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时空观念
二、考点梳理
【考点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次日占领沈阳。
(2)蒋介石政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3)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抵抗: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始局部抗战。
(5)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一二·九运动
(1)背景:华北危机——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性质:爱国救亡运动。
(3)时间、地点:1935年12月9日,北平。
(4)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5)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
(1)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行动: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4)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5)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2】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北平。
(2)抵抗: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佟麟阁、赵登禹壮烈殉国。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
(1)红军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2)合作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南京大屠杀
(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将其作为战时陪都。
(2)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考点3】
正面战场的抗战
主要战役
名称 概况 影响
淞沪会战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上海失陷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指挥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武汉会战 万家岭大捷 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中国军队获得胜利 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战役 -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大片领土
【考点4】敌后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绩
(1)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百团大战。
①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②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③概况: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④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战略方针的提出——《论持久战》
(1)发表:1938年,毛泽东发表。
(2)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3)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巩固。
军事 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政治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推行精兵简政
经济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3)作用: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4)影响: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考点5】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全民族坚持抗战
(1)表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2)代表: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左权血洒疆场。
2.中共七大
(1)召开:1945年4至6月,延安。
(2)内容。
①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领导机关: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③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3.抗日战争的胜利
(1)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2)胜利原因。
①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②主要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外来援助: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3)历史意义。
①国内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训练
1.“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的悲痛。造成当时东北人民悲惨境遇的直接原因是(  )
A.俄国的侵略 B.军阀割据混战
C.九一八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它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中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抗日战争
3.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下列选项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是中国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开始
B.日军攻占南京进行野蛮大屠杀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迷梦
D.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4.在民国30年1月18日发行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相煎何急”的亲笔题词。由此判断《新华日报》上所刊登的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于(  )
A.1939年 B.1940年 C.1941年 D.1942年
5.大约在这次会战后,日军的编制、装备和部队战斗力,比会战前有所下降,中国人民则坚定抗战,进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这次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第三次长沙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6.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心。这场战役是指(  )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战役
C.太原战役 D.台儿庄战役
7.聂荣臻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第344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做师的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军以猛烈打击……山沟里传来了汽车马达声,是板垣师团第21旅团……”。聂荣臻回忆录中描述的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标志着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8.八路军和各路抗日武装从黑暗中现身,迅速冲向日军的各个交通站和据点,交火声越来越激烈,爆炸声此起彼伏。如果当时有卫星照片,一定能发现中国华北的大地上,冒出了前所未见的密集闪光。这反映了(  )
A.淞沪会战的过程 B.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C.百团大战的战况 D.台儿庄战役的特点
9.金冲及说:“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大物博人口多
B.全民族抗战
C.日军侵华兵力相对不足
D.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10.在抗战胜利前夜召开,迎接抗战胜利和引导中国走向光明前途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1.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国民党的游移态度截然相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立场十分坚定,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牵制大量日军,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38年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黄浩涛《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从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占其陆军总数的78%,最高达94%,中国政府动员了正规军和游击队500万人,一般规模战斗达38931次,大会战共22次,中国军队伤亡人数超338万人。
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阻碍了日军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加强了欧洲战场,这对保卫苏联的欧洲国土和最后进行反攻、击溃德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为英、美赢得了时间,为美军轰炸日本提供了机会,阻止了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
——摘编自杨天石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并归纳上述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中国战场对苏联卫国战争有利,也对英、美两国的抵抗发挥了作用。据材料二,答出这一观点的依据分别是哪些史实。
(3)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抗战历史地位的基本观点。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昨夜11时许,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居民颇不安。铁路之老叉道口,亦有某国兵甚多,当时为慎重起见。亦未能开行。
——1931年9月19日《大公报》
材料二 假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而国共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共分别主导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中国的抗日战争之所以出现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既相区别又相互依存,形成共同对敌的态势,首先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合作抗战是中国制胜法宝》
(1)材料一描述的事件史称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的国内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张杨禁锢蒋氏”是什么事件?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CBCCC DACBD
11.(1)作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方面:①抗日立场;②抗战路线;③统一战线;④敌后战场逐步成为主战场;⑤抗战理论。
(2)对苏联:加强了欧洲战场,避免了两面作战,对保卫苏联的欧洲国土和最后反攻、击溃德军起了重要作用。对英美:延缓了日军的南进,为英、美赢得了时间,为美军轰炸日本提供了机会。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或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事件:九一八事变。
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2)事件:西安事变。
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原因:从民族利益出发,响应全国人民停止内战的愿望,争取联合蒋介石抗日。
(3)抗战精神:团结合作,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患难与共、爱国主义等。(言之成理且写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