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课的内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该课共有三个子目的内容,分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为并列关系,但在并列关系之间有内在逻辑。主要是从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两方面来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因为选官制度是官僚机构运行开展阿前提,故教材将选官制度放在三省六部制之前,再讲解经济制度的变化。故再本课当中,要带领学生理解隋唐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因为本科有强调变化与创新,也要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整个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大主题来看。
学情分析 1、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此时学生刚入高中,对于历史课兴趣较高。注重课程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尽可能保持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学习态度;2、在初中时,有初步学过隋唐的选官制度和中央政治制度,对于本课选官制度和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学习更为轻松,对于税收制度了解较少,需要做细致介绍;3、刚升高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更多是形象思维,故要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注重对学生归纳、总结、概括和迁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课标要求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内容,梳理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历程,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选官制度的内容、变化原因、趋势及影响2、学生观察并依据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认识其创新之处和作用3、学生能从“租庸调制”“两税法”等相关史料中,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两税法,了解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 隋唐时期制度变化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
教学难点 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影响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
教学媒体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提问:结合以前所学的额知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或者评价唐朝,大家首先会想到哪个词呢?随机抽取五位同学回答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唐朝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与之前的朝代相比,他的优势在哪里? 回忆,发散思维,迅速思考词语并作回答 调动大家的思维,引导学生们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在唐朝,有利于进行本科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通过现象引出造成现象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活动一:选官制度 (一)教师:请同学看以上材料一,并尝试翻译材料意思,说出描述的是什么现象,以什么作为标准?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初的九品中正制是以什么为标准的/为什么后期出现变异?解释:特定时期的选官制度,有种种弊端,随着士族的没落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九品中正制发展历程,并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关知识补充。结合图一,讲解九品中正制的具体运作流程,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九品中正制的优劣和大概内容,为后面引出科举制做铺垫。(三)根据前面的讲解,总结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时间阅读,记录关键部分。阅读材料三,同学们从材料中总结隋唐科举制度发展重要的几个部分。(四)教师补充说明,引导学生们思考科举制的部分局限性。再进行填表,科举与九品中正制度的区别:从选才流程、选才标准、参与人员等,由此总结出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弊端、总趋势。 学生阅读材料,尝试概括总结,提炼材料中的意思。(选官制度被世家大族把持,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官僚体系。门第,最初的家世,才能和道德,东晋时期士族政治)学生:阅读材料二,梳理九品中正制度发展的历程,形成体系,回答教师问题。学生:阅读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发展的重要进程。隋文帝在605年创立科举制度,唐太宗时期扩充国学规模,增加明经、进士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玄宗时期,任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度在不断完善。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跟随课堂节奏进行表格填写,并从对比中积极思考变化。 活动一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材料去总结相关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能力。带学生去梳理科举制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结构。诗词与历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增加对诗词的认识。
活动二:三省六部制度 在封建社会一直有一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简单解释相权。以钱穆先生的名言引入今天的课程,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如何让相权由“首长制”变成“委员制”,探究其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阅读材料四和教材P41,和学生一起梳理三省六部制演变,适当补充知识点。依据图三讲解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运作程序,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42唐朝三省位置图(图三)和材料五归纳其特点。通过总结的特点和材料五去归纳三省六部制度的作用(对唐朝、对后世)。教师:提问为什么中书省、门下省被分到内廷,而尚书省分在外庭?秦、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三公九卿制度向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时期;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特点:皇权为中心、相权三分、职权分明、集体相权、节制君权(三)自主探究:教师:讲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与刘昫做对比,引导学生们在阅读材料六后进行小组的自主探究,同样是三省六部制为什么两位宰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效果最终取决于谁呢?(2min)教师:邀请三位学生分享自己思考的原因,教师给予反馈:取决于皇帝,皇帝是否开明,运行效果最终还是由皇帝决定。教师问题:除了取决于皇帝个人,还取决于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去思考。教师反馈:唐太宗时期百废待兴,国家重视制度建设,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包容等等。思考一个政治制度,或者评价历史人物,要将这个历史事件放在它当时所处的时空中去分析。小结和巩固通过重点内容的框架结构进行子目总结,学生通过复述政令颁布流程进行本科知识的检验和巩固,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思考理解相权、以及宰相首相制和委员制的意思。学生:阅读材料四,回答老师的问题,抓住材料关键点,尝试从材料中概括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学生:认真听课,记忆并理解三省六部制度的内容与运行程序。学生阅读图三、图四、材料五,并根据三省六部制的内容、运行等内容归纳特点和作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讨论活动,思考为什么两个宰相结果不同。尝试多角度、深层次的透过表象看本质。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知识的回顾总结,并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话如何复述本课重点流程。 三省六部制本质是君权与相权之争,是皇权的加强,让学生思考这对矛盾,因为这对矛盾贯穿中枢政务机构变化的全过程,有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问题。情景假设,让学生将自己想作君王,将古代政务颁布这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站在特定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颁布什么样的政令则可以让学生思考对人民的责任感。自主探究环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全局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分析问题。
活动三:赋税制度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两税法,了解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引入:教师:复习引入法,以时间轴的方式从唐朝以前的赋税制度说起(温故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手段)(二)教师:阅读材料七,材料反应的是魏晋时期的什么制度?主要内容是什么?出现这样的赋税制度的前提是什么?阅读材料八和教材P42,从材料中概括唐朝初期的社会现象,分析这些现象让唐朝初期赋税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三)引入杜甫的《石壕吏》,让同学们从诗词当中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教师: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四)阅读材料九,说说唐朝中后期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总结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原来的赋税制度没有办法维持,于是在780年,唐德宗采取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结合教材P43和的材料十看看杨炎如何采取两税法来保障财政收入?带领学生总结两税法内容,并总结两税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该部分较难,预计10min)(五)教师总结:每一个制度都会有走向衰亡的这一个过程,关键取决于人能否依据客观实际及时进行合理的改变。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农民还需要缴纳农业税吗?(不需要,在2006年1月1日 国家全面废除农业税) 学生:回忆之前所学的关于赋税制度的内容,并口头表述出来学生阅读材料七和八,回答老师的问题。掌握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原因和内容。学生:回答租调制的主要内容和前提。学生:通过阅读回答,调动情感。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九概括两税法出现的社会背景。学生:阅读材料十和p43,细致阅读史料,概括两税法内容:根据两税法的内容,结合教材和老师所讲,尝试分析、总结两税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赋税制度变化是一个难点,在于之前接触较少,加之赋税制度比较抽象,故多以材料呈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去体会历史真实。赋税制度是经济制度,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分析社会现象,透过现象抓本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为后期分析千姿百态的历史现象打基础。提问现今农业税的问题,让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做一个对比,培养学生对社会家国的责任感。
活动四:探究拓展与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后时间阅读教材P43、P44的材料,尝试去理解并总结两税法的弊端,并思考推动赋税制度不断调整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根本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改变,增加私有意识: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战争等) 记录作业,课后认真完成。 赋税制度作为一个难点,理解赋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一大难点,需要学生花时间自主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可以巩固本堂课所涉及的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