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地理试题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黑灯工厂”因车间内的机器可以自动运作、不需要灯光照明而得名。它是在原有自动化工厂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智能制造技术,对原本繁重、具有一定职业危害的岗位进行机器换人,把各生产单元、设备、物料、人员连接起来,以数据为纽带,形成一个高度协同、数据驱动、自主决策、可靠安全的智能工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与传统工厂生产相比,“黑灯工厂”( )A. 产品标准化增强 B. 生产事故多发 C. 完全无人化生产 D. 生产效率提高2. 当前,较适宜引入“黑灯工厂”模式产业是( )①汽车制造②电子装配③文化创意④药品研发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法国E小镇历史悠久,平面布局呈同心圆结构,以教堂和广场为核心,民宅从中心向外层层扩展,宅间小巷直通中心广场。近年来,尽管在旅游业带动下经济有所发展,但该镇始终坚持不扩大城镇规模,力求保持其“小而精致”的特点。下图为该小镇建筑平面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教堂和广场位于小镇中心可以( )A. 加强居民管理 B. 方便居民社会活动C. 缓解热岛效应 D. 扩大生产活动空间4. 小镇环形放射状道路的主要作用是( )A. 缓解中心交通压力 B. 实现明确功能分区C. 便于商业集中分布 D. 扩大小镇发展空间5. E镇坚持保留其“小而精致”的特点主要是为了( )A. 防止中心空洞化 B. 提升城镇等级 C. 保护历史风貌 D. 降低建设成本2024年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融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连接粤东粤西,与港珠澳大桥联动形成“香港—澳门—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带动江门融入大湾区发展体系。其主体工程黄茅海大桥全长2200米,跨径2×720米,是目前建成的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桥。下图为黄茅海大桥景观及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黄茅海大桥采用超大跨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风浪对桥墩冲击 ②降低建设难度③保障航运通行需求 ④避免破坏景观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7. 黄茅海跨海通道对江门市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A. 产品外运成本下降 B. 提升江门城市等级C. 原料进口途径增多 D. 承接粤东技术辐射8.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江门市在大湾区产业分工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最有可能是( )A. 研发中心 B. 制造基地 C. 展销窗口 D. 金融枢纽城市不同建筑形态具有特定的小气候特征。下图表示天津市中心城区夏季白天不同典型建筑形态的地表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与高密度建筑形态相比,低密度建筑形态地表平均温度特征的主要成因有( )①硬化地面多②绿地水体多③空气流通性好④地面反射率高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10. 仅考虑建筑形态的影响,为缓解天津市热岛效应,未来城市规划应优先选择( )A. 低层低密度 B. 低层高密度 C. 高层低密度 D. 高层高密度河南省科技馆通过生态型循环水系统,能够净化雨水,实现“逢雨不内涝,遇旱不缺水”。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河南省科技馆园区内发现多处下凹式绿地,该小组查阅资料制作了下凹式绿地模型(左图)和裸地模型(右图),分别将等量的水倾倒至两个模型上,观察实验现象以探究其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在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相较于裸地模型,下凹式绿地模型表面积水( )A. 更快出现 B. 更加浑浊 C. 水量更少 D. 消退更慢12. 若要在模拟实验中体现“遇旱不缺水”特点,应在模型中增加( )A. 顶部溢流口 B. 上部排水口 C. 中部注水口 D. 底部出水口13. 小组内同学对实验提出了改进建议,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①倒水速度应一致②鹅卵石粒径大小应均一③使用掺杂泥沙的水④制作更大模型进行实验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落叶树木在春季的展叶时间主要受气温和光照时长的共同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落叶树种春季展叶时间与生长期内理论碳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与M点相比,落叶树种在早春展叶理论碳吸收量较低是由于易遭受( )A. 冻害 B. 洪涝 C. 干旱 D. 台风15. M点后落叶树种理论碳吸收量下降主要是由于( )A. 地面温度较低 B. 土壤水分较少 C. 生长时间不足 D. 日照强度较小16.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光照调节对落叶树种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作用是( )A. 提前至早春展叶 B. 避免展叶过早 C. 延后至晚春展叶 D. 避免展叶过晚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PM2.5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青藏高原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下图为2000年、2015年、2022年青藏高原PM2.5浓度分布图。(1)描述2000年—2022年青藏高原PM2.5浓度变化特征。(2)分析青海柴达木盆地始终是PM2.5高浓度区原因。(3)说明PM2.5沉降在高山冰雪上对当地河流水的影响。(4)简述为降低青藏高原地区PM2.5浓度当地所采取的措施。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淅川县位于南阳盆地西缘,其西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区,东南部为丘陵及冲积平原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曾为保护水质关停数百家污染企业,经济发展长期受限。近年来,淅川县在挖掘自然禀赋优势、推进产业发展、合理布局村庄等方面入手,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逐步形成“四区多点”的发展格局。做足“加法”,荒山变林海,村中有“湿地”,在保护水源的同时,让10万名库区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下图为淅川县四大功能片区结构规划示意图。(1)简述“荒山变林海,村中有湿地”对保护水源地的作用。(2)分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模式的好处。(3)从环库发展区、县城带动区中任选其一,分析其合理的发展方向。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碛垄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堆积而成,可分为终碛垄(冰川末端堆积体)和侧碛垄(冰川两侧堆积体)。冰川运动时会对其运动路径上的树木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而冰川退缩后,树木又会生长到退缩后的遗迹上。利用冰碛垄上最老树木的年龄进行校准后,就可以推测冰碛垄形成的最晚时间。米堆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区,周边属典型的高山深谷地貌。下图(a)示意米堆冰川前缘地形图,图中TM1、TM2为终碛垄,LM1、LM2、LM3为三条侧碛垄,下图(b)(c)分别为沿左图中A、B冰碛垄剖面上各部位最老活树年代分布示意图。(1)说明该地冰川积累量和消融量均较多的季节。(2)分析该地形成多条冰碛垄的过程。(3)专家推测三条侧碛垄LM1、LM2、LM3形成时期只形成了一条终碛垄TM1,说明判断的理由。(4)多数学者认为18世纪以来该地冰川至少经历了4次进退,请做出合理解释。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地理试题卷 参考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题答案】【答案】1. D 2. A【3~5题答案】【答案】3. B 4. A 5. C【6~8题答案】【答案】6. B 7. D 8. B【9~10题答案】【答案】9. B 10. C【11~13题答案】【答案】11. C 12. D 13. C【14~16题答案】【答案】14. A 15. C 16.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2000-2015年浓度整体升高;2015-2022年浓度急速降低(2)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植被覆盖率较低,对PM2.5的吸附和过滤作用较弱;盆地地形,空气流动性差,污染物不易扩散(或干旱少雨的气候,不利于污染物的沉降)(3)降低冰雪面反射率,加快冰雪消融速度,短时间增加融水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河流等水体,影响水质安全。(4)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调整工业结构,降低高能耗工业比重;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治理、改善城乡环境。【18题答案】【答案】(1)减轻土壤侵蚀,减少库区淤积;增强下渗,调节径流,稳定库区水量;净化水体,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2)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多元化,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与文化传承;将乡村特色与城市消费需求对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县城带动区:位于县城周边,受县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人口较多。适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环库发展区:位于丹江口水库沿岸,生态保护要求高。生态保护区、环湖生态旅游业。【19题答案】【答案】(1)夏季。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在山地上部形成较大冰川补给;夏季气温高,太阳辐射强,促进冰川消融。(2)冰川运动携带大量沙石在两侧和末端形成垄状堆积体;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后退,冰碛物在不同位置堆积,形成多条冰碛垄。(3)与三条侧碛垄上最老活树年代相近的最老活树均分布在TM1上,说明每条侧碛垄形成时,终碛物均在同一条终碛垄TM1上叠加。(4)18世纪以来该地发现三条侧碛垄的形成,说明冰川至少经历进退了三次,对应形成的终碛垄在TM1处产生叠加;而终碛垄TM2形成年代晚于其它冰碛垄,故其形成形成时期是最晚的一次冰川进退,18世纪以来该地至少经历了四次进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