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调研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学期 3 月份调研七年级生物试卷
分值:50 分 时间:30 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 1.5 分,计 30 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中描述的生物所在的生态系统应该是( )
A.沙漠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影响水稻生存的生物因素是( )
①水②空气 ③温度 ④青蛙 ⑤杂草 ⑥蝗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④⑤⑥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
B.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C.图中生物体内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D.如果蛇遭大量捕杀,则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增多
4.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春风不度玉门关
5.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但大雨过后,
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据题意分析,影响蚯蚓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土壤 C.空气 D.温度
6.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 请问
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124 0.003 0.145 0.009
A.A→ B→C→D→ E B.E→D→ C→ B→ A
C.D→A→B→C→E D.C→E→A→B→D
7.某同学制作了一个生态瓶,一周后,该生态瓶渐渐出现了水变浑浊、鱼类死亡的现象。
于是该同学在瓶中加入了适量会把残饵和鱼粪吃掉的多齿新米虾,生态瓶的保质期延长了 3
个月,多齿新米虾是生态瓶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8.生物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其范围包括( )
A.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B.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三个圈层的全部
C.大气圈的上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D.大气圈的上部、水圈的上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9.豆科植物的根部与下列哪种生物共生( )
A.根瘤菌 B.枯草菌 C.霍乱菌 D.链球菌
10.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和“梦天”实验舱计划于 2022 年底升空。在“问天”实验舱的某一生
态系统中有小鱼、微生物、水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小鱼不受外界生态因素的影响
B.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于水藻
C.该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D.小鱼、微生物、水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11.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实际上描
述的是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影响山中桃花迟开的主要因素是( )
A.空气 B.降水量 C.温度 D.土壤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以树汁为食。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A.树←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细菌
1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关于该食物网中含有的食物链数量及其中一条食物
链的表达方法,正确的是( )
A.3 条;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B.3 条:草→鼠→蛇→猫头鹰→细菌
C.4 条:猫头鹰→鼠→草
D.4 条: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
14.如图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所有生物可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B.若鼠数量减少,鹰的数量不会立即大量减少
C.该食物链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D.图中共有 3 条食物链,鹰与蛇仅是捕食关系
15.下列不属于生物保护色的是( )
A.鲫鱼的体色背灰腹白 B.变色龙据外界环境的颜色改变体色
C.冬天雷鸟白色的羽毛 D.竹节虫的形状和周围竹子高度相似
16.下列关于生物圈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距海平面 150 米以内的水层中
B.生物圈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C.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共同的家园
D.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17.“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该古语说明橘不能在北方种植,那么影响其分布
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空气 D.温度
18.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B.该生态系统中的丁是第三、四营养级
C.图中甲是生产者,其它是消费者
D.若该农田被重金属污染,则甲体内重金属积累最少
19.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说明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 )
A.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B.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C.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是生产者,能为生物圈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0.曲线 a、b、c 与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三种生物相对应,分析正确的是( )
A.c 代表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由 a、b、c 及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
C.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D.若 b 灭绝,则 c 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
二、非选择题(每空 1 分,计 20 分)
21.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
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
鼠妇的数量,统计 10 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作出假设: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除变量这个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
、 。
(4)计算全班各组的 ,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5)实验结束后,要把鼠妇 。
22.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 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州地处黄河故
道之畔,京杭大运河之滨。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运河自然环境,修葺了运河
古道上的九龙湾湿地,于今年 10 月份左右,九龙湾湿地公园再次向市民开放。某同学参观
之后,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图示表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应补充的生物成分
是 。
(2)在该食物网中,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 。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王同学参观了公园里“一水厂旧址”后,不由吟出的一句诗,
描述的是 植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4)湿地公园周围建有华鲁电厂、化肥厂,如果不加以控制废水的排放,废水中的有毒物质
流入食物网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难以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5)湿地公园修葺初期,生态系统很不稳定,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为政府出谋划策,来提
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答出两条即可)
23.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每年 8 月末是长白山地区摘松子的时节,按照本地人的说法叫“打塔”。我国食用松子主要来
自红松与华山松等。这些松塔只长在树梢,打塔人要爬到树冠高处,用长竿把它们勾下来,
是一项风险很高的工作。
其实,如果不被打塔人打下,松塔最终也会“瓜熟蒂落”。既然如此,人们何必冒险爬树提前
打塔呢?原来是要抢在小动物前头。松塔未完全成熟时,鳞片紧紧包着种子,小动物很难取
食。而等到成熟,鳞片张开,那时人可抢不过松鼠和鸟。
松鼠对这些被抢走的松子可是“心疼不已”,听打塔人说,松子收获的时候,有些松鼠会在枝
头着急,甚至冒险去扒拉装好松塔的麻袋,试图抢回一些。虽然人和松鼠都在抢松子,但其
实长白山天然林里的绝大多数红松是松鼠“种下”的。
红松种子大而结实,依靠重力自然坠落传播不了多远。而松鼠总是大量收集松子,一次将三
五粒塞进颊囊,再埋藏到隐蔽处作为越冬粮。冬天大雪一盖,总有一些“粮仓”被遗忘,过段
时间松子就自然发芽了。在山里,只要看见三五株松树苗扎堆长,就是松鼠的杰作。除了借
助松鼠,松树也有自己的“自然繁殖策略”,它的结种率存在明显的大小年差异:连续几年产
量很小,然后突然爆发一年,让松鼠根本吃不过来,树就可以成功繁衍。这是红松千万年来
固定的繁衍模式。
因为人类拿走了大部分松塔,所以近年长白山里几乎见不到自然萌发的红松幼树了,红松的
数量只能靠人工林填补,然而人工林容易爆发虫害。如果能减少对自然的干预,让天然林自
然繁衍就更好了。
(1)根据文中信息,红松属于 (填“裸子”或“被子”)植物。
(2)在繁殖方面,借助松鼠的贮食行为,松子的传播范围 。文中除了依靠松鼠,红松
自己的“自然繁殖策略”是 。这充分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长白山种类丰富的生物与 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 。
物种越丰富,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越强。
(4)有人认为:“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拿走了大部分松塔也无可厚非。”请结合文中信息,说说
你是否支持该观点,并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D C D C A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B D B D A D C
21.(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光照/光
(3)水 温度 空气
(4)平均值
(5)放回大自然
22.(1)分解者
(2)捕食和竞争
(3)苔藓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5)增加公园里生物的数量 放置提醒牌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23.(1)裸子
(2) 扩大 结种率存在明显的大小年差异
(3) 环境 生产者 自动调节
(4)不支持,因为人类过度索取、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会导致生态平得遭到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