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同步教学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概况及特点;2.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的表现,正确评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时空观念】要求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概况和影响,加深理解这一时间段内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史料实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过程及其特点。【历史解释】通过历史材料和历史表述,分析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民主高涨的原因,理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家国情怀】了解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等人的经历,认识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的不懈努力。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的原因、表现和影响教学难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性质和特点。教学设计:1.本课第七单元中的第16课,包含“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三个子目,时间跨度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阶段的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既是一个“多元体”,又是一个“统一体”,具有“多元”与“统一”的特点。2.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本课涉及的代表性国家及领袖人物有了基本的史实认知,具备基本的概括、叙述和评价能力。可以在讲授过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回顾既有知识储备的同时,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扩大学生视野,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再次深层次地审视、理解这场运动。3.学生需要在探究和教材内容相关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文字史料,以及教材的辅助栏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上面是电影《甘地传》的剧照。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甘地传》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八项大奖。《甘地传》是一部备受赞誉的传记电影,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八项大奖。这些奖项不仅是对影片制作团队的认可,也是对甘地这位伟大人物的致敬。请思考:你了解历史人物甘地吗?人们为什么向甘地致敬?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一)民族民主运动概念: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其中:1.民族运动:是指对外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2.民主运动:是指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二)背景:材料一 (一战后)英国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民族问题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国内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国际问题,即民族殖民地问题。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材料三 一战期间,中国和印度的工人人数都超过了二百万;埃及工人达到六十四万人以上;阿根廷的产业工人增至三十五万。——王春良等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四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五 一战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强征殖民地人民充当炮灰或从事劳役,大大加重亚洲人民的经济负担,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研究》材料六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王春良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归纳为:1.一战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2.一战和十月革命促进亚非拉的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3.一战期间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增强。4.一战后列强的卷土重来以及1929年后转嫁经济危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的进一步激化;5.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出现无产阶级政党。(三)概况:梳理教材,完成下表问题思考: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新”的表现?①地域广泛:遍及亚洲;②领导主体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无产阶级政党;③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又有和平运动;④目标多元:民族独立、民主要求(二合一)。出现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三)概况: (典型斗争)1.东南亚:印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问题思考: 起义的前后两个阶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1)变化:①领导者从无产阶级变为民族资产阶级;②斗争方式从武装起义到采取不合作政策。(2)原因:殖民当局力量强大,无产阶级力量弱小。2.南亚: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概念:①“非暴力”:即采用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实现民族自治和民族独立(目标)。即运用爱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通过非暴力手段以追求真理。②“不合作”:即不接受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等,不到英国人的政府、机关任职,不替英国人打仗、征税,维持治安,甚至必要时抗税。(2)指导思想:甘地主义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问题思考: 为什么要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①“非暴力”思想有利于发动信仰各异的印度人民;②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动摇妥协;③英国统治依赖于当地的合作。教材“学思之窗”: 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 材料 愚见认为,与邪恶不合作正如与善良合作一样,都是一种责任......我尽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恶,既然邪恶只能靠暴力来维持,那么对邪恶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非暴力的含义,就是指为了不与邪恶合作而自愿服刑受罚。——《甘地在法庭上的书面声明》(1922年3月18日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3分册提示:(1)印度教对甘地形成其思想有很大影响;(2)甘地认为非暴力思想的核心就是爱;(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印度特有的民族主义的斗争学说,它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印度民众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在发动印度民众投身民族独立斗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二战后印度独立创造了条件。(3)基本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4)影响:材料一 “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可能永久地解决问题。”——印度总督欧文材料二 甘地主义不仅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而且也是印度独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原则。甘地主义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世界特别在亚洲东方一些国家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遗产。——锋均《甘地主义介评-纪念甘地诞生120周年》材料三: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当局冲突的乔里乔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同年,甘地被捕入狱。归纳为: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影响:积极:①动员了群众,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②增强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印度民族独立。③非暴力斗争理论,影响了世界的民族主义者。消极:①非暴力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显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②以落后文明抵制先进文明(手纺车运动),不利于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③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一)背景:1.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削弱,非洲多数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2.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二)概况: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问题思考: 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相比,非洲独立运动有何特点?①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北非、东非进程较快);②领导阶级多样:资产阶级、部落酋长、封建王公(在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起主导作用;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国家,部落酋长和封建帝王主导民族运动);③群众基础广泛、持续时间长;④出现反法西斯的斗争;⑤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诉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问题探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埃塞俄比亚的抗争?材料一 意大利一心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版图,因而对奥地利、巴尔干地区和北非都怀有野心。然而,中欧的奥地利是德国窥觑的重大目标,难以下手;在巴尔干地区,早已存在亲法国的“小协约国”集团;在北非,埃及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为法国的殖民地,只有埃塞俄比亚还保持独立。意大利还把侵略的目光转向埃塞俄比亚。——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 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为什么灭亡了呢?第一,它不但是弱国,而且是小国。第二,它不如中国进步,它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到农奴制的国家,没有资产阶级政党,更没有共产党,更没有八路军这样的军队。第三,它不能等候国际的援助,它的战争是孤立的。第四,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然而阿比西尼亚还有广大的游击战争存在,如能坚持下去,可以在未来的世界变动中据以恢复其祖国的。——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提示:(1)埃塞俄比亚的抗争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2)民族民主运动的成功不仅需要强烈的抗争意识,也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三、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原因: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拉美独立革命后经济发展减速原因经济发展材料二 拉美各国独立后,欧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英、美、 法、德等国的竞相角逐、巧取豪夺,使这个地区成为半殖民地似的附庸,经济发展受到沉重打击。欧美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挑起战争、索取赔款,掠夺拉美人民的大量财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修筑铁路、开办工厂、经营采矿,剥削拉美人民。归纳为:1.国内:①政治上: 考迪罗主义 (军事独裁统治),民主流于形式;②经济上: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大地产制),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思想上: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拉美共产党兴起。2.国际: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特别是美国在拉美进行的新一轮扩张,成为其走向真正独立的主要障碍(门罗主义、金元外交与大棒政策) 。总之,独立后的拉美各国没有完全摆脱对殖民国家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地位。(二)概况:1.阿根廷:拉美第一个共产党,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甚至筑起街垒与警察战斗。2.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3.尼加瓜拉:桑地诺的抗美斗争。4.墨西哥:卡德纳斯民主改革。(三)典型代表:1.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1)背景:1821年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获独立,到20世纪20年代,实际上沦为美国的保护国。(2)概况: 梳理教材,完成下表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1)背景:①1917年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未得到有效执行;②封建大地产制盛行,严重阻碍墨西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③外国垄断资本控制墨西哥的经济命脉,其现代化发展阻碍巨大。(2)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态,保证宪法的施行。(3)内容:①经济:推行土地改革,打击封建大庄园主的势力,废除大地产制;②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③思想文化:发展教育,扫除文盲,清除宗教教育,普及科学的世俗教育。④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4)性质: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改革运动,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影响:①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为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②改革基本上完成了民族独立的社会的任务,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③改革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拉美共产党兴起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拉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历史纵横: 拉美共产党的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拉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随后墨西哥、乌拉圭、智利、巴西、古巴等先后成立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了反帝反封建斗争。1934-1935年,巴西工人运动活跃,参加罢工的高达150万人,大多数罢工由巴西共产党领导。1932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了主要由农民参加的全国性人民起义,并在很多地区建立了地方苏维埃政权,虽遭血腥镇压,但作为拉美共产党人第一次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的尝试,在拉美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提示:(1)原因:①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拉美广泛传播;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特点:①共产党组织领导反帝反封斗争;②运动的主力是工人和农民;③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④以建立苏维埃政权为目标。核心素养: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和意义。提示:①广泛性(地域广、成分复杂);②普遍性,但不平衡;③多样性(领导力量、指导思想、斗争方式等);④目标的明确性(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⑤ 持续性,后带有鲜明的反法西斯斗争性。⑥影响的深远性(加速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合作探究: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及意义。提示:(1)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③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导致了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人民的民族民主斗(2)意义:①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②促进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民族经济恢复和发展;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壮大世界无产阶级力量;④人权、平等、民族自决等理念也深刻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重建。初试牛刀:1.(2024·贵州卷)20世纪初,墨西哥艺术家萨图尼诺·埃兰提出一种新的艺术理念,绘画应该代表民族的感望和特征,让墨西哥人重新理解自己,了解自身与欧洲的差异。这一理念与社会革新相互呼应,形成了新的艺术潮流,该理念( )A.摆脱了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B.体现了追求国家独立的迫切愿望C.适应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D.促进了拉美国家不同文化的融合【解析】 20世纪初,墨西哥的社会革新在进行中,艺术家提出绘画应该代表民族感情和特征的艺术理念,与社会革新相互呼应,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适应了当时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墨西哥并没有完全摆脱外来艺术形式的影响,因为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在交流与借鉴中进行的,排除A项;墨西哥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实现了国家独立,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墨西哥的艺术理念,并未涉及拉美国家不同文化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广东卷)1942年,围绕是否用非暴力方式保卫印度的问题,经过与尼赫鲁的多次争论,甘地表示不反对武装抵抗法西斯,支持尼赫鲁用武力保卫民族利益的立场。这 ( )A.揭示了甘地宗教信条的转变B.体现了国大党斗争的策略性C.掀起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D.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解析】 材料中提到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以消除竞争,这是典型的垄断行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垄断市场,B项正确;自由资本主义强调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与材料中标准石油公司操纵市场消除竞争不符,排除A项;国家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限制进口等保护本国产业的政策,材料中未涉及贸易保护主义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3.(2024·浙江卷1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狱中的尼赫鲁写道,抗议、祈求、武装起义这些方式在印度都行不通,“就在此时,甘地提出了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非暴力抵抗尽管是非暴力的,但它……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它似乎能展现印度人的特别才能。……这种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非暴力不合作是当时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唯一形式B.甘地的人格是印度群众接受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式的首要原因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时就明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主张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尼赫鲁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D项正确;“唯一形式”说法绝对,尼赫鲁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一种发挥群众作用的“有效方式”,排除A项;尼赫鲁认为“不合作运动的指导思想加上甘地的卓越人格顺应了全国的诉求,使国家充满了希望”,即甘地的人格有利于调动人民参加不合作运动,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前景值得期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重庆卷)1916年,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宣布尊重传统统治者在各自族群中的神圣地位,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由此可见,英国( )A.授予北尼日利亚自治权B.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C.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D.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解析】 根据材料“英占北尼日利亚颁布土著政权法,保留原有继承程序和仪式,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同时规定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可以看出,英国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是为了利用土著政权进行间接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政权性质为英国治下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北尼日利亚属于英国殖民地的地方政权,并不拥有治权,排除A项;承认殖民地民族自决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持既有官员和政权机构”帮助英国当局进行殖民统治,不是强调维持当地社会传统权力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山东卷)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解析】 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课堂总结:板书设计: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一)概念(二)新高涨的背景(三)新高涨的概况: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一)背景(二)概况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一)背景(二)概况布置作业:问题探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教学反思:本课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史料资源以增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利用问题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突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了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为内涵的学习体系。不足之处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6课 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