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下册语文期中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①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贾竖:旧时对商人的贱称。②郦食其:人名。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用A臣B计C幸而D时中E臣愿封留F足矣G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称王后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智短虑浅。他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善于应变。在得知项羽要攻打他的危机后,他的“四问”非常高明,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C.项羽政治幼稚。甲文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他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D.张良为人精明。在秦将想要攻打咸阳的情况下,张良考虑到士卒不会听从秦将号令,让沛公带兵攻打,取得大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甲、乙两文中张良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了哪几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
A.BGK B.DJN C.DGK D.BJN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9.把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0.三则材料都关涉六国灭亡的史事,但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欲建僧寺阁,会费钜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
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初致黄杨三本,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官钱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徐铸、应安道、王仲闳等济其恶,竭县官经常以为奉。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民与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中花石,凡十余事。仅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
既而勔甚,所居直面苏市孙老桥。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具称诏赐予己,迄数百家尽徙。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拔赵霖为长官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然寇平,勔复得志,声焰熏灼。一门尽为显官,驺仆亦至金紫,天下为之扼腕。
靖康之难,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节选自《宋史·朱勔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中花石
B.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中花石
C.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中花石
D.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戒伐冢藏/毁室庐/毋得加黄封帕蒙人园中花石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指百姓,古代还有“众庶”“黔首”“布衣”“白丁”“匹夫”等词也是百姓的别称。
B.中国古代多用年号纪年,如本文出现的“政和”“靖康”。
C.金紫,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D.古代升降官职的说法很多,如擢、拔为提拔之意,而黜、罢、羁则有免去官职的意思。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朱勔的父亲朱冲因为修建佛寺结识了蔡京,后因向喜欢花石的徽宗皇帝进献珍异而获得表扬。
B.朱勔帮徽宗皇帝搜刮花石,当地很多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徐铸、应安道等人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对其恶行进行了坚决抵制。
C.“花石纲”给天下带来祸患之后,徽宗皇帝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只接受朱勔、蔡攸等六人的入贡,罢停了其余的供奉。
D.方腊起兵被平定后,朱勔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权势,门下之人又都做了高官,天下人对此叹息不已。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
(2)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具称诏赐予己,迄数百家尽徙。
15.《促织》中说“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文中有哪些事情也可以说明这一道理?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梓庆销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②,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公朝:见君主。③骨:同“滑”,乱之意。
16.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A入山林B观C天性D形躯E至矣F然后G成H见鐻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何、怎么,与《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
B.善,揩拭,擦拭,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不同。
C.“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如惠王、宣王、太祖。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写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夸张,写出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B.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乙文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图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2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2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2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24.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百元首B承天C景命D莫E不F殷忧而道著G功成H而德衰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的“固”,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的“固”词义不同。
B.“思国之安者”的“安”,与《曹刿论战》中“衣食所安”的“安”词义不同。
C.“其可忽乎”的“其”,与《马说》中“其真无马邪”的“其”词义相同。
D.“信者效其忠”的“信”与《出师表》中“愿陛下亲之信之”的“信”词义相同。
27.下列对原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第二段重点论述历代元首“善始者繁”“克终者寡”的现象。
C.第三段提出人君必须做到“十思”,才能做到“垂拱而治”。
D.本文骈散结合,既有骈句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 国 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成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嬴”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刺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覆辙。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2.阅读第一段,分析其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材料二:
与王介甫书(节选)
司马光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士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士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士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3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相好之日久”中的“以为”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以为”含义相同。
B.“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与“臣固知王不忍也”中的“固”含义相同。
C.“今介甫从政始期年”中“期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含义相同。
D.“……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中的“闻达”与“不求闻达于诸侯”中的“闻达”含义不同。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1段阐明回信的原因和目的。虽然两人私交良好,但一句“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表明了双方分歧所在的原因。
B.王安石与司马光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对他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3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2)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37.材料一中,在辩驳之前,作者先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什么原则?接着文章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哪些谬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节选自刘向《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38.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下A义其罪B上C赏其奸D上下E相蒙F难G与处矣
3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在矣”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唯”字含义相同。
B.“焉用文之”的“文”,与“文过饰非”的“文”含义相同。
C.“盍亦求之”的“盍”与“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的“盍”含义相同。
D.“使人召之,则亡”的“亡”与“亡去不义”(《鸿门宴》)的“亡”含义相同。
4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酬劳功臣,唯独把介子推遗漏了,但介子推认为晋文公当上国君,实为天意,功臣不应邀功求赏。
B.文中用不少的笔墨刻画了介子推母亲,她的三番设问,并不是催促儿子去追求名利,而是想考验儿子的意志是否坚决。
C.两文都谈到介子推对漏赏无怨的至纯、介母对其的支持;关于文公,材料一偏重赞文公,材料二偏重写文公悔愧情。
D.材料二较材料一多了“龙蛇之事”,以此借代君臣,既表现众人对介子推的同情,也引出晋文公改过的行为。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42.后人评价介子推为“士君子”,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木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器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现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4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B.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C.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D.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45.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成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秦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专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46.翻译下列句子。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故国,却宾客以业谐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泰,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文本二: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图圈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
文本三: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47.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B.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C.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D.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白丁、布衣、庶民等相同。
B.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中指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C.夷三族,秦汉时代的一种刑名,有说,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另有说,以父亲、母亲、妻子为三族。
D.国家,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等的社会群体。春秋末年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已经具备。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用客治国”,并着重论述了“逐客”的严重危害:逐客资敌,损民益仇。最终的结果是,国危。
B.李斯位高权重,让赵高畏惧,赵高诬陷并致使他被捕入狱。李斯与三位忠臣比照后,觉得自己死得合乎情理。
C.姚鼐借李斯事秦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人臣不应当为自身富贵而对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阿附助长。
D.姚鼐严厉批评了“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安享荣乐,祸遗后人”的小人,并对李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
5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①,非铦于钩戟长铩②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锄櫌棘矜:均指农具。②钩戟长铩:均指兵器。
5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暴同“曝”,暴露在霜露之中,和下文“暴秦之欲无厌”的“暴”意思不同,此处想形容创业艰苦。
B.山东:战国、秦汉时指泰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泰山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C.八州:是指雍州以外的其他八个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秦居雍州。
D.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5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文字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借古鉴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六国为鉴,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御敌。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不同。
C.乙段文字以陈涉起义的史实为依据,用反衬手法揭示了秦朝覆亡的原因。
D.《过秦论》是一篇政论。“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
5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5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
5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5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与“克勤克俭”中的“克”意义相同。
B.“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与“休戚与共”中的“休”意义相同。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的“弥”与“弥天大谎”中的“弥”意义相同。
D.“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中的“亡”与“亡羊补牢”中的“亡”意义相同。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0.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乙)
椒丘诉者,东海上人也。为齐王使于吴,过淮津,欲饮马于津。津吏曰:“水中有神,见马即出,以害其马。君勿饮也。”诉曰:“壮士所当,何神敢干?”乃使从者饮马于津,水神果取其马,马没。椒丘诉大怒,袒裼持剑入水,求神决战。连日乃出,眇其一目。
遂之吴,会于友人之丧。诉恃其与水神战之勇也,于友人之丧席而轻傲于士大夫,言辞不逊,有陵人之气。要离①与之对坐。合坐不忍其溢于力也,时要离乃挫诉曰:“吾闻勇士之斗也,与日战不移表,与神鬼战者不旋踵,与人战者不达声。生往死还,不受其辱。今子与神斗于水,亡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残名勇,勇士所耻。不即丧命于敌而恋其生,犹傲色于我哉!”于是椒丘诉卒于诘责,恨怒并发,暝即往攻要离。
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至夜椒丘诉果往。见其门不闭,登其堂不关,入其室不守,放发僵卧,无所惧。诉乃手剑而捽要离,曰:“子有当死之过者三,子知之乎?”离曰:“不知。”诉曰:“子辱我于大家之众,一死也;归不关闭,二死也;卧不守御,三死也。子有三死之过,欲无得怨。”要离曰:“吾无三死之过,子有三不肖之愧,子知之乎?”诉曰:“不知。”要离曰:“吾辱子于千人之众,子无敢报,一不肖也;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前拔子剑,手挫捽吾头,乃敢大言,三不肖也。子有三不肖而威于我,岂不鄙哉?”于是椒丘诉投剑而叹曰:“吾之勇也,人莫敢眥占者,离乃加吾之上,此天下壮士也。”臣闻要离若斯,诚以闻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注①:要离(yāo lí),春秋时期吴国人,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B.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C.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D.于是要离席阑至舍诫/其妻曰/我辱勇士椒丘诉于大家之丧/余恨蔚恚/暝必来也/慎无闭吾门/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指盘腿而坐,上身挺直,显示出项羽的傲慢无礼。
B.参乘,也作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津,渡口,文中的“过淮津”,即“过淮河渡口”。
D.堂,正屋厅堂,为待客之处;室,内室,家人寝卧之处。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庄在范增的授意下,为防患于未然而刺杀刘邦;椒丘诉认为要离在大庭广众羞辱他、回家不关门、睡觉不做提防而该杀。
B.甲文简笔勾勒了一个不顾项羽集团利益、拔剑翼蔽沛公的项伯;乙文浓墨描绘了一个勇武傲慢、知错就改的椒丘诉。
C.甲文范增、张良、樊哙等各有性格,是群体形象塑造;乙文椒丘诉与水神作战,伤了水神一只眼睛,写他是为了衬托要离。
D.两篇选文叙述与描写并用,在事件的叙述与言语交锋的描写里,将刘邦、要离生死危机的生成与解决表现得引人入胜。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诉恃其与水神战之勇也,于友人之丧席而轻傲于士大夫,言辞不逊,有陵人之气。
65.在矛盾冲突中刻画鲜明形象是史传文的艺术特点之一。两篇选文,作者分别为“樊哙”“要离”设置了怎样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上于盆而养之,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母闻之,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儿涕而去。
成归,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俄见小虫跃起,直龁敌领,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上大嘉悦。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今始苏耳。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蒲松龄《促织》)
材料二
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
(选自蒲松龄《淄邑流弊》)
6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俨然类画 气息惙然 B.儿涕而去 掩口胡卢而笑
C.以塞官责 以应杂徭 D.当其为里正 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
6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妻向隅”,隅,指角落,与《诗经·静女》“俟我于城隅”中“隅”词义相同。
B.“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徐,指缓慢地,与《前赤壁赋》总“清风徐来”词义不相同。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劝学》中“不积跬步”。
D.“径造庐访成”和《窦娥冤》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中两个“造”的词义不相同。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名拿着图,来到寺庙后面,沿着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头密布的蒿草间寻觅,终于捉到促织。
B.成子不小心将促织扑死,被母亲责骂,哭着离开,投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夫妻相对无言,不再有所指望。
C.成名夫妇悲痛欲绝的时候,发觉儿子气息微弱,高兴地把儿子放在榻上。儿子半夜醒来,促织也死而复生。
D.成名的促织虽小,但战力惊人,战胜了其他促织,还能随音乐而舞,皇帝非常高兴。成名最终被免除苦役。
69.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
(2)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
70.“人变促织”这一情节具有悲剧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悲剧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D.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73.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B.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7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5.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论语·季氏第十六》,有删改)
[注]①东蒙:山名,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②费(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东费县。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7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也可指学者或老师。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则是孔子学生对他的尊称。
C.萧墙,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这里比喻内部。成语“祸起萧墙”即出于此。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是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是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写孔子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明确表达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过引用与拟人的修辞对企图推卸攻打颛臾责任的冉有进行批驳: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失职就要追究责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尔而对”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国方略中将“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将伐颛臾》写出了孔子对弟子爱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写出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一面。
78.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厌之有 厌:讨厌 B.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 与:结交,亲附
8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焉用亡郑以陪邻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唯君图之
D.无能为也已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8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个强国围攻郑国,主要是因为晋国要报复郑国,郑国与秦国并没有恩怨,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不仅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对秦伯晓之以弊,诱之以利,而且还胁迫秦伯与郑国结盟,助郑防晋。
C.郑伯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首先检讨自己,进而再以国家利益去打动烛之武。
D.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是有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8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8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以为A然七年春天下久旱B饥民流离C帝忧D形于色E对朝嗟叹欲尽F罢法度G之不善者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后泛指一般读书人。我国古代读书人推崇“儒者风范”。
B.有司,文中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或泛指官吏。《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风俗,指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在古代,风俗多与法度相悖,立法度须变风俗。
D.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东汉后各朝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文本二中,王安石两度为相,两度被免。第一次被免,与变法招怨、被人诋毁有关;第二次被免,与自己心境变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关。
D.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8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
87.《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见得?请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良曰:“沛公诚欲背项王邪 ”沛公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今为奈何 ”良因要项伯见沛公。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它盗也。
(节选自《汉书·张良列传》)
材料二: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88.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羽A欲击B沛公C项伯夜驰D至沛公E军F私见良G欲与H俱去。
8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助桀为虐,桀,夏末暴君;该词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文中是对沛公的批评。
B.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是沛公为拉近与项伯的关系而为之。
C.度,估计、预计的意思,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度”意思相同。
D.足下,下级称上级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与成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的“足下”意思不同。
9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认为因刘邦先前励精图治,所以军队才能入秦,借此劝诫刘邦不要留在宫室贪图享乐,要驻军霸上。
B.刘邦与项伯饮酒,并嘱咐项伯告诉项羽,说他不敢背叛项王,之所以驻扎军队,是为了防备其他军队进入。
C.鸿门宴会时,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相距四十里,刘邦留下了张良,和手下几名将领从芷阳抄近道回到军中。
D.刘邦走后,项羽接受了张良进献的白璧,范增则用剑敲碎了玉斗,并表达了他对项羽的不满和对未来前途的担忧。
9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92.樊哙在两则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阀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文本二: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93.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赵与强A秦为界也B地亦C且岁危D民亦且岁E死矣F此文G之所以H忠于大王也。
9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鄙”含义不同。
B.“唯君图之”与成语“按图索骥”的“图”含义不同。
C.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妫姓田氏,名文,因而在赵王面前。他自称“文”。“氏”用以“别婚姻”;“姓”是“氏”的分支,用以“别贵贱”。
D.乘。占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9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上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9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97.“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文本,用这句话分析文本一中秦穆公退兵和文本二中赵王出兵的原因。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9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9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
B.“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
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
D.“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10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
B.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
C.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
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10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2.“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①,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②,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③,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④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 ①喑恶叱咤:形容厉声怒喝。②呕呕:和悦的样子。③刓:磨去棱角。敝:损坏。④三秦王:秦朝三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被项羽分封为王。
10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列侯诸将无敢隐A朕B皆言其C情D吾所以有天下者E何F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G何
10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筹策,意思是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在这里用作“筹算,谋划”之意。
B.“信谢,因问王曰”的“谢”与《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不同。
C.“故曰其强易弱”的“易”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乱易整,不武”的“易”,意思相同。
D.檄,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10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较于高祖为人傲慢、侮辱他人的特点,高起、王陵肯定了项羽仁厚待人的一面。
B.高祖高度评价了韩信统率大军、为汉朝得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时的卓越军事才能。
C.韩信在比较分析刘、项二人时,高度评价了刘邦守约抚民、惜才纳谏等做法的正确性。
D.韩信对项羽的为人和天下形势的分析精辟独到,刘邦大加赞赏,深感相见恨晚。
10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
107.项羽最终兵败的原因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周民也。焉有仁人在位,周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0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109.下列对材料中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