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一、时空观念二、考点梳理考点1新文化运动1.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迁往北京),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3.口号(或旗帜):民主与科学。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6.主要成就人物 代表作品 内容或评价鲁迅 《狂人日记》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7.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8.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易错易混 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考点2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3.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4.经过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先锋)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以后,中心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6.意义(1)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3)地位: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考点3中国共产党诞生1.诞生条件(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国际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传播史实 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诞生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会议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4)内容。确定名称 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领导机构 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5)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确定纲领——中共二大(1)召开:1922年7月,上海。(2)内容。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代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3)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三、课堂训练1.陈独秀曾在二十世纪初发起了一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运动,他认为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下面属于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强国富民 D.民主与科学2.20世纪初的北京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众多进步知识分子汇聚于北京大学,用民主与科学抨击旧礼教和旧道德……北京街头新式书店增多,摆满新思想刊物,让城市文化氛围更活跃且充满变革气息。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A.戊戌变法产生思想启蒙作用B.辛亥革命对思想解放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变革D.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报刊杂志是我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 )A.《民报》 B.《新青年》C.《知新报》 D.《劳动界》4.1919年5月5日,北京有两份报纸报道了五四运动,一份是北京《晨报》,另一份是北京《顺天时报》,报道题目是《北京学生大骚动》。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生运动获得了媒体大力支持B.两份报纸均进行了客观的报道C.不同媒体所持立场有鲜明差异D.媒体报道显示出无产阶级力量5.下表呈现的是陈独秀于1919年6月11日在北京街头散发的《北京市民宣言》(部分),这些宣言旨在( )条目 内容第一条 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七年两次密约。第二条 免除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六人官职,并驱逐出京。第五条 市民须有绝对集会言论自由权。A.抗议日军占领沈阳 B.支持“一二 九运动”C.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D.倡导全民族坚持抗战6.《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C.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可靠7.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进行“公车上书”没能阻止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1919年广大底层民众参与的五四运动却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据此推知,这两种不同结果,主要是因为( )A.综合国力的增强 B.斗争力量的不同C.民族独立的实现 D.清朝统治的腐败8.诗词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意义。以下诗作描绘了一幅与历史事件紧密相连的画面:“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州。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这首诗是为了纪念( )A.五四爱国运动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9.在中共二大上,不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完善了党纲,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具有严密组织和铁的纪律的政党。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 )A.正式建立起来 B.基本完成创建工作C.早期组织成立 D.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0.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有着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它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二是下决心深入到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中去做群众工作;三是要求建立严格的纪律以达到行动的一致。这些是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它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D.是中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1.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图三均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表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2)图四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哪一年?它的诞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3)图三和图四反映的事件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材料二:1919年5月22日,北京某机关接到电报:“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德代表到会签字……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有惊异之色云云(1)材料一中陈独秀发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如果想了解该运动的具体内容,应当查阅什么报纸杂志呢?(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三: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意义。参考答案1-10 DCBCC CBDBC11.(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爱国主义精神。(2)1921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2.(1)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或《青年杂志》)。(2)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五四运动之后,不少知识分子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