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导入 :在北宋词坛,有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柳永。他以毕生精力作词,当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 1003),年轻的柳永从家乡福建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途径杭州 时,得知老朋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便去拜会孙何。无奈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无法见到。于 是柳永写了一首词,让歌伎在青楼广泛传唱,以使孙何 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见面。望海 潮赠 孙 何 柳 永希望被举荐投赠之作希望被举荐的“奉旨填词”人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属福建)人。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学习任务一 诵读诗歌,感受声韵美活动1:请大声朗读词作2遍,读准字音和节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 ,参(cēn) 差(cī) /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qiàn) /无涯。市列/珠玑(jī) , 户盈/罗绮(qǐ) , 竞/豪奢(shē) 。重(chóng) 湖/叠(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 管/弄晴,菱 (líng) 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 /莲娃。干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 去/凤池/夸。学习任务一 诵读诗歌,感受声韵美活动2:柳永是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这一词牌为作者 首创,极富声韵之美。请说说词作的声韵美体现在哪些方面。① 韵律 和 谐 :押韵使得整首词在听觉上具有回环往复的美感,韵律和谐统一,读起来 朗朗上口,给人以优美、舒缓的听觉享受。例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华”“家”押韵,音韵悠扬,营造出 一种开阔、繁华的氛围。② 节奏鲜明: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得节奏有张有弛。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节奏紧凑有力,展现出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而“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节奏则较为舒缓,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这种节奏的变 化,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氛围。③声调抑扬:巧妙地运用平仄变化,使词的声调富有抑扬顿挫之美。例如“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列”“玑”“盈”“绮”“奢”等字的平仄搭配,使得声调 起伏变化,增添了词的音乐性。活动1:这是一首投赠之作。因为是要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词作描绘了城市杭州的承平盛世之状。请自读诗歌,和同桌一起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然侧重点学习任务二 品读诗歌,感受意境美诗句 角度后按照要求填写表格。《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 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诗句 角度 侧重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地理位置 杭州是东南的重镇、山川壮美之地 钱塘自古繁华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自然景观 壮美的钱塘江 秀丽的西湖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 少少心情好学习任务二 品读诗歌,感受意境美活动2: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 式,体会独特的意境。请四人一小组共同找出词作的意象,并归 纳出词作意境上的特点。意 象 营造的意境 烟柳画桥 “烟柳”描绘出柳树如烟般朦胧、轻柔的姿态,营造出一种诗意、优美的氛围;“画桥”则将 桥比作画中的景致,增添了城市的艺术美感和典雅气质。二者生动地展现出杭州多柳多桥的特 色,构成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体现了城市风光的秀丽和雅致。 风帘翠幕 “ 风帘”在风中飘动,富有动态感;"翠幕”颜色翠绿,给人以清新、生机勃勃的 视觉感受。这一意象从外观上点出了杭州住宅的精美,暗示了居民生活的富足和安 逸,进一步体现了城市的繁华。 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描绘出房屋高低错落的样子,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十万人家”虽 为约数,但突出了杭州人口众多、城市规模大的特点,展现了都市的繁盛景象。 云树绕堤沙 “云树”形容树木茂密如云,展现出树木的繁盛和葱茏;“绕”字将静态的树和堤赋予了动 态感,仿佛树木环绕着长堤蜿蜒伸展,生动地描绘出钱塘江岸绿树成荫的景象,体现了自然 景观的壮美。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 怒涛”以“怒”字赋予江潮凶猛、磅礴的气势,仿佛江潮如愤怒的猛兽;“卷霜雪”形象 地描绘出江潮卷起的浪花如霜雪般洁白、汹涌,展现了江潮的雄浑壮阔;“天堑无涯”则强 调了钱塘江作为天然屏障的广阔和无边无际,进一步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和壮观。 重湖叠 清嘉 “ 重湖”指被白堤隔开的里西湖和外西湖,“叠”指环湖而立的群山,“清嘉”形容湖 山景色清新秀丽。这一意象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湖山相映的美丽风光,体现了自然景 观的清幽和宜人。意象 意境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三秋桂子”点明秋季桂花飘香的时节,“三秋”强调了桂香持续时间之长;“十里荷花” 描绘了夏季西湖荷花盛开、连绵十里的壮观景象,“十里”突出了荷花数量之多。这两句分 别从秋季和夏季的典型景物入手,着墨不多,却寓意丰富,使西湖的四时景色跃然纸上,成 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展现了西湖自然景观的四季之美。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羌管弄晴”描绘了晴天里悠扬的羌笛声在空中回荡,给人以欢快、愉悦的感觉; “菱歌泛夜”则展现了夜晚采菱的姑娘们歌声飘荡在湖面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 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这两个意象通过描写不同时段的声音,表现了杭州百 姓生活的闲适和欢乐。 嬉嬉钓叟 莲娃 嬉嬉生动地表现出钓鱼的老翁和采莲的姑娘们欢快、嬉笑的神情,描绘了他们在西湖上 悠然自得、尽情玩乐的场景,展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进一步体现了太平盛世下 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 “千骑”描绘出众多骑兵簇拥的壮观场面,"高牙”指代高官,这一意象展现了 官员出行时的威严和排场,暗示了杭州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也从侧面 反映了城市的繁荣和富足学习任务三 赏鉴诗歌,感受艺术美活动1:清刘熙载《艺概 · 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 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 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 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 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 州的繁荣、美丽、富饶。T 奥一 禧内温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下阕的点笔,点明西湖风景·然后围绕“清嘉”展开渲染和烘托。“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实写桂荷,实 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和“重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 西湖的秀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湖面上的羌管、 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场景,展现出西湖的热闹与生机;“干骑 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描写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情景, 进一步体现西湖美景带来的惬意享受,展现了市民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实写虚写内容 词的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下片 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 生活。人们在晴天和夜晚的欢乐活动; 在湖边垂钓和采莲的悠闲生活。诗句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峨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作用活动2:古诗词多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营造艺术境界。《望海潮》也运用了虚 实结合的手法,请赏析。学习任务三 赏鉴诗歌,感受艺术美学习任务四赏名句,明用意活动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笔不凡。请赏析。此句开篇便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杭州进行总体赞誉。“东南形胜”从地理和自然条件着眼,点明杭州地处东南,位置重要且风景优美;“三吴都会”强调其在地域上的重要地位;“钱塘自古繁华”则从历史角度突出杭州的繁荣由来已久。这三句字字铿锵,气韵十足,“形胜”“繁华”四字更是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学习任务四赏名句,明用意活动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这句话以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 色 。①从嗅觉和视觉多角度描写;桂荷绽放,清香淡雅;全句不着形色而形色 香具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联想空间。②运用对偶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三秋”对“十里”,时间对空间,突出花期 长和范围广,展现杭州的风姿。③巧用数字、虚实结合;“三秋”、“十里”貌似实写,多为虚指,虚实相生, 写出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选取桂花、荷花等意象,与湖光、山色、秋月营 造了清嘉的意境,抒发了对杭州的无比赞美之情。总结《望海潮》从写作目的上来看,格调并不高,甚至有一 点 儿吹嘘政绩、粉饰太平之嫌。但词词作本身仍有可取之处。①它是宋词中较早的全面描绘都市生活的作品,拓展了词的 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②柳永虽然在后世以婉约词著称, 但这首词不乏壮美之感。③ 《望海潮》至今仍是杭州城重要的 城市名片之一,亦可见其永恒的艺术魅 力 。当 堂 检 测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望海潮》中,柳永在描写西湖内外山色清秀美丽,想象跨越秋季夏季的美景 时写到:“ 有 三 秋 桂 子 十 里 荷 花 ”,让人生出无限向往。(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柳永在《望海潮》中抓住“ 市列珠玑 ”和 “ 户盈罗绮 ”这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具象化地表现出来。(3)《望海潮》中“ 羌管弄晴,, 菱 歌 泛 夜_”两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 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4)在柳永的《望海潮》中,“云 树 绕 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 “ 怒 涛 卷 霜 雪 ”则写出了江水澎湃的动态美。(5)《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一句,彰显了作者拜谒的写作目的, 也体现了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开头就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形胜”“繁华”四字是点睛之笔,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B. “绕”写出树木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化静为动,恬静优美;“卷”写 出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形象逼真,撼人心魄。C. 下片重点写西湖,从湖山盛景、桂子荷花、昼夜笙歌、湖中人物等 四个方面,展现了杭州物阜民丰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D .结尾“好景”二字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政绩成就,“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早日被召回京城,得到提拔的友情祝愿。C.没有“物阜民丰”,主要表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拓展:《雨霖铃》 ——离别的干古名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干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柳永词作成就——凡有井水处皆有柳词1、 丰富词调 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 十多首;而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 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 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 多的词人,据统计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词调就有一百多个。词至 柳永,体制始备。2、雅俗并陈表现手法①语言的通俗化 柳永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 如代词"我" "你” "伊" "自家" "伊家" "阿谁",副词"恁" “怎” "争",动词"看承" "都来" "抵死" "消得”等。 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 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②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柳永将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 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 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与铺叙相配 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 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