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法治社会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法治社会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高空抛物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 它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2022年3月6日晚,莫某饮酒后心情郁闷,为发泄情绪,取出单元楼道内的两个灭火器,将其从平台扔到楼下,砸中何某、张某停放在楼下的轿车
2022年8月,安徽合肥某小区内,一位奶奶推着孩子走在路上,突然被高空坠物砸中。奶奶当场被砸得坐在地上,用手抱着头,血流不止。
2022年11月,25岁的女子杨某因和同住人员发生争吵,酒后情绪失控,从22楼的家中将电风扇、烧水壶等多件物品抛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2023年2月13日,云南昆明,学生放学回家途中,一个女孩走在路上,从空中掉下来一把菜刀,刀碎成三块,地面被砸出凹痕,幸好女孩躲了过去,没有出事。
……
思考:关于高空抛物法律有哪些规定?
从社会层面如何治理此类高空抛物现象?
《民法典》第1254条第1款规定: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
“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
《民法典》第1254条第3款规定:
“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高空抛物罪”:
从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抛掷物品,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8.3 法治社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8.3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基本特征
1
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2
建设法治社会意义
3
是什么
怎么做
为什么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 法治社会的内涵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公认和普遍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法治意识--前提)
(法律实施--保证)
(实施效果--目标)
注意:法治社会中的“法”既包括国家的法律制度,还包括社会道德、自治组织制定的规则和自我约定的契约等等。
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中的“法”只限于国家的法律制度及中共党内法规。
2、法治社会的地位: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思考:他们身上哪些方面值得肯定?这体现法治社会的哪些特征?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意识(信法)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实施(守法)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实施效果(用法)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有了法治意识
法律才能得到
有效的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
实施效果
1
2
3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表现: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①信法(法治意识):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的条件?
第一,制立良法。良法必须紧扣本国实际,否则立法就是无本之木。
第二,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三,严格执法。严格执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证,不仅事关政府的光辉形象,而且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
第四,注重守法。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普法教育,让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守法。
知识拓展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守法(法律实施):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表现:
无论是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3、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特征)
③ 用法(实施效果):社会纠纷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表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处理纠纷的方式:
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知识拓展
包括商事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农村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比较常见的是商事仲裁。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当事人发生纠纷时自行协商,在尊重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就争议的事项达成一致,解决纠纷。当事人也可以不经和解而直接选择其他解决纠纷的途径。
和解
调解
通过第三方的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在纠纷主体参与下,由法院解决纠纷的活动诉讼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三种类型。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仲裁
练一练
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1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
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法治社会的特征
(表现)
2
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
3
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法治意识
前提
思想基础
法律实施
保证
社会基础
实施效果
目标
群众基础
只有全社会普遍具了法治意识,法律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才能达到公平正义的实施效果
知识总结1
法治社会的特征
二、建设法治社会
建设法治社会是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1、总要求:
1.罗翔讲述刑法概念之前,李诞问了他一个员工解约的问题,张雨绮问了他一个拟定婚前财产协议的问题。罗翔说我哪懂这个,我是教刑法的。为什么罗翔说我哪懂?
2.你从视频中学到了什么法律知识?
3.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的启发?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二、建设法治社会
2、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具体任务)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原因:法制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②要求:
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有意识)
治理高空抛物,赵巷镇大居社区“放大招”!
安装探头,让高空抛物无处遁形。截止目前,赵巷镇新城一站大居设置探头点位410处,安装高空探头788个。
大居社区还趁热打铁,结合“平安夜市”组团式宣传活动,开展以“禁止高空抛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专题普法宣传活动。
同时,大居社区开展大讨论。经过讨论决定,居民们一致同意将禁止高空抛物写入了新的社区公约中。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二、建设法治社会
二、建设法治社会
2、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具体任务)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①多元主体: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②社会规范: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有氛围)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
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建设法治社会
2、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具体任务)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具体要求:
①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有依托)
【探究与分享】P95
李某在一家运输公司做搬运工,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初几个月李某能领到工资,可后来公司总是以各种理由拖欠李某的工资。李某想打官司又没钱请律师。他从广播里听说法律援助可以帮助困难群众免费打官司,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当地的法律援助中心咨询。法律援助中心受理了李某的申请。最终,李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不仅讨回了工资,还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思考:哪些人、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法律援助,可以到哪里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是一项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
受援对象一般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
法律援助咨询电话:12348
知识拓展
(提供免费律师)
在民事和行政纠纷中, 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支付劳动报酬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涉及英雄烈士人格权益或因为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等情形的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的限制。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
【法律援助的申请】选必二P91
司法救助
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国家向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而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证人(限于自然人)等即时支付救助金。
(免诉讼费)
二、建设法治社会
2、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具体任务)
具体要求:
①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②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③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有机制)
行政裁决
行政复议
多元化纠纷
解决机制
诉讼方式:打官司,由法院判决
非诉讼方式:和解、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
类别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
区 别 主体不同 人民调解委员会 行政部门 人民法院
内容不同 主要调解民间纠纷 主要调解具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人的纠纷 主要调解诉讼过程中民事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刑事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及执行和解案件等
性质不同 非诉讼活动 诉讼外调解 诉讼活动
联系 都是解决纠纷当事人的纷争的一种重要方式;采用的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消除纷争; 适用的原则基本上都是“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原则” 知识拓展
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律授权和法定程序,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民事、经济纠纷进行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民间纠纷)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确定的征地补偿标准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先向区、县人民政府申请协调,经协调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的,区、县人民政府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申请裁决的机关和期限,并在告知书上载明协调过程及协调未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
知识拓展
是指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申请有关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官民纠纷)




下列情况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
行政复议:
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
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
...
知识拓展
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行政仲裁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区别 受理的机关不同 由当事人选定的仲裁庭做出裁决 由行政机关 受理 由法院受理
适用的法律不同 《仲裁法》 《行政复议法》 《行政诉讼法》
法律的后果不同 对仲裁决定不服,可提起民事诉讼 属于行政行为的范围 属于司法行为,
联系 是不同性质的调解方式,且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 知识拓展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二、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
总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有意识
有氛围
有依托
有机制
知识总结2
建设法治社会的要求
二、建设法治社会
3.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为什么)
①社会秩序:能够使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法、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社会和谐: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知识拓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的关系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三者共同构成全面依法治国的三大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就不完整,总目标就无法实现。
法治
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措施(4个)
是什么
怎么办
宣传教育树立法治意识
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信 法
守 法
用 法
普遍公认和遵从 —— 一致追求
社会治理依法开展 —— 各领域依法运行
生活和谐有序 —— 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意义
社会秩序
社会和谐
为什么
课堂小结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1.法治国家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
2.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德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3. 法治社会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政府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政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4.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5. 建设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法治社会应该是( )
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②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④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临沂市妇联在全市组织开展“三八维权周”普法宣传活动,活动通过举办法律专题讲座,设立反家庭暴力等方面的心理咨询站、播放法律专题片等多种途径,重点宣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开展这一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①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有利于促进家庭文明幸福,社会和谐稳定
③提高了公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④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捍卫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列属于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的是( )
①不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精准挑选援助对象,缩小援助范围
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④强化道德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