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中考生物题型分析(二)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湖北省中考生物题型分析(二)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中 考 生 物 题 型 分 析
题型三 实验探究题 题型四 跨学科实践题
题型三 实验探究题
  弄清楚各个步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这一类型考点的前提,简单来说假设是对
提出问题的一种回答(合理的猜测,可能对可能错),结论是对假设作一个判断(假设是
对的还是错的),实验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解题步骤:
命题角度1 观察性实验
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时,在显微镜下你能看到如图3所示现
象。请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回答:
(1)图1实验过程中,需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目的是 。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应选择尾鳍色素 的活鱼。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
应等小鱼安定后,再将 (选填“盖玻片”或“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保证小鱼正常呼吸 
少 
载玻片 
(3)通常情况下,使用 (选填“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
液流动,即选择图2中的物镜 (填序号)。
(4)观察到如图3血管及血流情况,请分析作答:①是 血管,②是 血
管,③是 血管。其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 。
低倍 
甲 
动脉 
毛细 
静脉 
毛细血管 
识图片图3中,①是小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是小静脉。
细分析(1)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图1中用湿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
裹起来,观察过程中,需时常用滴管往棉絮上滴水以保持湿润,目的是保证小鱼正常
呼吸。(2)尾鳍色素少,便于观察血管;等小鱼安定后,将载玻片盖在上面。(3)低倍
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看到的视野范围广。物镜越短,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
数目越多,视野越亮。(4)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从主干流向分支
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
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可见①是小动脉,②是毛细血管,③
是小静脉。
命题角度2 探究性实验
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下实
验。
第一步:将整株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
第二步:如图1所示,用黑卡纸对叶片乙做局部遮光处理;用装有氢氧化钠(可吸收二
氧化碳)的透明塑料袋,将叶片丙包裹密封;叶片甲不做处理。
第三步:将图1植株放置于阳光下3~4小时。再分别摘取叶片甲、乙、丙,按图2的步
骤进行检验。
(1)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中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 (选填“光合”或“呼
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图2中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是使叶片含有的
溶解到酒精中。
呼吸 

绿素 
(3)实验现象如表:
叶片 甲 乙 丙
实验结果 变蓝色 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蓝
色 不变蓝色
由叶片 和叶片 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由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光部分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 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4)根据实验结果,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两点)。
甲 
丙 
二氧化碳 
光 
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
度;增加光照强度(合理即可) 
找原理(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
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
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
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
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
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
条件适宜的就是对照组。
明思路(1)选做实验的天竺葵,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
物(淀粉),如果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此实验将天竺葵放置在黑暗环境
中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为了排除叶绿素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图2中的步骤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目的
是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3)叶片丙装置中放置了氢氧化钠固体,能够
吸收二氧化碳。甲不做处理,因此丙和甲形成对照,变量是二氧化碳。因此由叶片甲
和叶片丙的对照结果分析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叶片乙的见光部分与遮
光部分变量是光,因此由对照结果分析得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4)二氧化碳是
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可适当增加二氧化碳
的浓度,增加光照时间或光照强度等。
命题角度3 验证性实验
【探究实践】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隔开,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细胞膜与
半透膜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如某些物质能通过,某些物质不能通过。鸡蛋的卵壳膜
是一种半透膜,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该半透膜,而淀粉不能通过。某生物兴趣小组用
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碘液、尿糖试纸(遇葡萄糖会变色)、鸡蛋壳(上端开
口、下端露出卵壳膜)、烧杯、滴管等实验材料和用具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将两个鸡蛋壳(上端开口、下端露出卵壳膜)放置在装有30mL蒸馏水的A、B
两个烧杯中,让蒸馏水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如图)。
步骤二:取10mL葡萄糖溶液、10mL淀粉溶液分别加入
烧杯A和烧杯B的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
步骤三:取烧杯A中鸡蛋壳内外两侧①②处的液体用尿糖
试纸检测,取烧杯B中鸡蛋壳内外两侧③④处的液体用碘
液检测,观察颜色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

鸡蛋的卵壳膜是一种半透膜(或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淀粉
不能通过半透膜) 
(2)用尿糖试纸检测①处的液体,试纸 色,检测②处的液体,试纸 色;
用碘液检测③处的液体,溶液 成蓝色,检测④处的液体,溶液 成蓝
色。(均选填“变”或“不变”)
(3)该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维生素C也能通过半透膜,且加碘的淀粉溶液遇到
维生素C后会褪色。为了验证维生素C能通过半透膜。该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
置继续进行实验。请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将30mL 加入烧杯中,
并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再取10mL 加入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
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变 
变 
变 
不变 
加碘的淀粉溶液 
维生素C溶液 
烧杯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合理即可) 
找考点验证性实验是指在已知实验原理、现象和结论的前提下,以验证实验结果、巩
固和加强有关知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
进出。淀粉遇碘液变蓝。
析过程(2)鸡蛋的卵壳膜与细胞膜的作用相似,具有选择透过性,在烧杯A中,因为葡
萄糖可透过半透膜,所以①②两处都有能使尿糖试纸变色的葡萄糖,用尿糖试纸检测
①处的液体,试纸变色,检测②处的液体,试纸变色;淀粉遇碘变成蓝色,用碘液检
测③处的液体,溶液变成蓝色,检测④处的液体,溶液不变成蓝色,原因是鸡蛋的卵
壳膜是一种半透膜,淀粉不能通过该半透膜,③处的液体中含淀粉,④处的液体中不
含淀粉。(3)为了验证维生素C能通过半透膜,该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继续进
行实验。完善实验方案:将30mL加碘的淀粉溶液加入烧杯中,并淹没下端露出的卵
壳膜,再取10mL维生素C溶液加入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是烧杯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原因是维生素C也能通过半透膜,且加碘的淀粉
溶液遇到维生素C后会褪色。
命题角度4 模拟性实验
为探究能卷舌基因(A)和不能卷舌基因(a)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某班同学用笔
杆、纸盒、标签纸等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分别从两个纸盒中随机抽取一
支笔杆,记录笔杆组合类型,然后放回原纸盒中,摇匀再取,每组记录20次。统计结
果如表格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笔杆模拟的是染色体,标签纸模拟的是 。后代aa表现的性状是

(2)在实验统计结果中,后代Aa个体的比例是 %。
(3)该模拟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否符合预测结果?判断并说出理由:

基因 

能卷舌 
55 
符合,亲代基因
组成均为Aa,后代三种组合的比例接近AA∶Aa∶aa=1∶2∶1 
找考点模拟实验是对真实实验过程的一种“再现”,所以找到考点至关重要。如此题
中考查的是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
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
因控制的性状会表现出来。
析过程(1)基因是染色体的DNA分子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如果基因显隐性分别用A和
a表示,则控制能卷舌的基因型为AA或Aa,控制不能卷舌的基因型为aa。实验中笔杆
模拟的是染色体,标签纸模拟的是基因。后代aa表现的性状是不能卷舌。(2)在实验统
计结果中,后代Aa个体的比例: ×100%=55%。(3)甲、乙纸盒内的基因
型均为Aa,均模拟控制能卷舌的基因组成,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由遗传图解可以看出:该模拟实验得到的数据符合预测结果,理由是亲代基因组成均
为Aa,后代三种组合的比例接近AA∶Aa∶aa=1∶2∶1。
命题角度5 拓展性实验
农业生产中许多种类的昆虫对农作物有较大的威胁,夏夜里人们常利用黑光灯捕
虫器(如图)诱捕农业害虫。针对这一现象,小悟同学提出问题:普通的日光灯是否也
有诱捕效果?与黑光灯相比,哪种光源的诱捕效果更好?
(1)作出假设: 。
(2)以下是小悟同学制订的实验计划:
普通的日光灯也有诱捕效果 
①选取相距较远但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水稻田三块,编号甲、乙、丙。
②每天19:00向三块水稻田的正中央分别放入无光源捕虫器、功率相同的日光灯捕虫
器和黑光灯捕虫器,早上7:00取出,将捕虫器中的昆虫取出称重。
③实验持续进行5天,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计算 。
平均值 
(3)设计一个用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实验结果记录表
项目 无光源捕虫器 日光灯捕虫器 黑光灯捕虫器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5天的平均重量
实验结果记录表
(4)甲组和乙组进行对照,是为了探究 ,其
中 组是对照组。
(5)昆虫通常以月亮为导航坐标,趋光性有利于其在黑暗中飞行时避开障碍物。这种
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 行为,这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
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普通的日光灯是否有诱捕效果 
甲 
先天性 
自然
选择 
找原理课外拓展实验肯定会用到课堂学习中的实验原理,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掌握科学探究的原理至关重要。
细解答(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
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故本实验可作出假设:普通的日光灯也有诱捕效果。(2)③一
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确保
实验严密准确。故实验持续进行5天,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计算平均值。(3)设计一个用
于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见答案)。(4)结合分析可知:甲组(无光源捕虫器)和乙组(日光
灯捕虫器)进行对照,是为了探究普通的日光灯是否有诱捕效果,其中甲组是对照
组。(5)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又称
为本能。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
就是自然选择。所以,昆虫通常以月亮为导航坐标,趋光性有利于其在黑暗中飞行时
避开障碍物。这种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先天性行为,这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题型四 跨学科实践题
命题角度1 模型制作
  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
“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材
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现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在这类跨
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有:(1)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护眼
睛健康的方法;(2)制作实验装置,证明吸烟有害健康;(3)设计并制作能较长时间维
持平衡的生态瓶。
(1)登山途中,呼吸加快加深,这是由于位于[ ] 内的呼吸中枢参
与了调节。
E 
脑干 
某山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是集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在登
山游玩过程中,机体进行着一系列的调节活动,如图甲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2)游玩途中手指被划伤,立刻缩手并感到痛,请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用箭头、数
字和字母表示): ;若④受损,痛觉 (选填“会”或
“不会”)形成。
⑧→⑦→B→⑥→⑨ 
不会 
(3)途中有“前方路滑,注意安全”的指示牌,很多“近视”同学表示看不清楚。某
兴趣小组针对“近视”开展了探究活动,他们利用透明塑料膜自制水透镜(水球),利
用注射器向内注水或往外抽水,来改变水透镜的厚度,进一步模拟眼球成像的原理,
并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乙)。
a.兴趣小组自制的水透镜可以模拟甲图中眼球结构的[ ] 。
b.当蜡烛、水透镜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在光屏上恰能形成清晰的像。若要探
究近视眼的成因,在保证三者位置不动的情况下,应用注射器
(选填“向水透镜中注水”或“从水透镜往外抽水”),导致光屏上的物像模
糊,模拟近视。
c.近视患者应戴 ,以进行辅助治疗。
d.视力正常的同学看见指示牌绕道避开,这是人类特有的反射,因为与 中枢
有关。
① 
晶状体 
向水透镜中注
水 
凹透镜 
语言 
细解答(1)观察图甲发现,人的脑包括A大脑、D小脑和E脑干三部分。能调节人体呼
吸、心跳、血压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中枢是E脑干。(2)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
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游玩途中手指被划伤,立刻缩手,是一种反射活
动,此反射活动完成的途径:⑧→⑦→B→⑥→⑨。若④上行传导束受伤,B神经中
枢产生的神经冲动无法传导到大脑,不能形成痛觉。(3)a.图乙中水透镜模拟①晶状
体,光屏模拟③视网膜。b.因为近视眼的晶状体曲度大,故需要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
注水,使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物像落在光屏的前方。c.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
加以矫正,如图:d.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形成的反射,视力正常的人看见指示牌绕道避开,该反射的类型是条件反射,因为与语言文字有关,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命题角度2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考虑“结构与功
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概念,设计恰当的装置,以满足生物生长
的需要。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有:(1)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
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2)探究植物无土栽培条件的控制;(3)探究影响扦插植物成
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4)饲养家蚕,收集我国养蚕的历史资料;(5)制作水族箱,
饲养热带鱼。
(2024·福建)我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朵朵参加“美丽中国蚕”综合实践活动,展
示并交流了活动成果。
(1)孵化蚕卵 探究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可选
择的实验变量是
。 (2)选取食物
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
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
的结果。
(3)幼虫生长 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绘制体长变化曲线。    温度(或湿度、光照
等,合理即可) 

然选择 
(4)吐丝结茧
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 阶段,延长这一阶段,可以提高蚕丝产量。
(5)羽化成蛾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 动物的特
征。家蚕的发育方式为 。
幼虫 
节肢 
完全变态发育 
(6)知识链接
①西南大学蚕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蚕饲料,攻克全天候养殖瓶颈;
②技术工匠们研制的自动给桑养蚕机,降低了人力成本;
③我国蚕学家利用 技术将某基因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
增量。
转基因 
找考点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
育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相比较多了
蛹期。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细解答(1)可以探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蚕卵孵化的影响。(2)自然界中的
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选取多种植物的叶进行家蚕食性的研究,发现家蚕喜食桑叶,这种习性是长期自然选
择的结果。(3)测量幼虫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体长,根据测量结果,可绘制体长变
化曲线(见答案)。(4)家蚕的幼虫期不断地取食桑叶,使体内贮存较多的有机物,体内
贮存的有机物越多,吐丝量就越多。所以吐丝时家蚕处于发育过程的幼虫阶段,延长
这一阶段,取食桑叶增多,可以提高蚕丝产量。(5)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具有身体分
节,有1对触角、3对足,一般有2对翅,触角和足分节等特点。
蚕蛾身体分节,有1对触角、2对翅和3对足,触角和足分节,具有节肢动物的特征。
家蚕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6)转基
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
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
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我国蚕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某基因
导入蚕卵,得到的蚕茧更大,实现提质增量。
命题角度3 发酵食品制作
  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
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
不断尝试。在这类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供选择的项目有:(1)收集当地面包酵母菌
种,比较发酵效果;(2)设计简单装置,制作酸奶;(3)制作泡菜,探究影响泡菜中亚
硝酸盐浓度的因素。
酸奶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以乳酸菌为菌种通过发酵作用来制作的,某生物兴
趣小组对制作酸奶的最适温度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600mL新鲜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提供菌种),搅拌
均匀。
第二步:取6个大小相同的小碗,煮沸消毒,编号为1~6号,分别倒入100mL混合后
的牛奶。
第三步:将6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0℃、20℃、30℃、40℃、50℃、60℃
恒温箱中培养。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分别从1~6号小碗中取样检测
其中乳酸菌的数量,并记录。
该生物兴趣小组将所记录的数据绘制成了如下曲线图,
请分析作答。
(1)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小碗要消毒,目的是 。
(2)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其他条件都必须保持 。
(3)据图分析,在10~40℃时乳酸菌的数目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 ,超过
40℃后则开始减少。由此可知,发酵酸奶的最佳温度为 ℃左右。
(4)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你觉得还可以探究哪些问题?
?(答出一条即可)
杀灭杂菌 
温度 
相同且适宜 
增多 
40 
制作酸奶是否需要在无氧
的条件下进行(合理即可) 
找原理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而成,其原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乳
酸菌发酵产生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酸甜风味。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
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细解答(1)制作酸奶时牛奶要煮沸,小碗要消毒,目的是杀灭杂菌,避免干扰实验结
果。(2)由题干可知,将6个小碗用保鲜膜密封,分别置于10℃、20℃、30℃、40℃、
50℃、60℃恒温箱中培养,故实验变量为温度。对照实验需要控制单一变量,除了实
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均需相同且适宜。(3)分析图中曲线走势可知,在10~
40℃时乳酸菌的数目会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多,超过40℃后则开始减少。由此可
知,发酵酸奶的最佳温度为40℃左右。(4)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还可以探究的问题
是制作酸奶是否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答案不唯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