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5】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八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1.(选择性必修1 P91图5-2)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鲍森·詹森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形成单一变量,无法排除使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否由琼脂片产生。
2.(选择性必修1 P91图5-3)拜尔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原因是排除光照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3.(选择性必修1 P92“相关信息”)关于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目前还有争议。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植物向光性生长,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如果上述学者研究成果是正确的,你认为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的特点是在向光面分布多、背光面分布少。
4.(选择性必修1 P94“思考·讨论”改编)下图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反应的关系示意图:
(1)植物枝条快速伸长时,枝条上的侧芽不能生长,原因是芽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促进茎快速伸长生长时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此时生长素浓度的大致范围是高于B′且低于C′。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不同吗?不一定,理由是在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产生相同的促进效果。
5.(选择性必修1 P95“思维训练”)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位于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1)本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这一结论,原因是仅就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可以从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证明生长素能否由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2)欲得出上述结论应怎样改进使其更具说服力?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否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如下图所示:

6.(选择性必修1 P97小字内容)油菜素内酯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7.(选择性必修1 P98“思考·讨论”)赤霉素与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的相似之处有都能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影响花、果实发育,其不同之处有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生长素没有,生长素有过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而赤霉素没有。
8.(选择性必修1 P99“拓展应用T1”改编)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下易降解,据此分析,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再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原因是脱落酸能维持种子休眠,抑制发芽。若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种子中的脱落酸将降解,从而解除其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再遇到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9.(选择性必修1 P106“相关信息”)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还有感受蓝光的受体。
10.(选择性必修1 P107“思考·讨论”)
(1)树木年轮形成的原因是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
(2)春化作用: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
11.(选择性必修1 P107“旁栏思考”)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的意义:根向地生长,可以深扎根,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可以将枝条伸向天空,利于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生长素
1.生长素的发现
2.生长素的运输
3.生长素的特性
4.生长素的应用
考向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2023·山东卷)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审题指导](1)甲、乙组均能弯曲→②处以上含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2)丙、丁组均不生长、不弯曲→②处以下不能产生生长素,不能确定是否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D 解析:据题中表格和题图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A不符合题意。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推测①②之间能产生生长素,且具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推测可能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B、C不符合题意。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②③之间不能产生生长素,但无法得出②③之间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的结论,D符合题意。
2.(2024·重庆三模)生长素(IAA)调控其响应基因(ARF)表达的机制如图所示。A蛋白基因突变植株的花蕊发育异常,雌蕊和雄蕊长度明显低于野生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IA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信息传递过程,调节植物花蕊的生长发育
B.野生型植株A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突变型植株
C.突变植株可能是A蛋白表达水平过高,对ARF表达的抑制作用增强
D.突变植株可能是表达的A蛋白结构改变,不被降解而对ARF表达的抑制增强
B 解析:题图中生长素通过与受体的结合引起A蛋白的降解,A蛋白与ARF调控因子结合抑制ARF基因的表达,IA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信息传递过程,调节植物花蕊的生长发育,A正确;野生型植株A蛋白的表达量应该显著低于突变型植株,B错误;A蛋白基因突变植株的花蕊发育异常,雌蕊和雄蕊长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可能是A蛋白表达水平过高,对ARF表达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可能是表达的A蛋白结构改变,不被蛋白酶体降解而对ARF表达的抑制增强,C、D正确。
3.下图为玉米胚芽鞘中生长素诱导的生长和细胞壁酸化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或推测合理的是(  )
A.据图1分析,曲线Ⅱ表示细胞的长度与IAA浓度呈正相关
B.中性缓冲液可能抑制生长素的作用,酸性缓冲液可能引起生长加快
C.图2 bc段表明生长素促进生长,cd段表明生长素抑制生长
D.在生长素作用下,细胞膜外排H+促进细胞壁酸化,有利于细胞分裂
B 解析:根据题图1分析,曲线Ⅱ表示的长度随着IAA作用时间而增加,呈正相关,A错误;由题图1曲线Ⅰ可知,生长素处理后pH逐渐减小,而胚芽鞘长度不断增加,且生长速率加快,可推测可能是酸性缓冲液引起生长加快,而中性缓冲液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正确;题图2 bc段和cd段生长速率都大于b点时,都表明生长素促进生长,但促进作用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在生长素作用下,细胞膜外排H+促进细胞壁酸化,有利于细胞伸长,使胚芽鞘生长速率变快,D错误。
考向2| 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
4.蓝莓根的生长受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蓝莓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研究了吲哚丁酸(IBA)对蓝莓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分别测定不同浓度IBA处理下主根和侧根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CO2进入叶肉细胞后,最终转化成糖类等营养物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IBA的极性运输,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B.单侧光和重力均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根据实验结果分析,IBA不能消除根的顶端优势
D.由图2分析,IBA影响侧根生长机制可能是IBA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分配到侧根
C 解析:IBA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因此该过程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受单侧光和重力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由题图1分析可知,随着IBA浓度升高,主根长度变短,侧根数量增多,说明IBA能消除根的顶端优势,C错误;由题图2分析可知,随IBA浓度升高,主根放射性相对强度逐渐降低,侧根放射性相对强度逐渐升高,即随IBA浓度升高,侧根处光合产物逐渐增多,结合题图1结果,可推测IBA影响侧根生长机制可能是IBA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分配到侧根,D正确。
5.有研究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验证该观点,利用下图所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两组实验:Ⅰ组在图中1处施加适量的3H-IAA,2处施加适量的NPA(生长素运输阻断剂);Ⅱ组在图中1处施加等量的3H-IAA,2处不施加NPA。一段时间后检测各部位的放射性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Ⅰ组a段的放射性强度等于Ⅱ组
B.Ⅰ组d段的放射性强度小于Ⅱ组
C.3处产生的生长素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D.若两组c段均没有检测出放射性,说明观点正确
A 解析:Ⅰ组在题图中1处施加适量的3H-IAA,2处施加适量的NPA(生长素运输阻断剂);Ⅱ组在题图中1处施加等量的3H-IAA,2处不施加NPA,由于生长素运输阻断剂会阻止1处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故Ⅰ组a段的放射性强度大于Ⅱ组,A错误;由于Ⅰ组1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d段,而Ⅱ组1处生长素能运输到d段,故Ⅰ组d段的放射性强度小于Ⅱ组,B正确;该实验检测的是各部位的放射性情况,由于3处产生的生长素不含放射性,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C正确;若两组c段均没有检测出放射性,说明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即观点正确,D正确。
6.(2024·河北卷)水稻在苗期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其分蘖相当于侧枝。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UX1缺失突变体的分蘖可能增多
B.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
C.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B 解析: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AUX1缺失突变体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阻,导致水稻在苗期不能表现出顶端优势,从而使其分蘖增多,A正确;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故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不是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B错误;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水稻分蘖相当于侧枝,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致为根>芽>茎,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2.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考向1|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1.(2023·全国甲卷)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D 解析: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是信息分子,给细胞传达信息,不能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2.(2023·海南卷)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贮藏蛋白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为探究赤霉素在某种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团队设计并实施了A、B、C三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只有A组是对照组
B.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
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D.三组实验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
D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方式及时间,A组属于空白对照组,但当自变量为时间时,处理时间为0的B组和C组也是对照组,A错误;添加赤霉素的B组,贮藏蛋白质总含量低于未加入赤霉素的A组,更低于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处理的C组,说明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加快,B错误;赤霉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促进种子萌发,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降解,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随着时间变化,贮藏蛋白质总含量C组>A组>B组,说明B组蛋白质含量最少,酶的活性最高,即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D正确。
考向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2022·山东卷)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审题指导] 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积累,间接影响细胞代谢,A错误;由题干信息“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由题图可知,赤霉素能降低AGPase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故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鳞茎产量降低,C错误;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外源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属于人为增加的影响因素,所以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
4.(不定项)(2024·吉安检测)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和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式实验前往往要先做预实验,这样可以减少进一步实验的误差
B.由图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C.若乙为生长素类调节剂,由图示结果不能判断0.3 μmol/L的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生长的影响
D.为进一步探究甲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50 μmol/L范围内设置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BCD 解析: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不能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题图中结果显示,施用生长调节剂甲的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施用生长调节剂乙的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故可初步确定,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若乙为生长素类调节剂,则0.3 μmol/L的乙可能促进生根,也可能抑制生根,C正确;题图中甲的浓度为10 μmol/L时对微型月季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故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甲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50 μmol/L范围内设置浓度梯度重复题述实验,D正确。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1.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植物生命活动的整体调控
考向1| 光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2023·浙江6月选考)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2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B 解析:题图1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进而抑制种子萌发,题图2显示远红光处理后种子萌发率为0,A错误;题图1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题图2显示红光处理6 d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10 d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故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反,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
2.研究发现,叶片中的光敏色素(PFR和PR)是感受光周期变化的光受体。在红光下,PR变为PFR,而在远红光下,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昼越短)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反之,夜越短(昼越长),PFR变为PR就越少,剩下的PFR也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的蛋白质
B.PFR的形成需要红光来激发,PFR还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
C.夜间给短日照植物补充红光,会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
D.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短于某一时长时,PFR/PR的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
C 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A正确。有些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而莴苣种子通常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红光照射才能萌发。而在红光下,PR变为PFR,因而可推测,PFR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B正确。夜间给长日照植物补充红光,PR变为PFR,PFR增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C错误。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即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短于某一时长时,PFR/PR的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D正确。
3.(2023·广东卷)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A 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射时,其结构会发生变化,当水仙从室外移到室内后,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会引起其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A正确;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当水仙移入室内后,叶绿素吸收的光波长不变,传递的光信号也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水仙转入室内后在单侧光条件下仍可以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C错误;水仙转入室内后会徒长甚至倒伏,一般室内比室外的光弱,说明弱光促进了水仙花茎以及叶的伸长生长,D错误。
考向2| 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4.拟南芥发育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R蛋白的降解,最终引起细胞伸长及植株增高。科研人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接着又用药物阻断了野生型拟南芥内源赤霉素的合成途径,并以之为材料进行了分组实验,实验后对各组细胞裂解液中与蓝光受体的抗体相结合的物质进行了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R蛋白的降解是通过直接与R蛋白结合实现的
B.据图甲分析,蓝光受体被蓝光激活后促进R蛋白的降解
C.图乙检测结果中赤霉素受体的出现受蓝光和外源赤霉素的影响
D.推测被蓝光激活后的蓝光受体与赤霉素竞争受体,从而减缓R蛋白的降解
D 解析:植物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的,A错误。由题图甲可知,蓝光受体被蓝光激活后减缓了R蛋白的降解,B错误。各组细胞裂解液中赤霉素受体的含量受蓝光的影响,但不受外源赤霉素的影响,C错误。由题图乙可知,在黑暗处理下检测不到赤霉素受体,而在蓝光处理下才能检测到,说明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的结合必须有蓝光的处理。B组和C组都有蓝光处理,B组没有施加外源赤霉素,但在检测条带中均出现了赤霉素受体,推测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后,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便无法形成复合物,无法与R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从而抑制R蛋白的降解,D正确。
5.(不定项)“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在根冠中存在一种平衡石细胞,含有能感受重力刺激的“淀粉体”。当植株横放时,平衡石细胞的生命活动如下图所示,①~④是调节过程。内质网释放Ca2+的量会影响钙调蛋白的激活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根冠后,幼根的向地生长会受到抑制
B.“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C.生长素泵功能的正常进行依赖被激活的钙调蛋白
D.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增强
ABC 解析:幼根向地生长是由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沉降到细胞下侧诱发的,若切除根冠,幼根向地生长会受到抑制,A正确;由题图可知,在重力作用下,“淀粉体”沉降到下侧内质网上,诱发内质网释放Ca2+,释放的Ca2+与无活性的钙调蛋白结合形成有活性的钙调蛋白,被激活的钙调蛋白再作用于生长素泵,使其开放,故“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B、C正确;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经过题图一系列的变化,释放的生长素将会减少,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将减弱,D错误。(共55张PPT)
专题八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体系 重构建
01
1.(选择性必修1 P91图5-2)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鲍森·詹森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无法排除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性必修1 P91图5-3)拜尔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形成单一变量
使胚
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否由琼脂片产生
排除光
照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3.(选择性必修1 P92“相关信息”)关于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目前还有争议。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植物向光性生长,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如果上述学者研究成果是正确的,你认为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向光面分布多、背光面分布少
4.(选择性必修1 P94“思考·讨论”改编)下图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反应的关系示意图:
(1)植物枝条快速伸长时,枝条上的侧芽不能生长,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生长素浓度的大致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
芽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促进茎快速伸长生长时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
高于B′且低于C′
(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一定不同吗?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不一定
在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产生相同的促进效果
5.(选择性必修1 P95“思维训练”)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位于形态学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1)本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这一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仅就该实验只能证明生长素可以从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证明生长素能否由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2)欲得出上述结论应怎样改进使其更具说服力?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否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如下图所示:
6.(选择性必修1 P97小字内容)油菜素内酯已经被正式认定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7.(选择性必修1 P98“思考·讨论”)赤霉素与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的相似之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其不同之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展和分裂
花粉管生长
种子萌发
都能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影响花、果实
发育
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生长素没有,生长素有过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作用特点,而赤霉素没有
8.(选择性必修1 P99“拓展应用T1”改编)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下易降解,据此分析,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再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脱落酸能维持种子休眠,抑制发芽。若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种子中的脱落酸将降解,从而解除其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再遇到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9.(选择性必修1 P106“相关信息”)光敏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
____。植物体内除了光敏色素,还有感受______的受体。
10.(选择性必修1 P107“思考·讨论”)
(1)树木年轮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化作用: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使__________的作用。
红光和远红

蓝光
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
植物开花
11.(选择性必修1 P107“旁栏思考”)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的意义:根向地生长,可以深扎根,利于__________________;茎背地生长,可以将枝条伸向天空,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高频考点 精研析
02
1.生长素的发现
考点一 植物生长素
2.生长素的运输
3.生长素的特性
4.生长素的应用
考向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2023·山东卷)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4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审题指导](1)甲、乙组均能弯曲→②处以上含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2)丙、丁组均不生长、不弯曲→②处以下不能产生生长素,不能确定是否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D 解析:据题中表格和题图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A不符合题意。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推测①②之间能产生生长素,且具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推测可能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B、C不符合题意。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②③之间不能产生生长素,但无法得出②③之间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的结论,D符合题意。
2.(2024·重庆三模)生长素(IAA)调控其响应基因(ARF)表达的机制如图所示。A蛋白基因突变植株的花蕊发育异常,雌蕊和雄蕊长度明显低于野生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IA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信息传递
过程,调节植物花蕊的生长发育
B.野生型植株A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突
变型植株
C.突变植株可能是A蛋白表达水平过高,对ARF表达的抑制作用增强
D.突变植株可能是表达的A蛋白结构改变,不被降解而对ARF表达的抑制增强

B 解析:题图中生长素通过与受体的结合引起A蛋白的降解,A蛋白与ARF调控因子结合抑制ARF基因的表达,IAA与相应的受体结合,通过信息传递过程,调节植物花蕊的生长发育,A正确;野生型植株A蛋白的表达量应该显著低于突变型植株,B错误;A蛋白基因突变植株的花蕊发育异常,雌蕊和雄蕊长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可能是A蛋白表达水平过高,对ARF表达的抑制作用增强,也可能是表达的A蛋白结构改变,不被蛋白酶体降解而对ARF表达的抑制增强,C、D正确。
3.下图为玉米胚芽鞘中生长素诱导的生长和细胞壁酸化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或推测合理的是(  )
A.据图1分析,曲线Ⅱ表示细胞的长度与IAA浓度呈正相关
B.中性缓冲液可能抑制生长素的作用,酸性缓冲液可能引起生长加快
C.图2 bc段表明生长素促进生长,cd段表明生长素抑制生长
D.在生长素作用下,细胞膜外排H+促进细胞壁酸化,有利于细胞分裂

B 解析:根据题图1分析,曲线Ⅱ表示的长度随着IAA作用时间而增加,呈正相关,A错误;由题图1曲线Ⅰ可知,生长素处理后pH逐渐减小,而胚芽鞘长度不断增加,且生长速率加快,可推测可能是酸性缓冲液引起生长加快,而中性缓冲液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正确;题图2 bc段和cd段生长速率都大于b点时,都表明生长素促进生长,但促进作用先增大后减小,C错误;在生长素作用下,细胞膜外排H+促进细胞壁酸化,有利于细胞伸长,使胚芽鞘生长速率变快,D错误。
考向2| 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
4.蓝莓根的生长受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影响,科研人员以蓝莓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研究了吲哚丁酸(IBA)对蓝莓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分别测定不同浓度IBA处理下主根和侧根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CO2进入叶肉细胞后,最终转化成糖类等营养物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IBA的极性运输,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
B.单侧光和重力均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根据实验结果分析,IBA不能消除根的顶端优势
D.由图2分析,IBA影响侧根生长机制可能是IBA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分配到侧根

C 解析:IBA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细胞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有氧呼吸,因此该过程会受氧气浓度的影响,A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受单侧光和重力等因素的影响,B正确;由题图1分析可知,随着IBA浓度升高,主根长度变短,侧根数量增多,说明IBA能消除根的顶端优势,C错误;由题图2分析可知,随IBA浓度升高,主根放射性相对强度逐渐降低,侧根放射性相对强度逐渐升高,即随IBA浓度升高,侧根处光合产物逐渐增多,结合题图1结果,可推测IBA影响侧根生长机制可能是IBA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分配到侧根,D正确。
5.有研究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验证该观点,利用下图所示的研究模型进行了两组实验:Ⅰ组在图中1处施加适量的3H-IAA,2处施加适量的NPA(生长素运输阻断剂);Ⅱ组在图中1处施加等量的3H-IAA,2处不施加NPA。一段时间后检测各部位的放射性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Ⅰ组a段的放射性强度等于Ⅱ组
B.Ⅰ组d段的放射性强度小于Ⅱ组
C.3处产生的生长素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D.若两组c段均没有检测出放射性,说明观点正确

A 解析:Ⅰ组在题图中1处施加适量的3H-IAA,2处施加适量的NPA(生长素运输阻断剂);Ⅱ组在题图中1处施加等量的3H-IAA,2处不施加NPA,由于生长素运输阻断剂会阻止1处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故Ⅰ组a段的放射性强度大于Ⅱ组,A错误;由于Ⅰ组1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d段,而Ⅱ组1处生长素能运输到d段,故Ⅰ组d段的放射性强度小于Ⅱ组,B正确;该实验检测的是各部位的放射性情况,由于3处产生的生长素不含放射性,因此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C正确;若两组c段均没有检测出放射性,说明芽产生的生长素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即观点正确,D正确。
6.(2024·河北卷)水稻在苗期会表现出顶端优势,其分蘖相当于侧枝。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UX1缺失突变体的分蘖可能增多
B.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
C.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

B 解析:AUX1是参与水稻生长素极性运输的载体蛋白之一,AUX1缺失突变体由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阻,导致水稻在苗期不能表现出顶端优势,从而使其分蘖增多,A正确;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故分蘖发生部位生长素浓度不是越高越有利于分蘖增多,B错误;在水稻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水稻分蘖相当于侧枝,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致为根>芽>茎,因此,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可能会促进分蘖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D正确。
1.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二 其他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考向1|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1.(2023·全国甲卷)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D 解析: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B正确;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C正确;生长素是信息分子,给细胞传达信息,不能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2.(2023·海南卷)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糊粉层细胞合成蛋白酶以降解其自身贮藏蛋白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为探究赤霉素在某种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某团队设计并实施了A、B、C三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只有A组是对照组
B.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
蛋白质的降解速率下降
C.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具有促进种
子萌发的作用
D.三组实验中,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

D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方式及时间,A组属于空白对照组,但当自变量为时间时,处理时间为0的B组和C组也是对照组,A错误;添加赤霉素的B组,贮藏蛋白质总含量低于未加入赤霉素的A组,更低于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处理的C组,说明赤霉素导致糊粉层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降解速率加快,B错误;赤霉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促进种子萌发,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蛋白质的降解,抑制种子萌发,C错误;随着时间变化,贮藏蛋白质总含量C组>A组>B组,说明B组蛋白质含量最少,酶的活性最高,即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组、A组、C组,D正确。
考向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3.(2022·山东卷)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
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审题指导] 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D 解析:由题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积累,间接影响细胞代谢,A错误;由题干信息“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由题图可知,赤霉素能降低AGPase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故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鳞茎产量降低,C错误;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外源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属于人为增加的影响因素,所以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
4.(不定项)(2024·吉安检测)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和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式实验前往往要先做预实验,
这样可以减少进一步实验的误差
B.由图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甲和
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
是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
C.若乙为生长素类调节剂,由图示结果不能判断0.3 μmol/L的乙对微型月季生根生长的影响
D.为进一步探究甲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50 μmol/L范围内设置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BCD 解析: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不能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题图中结果显示,施用生长调节剂甲的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均多于对照组,施用生长调节剂乙的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均少于对照组,故可初步确定,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B正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过高浓度抑制生长,若乙为生长素类调节剂,则0.3 μmol/L的乙可能促进生根,也可能抑制生根,C正确;题图中甲的浓度为10 μmol/L时对微型月季生根的促进效果最好,故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甲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在5~50 μmol/L范围内设置浓度梯度重复题述实验,D正确。
1.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考点三 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2.植物生命活动的整体调控
考向1| 光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2023·浙江6月选考)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1所示,红光、远红光及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2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B 解析:题图1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进而抑制种子萌发,题图2显示远红光处理后种子萌发率为0,A错误;题图1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其机理为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题图2显示红光处理6 d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10 d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故两种处理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C错误;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反,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D错误。
2.研究发现,叶片中的光敏色素(PFR和PR)是感受光周期变化的光受体。在红光下,PR变为PFR,而在远红光下,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昼越短)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反之,夜越短(昼越长),PFR变为PR就越少,剩下的PFR也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敏色素是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的蛋白质
B.PFR的形成需要红光来激发,PFR还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
C.夜间给短日照植物补充红光,会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
D.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短于某一时长时,PFR/PR的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

C 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A正确。有些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而莴苣种子通常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红光照射才能萌发。而在红光下,PR变为PFR,因而可推测,PFR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B正确。夜间给长日照植物补充红光,PR变为PFR,PFR增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C错误。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即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短于某一时长时,PFR/PR的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D正确。
3.(2023·广东卷)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A 解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射时,其结构会发生变化,当水仙从室外移到室内后,光照强度发生变化,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会引起其体内发生一系列变化,A正确;叶绿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当水仙移入室内后,叶绿素吸收的光波长不变,传递的光信号也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水仙转入室内后在单侧光条件下仍可以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C错误;水仙转入室内后会徒长甚至倒伏,一般室内比室外的光弱,说明弱光促进了水仙花茎以及叶的伸长生长,D错误。
考向2| 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4.拟南芥发育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R蛋白的降解,最终引起细胞伸长及植株增高。科研人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接着又用药物阻断了野生型拟南芥内源赤霉素的合成途径,并以之为材料进行了分组实验,实验后对各组细胞裂解液中与蓝光受体的抗体相结合的物质进行了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R蛋白的降解是通过直接与R蛋白结合实现的
B.据图甲分析,蓝光受体被蓝光激活后促进R蛋白的降解
C.图乙检测结果中赤霉素受体的出现受蓝光和外源赤霉素的影响
D.推测被蓝光激活后的蓝光受体与赤霉素竞争受体,从而减缓R蛋白的降解

D 解析:植物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的,A错误。由题图甲可知,蓝光受体被蓝光激活后减缓了R蛋白的降解,B错误。各组细胞裂解液中赤霉素受体的含量受蓝光的影响,但不受外源赤霉素的影响,C错误。由题图乙可知,在黑暗处理下检测不到赤霉素受体,而在蓝光处理下才能检测到,说明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的结合必须有蓝光的处理。B组和C组都有蓝光处理,B组没有施加外源赤霉素,但在检测条带中均出现了赤霉素受体,推测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后,赤霉素和赤霉素受体便无法形成复合物,无法与R蛋白结合并使其降解,从而抑制R蛋白的降解,D正确。
5.(不定项)“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在根冠中存在一种平衡石细胞,含有能感受重力刺激的“淀粉体”。当植株横放时,平衡石细胞的生命活动如下图所示,①~④是调节过程。内质网释放Ca2+的量会影响钙调蛋白的激活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根冠后,幼根的向地生长会受
到抑制
B.“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变成
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C.生长素泵功能的正常进行依赖被激
活的钙调蛋白
D.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增强



ABC 解析:幼根向地生长是由根冠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沉降到细胞下侧诱发的,若切除根冠,幼根向地生长会受到抑制,A正确;由题图可知,在重力作用下,“淀粉体”沉降到下侧内质网上,诱发内质网释放Ca2+,释放的Ca2+与无活性的钙调蛋白结合形成有活性的钙调蛋白,被激活的钙调蛋白再作用于生长素泵,使其开放,故“淀粉体”最终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B、C正确;当内质网中初始Ca2+水平较低时,经过题图一系列的变化,释放的生长素将会减少,根横放时其向地性程度将减弱,D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