险的深山环境增添了几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使得诗中与外界隔绝的蜀地,展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微妙的联系,使得“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琐细的生活世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节奏。这种情感节奏与沈周笔墨的节奏发生共鸣,产生了美妙的“和声”。这种“和声”不仅与李白原诗的韵律遥相呼应,更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而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不只含有符号理性意义,还积累着某些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化记忆,诗意画的图像并不能将它们全部表现出来。
B.虽然《蜀道难》与《蜀道难图》的载体在本质上有诗画之别,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
C.《蜀道难》中的听觉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然而绘画存在局限性,诗意画难以将声音的悲戚之感充分传达出来。
D.《蜀道难图》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了蜀山的巍峨险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画作,但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B.由材料可知,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也不可能完全再现苏轼《后赤壁赋》的内容。
C.王维是诗人和画家,如果由他来图绘《蜀道难》,会比只是画家的沈周更成功。
D.《蜀道难图》的“增殖”效应,与画家沈周对丰富画面层次感的考量不无关系。
8.下列对《蜀道难图》的描述,能够体现“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的一项是( )
A.行旅之人在山道上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
B.险峻的高山之间,壮观的瀑布飞溅而下,冲击着山崖上的黑褐色巨石。
C.狭长曲折的山谷中,无数的波涛在翻腾回旋,烘托出地势的险峻陡峭。
D.整个画面远景由山峦陡峭高峻,近景古树挺拔,营造出雄奇深邃的意境。
9.(变式题)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互文”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分析。
10.(变式题)北宋时,画院曾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考查画家。有一位画家别出心裁,画的是夕阳西下时,一个少年骑在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几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幅“诗意画”的构思之妙。
【答案】6.B 7.C 8.B
9.①诗歌与诗意画之间,存在着相互阐发、相互补足的关系;
②《蜀道难》是《蜀道难图》的绘画蓝本,《蜀道难图》是《蜀道难》的衍生图像,二者在诗情画意上可以相互阐明,相互发挥,相互补充。
10.①“踏花”与“归去”是两个动作,而画家有意遮蔽了“踏花”的内容,只通过夕阳西下、马儿疾驰的画面,巧妙呈现“归去”的诗意;
②“香”为嗅觉体验,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因此画家“无中生有”地在马蹄周围画上几只飞舞的蝴蝶,暗示马蹄曾经踏花,犹带花香,这就巧妙地呈现出“踏花”和“马蹄香”的诗意。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的“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说《蜀道难》与《蜀道难图》都对这一主题有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而不是说两位作者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相同。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会比只是画家的沈周更成功”错误。因艺术形式的限制,图像难以完全再现诗歌的精髓,即使由具有诗人、画家双重身份的王维来图绘《蜀道难》,也未必比沈周更成功。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该项想要展现的应该是《蜀道难》诗歌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句的诗意场景。但据其描述可看出,画作只能从视觉上表现部分诗意,而不能表现其听觉上的冲击感,也就是难以表现“万壑雷”的内容,因此体现了《蜀道难图》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所游离。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①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指的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而此处作者用来表示“文图互文”,也就是指图与文之间的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表达诗意。
②沈周依据李白的诗歌《蜀道难》作画,可见《蜀道难》是《蜀道难图》的绘画蓝本。而“在沈周的艺术创作中,他巧妙利用图像的构图审美与瞬间视觉性特征,不仅忠实于《蜀道难》的文本精髓,更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使得《蜀道难图》在视觉形象上实现了‘增殖’”,可见《蜀道难图》是《蜀道难》的衍生图像。正因如此,二者在诗情画意上可以相互阐明,相互发挥,相互补充。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表达见解的能力。
从画题的主旨来看,作品应当表现的主题内容包括两方面,一个是“踏花”“归去”“马蹄”的动作画面,一个是“香”的嗅觉呈现。
①就视觉呈现而言,“踏花”与“归去”是两个动作,并且“踏花”在先,“归去”在后。而根据材料原文“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可知,图像是无法同时呈现“踏花”与“归去”这两个动作的。因此,画家在处理“踏花归去”这一动作时,选择了隐而不露的手法。他没有直接描绘出少年踏花的场景,而是通过夕阳西下、马儿疾驰的画面来传达“归去”的意境。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富有诗意,而且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观众可以想象少年在归途中可能经过了哪些花海,感受到了怎样的花香,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幅画的主题。
②根据原文“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可知,“香”为嗅觉体验,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因此,画家在处理“马蹄香”这一嗅觉体验时,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元素进行传达。由于图像无法直接表现嗅觉,画家便通过画几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来暗示花香的存在。这种“无中生有”的手法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贴切地表达了“马蹄香”的意境。蝴蝶的飞舞仿佛在告诉观众,马蹄上还带着花香,因此吸引了蝴蝶的跟随。画蝴蝶飞舞追逐马蹄,说明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香气,“马蹄香”画不出来,但读者能感受到。这样,婉转巧妙的构思颇具诗意,能启发人们的想象。
(一)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原  文】而其(杜甫)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比  对】“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照录了原文的句子。“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  结论:正确。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原  文】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比  对】原文只是说“就诗歌体式风格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选项曲解文意。  结论:错误。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原  文】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比  对】原文有具体阐述“妍媸巨细,悲欢忧喜”“无所不包”,又有概括阐述“一切人情物态”“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选项表述成了“非常广泛”,意思一样。  结论:正确。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原  文】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 【比  对】原文中有“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的句子,选项的意思跟原文一样。  结论:正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原  文】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比  对】选项准确概括了文本三个段落的关系,先总述,后分两点分述。  结论:正确。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原  文】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比  对】概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内容。  结论:正确。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原  文】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比  对】概述古人对待时代悲苦时的态度及代表,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杜甫诗歌的意义。  结论:正确。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  文】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比  对】选项中“汲取了前人传统”与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分别属于并列的两个分论点,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结论:错误。
(二)(2024-2025年度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并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到了六十年代初,河北梆子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局面,但是较以前的辉煌已难望项背。
河北梆子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曾经辉煌灿烂一时,现在陷入尴尬境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现在京剧的状况要比河北梆子好一些,因为近几十年来对其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打造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十来出现代样板戏。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可以在唱腔上做一些改革和变化,这既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又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改革就要能敢于舍弃,对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的担心恰恰正是河北梆子改革的心理障碍所在。穷则思变,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年不变,甚至几百年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
还有就是剧本的推陈出新问题。多少年了,演员换了多少茬,总是那么几出戏,就是再经典的东西也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改革的思想意识问题。多年来,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唯独河北梆子没有什么改革。故步自封,总是守着那几出唱了几百年的旧戏孤芳自赏。
其实,有时候一出新戏、好戏的出现,就可以振兴甚至拯救一个剧种。剧本要出新,唱腔要改革,首先要有这种改革出新的意识。戏剧界、文化界和有关领导层都得要有这种意识。要能沉下心来,舍得花时间精力去组织创作、打磨好的文学脚本,组织戏剧专家对唱腔设计进行改革、出新,拿出三年、五年磨一剑的精神,不信我们的河北梆子出不了好戏、振兴不起来。
好东西就要传下去,但如何传、传得好,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因此,要针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改革创新既能跟上时代步伐,跟上现代人欣赏需求变化,又能不丢掉剧种本质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梆子发展改革的良路,多出精品,让河北梆子重现往日辉煌,让更多的人喜爱传唱,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臧晓峰《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积极探索戏剧创新之路。剧院坚持利用自有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开展不同主题的线上剧目直播,今年又推出“线上直播、观众投票”的创新举措。
在戏剧创作方面,河北梆子剧院围绕雄安新区人文历史文化创作新剧目,比如历史剧《瓦桥关》和现代戏《荷花淀》,在音乐、唱腔设计、配器和作曲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创作河北梆子精品力作的同时,河北梆子剧院也在积极探索河北梆子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今年,由河北梆子剧院牵头组织,邀请相关专家执笔编写的《爱上家乡戏——河北梆子普及型读本》即将出版,这将使更多人认识河北梆子、了解河北梆子、爱上河北梆子。
(摘编自王璇、许晓星《着力打造精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论证思路严谨有序,结构清晰。文章先总后分,先总写河北梆子的地位价值与突出特点,再分述河北梆子的产生发展过程、发展困境及原因、改革路径,思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②论证语言严谨。从“近”“几乎”“大多”等限定词语可看出语言严谨。③论证方法得当。为了论证观点,作者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严密性的能力,也是考查行文思路。
①从论证思路上看:材料一第一段总写河北梆子的地位和价值与突出特点,第二段叙述了河北梆子的产生发展过程,第三段是在说河北棒子的发展困境和原因,第四至八段是在说河北梆子的改革路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先总后分,思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②从论证语言上看:由原文“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可知,文中运用了很多“近”“几乎”“大多”等表示限定的词语,论证语言严谨。
③从论证方法上看:由原文“相对而言,现在京剧的状况要比河北梆子好一些,因为近几十年来对其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打造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十来出现代样板戏”可知,文中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手法,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2024年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⑥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①⑥③⑤ C.⑥④①②⑤③ D.②⑥①④③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疑问。
C.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A 3.D
4.①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②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 ③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大致内容;④帮助读者认识到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
5.①中国航天人开启了月背探测的新纪元,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在探月研究领域进行合作;②中国航天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不懈奋斗,取得了首个世界第一,体现出饱满的爱国热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图表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画线句首先阐述了“船箭分离”的过程:“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而图解中,②展现的是第三级火箭一开始的全貌,④则体现了“弹出”的过程,故②④应位于最前面。
然后,作者进一步介绍了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的“鹰号(登月舱)”的样貌特点“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接下来,则是“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的过程。而观察图解,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到,①中哥伦比亚号方向与④有明显不同,体现了“转身”的过程,⑥中两者接触则体现了“对接成功”的过程,所以紧接着是①⑥。
最后,材料描述了宇航员们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的过程。图解中,③体现了合体后的“哥伦比亚”与“鹰”离开火箭的过程,到⑤时,它们已成为单独的飞行体。因此最后是③⑤。所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②④①⑥③⑤。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曲解文意。土星5号的庞大体型不仅是为了送逃逸塔和登月舱入轨,还包括其他设备和燃料的需求,从而满足其巨大的推力和运载能力,以便将宇航员和飞船送入太空。而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分离是为了完成不同的任务阶段,而不是为了减轻自重。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说法有误。“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的时候,登月舱并没有即将着陆。
B.“然后对后者提出质疑”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探测到的情况有所不同,并没有对“阿波罗号”提出质疑。
C.“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在材料三中没有直接体现,文中主要强调的是“嫦娥四号”探测器的成就,而非驾驶员团队的心情。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描述月球背面(月背)的概念和特点,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月背,这能帮助读者理解书名中“月背”的含义。
通过对月球信息的介绍,读者或许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月背探测的艰难,以及中国探测成功背后的科学、工程意义。因此,这篇推荐序,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成书背景,知晓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在推荐序强调了月背探测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和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的重要性,特别是详细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尤其是“玉兔二号”探测到的科学成果,如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和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这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航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而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
根据材料三结尾作者的呼吁“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可知,作者通过这本书的推荐序,说明我国登陆月背的巨大意义,从而鼓励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并希望年轻人能够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太空世界。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对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首先,“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材料三,作者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特别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成果。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而材料二最后还提到“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可见中国在取得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并没有闭门造车,搞封闭战术,而是秉持着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
而“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从材料中检索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材料三“‘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等内容,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在探月领域的不断进步,甚至取得首个世界第一的自豪。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型归类
信息类文本阅读是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五个任务群29篇文本和《乡土中国》。这些作品,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或发现。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们提高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高考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的要求,均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对应点。信息性文本阅读对标核心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以学术论文为主,兼及新闻述评、政论时评、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内容比较陌生,理论性比较强;形式多样,有单一文本及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实质为主题群文阅读。信息性文本阅读新题型包括基于核心概念的拓展运用类题型,基于文本特征的信息迁移运用题型,基于理据支撑、文本逻辑的解决问题题型,基于新情境,互文关联的跨文本、跨学科题型等。
①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多角度、多层面获取信息,有效筛选信息,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②能清晰地解释文本中事实、材料与观点、推断之间的关系号分析典催论的杏理性,或解释其可能存在的矛盾、模糊或故意混淆之处。
③能比较多个文本或材料,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
④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异同;能从多个文本或一组信息材料中发现新的关联,推断、整合出新的信息。
⑤能运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能够依据多个信息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
【教材勾连】
首先,指导思想层面的明确。命题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贯彻应教尽教、应考尽考的原则,着眼教考一体、教考融通,着意回归教材。
其次,依托教材内容,从教材中就地取材,借助情境知识进行现场迁移,即时建构,实现知识的转化运用,是高考试题与教材有机关联的较高境界。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后真相时代》直接关联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的相关内容。如教材内容列举了信息失真的几种情况,而《后真相时代》中的“竞争性真相”则成为教材内容的绝佳注脚。
【考查走向】
一是信息性文本类型、场域更加宽广,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体、题材的语料、图文可能有机组合,构成基于信息处理能力的主题阅读、群文阅读、互文阅读的信息性阅读文本样式,意在强调“信息”;二是更加偏重对考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思维、科学思维及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阅读难度相应加大;三是主观性试题“增加思考和作答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量化答题者思考过程的严密性和思维痕迹的有序性,答题要求明显提高。
【题眼解读】
选择题 题眼包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能够支撑”“推断”
比对原文 心细如发找到细小的陷阱,具有逻辑思维推断能力
文内信息设题的三种情形
1.句群内设题
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往往集中在一段内的几句话组成的句群中,做题时需要对相应的句群所表达的语意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并加以判断。
2.层次内设题
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信息往往分散在两段或多段文字中,做题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层次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整合、概括,然后和选项进行细致比对,并加以判断。
3.语篇内设题
选项内容往往是对整体文意的概括分析,是依据对原文信息的理解而作出的推理判断,做题时需结合对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加以分析判断。
主观题题眼包括“如何”“效果”“启示”“实际问题”“对此现象的看法”“带来哪些思考”等
情境+问题 三种题型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观点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实际问题
文本材料内容,解读题目中的新材料
【提分秘籍】
摒弃错误的读文套板
许多考生在面对信息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不是静下心来细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先文后题,读懂是王道
第一步,览标题查出处,明确话题概念。第二步,扣语句析观点,圈画关键信息。第三步,通全文探文脉,厘清行文思路。
首先,确立大概念观念,阅读文本时要有意识把握核心概念内涵与外延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策略阐释观点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竞争性真相”即文本的重要概念,文本关于藜麦的各种说法以及澄清事实的过程就是为了引出最后这个重要观点,锁定“竞争性真相”就抓住了理解文本的“牛鼻子”。
其次,厘清观点与材料,主要观点与次要观点以及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抓住《后真相时代》第二段首句,即可知首段所列媒体的标题、观点都是作者观点的敌对方,这些乍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和说法,经过经济学家分析、作者实地走访和采访当地人,最终被揭穿谎言。
再次,善于比较,在异同辨析中深化对观点和材料的认知,通过在不同文本间进行比较形成全面认识和价值判断。
把握命题手段,建立命题者思维
一是依体命题,因文命题,因境命题;
二是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关键能力,强调综合性,客观题经常在词语转换表述、语序调整改写、限制因素变更、逻辑关系重构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陷阱;
三是主观题突出对信息获取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的考查,凸显对探究、批判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四是注重检测学生对不同材料的分析比较以及用阅读所得解释现实现象的能力等;
五是命题设计指向核心素养指标,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细读文本,还原命题思维
一、运用关联思维进行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包括三个层面:字词层面,细读术语或概念,理解作者的关键字词;句子与段落层面,细读主题句与论述结构,理解作者的关键句子与段落;篇章层面,细读观点或理论模型,理解作者的篇章结构。要重视其中的字词、句子、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由点带面、点面结合地细读,准确理解作者观点和论证逻辑。
首先,用圈点勾画建立阅读符号系统,从范围副词、程度词、频率词、时态词、指代词、肯否词、关联词、顺序词、总结词、概念词等词语中获取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
其次,准确把握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的关联,弄清围绕观点作者选取的材料及如何用材料加以论证的。
二、找准问题与答案的连接点
从关联的角度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所阐释的是论点与论据的内在逻辑关系。先细读题目,找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不能犯关联思维上的错误。答案表述既确保了文本要素的关联和自洽,也确保了答案符合文本含义和内在关系,而非套路式、割裂式、模式化的空洞的表述。有些考生的答案恰恰因为没有做到问题与文本、文本与答案、答案与问题的准确关联而导致丢分。
可见,运用关联思维找准问题与答案的连接点,把文体特征、文本内容与内在逻辑充分融合表述,是提升信息性文本阅读答题能力的关键。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普通人也具有类似于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意思维。不过,要把它变成艺术呈现出来是有技术门槛的。但随着人工智能(AI)绘画工具的出现,输入我们设定的提示词,无论写实还是抽象,就能生成相应的图像,使各种风格的艺术产品瞬间量产。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可使创作者本人不必为得到某种风格效果而必须掌握某种艺术技巧。如此,艺术家的艺术、身份和艺术教育就将面临巨大困境和挑战。
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为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艺术家须执着于技巧的训练和完善,而AI已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建立在习得经验基础上的“艺术创造”,对人工智能而言,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在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创造性活动不再需要大量脑力、体力和时间,艺术创作变得简单可行。当“人人都是艺术家”之后,曾经意义上的艺术家的艺术该当何为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已开始向人类的想象力、审美层面延伸,在音乐、美术、设计、电影等广泛艺术创造领域发挥过去只能由人发挥的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其大语言模型正在不断深入到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中枢,如果我们承认艺术家艺术创造的主体性价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的主体将由“人”变为“人和高度智能化的拟人”的结合,那创造艺术的艺术家又是谁呢?
在艺术教育层面,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人工智能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有力工具,然而这种人脑与人工智能的捆绑很容易造成人脑“搭便车”现象,从而导致大脑创造力的退化。相对于大学,艺术职业教育在这方面碰到的挑战越发明显。以往注重技巧能力培养,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艺术职业教育中教授的插图、建模、设计软件操作等职业技能,更多可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未来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前途都必须重新思考。以往更强调应用能力的职业教育,或许符合手工或机械化大生产的要求,却不一定符合智能时代的要求。当大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时,那些具有一定重复性的某种技艺技巧,或许已经远远落伍。
(摘编自周博《人工智能:带给艺术的困境与挑战》)
材料二:
创造性不是艺术家和作家的专属,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方面。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人类往往是通过所谓的灵感进行创作,而AI绘画工具可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识别出人类可能忽略或根本意识不到的模式或联系。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关于数据、算法和编程的创造性表达,所以AI必然会给艺术带来更多可能。而且,AI的介入使得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人类角色和创造力变得更加复杂,艺术家可能不再是作品的唯一创造者,而是与AI合作的指导者或协作者。这种变化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角色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给艺术的定义、功能和社会意义,都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率先使用AI开展的艺术和设计的实验探索,其中一些典型例子可见AI给艺术带来的创新。
该院系统整理了存世宋画的数字资料,从宋画的布局构图、笔墨特征、物象分类等方面进行数据标记,先形成了一个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在审美上,人的作用是告诉人工智能“美”的定义是什么。然后用宋画审美的特征来训练人工智能,让它习得中国人对自然物象特有的抽象意识,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最后“画”出具有宋代味道的个性化作品。
永乐宫壁画始于元朝,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增补。这些壁画长期缺乏维护,出现过许多破损、遗失以及不符合原笔原意的修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套从数据收集分析到图像重建、深度学习风格,再到专家验证和AI模型调参优化的工作流程。具备这套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与手工修复技术相比更高效,这种技术应用到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将大有作为。
艺术创作和语言文本关系密切。先用算法提取《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各自的文字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句式复杂度、语法特点和情感表达,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基于文字特征来区分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实验结论是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写。
AI降低专业设计的门槛后,更多普通人也能享受高质量的设计服务。中国农村宅基地总量巨大,村民需在宅基地上盖房。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为村民设计结构专业、性能优良、风貌体面、价格适当的房子?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显然是可行的。
我国有巨大的数据资源,有优质的信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有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用户,有海量的可供采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当然也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艺术应用场景。未来在艺术方面也许挑战的正是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摘编自李世奇《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更多创新和可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成为创意工具之后,艺术创作就变得简单可行,从而导致人类大脑创造力的退化。
B.在复现古代壁画风貌上,具备特定工作流程的AI图像修复技术比手工修复技术效率更高。
C.周博认为,AI诞生和不断发展,给艺术家的艺术、身份等会带来巨大的困境和挑战。
D.李世奇认为,AI绘画工具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给艺术生产带来了更多创新和可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传统训练和创作体系中,执着于技巧训练和完善才可以达到既定的艺术效果,然而人工智能则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许多的艺术效果。
B.AI要画出有个性化笔墨的山水画,先要形成存世山水画的有体系的庞大数据集,再用山水画审美特征训练AI,并与AI绘画工具协作。
C.用算法提取《论语》所有文字总体特征,包括词频、句子结构、情感表达等,再训练一个AI模型,它就能辨出哪些章节是孔子写的,哪些是弟子写的。
D.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在艺术方面或许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在其他领域,如经济、军事、交通,或许同样也可以挑战人类想象中的极限和可能。
3.下列“图”与“文”构成的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图1)用数据标记王羲之的存世墨迹,让人工智能学习他的笔法节奏、结构疏密,可以“写”出带有王羲之韵味的“书法”。
B.(图2)这是名为“铜几”的人工自然家具,人工自然家具是指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和精密数字制造技术创造的新中式家具。
C.(图3)通过训练机器人模拟人类的社交行为,输入各种情境指令,它可以在特定环境中与人进行口语交流,适应社交环境。
D.(图4)通过训练人工智能分门别类地学习苗族纹样的视觉特征,制作出若干人工智能小模型,可生成特定品类的苗族纹样。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中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变式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深圳至珠海的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正式开通,为商务往来、旅游观光、家庭出游提供了新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了大湾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这是当地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的一个缩影。
①何谓“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一般是指各类航空器在真高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进行各类飞行活动及其辐射产生的经济形态。其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飞行保障四个板块,具体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呈现出产业链条强劲、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辐射效果明显等特点。其发展主要依托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进步为低空飞行提供了更加安全、高效的航空器和飞行控制系统。目前,国内低空飞行器行业在无人机及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研发与制造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众多企业纷纷涉足无人机制造、应用服务等领域,在适航审定、航线执飞、上线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以无人机、飞行汽车为代表的“新通航”已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政策举措不断优化。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各省市也正在加速布局低空经济赛道,竞相发力建设“天空之城”。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综合经济形态,低空经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强劲赋能已渐露蓬勃之势,迎来了重大机遇期,2024年也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
低空经济迎来风起之时,其背后所蕴含的超万亿市场规模逐渐显现,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机构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接近1200亿元。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超5.7万家企业正在加快抢占“低空版图”,试图“乘风起飞”。从区域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呈现出各自的产业特征。其中深圳作为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凭借着产业政策与资源上的优势,集聚了大量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飞行规模全国领先。
但也应看到,相较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助力低空经济“飞”得更高、“飞”得更快,基础在于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要充分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动能,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扩大低空空域开放,与此同时,要夯实低空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直升机停机坪等通航基础设施的同时,推动通信导航、气象装备、能源动力以及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期待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空中的士”能加速走进大众生活,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多元的出行选择,为经济增添增长的动力。
(摘编自孙新《低空经济乘势起飞,开拓“万亿规模”新蓝海》)
材料二:
今年春天,江苏省无锡市丁蜀机场“空中赏樱”专线在樱花盛开期日均起降超30架次,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春日美景的新视角。目前,低空应用场景仍在不断丰富,从“赏樱游”到“城市游”,更多特色低空旅游项目正在酝酿。此举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关键一环。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为高技术产品提供了试验场,为企业提供了市场,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方向。②当前,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正在各类应用场景中“拔节生长”,为培育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拓展新空间。一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启动专门计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实现场景与产品的“双向奔赴”,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供需联动是场景创新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出现供需不匹配。一方面,要从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出发,打造智慧化、便捷化、普惠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重视并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拿发展低空经济来说,可聚焦“低空+观光旅游”,策划多样化的低空观光产品;聚焦“低空+城市治理”,更好赋能环境、交通、应急、安防等治理需求,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要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
开拓应用场景,不仅要挖掘现实需求,还要突出创新思维,探索更多“人无我有”的应用场景。要坚持因地制宜,在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现实能力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大胆实践,形成自身特色。开发低空经济场景,可以与数字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场景结合起来,培育智慧城市、文旅发展、数字生活等领域的潜在场景,进行协同开发。这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数据共通、资源共享、发展共谋,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为新技术新产品寻找更多应用场景,正成为各地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的现实选择。抓住机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推动场景资源向企业开放,定能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摘编自杨丽《用新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低空经济涵盖居民消费和工业应用两大场景,是一种综合经济形态,其发展虽处起步阶段,但前景广阔。
B.以通用航空器、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行业近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蕴含着万亿级市场规模。
C.地方政府可以灵活运用各类财政工具,力争一体推进低空经济各产业环节协同发展,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和特征。
D.需求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低空经济,也应当根据市场变化,做好以场景育产业的文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无人机之都”的深圳,到2030年,其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将基本实现翻番。
B.优化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引导低空经济乘势起飞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重视。
C.建设“天空之城”将便利消费者出行,而“空中的士”的运行增添了经济增长动力。
D.把低空经济场景和数字经济场景结合起来开发,必然能探索出独特的应用场景。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所阐述的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依靠的“重要因素”的一项是( )
A.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技术进步的支撑。
B.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C.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
D.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高空飞行的加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中两处画横线内容的论证效果。
5.(变式题)材料二第一段无锡市丁蜀机场为实现低空领域的市场化提供的“范例”,体现了低空应用场景怎样的发展思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仙李白的诗歌以其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和雄奇飘逸的风格,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千百年来,人们采用笺、注、疏、解、通等方式,校理文辞,疏解意旨,彰显其艺术神韵,创造了诸多阐释李白诗歌的经典之作。明代画家沈周却另辟蹊径,以图像为载体,通过飘逸灵动的线条、匠心独运的构图,将《蜀道难》中的巍峨山川、幽深林木具象化为一幅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这幅图画承载着画家对李白诗歌的认识、对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怀、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等丰富内涵,是考察李白诗歌传播与接受状况的重要资料之一。
《蜀道难图》是画家根据诗歌绘制的图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歌的内容,但它并不是诗歌内容的完全再现,这和诗、画两种艺术的不同特性有关。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具有抽象性,除了符号理性意义之外,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记忆,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即使是描绘性的静态名词,所包含的义项也不止一个,但在诗意画中,图像却只能表现出其中的某一个侧面,因为“图像的不透明性,决定了它在使诗意绽开的同时也会屏蔽另外的部分”。图像作为表意符号,表现的是静态的瞬间性,并且依靠视觉展现和接受,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具体可观的元素来表达画家的个性。比较而言,诗歌除了有具象的“境”,还有抽象的“意”,语言符号可以表现动态的叙述性,还可以超越视觉,通过描摹听觉、嗅觉和触觉意象等多重途径表达诗意。语言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不同特点,造成了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
(摘编自罗丹《沈周〈蜀道难图〉的诗意再现与游离》)
材料二: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都凝聚着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增殖等维度上,展示了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沈周的《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如“蚕丛”“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准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之感,这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然而,在沈周的艺术创作中,他巧妙利用图像的构图审美与瞬间视觉性特征,不仅忠实于《蜀道难》的文本精髓,更融入个人的独特理解,使得《蜀道难图》在视觉形象上实现了“增殖”。画面中,骑驴旅人、道店歇息、童仆饲驴、驿馆楼阁等生动细节纷纷涌现,共同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界。沈周为何要如此“无中生有”地增加这些诗歌中原本未有的内容呢 从画卷的整体观感来看,这些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蜀山的巍峨险峻。这种疏密相间、繁简有致的笔墨运用,使得全卷画面更为“悦目”,令人陶醉。从叙事策略角度看,沈周的这一安排为幽深艰险的深山环境增添了几分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息,使得诗中与外界隔绝的蜀地,展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微妙的联系,使得“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与琐细的生活世界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内在的情感节奏。这种情感节奏与沈周笔墨的节奏发生共鸣,产生了美妙的“和声”。这种“和声”不仅与李白原诗的韵律遥相呼应,更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而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不只含有符号理性意义,还积累着某些可以激发情感的文化记忆,诗意画的图像并不能将它们全部表现出来。
B.虽然《蜀道难》与《蜀道难图》的载体在本质上有诗画之别,但两位作者对“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是相同的。
C.《蜀道难》中的听觉描绘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然而绘画存在局限性,诗意画难以将声音的悲戚之感充分传达出来。
D.《蜀道难图》新增形象色彩对比鲜明,构图布局精巧多变,凭借“寸马豆人”的细致描绘,巧妙衬托出了蜀山的巍峨险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画作,但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也起到了较大作用。
B.由材料可知,乔仲常画的《后赤壁赋图》也不可能完全再现苏轼《后赤壁赋》的内容。
C.王维是诗人和画家,如果由他来图绘《蜀道难》,会比只是画家的沈周更成功。
D.《蜀道难图》的“增殖”效应,与画家沈周对丰富画面层次感的考量不无关系。
8.下列对《蜀道难图》的描述,能够体现“诗意画对诗歌语象的再现有不同程度的游离”的一项是( )
A.行旅之人在山道上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
B.险峻的高山之间,壮观的瀑布飞溅而下,冲击着山崖上的黑褐色巨石。
C.狭长曲折的山谷中,无数的波涛在翻腾回旋,烘托出地势的险峻陡峭。
D.整个画面远景由山峦陡峭高峻,近景古树挺拔,营造出雄奇深邃的意境。
9.(变式题)材料二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互文”是什么意思 请简要分析。
10.(变式题)北宋时,画院曾以诗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考查画家。有一位画家别出心裁,画的是夕阳西下时,一个少年骑在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几只蝴蝶在马蹄周围飞舞。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这幅“诗意画”的构思之妙。
(一) [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原文】而其(杜甫)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比对】“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照录了原文的句子。“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是对原文的概括式转述。结论: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原文】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比对】原文只是说“就诗歌体式风格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并没有提到“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选项曲解文意。结论: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原文】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比对】原文有具体阐述“妍媸巨细,悲欢忧喜”“无所不包”,又有概括阐述“一切人情物态”“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选项表述成了“非常广泛”,意思一样。结论: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原文】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 【比对】原文中有“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的句子,选项的意思跟原文一样。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原文】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比对】选项准确概括了文本三个段落的关系,先总述,后分两点分述。结论: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原文】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比对】概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证内容。结论: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原文】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比对】概述古人对待时代悲苦时的态度及代表,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杜甫诗歌的意义。结论: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比对】选项中“汲取了前人传统”与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分别属于并列的两个分论点,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结论:
(二)(2024-2025年度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并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到了六十年代初,河北梆子进入了全面复兴的局面,但是较以前的辉煌已难望项背。
河北梆子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曾经辉煌灿烂一时,现在陷入尴尬境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现在京剧的状况要比河北梆子好一些,因为近几十年来对其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打造了《沙家浜》《红灯记》等十来出现代样板戏。河北梆子调门高、唱腔难度大,可以在唱腔上做一些改革和变化,这既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又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改革就要能敢于舍弃,对改得低了就没有原来的味道了的担心恰恰正是河北梆子改革的心理障碍所在。穷则思变,任何事情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几十年不变,甚至几百年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消亡。
还有就是剧本的推陈出新问题。多少年了,演员换了多少茬,总是那么几出戏,就是再经典的东西也会让人觉得审美疲劳。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改革的思想意识问题。多年来,我们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唯独河北梆子没有什么改革。故步自封,总是守着那几出唱了几百年的旧戏孤芳自赏。
其实,有时候一出新戏、好戏的出现,就可以振兴甚至拯救一个剧种。剧本要出新,唱腔要改革,首先要有这种改革出新的意识。戏剧界、文化界和有关领导层都得要有这种意识。要能沉下心来,舍得花时间精力去组织创作、打磨好的文学脚本,组织戏剧专家对唱腔设计进行改革、出新,拿出三年、五年磨一剑的精神,不信我们的河北梆子出不了好戏、振兴不起来。
好东西就要传下去,但如何传、传得好,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因此,要针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困境和改革路径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改革创新既能跟上时代步伐,跟上现代人欣赏需求变化,又能不丢掉剧种本质特征,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北梆子发展改革的良路,多出精品,让河北梆子重现往日辉煌,让更多的人喜爱传唱,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臧晓峰《河北梆子发展困境及改革路径浅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讨论,积极探索戏剧创新之路。剧院坚持利用自有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账号,开展不同主题的线上剧目直播,今年又推出“线上直播、观众投票”的创新举措。
在戏剧创作方面,河北梆子剧院围绕雄安新区人文历史文化创作新剧目,比如历史剧《瓦桥关》和现代戏《荷花淀》,在音乐、唱腔设计、配器和作曲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创作河北梆子精品力作的同时,河北梆子剧院也在积极探索河北梆子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今年,由河北梆子剧院牵头组织,邀请相关专家执笔编写的《爱上家乡戏——河北梆子普及型读本》即将出版,这将使更多人认识河北梆子、了解河北梆子、爱上河北梆子。
(摘编自王璇、许晓星《着力打造精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三)(2024年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A.⑥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①⑥③⑤ C.⑥④①②⑤③ D.②⑥①④③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提出疑问。
C.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