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4《买东西的学问》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4《买东西的学问》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买东西的学问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二单元
版本 部编版 册别 四年级下册
1.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买东西的学问》作为本单元开篇第一课,从日常购物过程切入,是后续深入探讨消费相关内容的基础,对帮助学生成长为聪明消费者起着启蒙作用。学会看包装:从学生熟悉的零食包装袋辨别引入,对比不同零食包装袋上的信息,让学生直观区分合格与不合格商品。引导学生课下收集各类商品的标签、外包装、说明书等,分析比较其中的重要信息,如厂名厂址、使用说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培养识别商品的能力。还会介绍常见商品标志,像绿色食品标志、中国能效标识 、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十环标志等,让学生了解其含义、作用和意义,为选购商品提供参考。避免购物小麻烦:通过图文展示可能引发纠纷的购物方式,如不索要发票、轻信 “亏本大甩卖” 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此类问题。“小贴士” 提供购物注意事项,知识窗强调发票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凭证,培养学生索要发票的习惯。针对网购这一流行购物方式,引导学生分享经验技巧,交流需注意的问题,如了解商家信用、销售量和顾客评价,多搜索多比较等 。 学生情况分析:以学生日常购物经历为素材,如购买零食、文具等,容易引发学生共鸣,便于理解和接受知识。从认识商品包装信息,到避免购物麻烦,再到文明购物和维权,内容逐步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安排调查、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购物学问,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通过学习,知道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基本权利,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作用,树立初步的法治意识,明白在购物中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培养学生文明购物、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在购物情境中能自觉遵守购物场所的秩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了解商品包装上常见信息的含义,如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生产厂家等;知道购物时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及产生原因。学会识别商品包装上的有效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商品是否适合购买;掌握避免购物小麻烦的方法,如检查商品质量、索要发票等。 1.交流和分享学生对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了解(小组讨论 + 师评)。 2、评价学生在分享会中的参与度和表达(师评 + 自评)。 3、评价学生对农业生产持以怎样的态度(他评 + 师评)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点:掌握从商品包装上获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学会辨别商品的优劣。理解并掌握避免购物小麻烦的策略和技巧。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购物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形成理性购物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购物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相结合,在复杂的购物情境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遵循探究思路; 开展实践模拟 开展合作探究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图片,提问学生是否有过购物经历,引出本节课主题 “买东西的学问”。请几位同学简单分享自己以往购物的经历,重点说说在购物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熟悉的购物场景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的氛围。
探究新知,实践应用 活动一:学会看包装 展示对比:教师展示两组商品,一组是有完整包装、信息齐全的正规商品;另一组是包装简陋、信息模糊的 “三无” 商品。让学生观察两组商品的外观,直观感受它们的区别。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从这些商品的包装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我们购买商品有什么作用?“三无” 商品可能存在哪些问题?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各小组代表发言,然后总结归纳商品包装上常见信息的含义和作用,如生产日期是指商品的生产时间,保质期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商品保持品质的期限,生产厂家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商品的来源和质量保障等;强调 “三无” 商品由于缺乏必要信息,质量和安全往往无法保证,可能会给我们的健康和财产带来损害,提醒学生不要购买 “三无” 商品。 活动二:观察记录,找出共同点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不同种类的商品,如食品、文具、日用品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包装、标签或说明书,记录下所看到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商品包装中的信息。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碰撞,学会从他人观点中获取启发。教师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商品包装信息相关知识,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填写表格:教师提供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按照表格内容填写观察到的商品信息,如商品名称、品牌、规格、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并思考哪些信息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观察记录表,并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不同种类商品在信息关注重点上的差异,如食品要特别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和食品安全标志;药品要关注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教师播放购物纠纷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组织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挑选商品并说明理由。 模拟购物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挑选商品,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购物方面的生活技能,同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认识商品包装信息和辨别商品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记忆,强化知识的系统性。
课后作业 每生查看家里的食用油和大米的包装信息,准备下节课汇报 帮助学生强化实践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买东西的学问 1.商品包装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 2. 辨别商品:方法、要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