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⑴掌握服务业的概念、分类及主要区位因素(自然、人文因素)。
⑵结合实例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⑶学会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 思想方法目标
⑴经历 “案例分析 — 归纳总结 — 迁移应用” 的思维过程,培养地理综合思维。
⑵通过对比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理解区位因素的动态性。
3. 素养成长目标
⑴增强对身边服务业的观察能力,形成 “地理实践力”。
⑵树立科学的区位观,理解服务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二、课标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分析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材内容:
第一部分:服务业区位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技术、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
第二部分: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政策支持等)。
重点:
⑴服务业区位因素的构成(人文因素为核心)。
⑵区位因素变化对服务业布局的影响。
难点:
⑴动态分析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机制。
⑵区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如零售、餐饮、金融、互联网服务等)。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农业、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具备 “区位因素” 的基本认知框架。
学习难点:
⑴服务业概念较抽象,需结合生活实例(如外卖、网购)建立具象认知。
⑵区位因素的 “变化” 具有动态性,学生易陷入静态分析。
兴趣点:对手机购物、外卖平台等现代服务业有亲身体验,可作为教学切入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服务业区位因素
【情景引入】(8 分钟)
情境:以前,人们都是在实体店购物。如今,人们还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购物、支付,并可以在家里坐等世界各地的产品送上门来。
问题链:
⑴你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吗?
⑵除购物外,利用互联网还能获得哪些服务?
⑶同学们选择网购和实体店购物,可能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用便签纸写下关键词(如价格、品种、便利、物流等),教师汇总至黑板。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 “网络购物” 场景切入,激活生活经验,引出 “服务业” 概念及区位因素的多样性。
【问题导学】(10 分钟)
任务 1:阅读教材 P71-72,完成表格:
服务业类型 实例 区位选择特点
生活性服务业 便利店、餐厅 靠近居住区,客流量大
生产性服务业 物流园区、金融中心 靠近工业区或交通枢纽
公共服务业 医院、学校 政府规划,均衡布局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填表,教师抽查并修正。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对比,明确服务业的多样性及其区位选择的差异。
【新知探究 1:服务业区位因素】(15 分钟)
情境:展示“陕西省西安市钟楼十字路口”图。(图 3.28)、“交通干道旁的大型购物商场”图。(图 3.29)。
问题链:
⑴商业中心为何多位于城市中心?物流园区为何布局在郊区交通干线附近?
⑵分析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对服务业的影响(以滑雪场、避暑酒店为例)。
教师讲解:
⑴核心区位因素:市场(人口密度、消费能力)、交通(可达性)、劳动力(数量、素质)。
⑵辅助因素:技术(互联网平台)、政策(税收优惠)、历史文化(老字号店铺)。
学生活动:用思维导图梳理区位因素,小组代表上台展示。
设计意图:结合图文案例,从 “现象 — 原因” 推导区位因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当堂应用 1】(7 分钟)
案例:某连锁奶茶店计划在城市开设新店,提供 3 个选址方案(住宅区、写字楼区、大学园区)。
任务:分析各选址的利弊,推荐最优方案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后,同桌互评,教师总结 “主导区位因素” 的分析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决策,巩固区位因素分析模型。
第二课时: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复习导入】(5 分钟)
提问:
⑴简述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⑵传统书店的区位选择与电商平台(如京东图书)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出 “区位因素变化” 的主题。
【新知探究 2:区位因素的变化】(20 分钟)
情境 1:对比 “传统零售业” 与 “电商” 的区位因素(见下表):
区位因素 传统零售业(实体店) 电商(如淘宝)
市场 依赖本地客流量 面向全国甚至全球消费者
交通 依赖城市交通通达性 依赖物流网络和信息技术
劳动力 大量店员 技术人员(IT、客服)
成本 租金高 租金低,物流成本占比高
问题:技术进步(互联网、大数据)如何改变服务业区位选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后,用 “箭头图” 表示技术对区位因素的影响(如 “互联网→减少对实体店位置的依赖”)。
情境 2:展示 “盒马鲜生” 门店分布图(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口密度与消费偏好)、“美团外卖” 配送路线优化图。
教师讲解:
变化表现:
⑴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如移动支付、物联网)。
⑵市场范围扩大(全球化、个性化)。
⑶政策引导新兴服务业集聚(如软件园、文创园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突出技术对服务业区位的革命性影响。
【深度学习:案例分析】(15 分钟)
案例:西安市 “大唐不夜城” 文旅服务业的崛起
背景:依托盛唐文化 IP,结合灯光秀、演艺活动,成为 “网红” 打卡地。
区位变化:
⑴初期:依赖历史文化资源(大雁塔景区)。
⑵后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抖音等平台推广,客流量激增。
任务:
⑴分析 “大唐不夜城” 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⑵探讨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启示。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派代表上台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案例,培养动态分析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拓展提升】(8 分钟)
辩论活动:正方“技术进步使服务业区位选择更自由” vs 反方“技术进步加剧服务业区位竞争”
规则:每组选择一方,用 3 分钟准备论据(如:正方 — 电商减少对地理位置的依赖;反方 — 物流中心仍需布局在交通枢纽)。
设计意图:通过思辨深化对区位因素变化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归纳总结】(5 分钟)
板书回顾:用思维导图梳理 “区位因素→变化→案例” 的逻辑链。
学生任务:闭眼回忆并复述 “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的三个关键词”(技术、市场、政策)。
五、教学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滑雪场)
人文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
二、区位因素的变化
技术进步:互联网、大数据
市场扩展:全球化、个性化
政策引导:产业园区
案例:网购 vs 实体店、大唐不夜城
六、分层作业设计
A 层(基础):
⑴列举 5 个生活中的服务业,说明其主导区位因素。
⑵教材 P76 “活动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B 层(提高):
⑴对比 “星巴克实体店” 与 “星巴克外卖服务” 的区位因素差异。
⑵收集本地一家新兴服务业(如共享充电宝、自习室)的资料,分析其区位选择原因。
C 层(拓展):
⑴探究 “银发经济”(老年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变化趋势。
⑵撰写小论文:《技术革命下的未来服务业布局》。
七、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⑴以 “网络” 贯穿全课,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⑵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辩论,突破了 “区位因素变化” 的动态性难点。
2. 改进方向:
⑴部分学生对 “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的理解仍较模糊,需增加本地企业调研活动。
⑵第二课时容量较大,可适当延长案例分析时间,确保深度学习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