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朱熹说:“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鲍 照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元嘉三大家”之一李白的偶像南北朝文学巨匠七言诗始祖导入【知人论世】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拟行难路鲍照南朝·宋 鲍照拟 行 路 难(其四)学习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的哲理。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拟,模仿。(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鲍照《拟行路难》18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酌酒( ) 踯躅( )2.解释下列词语①泻:②吞声:③踯躅:④断绝:zhuózhí zhú倾,倒。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停止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拟行路难(其四)鲍 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首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愁水—地势的高低—东西南北流人—门第的高低—人生的贵贱穷达问题探究一:这首诗中诗人为何而愁?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比兴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门第决定人生)“命”--------------------------------------------门阀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入仕实行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的选拔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天下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才高寒士,郁郁不志。心怀不平,不平则鸣。--------------------------------------------九品中正制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前世评价“不说破”有两个优点:1.含蓄蕴藉。2.吸引读者去品味诗作,去追寻诗人的身世经历。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想一想: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平静压抑比兴手法。以水流起兴,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隐含不平之气。反问,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诗人故作恬淡,声称安于命运,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说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假意超脱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悲愤难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借酒浇愁,借歌抒愁。以简笔勾勒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击节高歌,满腔悲愤倾泻而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反问的句式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发出抗争无奈压抑问2:“吞声踯躅不敢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1:“心非木石岂无感?”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总结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全诗突出一个“愁”字。品读赏析悲愤、反抗(不认命)行坐复愁----酌酒消愁----歌咏抒愁----吞声咽愁品读赏析悲愤、反抗(不认命)想一想: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对比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完成下表。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鲍照 《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所处社会背景现实中的诗人诗中的诗人诗中的情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说说鲍照,李白“愁”的根源鲍诗创作背景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李诗创作背景李白在他四十一岁时被玄宗召至长安,进入了翰林院。然而此时李隆基已经昏聩了,不理政事,他不过把李白看做文学弄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也同权贵们格格不入,如此种种,在宫廷不久即蒙受谗言,被李隆基赐金放还。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这首诗就是李白无奈离京时,朋友为他设酒送别,在酒席上创作的。鲍照《拟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所处社会背景现实中的诗人诗中的诗人诗中的情感愁+悲愤悲愤+豪情+自信满腹愁绪,无处宣泄满腹愁绪,但潇洒自如,乐观积极怀才不遇怀才不遇魏晋的门阀制度压制了人才唐代开明的思想和繁盛让人充满希望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面对人生中的不得志,鲍照只能吞声咽愁,李白却能看到希望,重整行装,他们这不同的生活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生在盛世大唐,所以意气风发,兴高采烈,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鲍照却生在门阀南朝,所以忍气吞声,“取湮当代”,只做得一个“隐藏的大家”。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感恩自己生于这个清明的时代;感恩自己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1.在《拟行路难》中,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2.鲍照《拟行路难》中,以比喻写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诗句是 , 。3.《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 , !”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4.鲍照《拟行路难》“ , ”两句正如钟嵘《诗品》所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5.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 ?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理解性默写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