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12 艺术手法题(讲义)目 录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真题研析 4★原题重现 4★题型特点 5核心精讲 6★类型一: 修辞手法 6★类型二: 表达方式 6★类型三: 表现手法 9命题预测 9★高频考法 11★未来趋势 13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艺术手法题 题量 2024年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中,艺术手法的考查占据重要地位。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二、表达方式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记叙能够清晰地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描写则能够生动地再现景物特征,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议论能够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则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分值 4-5分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干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山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6.本文是如何描写xx的?高考散文艺术手法分析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2024 全国甲卷 选择题 修辞手法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描写手法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原题重现(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霜降夜周蓬桦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碴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题型特点散文艺术手法命题特点 简答题、选择题设问方式 赏析词句或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散文中艺术手法对主旨情感的体现★类型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等。(2024·河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小镇余秋雨①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②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又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③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④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兴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热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泊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⑤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行,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的道理?遍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⑥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⑦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镇的远近门户。⑧就这样,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劝他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他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有删改)请赏析文章画线句子。(1)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2)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类型二: 表达方式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例2.(2024·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名楼赋韦野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就兴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游兴未尽,忽又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老天也真作美,两次观光这江南名楼,均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大观楼的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顾,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池水浩淼,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镜,亭榭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顿觉如置身祖国温暖的怀抱,畅饮着甘冽醇厚的美酒。此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即成为昆明西城的名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才有寒士孙髯,出之不群,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一长联”,上下两联竟达一百八十字,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我在楼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天蓝空的巨星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受,似乎更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壮伟,磅礴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木制结构,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楼宇、寺庙里都是可以看到的。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装打扮,位置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阿房宫可谓富丽堂皇,千古绝有,“骊山北构而西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这是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之果,被人焚为灰烬也就是情理之事,且落个昭著臭名。刘禹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时常受凄风苦雨的侵袭,却美名在外,只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一联一文显其精神与气质。《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朋友滕子京被贬所邀而作。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给人以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的游者,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不仅完美地描绘了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建制度,让人洞察生活的底蕴,触摸时代的脉搏。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他们费尽移山心力,但“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而他们所赢得的,只不过是“只杵疏钟,半江涣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宠辱皆忘”,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定长留人间。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精神的所在。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髯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然,名楼的湖光也美,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绝不是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名楼为人增志才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莫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的楼阁,也可从岳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唱。(有删改)本文表达上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简析二者的关系。★类型三: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例3.(2024·天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目访琴但及我坐在他对面。琴在一旁,闪着微暗的光泽。那是他自己做的琴,光洁,高雅,又蕴含了某种庄重。此刻,它仿佛成了听众,在听我们谈话。琴师姓马,名荣盛,古琴斫制非遗传承人。“我小时候同伴家里挂着一只琴,七根弦断了六根。我就顺手摸了一下,那个声音真的就是天籁之音。我就蒙在那里了。回家以后,当天我就把我家烧饭的风箱抽出来,把结鸡网的塑料绳拆开来,就这样开始做琴了。那天,我还被我爸揍了顿。冥冥之中,我觉得是上天注定的。”我说,你对声音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他说:“艺术这个东西是很难教的,技术是可以教的。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声音,所以最满足的是,弦上完了,一弹,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会出来。我总是面对一块木头在想,我做出来的是什么声音? ”那么,什么才是好声音呢? 我问。“什么才是好声音? 厚重是一张琴必须具备的,就像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行,但是修养深了,一个人如何更高雅呢? 就要修德了。琴也有九德:奇、古、透、净、润、圆、清、匀、芳。工厂琴是用模子生产的,是用电脑刻出来的;而一张手工制作的琴跟我们每个孩子一样,每张都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这就是手工琴的魅力所在。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这样的故事流传深远。最有名者当数嵇康,他与《广陵散》的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嵇康被人迫害,临终前从容淡定,弹奏生命里最后一曲,那就是著名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不知是嵇康成全了古琴,还是古琴成全了嵇康,从此,古琴就再也绕不开嵇康这个传奇人物了。马荣盛告诉我,浙江博物馆每年都有古琴演奏表演,都是历代名琴,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现场去听。我上网查到一个视频,是浙江博物馆的唐代古琴“彩凤鸣岐”演奏发出的声音。那是唐代的琴,是唐琴发出的声音!声音既沉又稳,又通又透,就仿佛是经历了千年的智者发出的声音。穿越一千三百年,我惊诧于声音竟这样保留了下来,如此顽强,如此有韧劲。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专门介绍了这张“彩凤鸣岐”琴。本以为一张上千年的琴会发霉,虫蛀,面目全非,哪想到竟依然散发出动人的光泽,还会发出如此饱满、沉静、有力的声音。“越是年代久远的琴,声音越好,这里面就藏着许多秘密啊……”马荣盛说。当想到这声音来自遥远的过去,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在我内心涌动……马荣盛给我泡菊花茶,是天目山特有的大菊。水一冲,菊花在瓷杯里盛开,很快就撑满整个杯子。我喜欢单独与他在一起。他谈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写作,两者是一致的,尤其核心处竟然完全重合。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寻找那份抽象的存在,你能感知它,与它融合,又无法用语言详尽地描述它。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他身上的宁静与平和,就像是古琴散发出来的气质。他把琴与一个人相对应,还把琴竖起给我看,指哪里是头哪里是腰。“古琴从制作之初,遵循的就是一个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道理。比如两块木头,底为阴,面为阳,阴阳合体,才能合为一张琴。我们在做琴的过程中,阳面和阴面的配比要做到完美,它才能出来中正平和、轻微淡雅的声音。一张琴,从形体、结构都是仿人的,琴站起来跟人是一样的,头、颈、肩、腰、腿,完全一样,它还有上中下三焦。再一个,一张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上面还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所以说,天地五行是蕴含其中的。一张琴要和大自然契合,出来的声音才是中和之音,我们中国的文化讲中庸之道,不能过,不能不及。”傍晚,天目山上又起雾了。雾气盘在山腰,一点点上升。雾变得很快,会游动,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它们飘来荡去,像山林中的仙灵似的,最后把整个山林占据了。山上山下全成灰白,全被雾气裹起来了。待院外开始树影婆娑时,书院里亮起了一盏盏微暗的灯火,用竹篾做的灯罩一长排延伸在走廊里。有飞蛾不时窜起,嗡嗡地响,撞来又撞去。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弹的是《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当他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全场静寂,仿佛窒息一般。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蝉声已经隐退。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我想起了惠特曼《各行各业的歌》中的几句:音乐的全部,是你们受那些乐器提示后在你们心里醒来的东西。它不是小提琴和号,不是双簧管和敲着的鼓,不是男中音歌手演唱美妙浪漫曲的乐谱,也不是男女合唱队演唱的乐谱。它比这一切,更近,又更远。从词语使用、表现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高频考法高考散文艺术手法的高频考法主要集中在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2024·江苏无锡·二模)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便是稻浪翻涌水长流陈曦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布星罗。滨海的天津,湿地连绵,夜里点灯引螃蟹至今仍在祖辈口中生动地讲述。然而星移斗转,对于我们这辈年轻人未讲,竟有一种隔世之感。是啊,林立的高楼,喧嚣的闹市,柏油路与私家车,是我们这一代最熟悉的生活。直到看到那风吹稻浪起微波,夕阳下湖面凫鸭留晚照,才仿若对接了时空,一片惬意的温柔。参观绿色屏障,完全是偶然。连续一个月几近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果不其然陷入了虚弱的病态,身体与心理疲惫不堪,昏沉沉把自己幽囚于斗室。几个好友登门来访,带着一种超常的热情把我拉出家门。“绝对让你眼前一亮,不虚此行。”好友豪迈地拍着我的肩膀“打包票”。车上快速路,越开越快,竟有一种风驰电掣之感。下了快速,视野登时开阔,正值秋天,天高云淡,车速渐渐慢下来,车窗被好友从中控摇下,清风扑面而来。“欢迎来到我的家。”“我们到了津南?”我自然知道他出身津郊,所属津南。只是大学四年他从未带我们来过,总以“没啥好看”来搪塞敷衍,没想到十多年过去,竟然是以这种形式把我们邀约而来。当我再次把视线闲闲地投出窗外,不期然间那片稻田就这样撞入了我的眼帘。稻浪如海,无际无涯,放眼望去仿若直接着天,流云就在稻田与碧云天相接之处从容地浮动,油画般的把一份恬然的意境点染。不由得急催好友停车,站在那稻田旁。眼所观是层层稻浪,耳所闻,是风过沙沙,终是在这自然的视听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静定。深深呼吸,然后张开双臂,迎着风拥抱自然。“这就是著名的小站稻,属于我们津南的生态文明品牌。”好友自豪地把我拉上车,不顾我的抗议,继续驱车前行。“别着急,还有好风光,带你登高望远!”站在瞭望塔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向导”为何如此急切。站在塔顶凭栏望去,好一派浓墨重彩,天蓝水绿,沙鸥翔集,那高处淡黄的重重稻浪被上午的阳光圈了一层耀眼的亮金,微微摇曳风采万端。“你的家这么美,之前却不带我们来,这是要把美捂起来啊!”我们嬉笑着调侃。“不瞒各位,我们念书那会儿可不是这般光景。我们小时候这地方全是散乱的污染企业和工厂,别说现在这种风光了,连片白云都少见。”似乎是回忆到了过往,他的语气瞬间就沉重下来了。是的,他说的这些场景我们何尝没有见过,我们这一代应该是最后一批亲眼见过工厂烟囱滚滚浓烟,废水随意排进河流的人了,也是最后一代切实体会过沙尘暴、雾霾干扰的人,那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不愿提及的黯淡过往。然而,比起英法百年的治理,似乎我们刚刚长大成人,将将迈入社会,就眼见了渐渐回归的绿水青山,不过十多年呀。记忆不容篡改,我们见证了逐渐走向中国人生活中心的生态,所谓文明,正是用尽全部力量去创造和谐,维护平衡与共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真正被糅合进了时代发展的肌理。“咱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绿屏·八里湾中心’,是咱们天津绿色屏障的一部分,整个绿色屏障从北大港到七里海,长着呢。”“一直生活在津门,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这还是第一次来。”说这话时,我不无遗憾,我是喜欢沉浸在自然里的,每年都要去“跋山涉水”,却从未想到家门口自有风光。我想象着这巨大的麦田成熟的时刻,该是多么壮观,决然不会逊色于婺源的篁岭晒秋。而那远处的湖泊与荷塘,飞过晶莹湖面的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禽,确是不同于“曲苑风荷”的雅致,迥然于“大明湖光”的娴静,那是一种原生态的,带着大地呼吸与脉搏的未经雕琢的素朴之美,含蕴着博大与包容,是一种绝非景观化的生命的“必然”。“虽然你没有注意,但你享受到了。”好友的话把我从湖面拉回。“真的是第一次享受这美景,之前没有来过。”我的辩驳里确乎不无遗憾,然却是心中既定的事实,我一直以自己常年借笔墨关注天津人文生态的承继与嬗变,却从未考察甚至发现天津生态文明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当巨大的“绿屏”已经环卫了中心城区,我们却茫然于不知,如同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不觉水为何物,更遑论水的流变与净化。然而想到此处,又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是呀,不为人所察觉的文明,才犹如一道无形却劲韧的细丝,串连起每个个体,无声地惠及民生。我们也确实应该在这份自豪里感到羞愧,很多博大就这样被我们“享受着”,也被我们“淡漠着”,其背后的逻辑实际是我们习惯了一味地提出诉求,猛烈地批判现象,却从未审视自身,更欠缺发现转变,忘却了赞美成就。“就因为你眼中这美景,我们的温度下降了0.4度,湿度增加了2%,所以你虽然没关注,但你切实享受到了吧。”“你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我很好奇长期作为理工男的好友竟然会对这些数据这么熟悉。“因为这是我家啊。”“家”这个字,就像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温柔地把我裹满。发生变化的又何止是他的家,也是我的家,我们的出生地和最终的归宿地。一滴水蒸发,融入一片云,云无阻隔,飘到哪里就把雨洒下,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融汇,借助这一次又一次毫无差别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何止是津南,是天津,乃至中国,整个地球,都是一体,命运的共同体。(选自《天津文学》2022年第2期,有删改)散文中有多次对话描写,试分析其作用。★未来趋势高考散文艺术手法的未来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表达,融合创新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审美需求。(2024·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景张炜进入阳历十一月,老人的神色变得沉重了。他一个人走向田野,注视天际,眉毛不停地抖动。树叶铺地,又被大风扫进干涸的沟渠。老人用一个网包往回背树叶,在自己的小院堆成一个垛子。接下来的日子,老人都到海边上去捡碎煤和木块。如果浪印上有一个蛤、一条小鱼,他都随手取了放进筐里。他的每时每刻的拾取和积累终于让人纳闷儿了。有人问他的小儿子:“你父亲是怎么了?”小儿子笑笑:“人老了还不就那样!”老人住的小院四四方方,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成的,一角是他的小屋。老伴去世后,儿子让他住新房,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小院宽敞,装满了阳光,他一个老人舍不下这么多的阳光。白天太阳很好,他翻晒着木块煤屑。这样过了几天,他将它们堆起来,拍实,然后用泥封好。看上去,院子的一角像多了一个坟丘。小屋里最大的东西就是一个土炕。这个土炕最多睡过六个人:他、老伴、四个儿子。后来死了三个儿子,死了老伴,小儿子也搬走了。可是土炕依旧那么大。一个人坐在暖烘烘的大土炕上,看着窗外白雪飘飘,那才是一种富足。老人将土炕凿开两个洞,又用土坯接通了这两个洞口,沿墙壁垒了一圈。这样土炕里的烟火就会蹿到墙壁上,形成火墙。从屋里出来,他用草泥加固了墙壁,然后出了院门。向南遥望,远处的山影碧蓝碧蓝的。他每天都要看看南山,从颜色上可以知道风雨。那年大儿子到南山修水利,老伴让他去山上看儿子。儿子告诉他:这条山洞就是他们开的,要凿穿高山。老人慌了,说:“这做得成吗?要几辈子?”他忘不了回去的路上大雪没膝。还没有出山,他就听见了一声轰响。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有人送信说,儿子被埋在了山洞里!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进雪里……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车上的儿子血肉模糊。他们尾随车子往前走,不吭一声。半路上,老婆子一头栽进了白雪里,脸色变青。老头子把她揣进怀里往前走去,她身上的冰雪很快融化了,他的衣襟下一滴滴流出水来。“走吧,回去还得过日子!”老人找出一些钓钩和丝线,准备到海上去钓鱼。他盘算了一下,整整有半月的时间可以用来钓鱼。在太阳和暖的日子里,他要把闪闪发亮的大鱼从海里拖上来,然后搓上盐,悬到半空里晒干。天渐渐冷了,老人清清楚楚嗅到了严冬的气味。二儿子的一生与鱼紧相联系。他浑身皮肤像鱼一样滑。四岁的时候他到海边上玩,逮到了一条一尺四寸长的鱼。小院的树枝上悬满了鱼。这棵树落光了叶子,又结满了“鱼果”。老人坐在树下,有时用脚踢一下树干。树木向阳那面悬着的鱼哗啦啦响,他就取下来用马兰草捆了,干鱼的脊背上还闪着微蓝的荧光,那是从大海深处带来的。这些鱼如果一直呆在深水里就会活得挺好,它们却偏偏要到浅水里去寻找要命的渔钩!就像大雪陷住木轮子车的那个冬天一样,这个冬天同样出奇地多雪和寒冷。有一天半夜里涌起了大浪,大海的轰鸣声就像打雷一样。村里的人呼喊村民快去海上抢网,一群人发了疯似的往堆满了白雪的海岸上跑。他至今记得那个早上海浪突然安息下来,一群黑乌乌的人站在雪地里,见了他都扭过头去。……就这样,他见到了死在雪尘中的二儿子。儿子满脸血污,左手还紧扯着一片渔网。他躺在那儿,就像睡在大土炕上一样,顽皮地扭着身子,一只手插在毛茸茸的雪被里。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在雪里……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大约又过了两个冬天,老伴死去了。天冷了,他穿了一件长长的棉衣,真正的冬天就要开始了。每个冬天开始的情形都不一样:刮一次冷风,或者降一层毛茸茸的霜,有时甚至是下一场大雨。不过用一场雪开头是最好不过了,它预示了真正的冬天。三儿子就是在冬天的第一场雪里出生的,后来又在另一场雪中离去了。天越来越冷了。小儿子走进院内,向手上吹着气,搓着。老人说:“把船搁了吧,别出海了。”儿子愣愣地说:“为什么?冬天可是采螺的好时候哩。”老人站起来活动着,弓着腰咳着,费力地说:“在家……熬冬。”老人缓缓地走上海岸。他看到有一半海水变了颜色。一线黑云在远处悬着,云与水之间像是闪着紫红色的火苗。海浪一点点加大了,后来卷起一人多高,扑碎在砂岸上,有“昂昂”的回响。空气一瞬间凝固了,像无形的冰筒把人裹住。老人转身离去,步子急促。当他站在一个沙丘上回望大海的时候,大海已经没有了。他知道那是风暴劫走了大海,用它制造冰雪和严寒,然后一股脑儿压向泥土。天地间有多么凶狠的东西!他跑起来,一口气跑回小院。老人点燃了火墙,噜噜火声与风暴的声音搅在了一起。小儿子走到院子里,立刻呆住了。天空一片昏暗,小院之外的东西什么也看不见。他退回了屋里,“嘭”一声将门关严。老人记得有人说过,冬天总是跟他过不去。他还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如今就呆在暖烘烘的小屋里。他盯着炕洞里的火燃起来,然后又取了麻袋里的草屑,厚厚地压在火炭上。一切做过之后,老人又掩上门走出来,走到院门口。雪还在落着。茫茫白雪,从脚下铺到遥远的地方。老人像守门人似的,蹲在了小院门口……(有删改)小说反复写到“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请分析其作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2 艺术手法题(讲义)目 录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真题研析 4★原题重现 4★题型特点 6核心精讲 6★类型一: 修辞手法 6★类型二: 表达方式 6★类型三: 表现手法 10命题预测 10★高频考法 13★未来趋势 15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艺术手法题 题量 2024年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中,艺术手法的考查占据重要地位。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二、表达方式 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记叙能够清晰地呈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描写则能够生动地再现景物特征,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议论能够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则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分值 4-5分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综合)题干 1.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5.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山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6.本文是如何描写xx的?高考散文艺术手法分析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2024 全国甲卷 选择题 修辞手法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描写手法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原题重现(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霜降夜周蓬桦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碴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答案】7.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错,“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此句运用比喻,把听乌乡人讲述过往经历触发的灵感比作“阵雨”,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没有对外在景致的描写。故选B。★题型特点散文艺术手法命题特点 简答题、选择题设问方式 赏析词句或者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散文中艺术手法对主旨情感的体现★类型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等。(2024·河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小镇余秋雨①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②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又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③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④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兴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热识的意绪。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泊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⑤从船上向河岸一溜看去,好像凡是比较像样的居舍门口都有自用码头。这是不奇怪的,河道就是通行,码头便是大门,一个大户人家哪有借别人的门户,迎来送往的道理?遍想当年,一家人家有事,最明显的标志是他家码头口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主人便站在码头上频频迎接。⑥上午看完了周庄,下午就滑脚去了同里镇。同里的桥,不比周庄少。其中紧紧汇聚在一处的“三桥”则更让人赞叹。三桥都小巧玲珑,构筑典雅,每桥都有花岗石刻的楹联,其中一桥的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⑦淡淡地道尽了此地的魅力所在。据老者说,过去镇上居民婚娶,花轿乐队要热热闹闹地把这三座小桥都走一遍,算是大吉大利。老人66岁生日那天也必须在午餐后走一遍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你看,这么一个小小的江镇,竟然自立名胜、自建礼仪,怡然自得中构建了一个与外界无所争持的小世界。在离镇中心稍远处,还有稍大一点的桥,建造也比较考究,如思本桥、富观桥、普安桥等,是小镇的远近门户。⑧就这样,江南小镇款款地接待着一个个早年离它远去的游子,劝他们好生休息,又尽力鼓励他们把休息地搞好。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人生范式,在无形中悄悄控制着遍及九州的志士仁人,使他们常常登高回眸、月夜苦思、梦中轻笑。江南小镇的美色远不仅仅在于他们自身,而更在于无数行旅者心中的毕生描绘。(有删改)请赏析文章画线句子。(1)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2)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答案】(1)运用对比的手法,拿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镇跟江南小镇对比,衬托出了江南小镇畅达平稳的特点。(2)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河流比喻成大街小巷,不仅突出了江南小镇河流多特点,更表现了小镇人把河流视为重要运输通道的独特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采用对比手法,把江南小镇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小镇“浑朴奇险”进行对比,更衬托出江南小镇“畅达平稳”的特点;(2)“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把河流比喻成“大街小巷”,形象地写出了江南小镇以河流为出行道路,居住在江南的人们出门就是河流,对河流这种运输道路感情极深,同时也写出了江南河流如同大街小巷一般网络密布、交叉纵横的特点。★类型二: 表达方式散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例2.(2024·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名楼赋韦野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我从南盘江畔归来的头一天,就兴冲冲饱览了大观楼的风姿。游兴未尽,忽又至洞庭到岳阳楼探胜,登楼远眺,一览无余。老天也真作美,两次观光这江南名楼,均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和风助兴,引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大观楼的幽雅壮美,不愧为春城的名胜,滇池的奇绝。登楼环顾,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池水浩淼,一片黛绿青碧,帆影掠过,如在诗意盎然的画中。在楼前近华浦中荡舟,水如明镜,亭榭似蜃楼,船绕竹丛、月桥。佛塔、亭台,似在翠羽丹霞之下,仿佛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四时景色涌进心胸,顿觉如置身祖国温暖的怀抱,畅饮着甘冽醇厚的美酒。此楼从康熙三十五年建成后,即成为昆明西城的名胜。多少骚人雅士常在此聚会宴游,多半是吟风弄月,歌功颂德。直到乾隆年间,才有寒士孙髯,出之不群,以豪迈的气概,酣畅的文笔,精巧的构思,严谨的对仗,傲然写出一副海内闻名的“古今第一长联”,上下两联竟达一百八十字,赫然震惊文坛。于是,大观楼威望倍增,名贯天下。“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临为快”。我在楼前石阶上默诵楹联数遍,不禁心潮滚滚。如果说大观楼给予我的感受,归纳起来仅仅是一副古今第一长联而使它名声益振,像南天蓝空的巨星引人无不向往,那么,看罢岳阳楼之后,我这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受,似乎更加突出而不可泯灭了。你看,岳阳楼雄踞城西,面临洞庭,登楼遥望,水波浩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我乘舟赴君山,一路自有与滇池不同之美感。洞庭之水的壮伟,磅礴的气势,广阔、雄浑的境界和绚丽多姿的景色自不必赘言。但回首仰望岳阳楼,和在滇池回眸大观楼,不免有大同小异之感。二楼同样临湖耸立,俯瞰水面,视野无碍;均是木制结构,典型的中国古建筑式的巨檐画栋。这些平常景象,在我国许多楼宇、寺庙里都是可以看到的。可是,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究其缘由,不在于外形的巧装打扮,位置的奇特险峻,建筑的高矮大小,而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阿房宫可谓富丽堂皇,千古绝有,“骊山北构而西折……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但这是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之果,被人焚为灰烬也就是情理之事,且落个昭著臭名。刘禹锡曾居住过的简陋的房屋,虽然满是苔痕草色,还时常受凄风苦雨的侵袭,却美名在外,只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大观楼、岳阳楼也凭一联一文显其精神与气质。《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为朋友滕子京被贬所邀而作。此记虽有忠君之言,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给人以启迪。试想,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代,“古仁人”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是何等不易啊!我想,这里络绎不绝的游者,大多并非是为古建筑而来吧。同样,我在大观楼前看到的情景也无不如此。“海内长联第一佳者”,不仅完美地描绘了大观楼前的景物,而且从云南历史写起,有力地抨击整个封建制度,让人洞察生活的底蕴,触摸时代的脉搏。虽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他们费尽移山心力,但“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孙髯更尖锐指出“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而他们所赢得的,只不过是“只杵疏钟,半江涣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范仲淹虽然登斯楼“宠辱皆忘”,也难免宦海浮沉,但其精神必定长留人间。千古雄文垂壁,古今第一长联悬门,这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虽遭历史战火的毁坏,却不绝于世,可见其精神的所在。若不是范仲淹的名篇在此,若不是孙髯翁的奇对在此,恐难有千里迢迢而来的游者。自然,名楼的湖光也美,色也美,水花也美,但这些绝不是名楼之美,更不是名楼的风骨!它们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名楼为人增志才是真正的名楼。贫莫贫于无志,贱莫贱于无才。愿徒有空名而无益于人的楼阁,也可从岳阳、大观的络绎不断的敬仰者中悟出些什么,也谱一曲传世的绝唱。(有删改)本文表达上主要运用记叙和议论,请结合作品简析二者的关系。【答案】文章前部分以记叙为主,写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后部分以议论为主,阐述岳阳楼和大观楼的精神,并指出名楼必须有内涵。记叙为议论服务,是议论的基础,记叙大观楼和岳阳楼是为分析名楼的精神服务的;议论是记叙的升华,是记叙的目的,描写大观楼和岳阳楼,意在阐明名楼应具有精神与风骨;记叙和议论相互依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能力。文章前四段,主要叙述作者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开篇“一次偶然的边疆之行,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顺序记叙了自己游览大观楼和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在此记叙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追问“为什么这两座并不富丽堂皇的楼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呢 ”开始了后四段的议论,首先亮明观点“在于它们深邃的内涵,以及它们给人展示的精神与气质”,进而通过对比、举例等论证方式进行论证,得出“它们的真正的美,是先贤为永葆它们的生命和青春而赋予它们的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内涵,教你看后可纵贯古今,悟出做人应恪守与追求的信念”。由此可知,作者正是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文对明楼的精神的分析与总结;当然,作者写作此文并不只是为了记述自己游览了两座明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阐明明楼的风骨与精神,这也正是作者要发表议论的目的所在;文章前半部分以记叙为主,后半部分以议论为主,二者互为依托,共同构成本篇文章,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类型三:表现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包括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这些手法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例3.(2024·天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目访琴但及我坐在他对面。琴在一旁,闪着微暗的光泽。那是他自己做的琴,光洁,高雅,又蕴含了某种庄重。此刻,它仿佛成了听众,在听我们谈话。琴师姓马,名荣盛,古琴斫制非遗传承人。“我小时候同伴家里挂着一只琴,七根弦断了六根。我就顺手摸了一下,那个声音真的就是天籁之音。我就蒙在那里了。回家以后,当天我就把我家烧饭的风箱抽出来,把结鸡网的塑料绳拆开来,就这样开始做琴了。那天,我还被我爸揍了顿。冥冥之中,我觉得是上天注定的。”我说,你对声音有一种天然的敏感。他说:“艺术这个东西是很难教的,技术是可以教的。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声音,所以最满足的是,弦上完了,一弹,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会出来。我总是面对一块木头在想,我做出来的是什么声音? ”那么,什么才是好声音呢? 我问。“什么才是好声音? 厚重是一张琴必须具备的,就像一个人没有学问不行,但是修养深了,一个人如何更高雅呢? 就要修德了。琴也有九德:奇、古、透、净、润、圆、清、匀、芳。工厂琴是用模子生产的,是用电脑刻出来的;而一张手工制作的琴跟我们每个孩子一样,每张都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这就是手工琴的魅力所在。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这样的故事流传深远。最有名者当数嵇康,他与《广陵散》的故事充满神秘色彩。嵇康被人迫害,临终前从容淡定,弹奏生命里最后一曲,那就是著名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不知是嵇康成全了古琴,还是古琴成全了嵇康,从此,古琴就再也绕不开嵇康这个传奇人物了。马荣盛告诉我,浙江博物馆每年都有古琴演奏表演,都是历代名琴,有兴趣的话可以到现场去听。我上网查到一个视频,是浙江博物馆的唐代古琴“彩凤鸣岐”演奏发出的声音。那是唐代的琴,是唐琴发出的声音!声音既沉又稳,又通又透,就仿佛是经历了千年的智者发出的声音。穿越一千三百年,我惊诧于声音竟这样保留了下来,如此顽强,如此有韧劲。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专门介绍了这张“彩凤鸣岐”琴。本以为一张上千年的琴会发霉,虫蛀,面目全非,哪想到竟依然散发出动人的光泽,还会发出如此饱满、沉静、有力的声音。“越是年代久远的琴,声音越好,这里面就藏着许多秘密啊……”马荣盛说。当想到这声音来自遥远的过去,一种穿越时光的感觉在我内心涌动……马荣盛给我泡菊花茶,是天目山特有的大菊。水一冲,菊花在瓷杯里盛开,很快就撑满整个杯子。我喜欢单独与他在一起。他谈琴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写作,两者是一致的,尤其核心处竟然完全重合。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一个道理,都是在寻找那份抽象的存在,你能感知它,与它融合,又无法用语言详尽地描述它。艺,是一种灵魂的声音。他身上的宁静与平和,就像是古琴散发出来的气质。他把琴与一个人相对应,还把琴竖起给我看,指哪里是头哪里是腰。“古琴从制作之初,遵循的就是一个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道理。比如两块木头,底为阴,面为阳,阴阳合体,才能合为一张琴。我们在做琴的过程中,阳面和阴面的配比要做到完美,它才能出来中正平和、轻微淡雅的声音。一张琴,从形体、结构都是仿人的,琴站起来跟人是一样的,头、颈、肩、腰、腿,完全一样,它还有上中下三焦。再一个,一张琴的长度,是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上面还有十三个徽,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再加一个闰月。所以说,天地五行是蕴含其中的。一张琴要和大自然契合,出来的声音才是中和之音,我们中国的文化讲中庸之道,不能过,不能不及。”傍晚,天目山上又起雾了。雾气盘在山腰,一点点上升。雾变得很快,会游动,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它们飘来荡去,像山林中的仙灵似的,最后把整个山林占据了。山上山下全成灰白,全被雾气裹起来了。待院外开始树影婆娑时,书院里亮起了一盏盏微暗的灯火,用竹篾做的灯罩一长排延伸在走廊里。有飞蛾不时窜起,嗡嗡地响,撞来又撞去。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弹的是《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当他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全场静寂,仿佛窒息一般。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蝉声已经隐退。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我想起了惠特曼《各行各业的歌》中的几句:音乐的全部,是你们受那些乐器提示后在你们心里醒来的东西。它不是小提琴和号,不是双簧管和敲着的鼓,不是男中音歌手演唱美妙浪漫曲的乐谱,也不是男女合唱队演唱的乐谱。它比这一切,更近,又更远。从词语使用、表现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段。【答案】①词语使用上,运用叠词表意,如“一盏盏”灯火,飞蛾“嗡嗡地响”,写天目山上书院的夜晚景色,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音乐美。②表现手法上,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写书院的静谧。马荣盛弹琴一段,则是运用的正面描写和场面描写的侧面烘托。③句式特点上,更多地选择了短句形式,如写飞蛾、写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写“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在突出事物特点时,既具有情感色彩,又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④语言风格上,语言简洁生动、文白相间,抒情性和哲理性兼具,在形象的表述中写出了琴声的感染力,又启发人思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所给文段,主要写环境,有树影、灯火、飞蛾等;写马荣盛一袭中装深情弹琴的情景,有蝉声、整个山峦等。词语使用上,“一盏盏”“嗡嗡地响”运用叠词表意。如“一盏盏”,突出了书院里一长排灯罩延伸着的情形;“嗡嗡地响”,描写飞蛾之多,时不时地撞灯罩的情形,突出了天目山上书院的夜晚景色,叠词也增强了表达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表现手法上。树影的“婆娑”和灯火的微暗,是视觉感受;飞蛾的窜起、嗡嗡地响声、撞来又撞去,是从动作和声音两方面做的描写,兼具视觉和听觉感受。该段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马荣盛弹琴一段,用的是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弹的是《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是正面描写;“当他拨出最后一个音的时候,全场静寂,仿佛窒息一般。谁也没有发出声音。人们都沉浸在荡漾着的余韵里”是场面描写,是侧面烘托,从场面氛围和听众反应方面突出弹奏的技艺高超及琴声的独具魅力。句式特点上。文段较多短句,如“有飞蛾不时窜起,嗡嗡地响,撞来又撞去”“马荣盛一袭中装,坐在琴前,深情地弹琴”“整个山峦安静极了,空荡,辽阔,又深邃”,用简洁明了的句子,既突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又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语言风格上,如“待”“婆娑”“一袭中装”“全场静寂”“余韵”“隐退”“深邃”都是书面用语;“一长排”“撞来又撞去”“谁也没有发出声音”“安静极了”近乎口语,文白相间,抒情性和哲理性兼具,在形象的表述中写出了琴声的感染力,让文章多了散文化的特征,又启人思考。★高频考法高考散文艺术手法的高频考法主要集中在鉴赏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2024·江苏无锡·二模)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便是稻浪翻涌水长流陈曦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布星罗。滨海的天津,湿地连绵,夜里点灯引螃蟹至今仍在祖辈口中生动地讲述。然而星移斗转,对于我们这辈年轻人未讲,竟有一种隔世之感。是啊,林立的高楼,喧嚣的闹市,柏油路与私家车,是我们这一代最熟悉的生活。直到看到那风吹稻浪起微波,夕阳下湖面凫鸭留晚照,才仿若对接了时空,一片惬意的温柔。参观绿色屏障,完全是偶然。连续一个月几近不眠不休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后,果不其然陷入了虚弱的病态,身体与心理疲惫不堪,昏沉沉把自己幽囚于斗室。几个好友登门来访,带着一种超常的热情把我拉出家门。“绝对让你眼前一亮,不虚此行。”好友豪迈地拍着我的肩膀“打包票”。车上快速路,越开越快,竟有一种风驰电掣之感。下了快速,视野登时开阔,正值秋天,天高云淡,车速渐渐慢下来,车窗被好友从中控摇下,清风扑面而来。“欢迎来到我的家。”“我们到了津南?”我自然知道他出身津郊,所属津南。只是大学四年他从未带我们来过,总以“没啥好看”来搪塞敷衍,没想到十多年过去,竟然是以这种形式把我们邀约而来。当我再次把视线闲闲地投出窗外,不期然间那片稻田就这样撞入了我的眼帘。稻浪如海,无际无涯,放眼望去仿若直接着天,流云就在稻田与碧云天相接之处从容地浮动,油画般的把一份恬然的意境点染。不由得急催好友停车,站在那稻田旁。眼所观是层层稻浪,耳所闻,是风过沙沙,终是在这自然的视听里找到了一种久违的静定。深深呼吸,然后张开双臂,迎着风拥抱自然。“这就是著名的小站稻,属于我们津南的生态文明品牌。”好友自豪地把我拉上车,不顾我的抗议,继续驱车前行。“别着急,还有好风光,带你登高望远!”站在瞭望塔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向导”为何如此急切。站在塔顶凭栏望去,好一派浓墨重彩,天蓝水绿,沙鸥翔集,那高处淡黄的重重稻浪被上午的阳光圈了一层耀眼的亮金,微微摇曳风采万端。“你的家这么美,之前却不带我们来,这是要把美捂起来啊!”我们嬉笑着调侃。“不瞒各位,我们念书那会儿可不是这般光景。我们小时候这地方全是散乱的污染企业和工厂,别说现在这种风光了,连片白云都少见。”似乎是回忆到了过往,他的语气瞬间就沉重下来了。是的,他说的这些场景我们何尝没有见过,我们这一代应该是最后一批亲眼见过工厂烟囱滚滚浓烟,废水随意排进河流的人了,也是最后一代切实体会过沙尘暴、雾霾干扰的人,那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也是我们记忆深处不愿提及的黯淡过往。然而,比起英法百年的治理,似乎我们刚刚长大成人,将将迈入社会,就眼见了渐渐回归的绿水青山,不过十多年呀。记忆不容篡改,我们见证了逐渐走向中国人生活中心的生态,所谓文明,正是用尽全部力量去创造和谐,维护平衡与共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真正被糅合进了时代发展的肌理。“咱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绿屏·八里湾中心’,是咱们天津绿色屏障的一部分,整个绿色屏障从北大港到七里海,长着呢。”“一直生活在津门,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这还是第一次来。”说这话时,我不无遗憾,我是喜欢沉浸在自然里的,每年都要去“跋山涉水”,却从未想到家门口自有风光。我想象着这巨大的麦田成熟的时刻,该是多么壮观,决然不会逊色于婺源的篁岭晒秋。而那远处的湖泊与荷塘,飞过晶莹湖面的那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禽,确是不同于“曲苑风荷”的雅致,迥然于“大明湖光”的娴静,那是一种原生态的,带着大地呼吸与脉搏的未经雕琢的素朴之美,含蕴着博大与包容,是一种绝非景观化的生命的“必然”。“虽然你没有注意,但你享受到了。”好友的话把我从湖面拉回。“真的是第一次享受这美景,之前没有来过。”我的辩驳里确乎不无遗憾,然却是心中既定的事实,我一直以自己常年借笔墨关注天津人文生态的承继与嬗变,却从未考察甚至发现天津生态文明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当巨大的“绿屏”已经环卫了中心城区,我们却茫然于不知,如同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不觉水为何物,更遑论水的流变与净化。然而想到此处,又自然而然地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是呀,不为人所察觉的文明,才犹如一道无形却劲韧的细丝,串连起每个个体,无声地惠及民生。我们也确实应该在这份自豪里感到羞愧,很多博大就这样被我们“享受着”,也被我们“淡漠着”,其背后的逻辑实际是我们习惯了一味地提出诉求,猛烈地批判现象,却从未审视自身,更欠缺发现转变,忘却了赞美成就。“就因为你眼中这美景,我们的温度下降了0.4度,湿度增加了2%,所以你虽然没关注,但你切实享受到了吧。”“你怎么了解得这么清楚?”我很好奇长期作为理工男的好友竟然会对这些数据这么熟悉。“因为这是我家啊。”“家”这个字,就像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温柔地把我裹满。发生变化的又何止是他的家,也是我的家,我们的出生地和最终的归宿地。一滴水蒸发,融入一片云,云无阻隔,飘到哪里就把雨洒下,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融汇,借助这一次又一次毫无差别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何止是津南,是天津,乃至中国,整个地球,都是一体,命运的共同体。(选自《天津文学》2022年第2期,有删改)散文中有多次对话描写,试分析其作用。【答案】①对话是文章推进的一条线索,提示着作者的“游踪”。②文中的对话也是作者抒情和思考的载体,作者借助对话来展现内心世界的波澜变化,即作者从未关注到周围环境变化的疑惑到逐渐被眼前景象打动的震撼,从对工业化进程造成环境破坏的无奈伤怀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欣喜与慨叹,最终展现出作者对家乡建设的由衷欣慰与无限热忱。③对话的推进能够层层明确文章的主题,从介绍绿色屏障到讲述环境建设变化,最终指向命运共同体,让文章更具深厚意蕴。【导语】这篇文章以描述天津津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主线,通过作者看见稻浪翻涌、站在瞭望塔上观景,以及好友的讲述等细节,展现了家乡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还反思了工业化阶段对环境的破坏,赞颂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文章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切眷恋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催人深思。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或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文中作者与好友的对话,从好友邀请作者参观,到介绍“绿色屏障”,如“咱们现在站着的地方叫‘绿屏 八里湾中心’,是咱们天津绿色屏障的一部分”,提示着作者的游览行踪,是文章推进的一条线索。②文中的对话也是作者抒情和思考的载体。一开始作者对未关注到周围环境变化存在疑惑,如“一直生活在津门,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这还是第一次来”,随着对话推进,看到美景后被震撼,如“站在瞭望塔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向导’为何如此急切”。从对工业化破坏环境的无奈伤怀,到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欣喜与慨叹,对话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波澜变化。③对话从介绍绿色屏障的基本情况,到讲述环境建设的变化,如“我们小时候这地方全是散乱的污染企业和工厂,别说现在这种风光了,连片白云都少见”,最终指向命运共同体,如“在这个意义上,何止是津南,是天津,乃至中国,整个地球,都是一体,命运的共同体”,层层明确文章主题,让文章更具深厚意蕴。★未来趋势高考散文艺术手法的未来趋势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表达,融合创新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与审美需求。(2024·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景张炜进入阳历十一月,老人的神色变得沉重了。他一个人走向田野,注视天际,眉毛不停地抖动。树叶铺地,又被大风扫进干涸的沟渠。老人用一个网包往回背树叶,在自己的小院堆成一个垛子。接下来的日子,老人都到海边上去捡碎煤和木块。如果浪印上有一个蛤、一条小鱼,他都随手取了放进筐里。他的每时每刻的拾取和积累终于让人纳闷儿了。有人问他的小儿子:“你父亲是怎么了?”小儿子笑笑:“人老了还不就那样!”老人住的小院四四方方,是一人多高的围墙围成的,一角是他的小屋。老伴去世后,儿子让他住新房,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小院宽敞,装满了阳光,他一个老人舍不下这么多的阳光。白天太阳很好,他翻晒着木块煤屑。这样过了几天,他将它们堆起来,拍实,然后用泥封好。看上去,院子的一角像多了一个坟丘。小屋里最大的东西就是一个土炕。这个土炕最多睡过六个人:他、老伴、四个儿子。后来死了三个儿子,死了老伴,小儿子也搬走了。可是土炕依旧那么大。一个人坐在暖烘烘的大土炕上,看着窗外白雪飘飘,那才是一种富足。老人将土炕凿开两个洞,又用土坯接通了这两个洞口,沿墙壁垒了一圈。这样土炕里的烟火就会蹿到墙壁上,形成火墙。从屋里出来,他用草泥加固了墙壁,然后出了院门。向南遥望,远处的山影碧蓝碧蓝的。他每天都要看看南山,从颜色上可以知道风雨。那年大儿子到南山修水利,老伴让他去山上看儿子。儿子告诉他:这条山洞就是他们开的,要凿穿高山。老人慌了,说:“这做得成吗?要几辈子?”他忘不了回去的路上大雪没膝。还没有出山,他就听见了一声轰响。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有人送信说,儿子被埋在了山洞里!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进雪里……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车上的儿子血肉模糊。他们尾随车子往前走,不吭一声。半路上,老婆子一头栽进了白雪里,脸色变青。老头子把她揣进怀里往前走去,她身上的冰雪很快融化了,他的衣襟下一滴滴流出水来。“走吧,回去还得过日子!”老人找出一些钓钩和丝线,准备到海上去钓鱼。他盘算了一下,整整有半月的时间可以用来钓鱼。在太阳和暖的日子里,他要把闪闪发亮的大鱼从海里拖上来,然后搓上盐,悬到半空里晒干。天渐渐冷了,老人清清楚楚嗅到了严冬的气味。二儿子的一生与鱼紧相联系。他浑身皮肤像鱼一样滑。四岁的时候他到海边上玩,逮到了一条一尺四寸长的鱼。小院的树枝上悬满了鱼。这棵树落光了叶子,又结满了“鱼果”。老人坐在树下,有时用脚踢一下树干。树木向阳那面悬着的鱼哗啦啦响,他就取下来用马兰草捆了,干鱼的脊背上还闪着微蓝的荧光,那是从大海深处带来的。这些鱼如果一直呆在深水里就会活得挺好,它们却偏偏要到浅水里去寻找要命的渔钩!就像大雪陷住木轮子车的那个冬天一样,这个冬天同样出奇地多雪和寒冷。有一天半夜里涌起了大浪,大海的轰鸣声就像打雷一样。村里的人呼喊村民快去海上抢网,一群人发了疯似的往堆满了白雪的海岸上跑。他至今记得那个早上海浪突然安息下来,一群黑乌乌的人站在雪地里,见了他都扭过头去。……就这样,他见到了死在雪尘中的二儿子。儿子满脸血污,左手还紧扯着一片渔网。他躺在那儿,就像睡在大土炕上一样,顽皮地扭着身子,一只手插在毛茸茸的雪被里。拉儿子的木轮子车几次陷在雪里……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大约又过了两个冬天,老伴死去了。天冷了,他穿了一件长长的棉衣,真正的冬天就要开始了。每个冬天开始的情形都不一样:刮一次冷风,或者降一层毛茸茸的霜,有时甚至是下一场大雨。不过用一场雪开头是最好不过了,它预示了真正的冬天。三儿子就是在冬天的第一场雪里出生的,后来又在另一场雪中离去了。天越来越冷了。小儿子走进院内,向手上吹着气,搓着。老人说:“把船搁了吧,别出海了。”儿子愣愣地说:“为什么?冬天可是采螺的好时候哩。”老人站起来活动着,弓着腰咳着,费力地说:“在家……熬冬。”老人缓缓地走上海岸。他看到有一半海水变了颜色。一线黑云在远处悬着,云与水之间像是闪着紫红色的火苗。海浪一点点加大了,后来卷起一人多高,扑碎在砂岸上,有“昂昂”的回响。空气一瞬间凝固了,像无形的冰筒把人裹住。老人转身离去,步子急促。当他站在一个沙丘上回望大海的时候,大海已经没有了。他知道那是风暴劫走了大海,用它制造冰雪和严寒,然后一股脑儿压向泥土。天地间有多么凶狠的东西!他跑起来,一口气跑回小院。老人点燃了火墙,噜噜火声与风暴的声音搅在了一起。小儿子走到院子里,立刻呆住了。天空一片昏暗,小院之外的东西什么也看不见。他退回了屋里,“嘭”一声将门关严。老人记得有人说过,冬天总是跟他过不去。他还有一个最小的儿子,如今就呆在暖烘烘的小屋里。他盯着炕洞里的火燃起来,然后又取了麻袋里的草屑,厚厚地压在火炭上。一切做过之后,老人又掩上门走出来,走到院门口。雪还在落着。茫茫白雪,从脚下铺到遥远的地方。老人像守门人似的,蹲在了小院门口……(有删改)小说反复写到“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请分析其作用。【答案】①营造氛围:反复描写“那个冬天啊,整个世界都是白的……”,营造出了一种寒冷、寂静、压抑的氛围,强化了故事的悲剧色彩。②结构线索:此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③象征意义:白色的世界象征着死亡、绝望和命运的无常,暗示了老人在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无助,以及他无法摆脱命运摆布的无奈。【导语】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位经历丧子之痛的老人,积累资源、调整生活方式以应对寒冬,并劝小儿子慎重出海。面对自然的严酷与凄惨的命运,老人坚持生活,表达了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小说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老人坚毅的性格,营造出悲壮的氛围。作者通过老人面对命运和自然的态度,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无奈与顽强,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重要作用的能力。①渲染氛围:反复出现的话语增强了冬天的寒冷、苍白和无情的氛围,用“白”作为主色调,渲染忧伤和压抑的情感,强化了老人面对严酷生活环境的孤独与无奈,使得整个故事蒙上悲剧色彩。②结构线索: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将故事中的不同情节串联起来,标志着重要事件——长子的去世、次子的去世和老伴的去世,形成了情感的波折和人物命运的交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③象征意蕴:“白色”象征着生命的终结和人生的空虚,暗示老人接连失去亲人的命运悲剧,以及自然无情吞噬生命的巨大力量,同时也显现出老人在面对这些打击时,虽然坚韧顽强地继续生活下去,也体现出了无可奈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2艺术手法题(讲义)(学生版).docx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2艺术手法题(讲义)(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