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作文备考“无路、多路、迷路”系列题材解读与例文材料一、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常说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然而,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这句话对你有何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命题解读】这句话出自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它不仅仅是对行走在自然界中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人生选择与方向的一种隐喻。这是一道观点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人们普遍的认识,“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因为缺少方向;第二层是“迷路”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路多”了。“然而”两字提示后一层是我们立意的重点。“路多”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很多,“迷路”指迷失人生追求探索的方向,“路”可以是人生之路,也可以是具体的学习之路、创作之路、科技之路。审题时,关键词应扣住“路多”与“迷路”,要思考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什么“路多”而“迷路”;或者如何在“路多”时避免“迷路”等。“路”的内涵也要阐释清楚,要善于要展开联想:由自然之路到科技之路、求学之路、治国之路、人生之路等等。写作时既要涉及到没有路怎么办,更要重点谈选了路怎么办,选后既要有坚持也要有变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为什么”上做文章,“迷路”是因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由此选好“方向”很重要性。也可以在态度上作文章,意志坚定,不怕失败,矢志不渝,不忘初心等。例文一、《路多亦迷,心明则达》人生恰似一场漫漫征途,脚下的道路纵横交错,每一条都似乎在召唤着我们前行。常言 “没有路的时候会迷路”,这不难理解,在荒芜之地,没有明确路径的指引,我们自然会陷入迷茫,不知何去何从。然而,“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实则蕴含着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也给身为初三学生的我带来诸多启示。初三,是学业的关键转折点,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就拿中考的志愿填报来说,普高、职高、中专等多种升学路径摆在面前,每一种都对应着不同的未来发展方向。普高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为高考做准备;职高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能让我们更早掌握一门手艺,进入职场;中专则有其独特的专业领域。这众多的选择,犹如密密麻麻的道路,看似机会众多,却也容易让人心生迷茫。有的同学盲目跟风,看别人填报普高,自己也不假思索地选择,却未曾考虑自身的学习状况与兴趣爱好。他们在众多道路中徘徊,最终迷失了方向,在学习中找不到动力,成绩也不尽如人意。这正是路多导致迷路的典型表现。从更长远的人生角度来看,路多带来的迷茫更为显著。如今的社会,职业种类繁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当我们展望未来的职业道路时,眼前的选择令人眼花缭乱。有人梦想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奥秘;有人渴望成为艺术家,用画笔或音符描绘世界;还有人想投身商业,在经济浪潮中搏击。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职业选择,我们常常会陷入困惑,不知道哪一条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纷繁复杂的道路网络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内心需求。正如鲁迅先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面对众多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没有随波逐流。经过深思熟虑,他发现用笔唤醒民众的灵魂才是最迫切的,于是毅然弃医从文,选择了一条以笔为武器的战斗之路。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目标有着清晰的认知,才在众多道路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那么,在路多易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找到前行的方向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初三的我们,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要依据这些,去筛选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若我对数字敏感,逻辑思维能力强,或许理科方向的专业和职业更适合我;若我富有想象力,对文字有独特的感知,那么文学创作、传媒等领域可能是不错的选择。其次,我们要树立坚定的目标。有了目标,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灯塔,无论周围有多少暗流涌动,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目标能帮助我们在众多道路中做出果断的选择,不至于在犹豫不决中迷失。在这人生道路错综复杂的时刻,身为初三学生的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明确目标。路多不可怕,只要心明,我们便能在这众多道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向着美好的未来稳步迈进。材料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命题解读】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简短,却有丰富的意蕴。考察了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解决问题”“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勇于探索”等主题。材料第一句话对真实情景作出一定限制,即“一个人迷路后”,“迷路”指迷失道路,失去方向,一时不知何去何从,强调的是“彷徨”“低迷”“迷失”“困惑”,“路”在此处有象征义,指个人通往目标的方式,或当代青年实现梦想的途径。后四句则给出明确的立意指向,针对迷路提出三种可能的解决策略——寻找引路人;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寻找自己。考题直面当下普遍存在的人们生活困境,体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值得一提的是,此题与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齐桓公、管仲、鲍叔最欣赏谁”有异曲同工之妙。“寻找引路人”即寻找应对问题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参照引路人的成功案例,或依靠引路人指点迷津,热心帮助,正视自身问题所在,走出困境,明确前进方向。“引”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谆谆教诲,又可是精神世界的滋养启迪。如江梦南于无声中突围彰显的乐观向上,苏炳添坚持每个0.01秒的自我超越,神舟十三号翱翔天宇90后“北京明白”的自信声音响彻九州……热点时事中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大国工匠对当代青年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即寻找志同道合者,互相帮助,集思广益,汲取团队的精神和力量,积极探索出路。忆往日,五四爱国青年救亡图存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东方,促进了民族觉醒,中国工农红军在白色恐怖的迷雾中走出红色长征之路,凝聚了工农阶级的强大力量,点亮中华民族的星星之火;看今朝,中国华为年轻的研发团队不惧重压,发展5G软基建为中国高速发展赋能;国测一大队互相帮扶,团结一心,问鼎珠峰,彰显中国高度;北斗团队与时间赛跑,群策群力,实现核心零件100%自主化……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优秀团队精神,其精神内核都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寻找自己”即反思自我,静心思考,追根溯源,总结失败经验,提升自我,自强不息,寻求解决方案。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力量,自我革新,于试错中探寻出路。南仁东翻山越岭十二载,实地考察对比上千个洼地,为“中国天眼”定下最佳地址;顾诵芬亲自登机排查险情,改装歼击机后机身机型,打造国之重器守护中国蓝天……寻找自我是一种内在的省察,也是一种处事的智慧。在阅卷过程中,最吸引老师的是整体综合立意:引路人的意见、同伴的帮扶是外在寻找自我的有效手段,合理吸收为我所有,方能走出迷途,关键在于自我的理性判断,不经验主义,也不盲目激进;既肯定引路人、同伴帮扶的作用,也指出不足,结合具体事例论证寻找自我的重要性,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当代青年在迷路时,应该怎么做上来。考生在行文中,应避免对迷路后的三种选择做简单的扩写,三个都写,泛泛而谈,削弱了中心,读来寡淡。抑或是对“迷路”的理解过于浅显,思想不深,难以动人。切忌对材料关键词误判,只见“选择”一“叶”,而不见迷途后的“寻找”这一“泰山”。例文二、《自助才是王道 》木心先生曾说过:“若有神助,其实是人的自助。”诚哉斯言。当我们迷失了人生道路,或盲目四顾,等待救星,或惆怅嗟叹,怨天尤人,不如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我在哪里失足?迷路者需要帮助,然而真正能力帮助自己的正是你自己。诚然,迷路后可有多种选择。寻找引路人,这是最便捷的方法。引路人是先行者、示范者,能引领迷路的人走出迷宫,能让行者少走弯路。可问题在于周围是否存在引路人。清末年间,千年古国大夏将倾,新中国尚在鸿蒙之中等待第一声春雷,炎黄子孙迷失在新旧世纪之交。到哪里去寻引路人,将中国带出黑暗,带进光明?一批精英人物上下求索,苦苦探求,几十年奋斗,古老中国终于获得新生。何处才有引路人?引路人不在苏俄,不在欧美,引路人就在中国,引路人就是自己。对于迷路者来说,寻找同样迷路的人也是一个重要的选项。“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结伴而行总好过一个人落单独自彷徨。与同样迷路的人结伴,可以同病相怜,可以分担孤独,可以相互温暖,找到走出迷路的精神动力。可是,在耳闻目睹了那么多团伙犯罪、集体作弊的事实后,我们不得不发出质疑:迷路的人寻找同样迷路的人真的有用吗?也许只是结群作伴地继续迷路罢了,甚至是一起堕落,就像那些传销组织、诈骗团伙,抱成一团,在迷途上越走越远。自己迷路了,去寻找同样迷路的人,是把主动权交给别人,怎比得上自助可靠?引路人不一定找到,同样迷路的人不一定可靠,世上没有救世主,要找到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党中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主动放弃根据地,率领工农红军战略大转移,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中国革命摆脱了危机,走上胜利的坦途。半个世纪以后,由于决策失误,经济落后,国力衰败,中国航船再次搁浅,中国共产党人及时调整战略,高举改革大旗,中国人民迅速走上了一条富民强国之路。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迷路,两次转身,两次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其实就是两次伟大的自救运动。人生漫漫,迷路是常有的事。迷路并不那么可怕,关键在于在迷路时要学会寻找自己,找回自信,找准方向,找回坚强,自己做自己的引路人,自己做自己的解救者。人是需要帮助的,但是他助不可靠,自助才是王道。材料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命题解读】这是一道多则材料引发联想思考类的作文题。两则材料分别来自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以及波兰谚语。但丁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强调的是在人生道路上,要坚定自我信念,不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前行,凸显个体对自我方向的坚持。而波兰谚语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重点在于指出在前行过程中,要善于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向他人请教、问路,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避免陷入迷茫。审题时,需要把握两则材料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坚持自我和向他人寻求帮助之间找到平衡,何时该坚定走自己的路,何时又需要积极问路。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则材料,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全面地分析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这两种理念各自的价值与运用方式。写作时可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对这两则材料的理解与感悟,也可从更宏观的社会现象角度,探讨集体、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坚持自我特色与借鉴他人经验的关系。例文三、《寻人生之路,持自我与问路之衡》人生如漫漫征途,每个人都在寻觅前行的方向。在这过程中,但丁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与波兰谚语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如两座灯塔,为我们指引着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方向。坚持自我,是对内心信念的忠诚坚守。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哥白尼冲破 “地心说” 的桎梏,提出 “日心说”,即便遭受教会的打压,面临无数质疑,依然坚守自己的科学发现,为人类认识宇宙开拓了新视野。梵高在艺术的道路上,不随波逐流,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表达内心世界,他的画作在当时不被理解,却在后世绽放出璀璨光芒。他们深知自己的目标,在孤独中执着,用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然而,一味地固执己见,拒绝问路,也可能会陷入困境。常问路,是一种谦逊的姿态,是对他人经验智慧的尊重与汲取。初入知识殿堂的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学问,若仅凭自己摸索,很可能会迷失在复杂的知识迷宫中。此时,向老师、前辈请教,聆听他们的见解,我们便能少走许多弯路。就如同航海中的船只,借助导航仪和有经验船长的指引,才能避开暗礁,顺利驶向彼岸。在我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对此便有深刻体会。起初,我自认为有独特的艺术感知,不屑于参考他人的绘画技巧,也不听从老师的建议,结果画作总是差强人意。后来,我开始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同学们的长处,同时又保持自己对绘画的独特理解,将所学融入自己的创作,绘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生之路,既需要坚定自我,在认定的方向上勇往直前,又需要适时问路,借助他人之力修正航线。让我们在坚持与问路之间找到平衡,如此,方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不随波逐流,又能避免迷失,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