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方略(十四)人民解放战争和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时空观念二、考点梳理考点1内战爆发1.重庆谈判(1)时间、地点:1945年8月、重庆。(2)双方目的。①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3)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双十协定”。(4)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2.全面内战(1)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2)粉碎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粉碎重点进攻。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考点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法律依据: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3)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2)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概况:名称 指挥者 战果辽沈战役 林彪、罗荣桓 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胜利——渡江战役(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2)影响: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考点3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阶段 时期 原因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的开展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潮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再度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2)著名实业家: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3)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①总体特点:总体比较落后。②分布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4)落后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摧残。2.社会生活的变化(1)出现新式交通工具,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2)社会习俗的变化。革陋俗 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劝禁缠足等法令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变称谓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意义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3)总体特征: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考点4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近代新式教育(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2)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3)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2.新闻出版业(1)报刊发行。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②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③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2)出版机构。①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3.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 》《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等。4.艺术绘画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音乐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电影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三、课堂训练1.重庆谈判期间,民主党派人士张澜曾说:“现在蒋介石和毛泽东先生都在重庆,只要国共两党能真诚合作,那就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啊。”这表明( )A.国共合作抗战成为共识B.民众渴望和平建国C.民主党派主导和平进程D.重庆谈判达成协议2.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该社评报道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抗战胜利 D.重庆谈判3.1947年初,国民党下达了摧毁中共指挥中枢的指令,集中兵力围攻延安,如果采取硬碰硬的作战方式,解放军必败无疑。对此,中共中央的策略是( )A.中原突围 B.转战陕北 C.战略反攻 D.决战平津4.朱自清在1946年写到:“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幻灭得太快了,”材料中的“一阵阵闷雷”是指( )A.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B.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C.抗战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D.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5.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6.某历史事件包含“1947年夏”“刘邓”“大别山”“威胁南京、武汉”等历史信息,下列关于该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全面爆发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7.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些都说明了解放战争胜利是因为( )A.战略战术运用恰当 B.人民群众大力支持C.后勤物资保障充足 D.国统区经济已崩溃8.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这段话主要提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A.发生背景 B.胜利原因 C.发展历程 D.历史意义9.下图中“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B.日本的大力扶植C.一战时列强无暇东顾D.北洋政府大力发展工商业10.1894年,身处城市蔡元培通过报纸了解中日在朝鲜交恶、光绪帝宣战、中国军队退守九连城等消息,而邵阳乡下的老百姓若干年后才知道中日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 )A.生活气象新旧并呈 B.观念转变移风易俗C.西风东渐言论开放 D.城乡发展很不平衡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开展起来。在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主要是:消灭地主阶级;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政治、经济上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摘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概括其积极意义。材料二: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是赞成民主改革的,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的土地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材料三: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个大纲公布后,在解放区迅速形成了土改热潮。——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局部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旗帜并开展抗战,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全面抗战战略防御阶段,开展游击战,创建抗日根据地。进入全面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1945年8月,收复大量沦陷区。——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战抗击日军的重大军事行动。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并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发挥的作用。(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完成的奋斗目标。参考答案1-10 BDBAA BBBCD11.(1)土地政策:消灭地主阶级,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积极意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革命根据地。(2)新变化:由消灭地主阶级变为承认地主阶级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原因: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3)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形势和任务的变化。12.(1)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军事行动: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任答一个即可)。(2)背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作用:①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②建立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任答一点即可)(3)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