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案
课题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唯物史观: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通过本课整体学习,感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初步理解重要历史人物在相应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主导作用。通过资料培养学生敢于立论的创新品质和利用论据论证观点的思辨方法。 2.时空观念:通过金缕玉衣,汉代耧车、五铢钱 、西汉形势图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和历史实证素养。 3.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4.史料实证: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延续,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5.家国情怀:初步感知“大一统”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能力。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培养学生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
教学 重点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 难点 评价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教学 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学习 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观看视频《少年天子》 教师引导: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想一想少年皇帝刘彻是如何统治一个庞大的国家,他在治理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让我们学习本课内容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课题。 二、出示导学提纲、学生自主学习(自学) 1、汉武帝继位后,国家面临哪些问题?(地方、思想、经济、军事) 2、汉武帝分别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大一统。 3、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和影响。 4、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任务,落实基础知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互助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 看视频《螺丝历史》结合课本,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执掌政权。在武帝即位之初,他面临着怎样的局面呢? 1.根据下面两幅图,结合材料说一说汉武帝即位初面临哪些政治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化解了危机? 材料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势力,诸侯王拥有重兵,在管辖的地盘内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等。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豪强地主) “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史料呈现使学生明白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使学生明确王国问题解决的必要性,进而对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继续详细阐述,配合相关视频、史料和图片,加深学生对本目的理解。 答案提示: 1.面临的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 过渡:推行“推恩令”与建立刺史制度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但是这时候汉武帝还是有烦恼,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活跃,总是给皇帝出难题。为了利于统治,汉武帝又采取什么措施呢。 互助探究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看视频、材料结合课本,迅速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面临问题解决措施意义(作用)思想
【合作探究】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异同 答案提示: 面临问题解决措施意义(作用)思想思想不统一,混乱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具体措施:①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③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表格,让学生初步有建构表格的思维。使学生掌握汉武帝加强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措施及其影响。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比较“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加深学生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理解。 过渡:汉武帝解决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烦恼,国库里的钱也被他花掉了,没钱又给他带来了新的烦恼,他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互助探究三、“盐铁专卖” 1.读材料,结合课本说一说汉武帝又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一:文帝之时,纵(使)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盐铁论·错币》 材料二富商大贾,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2.看视频,结合课本说一说汉武帝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的? 答案提示: 地方拥有铸币权,富豪掌握着煮盐和冶铁的权利,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唯利是图,漠视国家大事,无视百姓生计。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展示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的状况,再从背景和措施两方面来讲解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过渡:汉武帝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初面对匈奴的侵略采取“和亲”政策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汉武帝在这个问题上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历史最强音。 互助探究四、北击匈奴 1.概述匈奴历史及与汉朝之间交往的史事。 2.归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措施。 3.合作探究: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 答案提示: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情况。从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的北击匈奴,反映出了汉朝国力的强盛。最后再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军事上总结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内容。 【思维拓展】 1.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举? 【设计意图】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通过秦皇汉武的并列让学生了解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重要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四、总结归纳 课堂小结 本课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四个方面讲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政治上是“推恩令”的实施、削爵夺地除国、刺史制度,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王朝推崇,影响深远。经济上主要是盐铁官营专卖和统一铸五铢钱,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巩固了大一统。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稳定了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统治时期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释大一统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大一统和大统一的区别。 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统一。大统一多指地域统一。 教师提出问题:先皇交到汉武帝手中的,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回顾材料:文景之治。 动手操练:假设汉武帝时期,某诸侯王国的嫡长子有三位兄弟,请结合“推恩令”内容画出“推恩令”实施前后诸侯国土示意图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假设你是汉武帝、诸侯王、和诸侯王的普通儿子) 政治难题小结:推恩令和刺史制度的推行,对汉王朝的统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出示材料: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熄),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出示史料:(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司马迁《史记 平淮书》 过渡:凡事皆有利弊,汉武帝继承的,既有祖先留给他的丰厚遗产,也有一个大麻烦。一个历经数代皇帝、迄今已七十多年的大麻烦。出示材料:匈奴侵袭时间轴。提出问题:这个大麻烦是什么?面对匈奴的入侵,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汉武帝还会沿用妥协的和亲政策吗?但汉武帝要与匈奴开战,还有一些难题没有化解,我们一起来看下。
板书设计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教学 反思 由于上一课学习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学生已经对西汉的历史有所了解,知道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奠定基础。 本校部分学生从心理看,喜欢表现自己,通过情景剧表演激发兴趣,增强历史想象力。 本课内容庞杂,且涉及到“大一统”概念的理解。本校学生尚不具备整合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科素养尚在培养之中。学生需在教师的带领下厘清知识点,认识并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通过对汉武帝措施解读,首先理解教材的历史解释,其次能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形成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