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5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5届高三一模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丰台区2025年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1.(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占全国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我国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不断加速的老龄化趋势,引发了全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广泛关注。
与以往不同,当今“银发族”的养老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从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个性化需求转变。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还主要局限在基本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这类生存型服务方面,需求量较大的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养老金融、法律咨询、社会参与等发展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与此同时,即便是生存型需求的优质服务供给也存在巨大缺口。因“熟人社会”的惯例和对宗亲血缘的重视,尽管养老分为居家、社区、机构等多种场景,但现实中高达90%的中国老年人仍选择居家养老,需要居家护理与服务。不仅如此,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约为4400万,但全国养老服务床位仅为820万张,专业护工更是严重短缺。很显然,原有的养老服务已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在确保“老有所养”的同时,撬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研究设立养老服务相关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养老科技发展,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推广智能化家居和智慧健康产品。这为我国进一步加快养老科技产业发展,利用智慧科技解决养老过程中痛点、难点提供了顶层设计。
各地政府则重点将人形机器人纳入智慧养老的政策视野。2024年7月15日,《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推行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康复辅助类产品。2024年12月17日,武汉市在数字经济应用场景集合对接大会中,重点介绍了旨在帮助老年人的人形机器人。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发布的一项关于2027年发展人形机器人的行动计划中,强调在情感陪伴、健康监测、智能家居服务等场景中部署机器人,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养老护理应用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取材于张栋的文章)
材料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养老一直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科技为养老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产品研发应用。
为什么要重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它在养老服务中具有怎样的优势?从本质上看,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典型的“人——机——环境”生态系统,是具身智能的最好体现,它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姿势识别等技术与人类用户进行交互,通过传感器、处理器、执行器等技术感知、响应、处理环境的变化,以实现在真实复杂环境中执行人类用户的指令、完成人类用户的任务。这就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完全可以实现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
从实践来看,已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研发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形机器人,并取得了诸多进展:2024年9月,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推出了一款名为“小五”的人形机器人,它可以自主避让轮椅推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物,还能张开双臂抱扶辅助老人起身。乐聚与苏州康养集团合力打造护理场景下的智能感知巡视机器人,还在训练可以完成送水、送饭、送药等日常养护任务的“夸父”机器人。复旦大学甘中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光华一号”养老机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放异彩,它不仅能听懂老人指令,搀扶老人行走,还能读懂老人的表情并作出情感回应……
通过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提供“卧床护理—辅助站立——智能助行—居家康复——情感陪伴”完整养老护理方案,“机器人协助养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此外,有关脑机接口的利好消息也频频传来。作为一种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前沿技术,它能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恢复部分身体功能,可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还可让老年人只需通过意念即可控制家电,呼叫护理人员,与家人远程沟通……可极大减轻人工护理的压力,应用场景丰富,前景广阔。同时,智能养老系统也在逐步走向大众视野。这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解决方案,它可以利用智能设备、传感器和互联网技术等来监测和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居住环境,提供相应的医疗、护理和生活支持,还可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个性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展望未来,智慧科技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养老不再难。
(取材于冷舒眉、刘扬等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我国养老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老龄化趋势正在加速,养老问题引起社会关注、国家重视。
B.老年人对生存型服务的需求远远高于对发展型服务的需求。
C.许多老年人居家养老是因熟人社会的惯例和对宗亲血缘的重视。
D.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智慧养老,且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精神慰藉、健康管理等为代表的生存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B.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量能基本满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需求。
C.十八大以来,国家确保老有所养,并撬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D.北京市在探索人机安全和信任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形机器人”应用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五”人形机器人可以感知、响应、处理来自真实复杂环境的变化。
B.乐聚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完全实现了在养老服务中的全场景应用。
C.“光华一号”可以读懂老人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并与之进行交互。
D.蛇年央视春晚《秧BOT》中的人形机器人迭代后或可用于养老服务。
(4)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重点强调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材料二则分析其原理并概述其发展历程。
B.材料二中的脑机接口技术,可用来解决材料一中老年人需要精神慰藉、护工短缺等问题。
C.材料二中智能养老系统可提供定制服务,能用于满足材料一中的养老个性化需求。
D.两则材料涉及了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个主体,说明养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5)某同学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尚有①一④处未填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性书【1】
李翱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潜于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于山,非不泉也。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易》曰:“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勿违,而况于人乎?”此非自外得者也,能尽其性而已矣。圣人知人之性皆善,可以循之不息而至于圣也,故制礼以节之,作乐以和之。安于和乐,乐之本也;动而中礼,礼之本也。故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闻佩玉之音,无故不废琴瑟,视听言行,循礼法而动,所以教人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也。道者至诚而不息者也,至诚而不息则虚,虚而不息则明,明而不息则照天地而无遗,非他也,此尽性命之道也。哀哉!人皆可以及乎此,莫之止而不为也,不亦惑耶?
(有删改)
注释:【1】复性:恢复本性。李翱:唐朝哲学家,一生崇儒,发展了孟子“性善”说。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不郁,光斯明矣 郁:聚集
B.制作参乎天地 参:反省
C.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 烛:照亮
D.动而中礼,礼之本也 中:符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之所以为圣人者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人之所以惑其性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莫之止而不为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与情不相无也
不存在没有情感的本性,也不存在没有本性的情感
B.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
(他们)虽然有情感,但从未被情感所左右
C.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圣人)先于天行动并且上天不违背他们,后于天行动并且侍奉上天
D.视听言行,循礼法而动
(他们的)视听言行,遵循礼法而行动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以沙浑而水不清、烟郁而光不明来说明情昏会遮蔽人的本性。
B.第二段谈因普通人的本性与圣人的不同,所以普通人情感就会昏惑。
C.第三段引用《易》的内容,是为了强调圣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
D.文章围绕“性”与“情”,用对比、比喻等方法,论述“复性”主张。
(5)文中的普通人是如何对待本性的?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普通人恢复本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3.(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哨遍【1】
辛弃疾
一壑自专【2】,五柳笑人,晚乃归田里。问谁知:几者动之微。望飞鸿冥冥天际。论妙理,浊醪正堪长醉,从今自酿躬耕米。嗟美恶难齐,盈虚如代【3】,天耶何必人知。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似梦里欢娱觉来悲。夔乃怜蚿,谷亦亡羊【4】,算来何异。
嘻。物讳穷时,丰狐文豹罪因皮。富贵非吾愿,皇皇乎欲何之?正万籁都沉,月明中夜,心弥万里清如水。却自觉神游,归来坐对,依稀淮岸江涘。看一时鱼鸟忘情喜,会我已忘机更忘己。又何曾物我相视!非鱼濠上遗意,要是【5】吾非子。但教河伯休惭海若【6】,大小均为水耳。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注释:【1】作者闲居江西上饶瓢泉时作,时年59岁。【2】一壑自专:独自享受幽美一隅。【3】代:交替,轮换。【4】夔:传说中的独足兽;蚿:多足虫。亡羊:指臧、谷二人牧羊,虽所因不同,但皆失其羊。【5】要是:可惜是,但是。【6】河伯: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海若:传说中的北海海神。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谁知”两句,写少有人可从细微的迹象推知吉凶的变化。
B.“嗟美恶难齐”三句,叹美恶差别、盈虚变化规律不必窥知。
C.“却自觉神游”三句,写作者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江淮前线。
D.“世间喜愠更何其”两句,叙写作者因三仕而喜、三已而愠。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笑人”两句,想象陶渊明会为作者晚年回归田园而感到无比欣慰。
B.“丰狐文豹”一句,作者借用狐豹因皮美而遭难,喻指自己类似的遭遇。
C.“又何曾物我相视”一句,作者感慨难以真正做到忘机忘己、物我两忘。
D.本词构思巧妙,以文为词,夹叙夹议,大量用典,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情。
(3)有人评辛词“兼具旷达与沉郁”,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4.(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月亮是诗人钟情的意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    ”两句,写出月夜之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送我至剡溪”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的多情。
(2)屈原《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    ”两句,用香草喻美德,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其志洁,    ”加以解释。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出屋前屋后花木繁茂的两句是“    ,    ”。
(4)好学并且善于反思,就可以智慧明达、避免犯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    ,    。”
5.(10分)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此书“大旨谈情”;脂评中也出现了“情榜”,其中“情不情”指贾宝玉,“情情”指林黛玉。
(1)请分别解释“情不情”和“情情”的含义,并结合原著举例说明。
(2)《红楼梦》中“大旨谈情”的内涵丰富,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对“大旨谈情”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6.(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天下澡雪长白山
①江山风月抚初雪,天下书房长白山。这一夜的大雪呀,送了我一座任我品读和挥洒的大书房。此时,我坐在大天池的边上,身披雪霁里太阳洒下的金光大氅,回望在时光的过往里注视过雪和亲近过雪的祖辈先人,再现一番煮雪烹茶的传承。
②古人尤喜用雪水烹茶。明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谈到“茶性必发于水”,倘若八分之茶,遇十分水茶亦十分、遇八分水则茶就八分。所以,历代论评烹茶之水,核心是清、活、轻的水质和甘香冷冽的水味儿。在各类水中拔得头筹的,是地下深层沁出的泉与天上雪相融的水,谓之天上仙物。采雪煮茶,尽显至美的中国格调和纯正的中国风味。“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唐代诗人白居易情有独钟于“雪水茶”;“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宋代诗人苏东坡也擅长以雪水烹茶;《红楼梦》中贾宝玉在栊翠庵喝到的,是妙玉精心准备好的“雪水茶”……
③落雪的采集,讲究掬雪的载体。“飞雪有声,惟落花间为雅;清茶有味,惟以雪烹为醇。”栖落于花间之雪和松针之雪,堪称珍贵。《红楼梦》中的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所煮香茗,用的就是在梅花花蕊上采的雪。“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在唐诗人陆龟蒙看来,用山林松树之松针所托住的雪来煮茶,方大显隐逸之士的轻扬神采。
④长白山的雪,堪称黑土地上的“大熊猫”。这里的雪,彻底地满足了世上优质雪的三个条件:粉雪线上的雪、海拔适宜的雪、缓冲慢坡的雪。长白山的雪是个站得住、立得稳的形象,直至舍生取义,甘愿融化消失!作为个体的雪,洁身自好,哪怕被玷污和受误解也不低头;作为整体的雪,是拥抱在一起的形象,象征着融合一体、分也分不开的精神!雪的特质是文质彬彬,温良达观。但温良不是简单的温顺,而达观也不仅仅是浅层的豁达。它涵养着洁净和素白的信仰。洁净,既是不忘的初心,更是永生的追求。素白,既是奋斗的目的,也是努力的过程。更有背阴坡上的雪,让自己紧紧地抓住大地,任何力量也摇撼不了。由此引申的背阴坡雪之意象,是自矜自勉、自律自觉,抚躬自问、洁身自好。雪,以身可变而心不变的方式扎根立志。
⑤《庄子 知北游》中有言:“汝齐[1]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里发挥:“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古人在说白雪的纯净,以雪洗身、至高至洁,可以精神爽、气象新。这时的“瀹”字,已经从明代一种名为“瀹饮法”的饮茶方法,跃升为疏通心境之法,不动声色地诠释了澡雪精神的含义。
⑥雪虽具象,用法却是高品级的抽象。澡也非具体的肉身澡,而是精神上的沐浴,非重在具体的洗,而强调寓意性的涤。一边纳进清醒的神志,一边剔除庸俗的杂念,审美的种子深播心上,也就让污浊没有了立足之地。雪能洗,茶可以涤,在这一点上,茶就有理由与雪同席而坐了。
⑦其实,真正的用白雪洁身的体验,是从心底寒彻到皮肤发热发烫,最终热血沸腾、精神振奋。“澡雪精神”不单单是文人的一种讲究,更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约束。所以,“澡雪精神”,也被奉为中国传统文人强化品行磨炼、保持身心纯粹的座右铭。“澡雪精神”本身蕴含着很大的勇气和毅力,而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也蓄积着勇敢和坚毅。
⑧从《庄子 知北游》里走出来以后,“澡雪精神”已经由方步逐渐走成了健步。雪,为何会洁身自好,进而助力修养高的人以纯洁自身?苏轼在《仇池笔记》中言:“瀹茶煮药,皆美而有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礼记》中说:“儒有澡身而浴德。”冻伤搓雪,民间早已流传为治疗方法,人们在赞誉雪的天然解毒功效,雪则超越解毒而达到赋予人以新生之妙。
⑨唐宋以后,儒道学者对“澡雪精神”多有论述,过滤浮躁,回归淡然,已然将雪水煮茶提升到新高度,唤醒了读书人,塑造了人文精神。澡雪,因为超越了对雪水煮茶的崇尚而被崇敬和传扬开来。精神层面的活色生香,让寻常的白雪从形而下的形象跃升为形而上的形态。古人以茶论雪的时候,一重澡雪于心怀,一重留白于意念,一除一拥,一去一留,明确态度。
⑩长白山是一座澡雪之山。人在这里会怀揣上澡雪精神,所以我称之为大岳。大岳告诉我,即使身在雪原上与雪相接触,也并不一定能与雪真正结缘!我们需要心灵上的主动亲近和精神上的积极行动,让内心飘满烹茶之雪、澡雪之雪,使心灵能够浸满白雪。如此,方能达到爱雪、享雪的至高境界,方能和雪、也和自己成为真正的知音。
(取材于冯堤的同名散文)
注释:【1】齐,通“斋”。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各类水中拔得头筹的 拔得头筹:取得第一
B.白居易情有独钟于“雪水茶” 情有独钟:因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C.它涵养着洁净和素白的信仰 涵养:蓄积并保持
D.过滤浮躁,回归淡然 过滤:筛选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雪水烹茶体现对茶水品质的讲究,更蕴含至美的中国格调和深厚的中国风味。
B.《红楼梦》中妙玉用梅花花蕊上的雪煮茶招待黛玉等人,源于她的隐逸情怀。
C.从“雪水烹茶”到推崇“澡雪精神”,体现人们对崇高纯粹精神境界的追求。
D.文章旁征博引,多处引用古诗文,语言典雅,体现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请分析第④段在全文的作用。
(4)文中的“澡雪精神”包含哪些内涵?请分条概括说明。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6分。
7.(6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年鉴传入中国,有学者主张用年鉴取代之前传统的志书,这是由于年鉴存史功能比志书时效性更强的原因所决定的。③我国志书发轫于秦汉时期,定型于宋代。④志书虽然与年鉴一样讲究连续编纂,_______不是每年编写,有些朝代是一朝一编,因此才有了用年鉴取代志书的主张。⑤然而,中国悠久的修志传统_______未因年鉴传入而中断,_______为年鉴形成中国特色提供了丰沛滋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中的两处逗号都应修改为顿号。
B.第②句画横线部分应删去“的原因所决定的”。
C.第③句中的“发轫”一词可以替换为“滥觞”。
D.第④句中“编纂”的“纂”,读音为“zuàn”。
(2)请依照语段内容,在第④⑤句的画横线处分别填写关联词语,使语意和文脉连贯。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8.(10分)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课间时长优化调整”,落实“课间一刻钟”安排。
课间时长增加,有的同学认为有了更多休息时间,有的同学认为有了更多自由活动时间……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9.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课间时长优化调整”,落实“课间一刻钟”安排。
充分利用“课间一刻钟”,需要精心设计课间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为学弟学妹设计一个怎样的课间活动,请说明活动环节和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10.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2024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课间时长优化调整”,落实“课间一刻钟”安排。
请以“一刻钟”为题目,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11.(50分)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挑战,常指需要应付、处理的局面或难题。有人认为,挑战是成长的阻碍;也有人认为,挑战是成长的阶梯……
请以“挑战与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12.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管是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言运用,“说话”往往具有巨大的力量。在生活中,你一定有不少关于“说话”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说话,真是一件大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1)B
(2)C
(3)B
(4)A
(5)①智慧养老(科技养老/科技赋能养老)②智慧养老的具体措施(养老智慧技术支持)③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④脑机接口技术
2.(1)B
(2)A
(3)C
(4)B
(5)第一问:普通人容易被情感迷惑,沉溺于情,并最终情欲交攻,遮蔽本性。
第二问:①消除情欲干扰;②至诚不息;③循礼法而行。
参考译文:
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其本性;人之所以迷失本性,是因为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都是情感的作用。情感一旦昏乱,本性就被遮蔽了,但这并非本性的过错。七情循环交杂而来,所以本性无法充分显现。水若浑浊,其水流就不清澈;火若有烟,其光芒就不明亮,但这并非水火本身不清明。泥沙不混入,水流自然清澈;烟雾不郁积,火光自然明亮。情感不妄动,本性就能充分显现——本性与情感是相互依存的。
然而,没有本性,情感就无从产生。因此,情感是由本性而生的,情感不能自行存在,必须依附于本性;本性也不能自行显现,必须通过情感来彰明。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圣人能持守本性而不被迷惑;情感,是本性的波动,普通人沉溺其中而不知其根本。圣人难道没有情感吗?圣人寂静不动,不刻意追求却能达成,不言语却通神明,不炫耀却有光辉,其作为与天地相合,变化与阴阳协调——他们虽有情感,却从未被情感左右。那么普通人难道没有本性吗?普通人的本性与圣人并无差别,只是被情感所昏蔽,彼此冲突纠缠,永无休止,所以终生无法察觉自己的本性。就像火潜藏在山石林木之中,并非没有火;江河淮济的水未流出时潜藏于山中,并非没有泉水。但若不敲击石头、摩擦木头,就不能点燃山林使万物干燥;若不疏通泉水的源头,就不能形成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最终东汇大海,浩浩荡荡,深不可测。同样,若不能平息情感的波动,就无法恢复本性以照亮天地,达到无尽的明澈。
因此,圣人是先觉悟的人。觉悟则明达,不觉悟则迷惑,迷惑则昏乱——明达与昏乱的区别就在于此。但明达与昏乱并非本性固有,所以二者的差异本质上也是虚妄的。明达是用来对应昏乱的,若昏乱消失,明达也就不需要存在了。因此,“诚”是圣人的本性。《易经》说:“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先于天意行动而天不违背他,后于天意行动而能顺应天时。天尚且不违背他,何况人呢?”这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能充分实现本性罢了。圣人知道人的本性皆善,只要持续修养就能达到圣境,所以制定礼仪来节制情感,创作音乐来调和心性。安于和谐快乐,是音乐的根本;行为符合礼仪,是礼制的根本。因此,乘车时听到鸾铃和鸣,步行时听到佩玉清响,无事时不废琴瑟之音,视听言行皆依礼法而动——这是教导人们忘却嗜欲,回归本性的方法。“道”就是至诚不息,至诚不息则能虚静,虚静不息则能明达,明达不息则能遍照天地而无遗漏。这不是别的,正是充分实现本性的途径。可悲啊!人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却无人阻止自己的昏乱而不去追求,这不是很迷惑吗?
3.(1)D
(2)A
(3)诗人表现出旷达的情怀。
①看淡仕途,亲自耕种。
②认为不必执着于事物大小、高低的差别。
③忘机忘己、物我两忘
诗歌也表现了诗人的沉郁。
①对过往岁月的深沉感慨和人生不如意的悲伤之情。
②抒发自己因才德而在仕途遭受挫折的愤懑和无奈。
4.(1)月照花林皆似霰 湖月照我影
(2)纫秋兰以为佩 故其称物芳
(3)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1)“情不情”指贾宝玉对世间万物都怀有怜惜爱护之情,不仅对有情之人,对无情无知者也能倾注情感。如“撕扇子”情节,宝玉认为扇子可让晴雯撕着玩,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之人一笑。
“情情”指林黛玉只对有感情的人产生感情,主要体现为她对贾宝玉爱情的热烈而专一,如为宝玉流泪、生气、吃醋等。
(2)“大旨谈情”包含宝黛爱情等多种情感类型,宝玉对青春少女的情感超越儿女私情,还有主仆之情等。
揭示了人情背后的权势因素,如凤姐、夏金桂等人的嫉妒体现了情感在社会环境中的复杂性。
体现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希望世界充满情与爱,避免诸多悲剧,如贾母对小道士的同情体现温情。
是对儒家礼仪文化认同危机的思考,如贾宝玉对传统礼仪制度的反叛,追求自由平等的情感关系。
6.(1)D
(2)B
(3)①内容上:第④段从长白山洁净、素白、背阴坡雪不可摇撼等优质的自然雪的特质,超拔出坚定、高洁等人文精神。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揭示了上文雪水烹茶传统包含的文化内涵,引出下文对澡雪传统、澡雪精神的具体阐释。从自然之雪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从文化习俗到“澡雪精神”的传承,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
(4)①澡雪浴德,洁身自好。②剔除杂念,身心纯粹。③远离污浊,审美向美。④热血沸腾,精神振奋。⑤自我约束,勇敢坚毅。⑥去除浮躁,回归淡然。
7.(1)D
(2)④但(但是)
⑤不仅、而且
8-12.写作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