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的第一课。本专题讲的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即二战后世界的新变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冷战与国际格局演变的概况。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看,冷战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了冷战时期各国的内政和外交,影响了当时国际局势的演变,甚至对当今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学生整体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并在初中阶段对冷战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这段历史涉及许多具体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较大,所以本人选用德国变迁视角进行分析,以小见大,从柏林危机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课程体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能通过柏林危机的史实看冷战的爆发、美苏争霸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时空结合,构建近代国际格局的演变框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地图,认识“冷战”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以及冷战的具体方式。(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能通过阅读教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学会解释“冷战”、“两极格局”的含义,理解冷战所带来的影响(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从德国人民受到的分裂苦难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的国际关系,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冷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冷战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国际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柏林会战与德国被分区占领教师讲解: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和欧洲战事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分区占领,后来美、英、法的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教师提问: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是否意外着和平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从柏林危机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生跟随教师的设问,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二战的尾声柏林会战导入,图片直观形象,从柏林危机看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小见大,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一、柏林问题——冷战的爆发 用一段史料说明柏林问题背后的大国博弈,点明美苏在地缘政治上的较量。用美苏易北河会师和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图片点明美苏关系从战时盟友到战后对手的变化。教师解释冷战的历史概念。通过分析美苏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二战后美国意图称霸世界,苏联意图扩张势力范围,由此引起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紧扣主题“国际格局的演变”。抛出启发性问题:美国视苏联为称霸路上的最大障碍,必想除之而后快,为何两者没有爆发热战?引导学生了解美苏冷战的更深层原因。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通过教师所展示关于战后美国、苏联的相关图片材料以及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归纳美苏冷战的原因。 结合材料,锻炼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二、柏林危机——冷战的发展 问题设计: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苏全面对峙与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对峙两极格局如何形成?对德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总结:第一次柏林危机后德国分裂,分裂的德国在地缘上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阵营。民众开始承受长达半个世纪分裂之苦。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两极格局的特点。布置探究任务:冷战下世界是怎样状态,冷战下的德国民众生活状况如何?教师总结美苏冷战既有对抗又有缓和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古巴导弹危机图片中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掰手腕的细节,从细节和设问入手,加深学生对美苏妥协与退让行为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通过西德女人的窥探的历史事件说明两大阵营出现的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这部分内容初中已学且教材介绍完整,故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表格归纳,体现美苏在冷战过程中“非战非和”“对峙与竞争”的争霸形式。但是学生要理解地缘政治上的对抗就比较难,教师通过地缘政治概念的解释,且结合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三、柏林统一——冷战的结束 通过图文阐释“柏林墙的倒塌”,两德实现统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探究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同时阐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历史史实。 知道,了解柏林墙倒塌的相关事实,在情感共振中让学生感受到冷战的伤害。感悟,思考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 通过史料分析,掌握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课堂小结 了解现代社会的国际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国际关系。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借鉴了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李爱英老师的论文《构建完整的故事情境,强化历史叙述的力量——以德国变迁视角下的“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例》,以德国柏林的发展为主线,从历史小视角看冷战的缘起、演变和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小见大。在宏观的历史教学中充满人文关怀与情感的渗透。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受微观视角的影响,教材中诸如多级力量的成长等知识未曾涉及到,这也是本课在知识点层面的不足之处。本课内容较多,故初中讲过的内容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展开,节奏也有点快,需要学生自觉地提前进行预习,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