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同步检测题(解析版)一、选择题(下列各题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45分)1.2024年9月11日,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古洁受聘为华附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后,她以“与法治同行,为成长护航”为主题,开讲该校“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希望同学们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这是因为(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②法律负责评判道德是与否③违法必然要承担刑事责任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要求、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它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同学们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故①符合题意;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边界,同学们只有遵守法律,才能避免违法犯罪,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故④符合题意; 法律和道德是不同的行为规范,法律主要负责规范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而不是评判道德的是与非,道德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体系,故②说法错误;违法不一定承担刑事责任,只有犯罪行为才承担刑事责任,一般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故③说法错误。2.某校举行民法典宣传活动,下列适合在该活动中出现的案例是( )①王某开车在路边违停,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罚款②赵某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其归还失主③张某观看篮球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④李某以牟利为目的,利用AI技术未经杨某同意将其视频进行了换脸处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这是侵犯他人合法财产,是民事违法行为,属于民法典内容;利用AI技术未经杨某同意将其视频进行了换脸处理,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等权益,是民事违法行为,属于民法典内容,故②④符合题意;路边违停,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罚款,这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故①不符合题意;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这受到的是行政处罚,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内容,故③不符合题意。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刑罚的种类、行政违法行为。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故A说法正确;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故B说法正确;行政处罚包括拘留、罚款等,故C说法正确;拘役属于主刑,故D说法错误。4.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如“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等。对于小微违法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虽是违法行为,但危害不大,以“小”视之即可②既违背道德,也违反法律,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③我们应依法自律,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④大量的小微违法行为会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不容小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依法自律。题干中大量的小微违法行为会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既违背道德,也违反法律,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应依法自律,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故②③④说法正确;小微违法行为虽危害不大,但仍不容小觑,故①说法错误5.生活中,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关于法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由国家或社会机构制定,有强制执行力②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都要受到刑事处罚④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特征、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基本原则。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犯罪(严重违法),犯罪必然违法,但违法(如违反行政法规)不一定是犯罪。故②④符合题意;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非“社会机构”。故①错误;一般违法包括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要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只有严重违法(犯罪)才会受刑事处罚。故③错误。6.下列对我国刑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②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③规定了对犯罪人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④人们经常从事的民事活动都是由刑法规定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题考查刑法的含义和功能。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故①②③说法正确;民事活动主要由《民法典》等民事法律规范,而非刑法。刑法仅针对犯罪行为,与普通民事活动无关,故④说法错误。7.在学习《犯罪与刑罚》这一课时,同学们就相关学习内容展开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你支持的是( )A.小颖: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B.小玲: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C.小楠:拘役是刑罚中附加刑的一种D.小阳: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刑法的含义、犯罪的特征、刑罚的分类。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故B符合题意;刑事违法性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故A说法错误;拘役是主刑的一种,而不是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故C说法错误;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仅仅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不一定都是犯罪行为,故D说法错误。8.近日,贵阳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做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下列对这一案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属于附加刑③有期徒刑10个月属于主刑④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相关知识。 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说明其行为受到了刑罚处罚,因此,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行为,其中有期徒刑十个月属于主刑,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属于附加刑,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故④说法错误。9.在2025年召开的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2024年审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万件4.1万人。报告特别指出,对强奸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的郭某某、尚某某、公某某等,依法判处死刑。这表明( )A.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侵害B.人民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在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C.行政机关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彰显公平正义D.死刑属于主刑,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给予的特殊保护、刑罚的相关知识。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但并非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故A说法错误;人民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履行司法保护职责,而非社会保护 ,故B说法错误;题干主体是人民法院,属于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故C说法错误;死刑属于主刑,对强奸未成年人等性质极其恶劣的犯罪分子依法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故D说法正确。10.小明发现有人偷偷地从对门家搬出家电等物品,他就悄悄观察,看到那些家电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小明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小明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小明( )①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智”为②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③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关照和保护④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小明在发现可疑行为时,选择悄悄观察并记录信息。这体现了他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智”为。故①说法正确;小明通过提供关键信息帮助警方破案,体现了他善于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故②说法正确;小明能够识别出可疑行为,并果断采取行动(记录车牌号并报警),这体现了他的明辨是非能力和对正义的维护。故④说法正确;说法正确,但在这个情境中,小明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他因为知道自己是未成年人而受到法律特殊保护而采取某种行动。他的行为更多是基于智慧和正义感,而非对自己法律地位的认知。故③不符合题意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公民( )A.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B.培养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C.遇到侵害能够正当防卫D.应对违法犯罪时要见义“智”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知识。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条款有利于鼓励公民培养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故B符合题意;题干主旨未涉及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应对违法犯罪时要见义“智”为,故AD不符合题意;题文中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故C不符合题意。12.以下是小林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轨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③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我们年龄小违法犯罪也没关系④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预防犯罪。小林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展到持刀抢劫走上犯罪道路,这启示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故①④说法正确;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故②说法错误;年龄小也不能违法犯罪,年龄小犯罪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③说法错误。13.“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以下说法与其表达的意思相符的有( )①我们要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②我们要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③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意思是罪孽的事情都是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不改正等到在监狱的时候再后悔就晚了,警示我们要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要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故①②④说法正确;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小错误也要避免不犯,故③错误。14.交通警察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普法活动,宣讲了以下内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车辆以100千米的时速行驶时,每秒钟会驶出28米左右,如果分心两秒钟,车辆就能驶出将近60米,容易发生危险。交通警察的宣讲让我们认识到( )①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要珍爱生命,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③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④要发自内心尊崇法律,增强法治意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增强法治意识、法律的作用。交通警察宣讲交通安全知识,旨在让学生们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因为交通事故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要珍爱生命,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故②符合题意;通过了解交通安全相关法律规定,能明白法律规范着人们在道路上的行为,保障着交通秩序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出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故③符合题意;交通警察进校园普法,目的是让学生们树立法治观念,从内心尊崇法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增强法治意识,故④符合题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国家立法机关等的职责,并非学生通过此次宣讲能直接认识到的内容,故①不符合题意15.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仅是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方法。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小灰:虽然我小错不断,但我大错不犯,犯罪与我无关B.小黑:我们集体闯红灯,“法不责众”,警察也没办法C.小蓝:我故意用玩具手枪把好友的花盆打成“蜂巢”,我觉得这是小事D.小白:勿以恶小而为之,拒绝不良嗜好,自觉遵纪守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预防违法犯罪要求我们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勿以恶小而为之,拒绝不良嗜好,自觉遵纪守法,故D符合题意;预防违法犯罪要从小事做起,杜绝不良行为,故A说法错误;集体闯红灯是违法行为,故B说法错误;破坏别人财物是违法行为,故C说法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16.【预防违法犯罪】材料一 某地交警开展酒驾夜查行动,发现张某属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民警依法对其违法行为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日,同时吊销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材料二 在另一起夜查行动中发现驾驶人陈某竟是未成年,根本没有申领驾照的资格。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本身就危险重重,更何况是涉嫌醉酒驾驶,这更是险之又险。经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后显示,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07.62mg/100ml,属醉酒驾驶陈某被处以罚款1200元的处罚,并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张某和陈某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并分别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2)请从“法不可违”的角度,谈谈材料中张某和陈某的行为后果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陈某的事例,分析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4分)【答案】(1)①张某因酒驾被依法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日,由此可知是一般违法行为。②陈某的行为属于醉驾,依法追究陈某某的刑事责任,由此可知是犯罪行为。(2)①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②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③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④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3)①个人方面: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②家庭方面:监护人未履行好监护职责,疏忽法治意识观念的教育与培养。③社会方面:社会环境复杂,干扰未成年人的因素较多,容易误入歧途。【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防范一般违法行为、预防犯罪的要求、保护未成年人。(1)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张某因酒驾被依法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日→可联系一般违法行为作答。关键词②:陈某的行为属于醉驾,依法追究陈某某的刑事责任→可联系犯罪行为作答。(2)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张某因酒驾被依法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日→可联系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作答。关键词②:陈某的行为属于醉驾,依法追究陈某某的刑事责任→可联系预防犯罪的要求作答。(3)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驾驶人陈某竟是未成年,根本没有申领驾照的资格;涉嫌醉酒驾驶→可联系青少年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监护人未履行好监护职责;社会环境复杂作答。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争做尊法守法好公民。请你运用“远离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法不可违】大学生陈某迷上了电竞游戏,随着消费不断增加,他开始捉襟见肘,在网吧结识了一名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并与之结伴多次拦路抢劫,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一万元。(1)结合上述材料,陈某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其特征有哪些?(4分)【预防犯罪】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是预防犯罪的主体人群。“厌学→逃学→流浪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是大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基本轨迹。(2)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你有哪些好的建议?(4分)【善用法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方法。(3)请你至少列出两条自救方法与大家分享。(4分)【答案】(1)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2)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3)虚张声势,与歹徒巧周旋,争取他人的帮助;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体貌特征和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等。【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杜绝不良行为的要求、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义和要求。(1)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小问1,关键词①:陈某与社会青年多次拦路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一万元→可链接刑事违法行为。小问2:本题考查犯罪的特征,可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厌学→逃学→流浪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是大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基本轨迹→可链接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杜绝不良行为的要求。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考查列举两条自救方法,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18.【情境探究】情境一 李某、王某、吴某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只好请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处分。情境二 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情境三 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获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抢劫罪,依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1)他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6分)(2)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答案】(1)①李某、王某、吴某三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朱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③赵某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2)①法不可违,违法必究。②我们要认识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④要学法尊法守法,做守法公民。⑤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⑥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解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预防犯罪的要求、依法自律的要求。 (1)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李某、王某、吴某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可链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关键词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可链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关键词③: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抢劫罪,依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可链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2)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李某、王某、吴某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可链接法不可违,违法必究;关键词②: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可链接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关键词③: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抢劫罪,依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可链接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学法尊法守法,做守法公民。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一名15岁的学生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便无心上学,经常旷课去网吧通宵玩游戏。起初偷家里和同学的钱去上网,后来发展到和两个社会“朋友”结伙斗殴,再后来拦路抢劫。当“审判长”宣判“被告抢劫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2年,罚金5000元”时,这名学生才深刻地感受到违法犯罪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1)请写出材料中这位同学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4分)(2)这位同学的变化轨迹启示我们怎样做?(4分)(3)结合所学回答犯罪的最本质特征。(3分)【答案】(1)不良行为: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偷家里和同学的钱去网吧。严重不良行为:结伙斗殴。(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认清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危害,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3)严重社会危害性。【解析】考查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预防犯罪、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1)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偷家里和同学的钱去网吧→可链接不良行为。关键词②:结伙斗殴→可链接严重不良行为。(2)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一名15岁的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心上学,拦路抢劫受到刑罚处罚→可链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抵制不良诱惑、依法自律、遵纪守法等。整合信息,组织答案。(3)本题考查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依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20.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某校七年级(1)班分组开展下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第一组的同学搜索到一则案例,并围绕案例开展探究。小刚的父母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小刚的学习。小刚的自我约束力差,他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游戏。他经常迟到、旷课、偶尔上课还扰乱课堂纪律。他多次偷父母的钱,向同学借钱上网吧,还与在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几个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3天。他仍然没有醒悟,在一次冲突中,把他人打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1)根据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刚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分)(2)请你从多个角度谈谈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3分)当未成年人遭到侵害时,一定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公安机关寻求帮助,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若沉默不语、屈服于恶势力,不仅增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会让更多的人面临危险。(3)请你为未成年人设计一份自我保护手册。(简要阐述核心观点即可)(3分)【答案】(1)交友不慎、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淡薄;道德水平低;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等。(2)国家: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严惩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行为。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治教育,及时发现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引导。社会:应当加强对中小学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任选三个角度即可)(3)①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解析】考点考查: 严于律己、增强法治观念、善于斗争。(1)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小刚的自我约束力差,他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游戏→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关键词②:在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几个小学生→交友不慎、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淡薄。 (2)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小刚的自我约束力差,他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游戏,勒索几个小学生→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关键词②:小刚的父母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小刚的学习→国家加强立法 ;家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治教育;社会应当加强对中小学学校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3)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未成年人遭到侵害时,一定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公安机关寻求帮助,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同步检测题(原卷版)一、选择题(下列各题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45分)1.2024年9月11日,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古洁受聘为华附法治副校长。聘任仪式后,她以“与法治同行,为成长护航”为主题,开讲该校“开学第一堂法治课”,希望同学们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卫者。这是因为(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②法律负责评判道德是与否③违法必然要承担刑事责任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某校举行民法典宣传活动,下列适合在该活动中出现的案例是( )①王某开车在路边违停,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罚款②赵某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其归还失主③张某观看篮球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④李某以牟利为目的,利用AI技术未经杨某同意将其视频进行了换脸处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4.所谓“小微违法行为”,一般指情节轻微,不会即刻对他人合法权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违法行为。如“三无”老年代步车上路、行人闯红灯、在人行道上停车等。对于小微违法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虽是违法行为,但危害不大,以“小”视之即可②既违背道德,也违反法律,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③我们应依法自律,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④大量的小微违法行为会带来巨大的治理成本和潜在风险,不容小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生活中,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行。关于法律,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由国家或社会机构制定,有强制执行力②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都要受到刑事处罚④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下列对我国刑法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②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③规定了对犯罪人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④人们经常从事的民事活动都是由刑法规定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在学习《犯罪与刑罚》这一课时,同学们就相关学习内容展开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你支持的是( )A.小颖: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B.小玲: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C.小楠:拘役是刑罚中附加刑的一种D.小阳: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8.近日,贵阳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做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下列对这一案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属于附加刑③有期徒刑10个月属于主刑④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9.在2025年召开的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2024年审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万件4.1万人。报告特别指出,对强奸未成年人、性质极其恶劣的郭某某、尚某某、公某某等,依法判处死刑。这表明( )A.未成年人身心不成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到侵害B.人民法院审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在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C.行政机关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彰显公平正义D.死刑属于主刑,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保护10.小明发现有人偷偷地从对门家搬出家电等物品,他就悄悄观察,看到那些家电被装上一辆小货车后,小明便记下车牌号。后来警方通过小明提供的车牌号破案,抓住了窃贼。这说明小明( )①懂得要防范侵害,见义“智”为②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③懂得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特殊关照和保护④能够明辨是非,维护正义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公民( )A.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B.培养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C.遇到侵害能够正当防卫D.应对违法犯罪时要见义“智”为12.以下是小林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轨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要珍惜学习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③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我们年龄小违法犯罪也没关系④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13.“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以下说法与其表达的意思相符的有( )①我们要依法自律,杜绝不良行为②我们要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③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交通警察走进校园开展“交通安全”普法活动,宣讲了以下内容:◇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车辆以100千米的时速行驶时,每秒钟会驶出28米左右,如果分心两秒钟,车辆就能驶出将近60米,容易发生危险。交通警察的宣讲让我们认识到( )①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要珍爱生命,增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③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④要发自内心尊崇法律,增强法治意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仅是一步之遥,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方法。下列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小灰:虽然我小错不断,但我大错不犯,犯罪与我无关B.小黑:我们集体闯红灯,“法不责众”,警察也没办法C.小蓝:我故意用玩具手枪把好友的花盆打成“蜂巢”,我觉得这是小事D.小白:勿以恶小而为之,拒绝不良嗜好,自觉遵纪守法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16.【预防违法犯罪】材料一 某地交警开展酒驾夜查行动,发现张某属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民警依法对其违法行为处5000元罚款,行政拘留15日,同时吊销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材料二 在另一起夜查行动中发现驾驶人陈某竟是未成年,根本没有申领驾照的资格。未成年人驾驶机动车本身就危险重重,更何况是涉嫌醉酒驾驶,这更是险之又险。经专业机构进行鉴定后显示,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07.62mg/100ml,属醉酒驾驶陈某被处以罚款1200元的处罚,并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张某和陈某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并分别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2)请从“法不可违”的角度,谈谈材料中张某和陈某的行为后果给你带来的启示。(4分)(3)请你结合材料二中陈某的事例,分析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4分)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争做尊法守法好公民。请你运用“远离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法不可违】大学生陈某迷上了电竞游戏,随着消费不断增加,他开始捉襟见肘,在网吧结识了一名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并与之结伴多次拦路抢劫,最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一万元。(1)结合上述材料,陈某的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其特征有哪些?(4分)【预防犯罪】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全国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为主,是预防犯罪的主体人群。“厌学→逃学→流浪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是大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基本轨迹。(2)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你有哪些好的建议?(4分)【善用法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方法。(3)请你至少列出两条自救方法与大家分享。(4分)18.【情境探究】情境一 李某、王某、吴某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工作人员多次劝阻无效,只好请民警将其带走,公安机关给予三人警告处分。情境二 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两天后归还,后又称手表丢失,拒不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情境三 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抢夺9名小学生财物,获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抢劫罪,依法判处赵某有期徒刑三年。(1)他们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6分)(2)上述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5分)1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一名15岁的学生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便无心上学,经常旷课去网吧通宵玩游戏。起初偷家里和同学的钱去上网,后来发展到和两个社会“朋友”结伙斗殴,再后来拦路抢劫。当“审判长”宣判“被告抢劫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2年,罚金5000元”时,这名学生才深刻地感受到违法犯罪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1)请写出材料中这位同学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4分)(2)这位同学的变化轨迹启示我们怎样做?(4分)(3)结合所学回答犯罪的最本质特征。(3分)20.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某校七年级(1)班分组开展下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第一组的同学搜索到一则案例,并围绕案例开展探究。小刚的父母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小刚的学习。小刚的自我约束力差,他渐渐地迷上了网络游戏。他经常迟到、旷课、偶尔上课还扰乱课堂纪律。他多次偷父母的钱,向同学借钱上网吧,还与在网吧结交的“兄弟”一起勒索几个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3天。他仍然没有醒悟,在一次冲突中,把他人打成重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1)根据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刚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3分)(2)请你从多个角度谈谈怎样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3分)当未成年人遭到侵害时,一定要及时向家长、老师、公安机关寻求帮助,勇敢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若沉默不语、屈服于恶势力,不仅增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也会让更多的人面临危险。(3)请你为未成年人设计一份自我保护手册。(简要阐述核心观点即可)(3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同步检测题(解析版)—统编版七下道德与法治同步精练.doc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同步检测题(原卷版)—统编版七下道德与法治同步精练.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