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2.列举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一、生态因子
1.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有____________影响的因素。
2.类型
3.关键性因子
(1)概念:对生物种群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键性影响的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4.限制因子
在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如果某种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__________时,就会成为限制因子。
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
(1)图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该有________因素。
(2)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可能的变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种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不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当某一生态因子成为限制因子时,即使其他生态因子都给予充足的供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仍将受到限制因子的限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学以致用】
1.(多选)下列有关耐受性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窄
B.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相同
D.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2.(多选)生态学家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如图所示(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的死亡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C.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D.温度和盐度始终作为限制因子共同影响褐虾的种群特征
二、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1.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3.温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某种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特征。
(1)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与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表现出不同的____________的方式。
(2)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____________。
4.土壤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辨正误]
(1)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
(2)日照时间长短能影响植物的开花,但对动物的繁殖无影响。(  )
(3)北极狐身体的突出部分小而短,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相对独立的。(  )
分析下列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资料2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表示大发生年 “-”表示发生轻度年)。
(1)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郁闭度与光照强度存在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1中,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资料2,讨论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性生态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以致用】
3.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空间分布和种群数量
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盐生植物比非盐生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小,更适应海滩环境
4.植物的开花、种子的萌发及休眠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一时刻发生的,环境给植物的信号就是所谓的光周期(昼夜的长短),最显著的就是开花过程,根据开花与光周期的关联,可将植物分为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下图是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根据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
B.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
C.若将实验植物换成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推迟开花
D.将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数小时,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
随堂检测
1.(多选)(2024·江苏泰州期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下列有关生态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因子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等水平均有影响
B.动物在呼吸作用最强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最慢
C.只有植物需要光照,动物的行为不受光照影响
D.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种群特征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参与细胞代谢,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体现了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
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D.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和水分
3.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温度影响
D.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
4.(2024·江苏苏州期末)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列古诗词与生物学原理搭配错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出生物能感知自然环境中的某些信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描述温度因素对植物开花的调节作用
C.“万千绿豆比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说明豆芽培育过程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D.“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说明植物地域性分布很大程度取决于温度
5.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B.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
D.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一、
自主梳理
1.生长 发育 生殖 行为 分布 直接或间接
2.温度 阳光 捕食 竞争 共生
3.(1)生存 繁殖 (2)关键性因子 最多 不断减少 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4.耐受极限
合作探究
(1)温度和湿度 生物
(2)提示: 减少,甚至面临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3)提示: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
学以致用
1.AC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宽,对另一个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A错误;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限度一般比较低,B正确;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一般不同,如长江中的江豚不能像海豚那样耐受海水盐度,它们只能生活在淡水中,C错误;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D正确。]
2.BD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在25 ℃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而不是存活率为10%,B错误;在20 ℃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0”,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当某种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才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D错误。]
二、
自主梳理
1.组成 生长发育 种群数量
2.波长的光 趋光性 迁徙 生长及形态结构 时间的长短
3.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 (1)适应环境 (2)也不尽相同
4.生活的基质 无机盐 水分 酸性土 中性土 碱性土
辨正误
(1)√
(2)× 提示:日照长短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
(3)√
(4)× 提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合作探究
(1)提示:郁闭度高,光照强度弱;郁闭度低,光照强度强。
(2)提示:阳光。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4)提示:除光照、温度、水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无机盐、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以致用
3.D [盐生植物比非盐生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适应海滩环境。]
4.C [据图可知,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的黑暗环境,A正确;夜间照明使得黑暗环境中断,变为短夜环境而不开花,因此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B正确;若为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提前开花,C错误;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正确。]
随堂检测
1.AD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在个体水平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还会在种群与群落水平影响其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和功能,A正确;动物生长需要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动物在呼吸作用最强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B错误;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也很大,动物的行为也受光照影响,C错误;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正确。]
2.B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体现了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的影响。]
3.B [阳光、温度和水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错误;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主要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C正确;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如受铜、锌、汞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螨类数量明显减少,D正确。]
4.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桃花已经开始开放,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生物对温度的感知,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四月里,山下花已谢,春意已去,而山上古寺院落中桃花却刚开始吐艳,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万千绿豆比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其中“一夜”说明豆芽培育过程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C正确;“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意思是从树枝生长情况判断方向,枝叶茂盛的是南面,稀疏的是北面,诗句中指的是同一棵树,没有体现植物地域性分布,D错误。]
5.D [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M)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小灌木(M)受到的光照强度低,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的幅度呈负相关,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减少,C错误;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共38张PPT)
第一章 种 群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学习目标
1.说出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2.列举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目录 CONTENTS
1.生态因子
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
特征的影响
3.随堂检测
自主梳理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思维导图
自主梳理
生长
1.概念
环境中对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有_______________影响的因素。
发育
生殖
行为
分布
直接或间接
2.类型
温度
阳光
捕食
竞争
共生
3.关键性因子
(1)概念:对生物种群的______和______有关键性影响的因子。
(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生存
繁殖
关键性因子
最多
不断减少
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4.限制因子
在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如果某种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____________时,就会成为限制因子。
耐受极限
温度和湿度
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分析回答:
(1)图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外,还应该有______因素。
(2)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可能的变化是什么?
提示: 减少,甚至面临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3)该昆虫在相对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呈“J”型增长吗?
提示:由于受到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
生物
●生物对某一关键性因子的耐受性区域是否固定不变的吗?据图说明。
提示:不是。生物对某一关键性因子的耐受性区域会因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如图示昆虫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其对相对湿度的耐受性区域是不同的。
●温度为35 ℃的条件下,95%的相对湿度是否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限制因子?
提示: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某种生态因子才会成为限制因子,35 ℃的条件下,95%的相对湿度属于最适区,不是限制因子。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
2.对于同一种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不同。
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当某一生态因子成为限制因子时,即使其他生态因子都给予充足的供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仍将受到限制因子的限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 学以致用 】
AC
1.(多选)下列有关耐受性定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窄
B.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
C.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相同
D.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解析 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着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宽,对另一个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分布区一般很广,A错误;
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限度一般比较低,B正确;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一般不同,如长江中的江豚不能像海豚那样耐受海水盐度,它们只能生活在淡水中,C错误;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例如,陆地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往往与它们的湿度耐受性密切相关。当生物所处的湿度很低或很高时,该生物所能耐受的温度范围较窄,D正确。
BD
2.(多选)生态学家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如图所示(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的死亡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C.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D.温度和盐度始终作为限制因子共同影响褐虾的种群特征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
在25 ℃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而不是存活率为10%,B错误;
在20 ℃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0”,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
当某种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才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D错误。
A.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
B.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
C.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
D.温度和盐度始终作为限制因子共同影响褐虾的种群特征
组成
1.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生长发育
种群数量
2.阳光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波长的光
趋光性
迁徙
生长及形态结构
时间的长短
3.温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某种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特征。
(1)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物与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表现出不同的____________的方式。
(2)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_______________。
形态结构
生理生化
适应环境
也不尽相同
4.土壤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生活的基质
无机盐
水分
酸性土
中性土
碱性土
×

[辨正误]
(1)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
(2)日照时间长短能影响植物的开花,但对动物的繁殖无影响。( )
提示:日照长短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
(3)北极狐身体的突出部分小而短,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
(4)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相对独立的。( )
提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
分析下列两个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 分析人工林调查数据(几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
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
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
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
资料2 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表示大发生年 “-”表示发生轻度年)。
(1)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郁闭度与光照强度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郁闭度高,光照强度弱;郁闭度低,光照强度强。
(2)资料1中,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提示:阳光。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
(3)根据资料2,讨论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关键性生态因子。
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4)除上述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提示:除光照、温度、水条件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无机盐、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有人认为,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动物可以在无光的环境中生存繁衍。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提示:不正确。光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例如:①光的波长影响动物的趋光性,如夜蛾扑灯;②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如蝙蝠傍晚开始活动的时间,会随日落时间改变而改变;③日照长短影响动物的繁殖,如在白昼逐渐缩短的秋冬之际,山羊进入生殖期;④日照长短影响动物的迁徙,如许多鸟类每年春季都能按时飞到繁殖地,秋季又能按时迁飞到越冬地。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许多栽培品种的花期在10月~11月。为了让这些菊花能在我国的国庆节期间开放,你能设计一个栽培方案吗?
提示:可以在白天进行短时间遮光处理,使连续光照时间缩短。   
●种群数量的调节
(1)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2)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的负载能力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增强,使种群的死亡率上升,而把种群数量压到满载以下。当种群数量在负载能力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使种群数量增长。   
(3)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往往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寒潮引起某些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等。非密度制约因素虽然没有反馈作用,但它们的作用可以为密度制约因素所调节,即可以通过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例如,当气候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等)或人的活动(如使用杀虫剂)导致某种昆虫种群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因素)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种群的出生率就得以上升,种群数量很快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循环因果关系
在生物学上,许多生理或生态过程的因果关系是循环性的,也就是说,一定的事件作为引起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又会成为新的条件,施加于原来作为原因的事件,使之产生新的结果,如此循环往复。若结果2与原因1相反,则属于负反馈;若结果2比原因1程度加强,则属于正反馈。
【 学以致用 】
D
3.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空间分布和种群数量
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D.盐生植物比非盐生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小,更适应海滩环境
解析 盐生植物比非盐生植物根细胞液的浓度大,以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适应海滩环境。
C
4.植物的开花、种子的萌发及休眠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一时刻发生的,环境给植物的信号就是所谓的光周期(昼夜的长短),最显著的就是开花过程,根据开花与光周期的关联,可将植物分为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下图是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根据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
B.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
C.若将实验植物换成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推迟开花
D.将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数小时,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
解析 据图可知,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的黑暗环境,A正确;
夜间照明使得黑暗环境中断,变为短夜环境而不开花,因此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B正确;
若为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提前开花,C错误;
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D正确。
A.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
B.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
C.若将实验植物换成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推迟开花
D.将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数小时,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
AD
1.(多选)(2024·江苏泰州期末)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下列有关生态因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因子对个体、种群和群落等水平均有影响
B.动物在呼吸作用最强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最慢
C.只有植物需要光照,动物的行为不受光照影响
D.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解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会在个体水平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还会在种群与群落水平影响其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和功能,A正确;
动物生长需要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动物在呼吸作用最强的温度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B错误;
光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也很大,动物的行为也受光照影响,C错误;
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D正确。
B
2.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种群特征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参与细胞代谢,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B.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体现了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
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生物的生存
D.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和水分
解析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体现了不同波长的光对生物的影响。
B
3.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C.在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温度影响
D.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
解析 阳光、温度和水等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错误;
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主要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C正确;
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如受铜、锌、汞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螨类数量明显减少,D正确。
D
4.(2024·江苏苏州期末)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受到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列古诗词与生物学原理搭配错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出生物能感知自然环境中的某些信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描述温度因素对植物开花的调节作用
C.“万千绿豆比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说明豆芽培育过程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D.“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说明植物地域性分布很大程度取决于温度
解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桃花已经开始开放,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生物对温度的感知,A正确;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四月里,山下花已谢,春意已去,而山上古寺院落中桃花却刚开始吐艳,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万千绿豆比珠圆,一夜琼花开玉莲”,其中“一夜”说明豆芽培育过程需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C正确;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意思是从树枝生长情况判断方向,枝叶茂盛的是南面,稀疏的是北面,诗句中指的是同一棵树,没有体现植物地域性分布,D错误。
D
5.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B.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
D.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
解析 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M)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
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小灌木(M)受到的光照强度低,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的幅度呈负相关,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减少,C错误;
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
A.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B.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
D.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课时精练3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
选择题:第1~14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答案P145
【基础对点】
知识点1 生态因子
1.下列有关生态因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生态因子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
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是在与其他因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起作用的
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
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种群
2.如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其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分别是 (  )
选项 北极海域 热带湖泊 全球
A 1 2 3
B 5 3 4
C 3 4 2
D 2 1 5
A B C D
3.“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限制因子是 (  )
温度 水 阳光 土壤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按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强度是否随生物种群密度发生变化,可将其分为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对于大多数昆虫而言,环境中的降水量和温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环境中的食物量和天敌数量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生物可以通过生命活动改变一些生态因子,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生态环境中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不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
知识点2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5.下列描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 (  )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
油菜会在一段时间的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
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
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
6.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凡是影响种群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一般与该种群密度无关
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相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综合影响
7.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
温度是影响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种子萌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的原因是光照不足
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8.光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生态因子,包括光照强度、光照时间长短和光质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植物幼苗经黑暗处理出现“黄化现象”,说明光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因为其细胞中的光敏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所致
菠菜只有白天长度超过13小时才开花,说明植物的生殖与昼夜长短有关
一些昆虫对红外光不敏感,但对紫外光敏感
9.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的生物活动都在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
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的改变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能力
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水分和能量
【素养提升】
10.下列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1.(多选)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利用趋光性诱捕全部农业害虫,降低种群密度
气候干旱会导致所有昆虫的种群数量下降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种群密度
建立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提高了大天鹅K值
12.(多选)气候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超出种群忍受范围的环境条件可能对种群产生灾难性影响,影响种群内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迁移和散布,甚至会导致局部种群的毁灭。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案例是 (  )
蚜虫往往在干旱年份大量繁殖,大雨之后剧烈减少
某种太阳鱼,在遇到过多的同种太阳鱼卵或幼鱼时,就会将它们吃掉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某些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
食物不足时,雌性松鼠有20%~30%不繁殖,繁殖者年产仔量明显减少
13.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的不同而改变
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
14.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存
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
15.(15分)东亚飞蝗,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两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从图中可以看出,    这些非生物因素影响了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2)(4分)东亚飞蝗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    、    、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等。
(3)(3分)研究发现,东亚飞蝗喜欢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如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影响其种群的    ,以降低种群密度。另外,可适当引入其    ,抑制其种群数量增长。
(4)(6分)根据图中的信息和已学的影响种群特征的因素,预防“蝗灾”的措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课时精练3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
1.D [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个体,但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到群体。]
2.D [北极要求耐低温,海域要求耐高盐度,热带要求耐高温,湖泊要求耐低盐度,全球分布必须既耐高温又耐低温,既耐高盐度又耐低盐度。图中所示,1、4、5耐低盐,2、3、5耐高盐,1、3、5耐高温,2、4、5耐低温。]
3.A [受温度限制,柑橘适宜在南方栽种,而苹果适宜在北方栽种。]
4.C [对于大多数昆虫而言,环境中的降水量和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对于哺乳动物而言,环境中的食物量和天敌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生物为了能够在某一环境更好地生存繁衍,不断通过生命活动改变一些生态因子,C正确;生态环境中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比如气温过高会导致水分减少,D错误。]
5.C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植物开花对日照长短有不同需求,体现了阳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6.C [相同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可能不同,如温度对蝗虫的影响和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
7.C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受气温降低的影响。]
8.B [在单侧光的刺激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有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作用,于是背光侧的生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向光侧,最终表现为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即植物的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有关。]
9.D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及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A正确;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如植树可以固水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能力,C正确;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由阳光提供,土壤只能为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
10.B [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等)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B错误;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等)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日照长短等)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
11.AB [利用趋光性诱捕只能捕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A错误;气候干旱会导致许多昆虫的种群数量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B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可以改变动物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了大天鹅生存的环境,提高了大天鹅的K值,D正确。]
12.AC [蚜虫的繁殖受降雨量的影响,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影响种群的发育、生殖等,A符合题意;某种太阳鱼,在遇到过多的同种太阳鱼卵或幼鱼时,就会将它们吃掉,这属于种内斗争,属于生物因素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某些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降雨量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当食物不足时,雌性松鼠有20%~30%不繁殖,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种群数量下降,这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D不符合题意。]
13.D [据题图可知,不同的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在3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量是最少的,所以在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当个体数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
14.C [从曲线上看,30 ℃时曲线的含义:种群数量在相对湿度约为85%时最大,且蝗虫在此温度下的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是80%~95%;32.5 ℃时曲线的含义:种群数量在相对湿度约为90%时最大,且蝗虫在此温度下的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是80%~100%;35 ℃时曲线的含义:种群数量在相对湿度约为95%时最大,且蝗虫在此温度下的相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是85%~100%。综合分析可知,C正确。]
15.(1)气温、降水量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 天敌 (4)①经常灌溉;②疏松土壤;③植树造林,改变蝗区气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