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练习一、单选题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民健身热潮日益兴起,马拉松赛事受到越来越多人青睐。为了解本单位职工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情况,某单位领导询问了甲、乙、丙、丁四人,四人回答如下:甲:我们四人有人是马拉松选手。乙:我们四人都不是马拉松选手。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不是马拉松选手。丁:我不是马拉松选手。后来证实上述四人有两人说的是真话,两人说的是假话。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正确的选项为(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丁C.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D.说真话的是丙和丁2.书法课上,老师讲解楷书“永字八法”时强调,“逆锋起笔需藏而不露,中锋行笔须骨力内含,回锋收笔须沉稳含蓄。”某学员提出质疑,“若逆锋起笔必须藏锋,为何楷书中部分起笔笔画露锋 从逻辑思维角度看,该学员的质疑( )①遵循排中律,同一笔画不能既藏锋又露锋②违反同一律,讨论对象前后不一③体现思维的能动性,不是对事物的机械反映④体现思维的概括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下列论断违反这一要求的是( )①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 ②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③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唐时期 ④我不同意他去北京,我也不同意他不去北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某学校计划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沂蒙影视基地、孟良崮、曲阜三地中的一个地方开展研学活动。就研学地点,同学们纷纷作出预测。小王:去沂蒙影视基地。 小李:既不去孟良崮,也不去沂蒙影视基地。 小刚:要么去孟良崮,要么去曲阜。 小周:去曲阜。学校行程公布后,发现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可以推断,作出正确预测的是( )A.小王 B.小李 C.小刚 D.小周5.近期,一些美西方政客和媒体频繁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产能过剩”看似谈经济问题,实则荒腔走板,违背了比较优势这一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的基本原理。如果生产超出本国所需就被称为产能过剩,要求压减产能,那么国与国之间还拿什么来开展贸易?美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 )①把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等号,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②把一个经济概念炒作成为政治概念,不懂得思维的明确性要求③核心意图在扶持本土新能源产业,为下一步加征关税制造借口④人为制造虚假叙事,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近年来,美国在国际舞台频频上演“双标秀”,一方面指责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产能过剩”,生产的产品大大超过了中国国内的需求;另一方面,美国的苹果手机、微软系统、波音飞机等却大量销往全球各地,每一样都远超美国国内需求。下列与美式双标所犯逻辑错误一致的有①小明想要成为一名电信网络工程师,他的爸爸妈妈既不支持也不反对②小刚认为小丽的作品不够完善,小丽觉得小刚否定了自己的努力③小红说:“我文章中的观点绝对无误,但可能存在一些不够成熟准确的想法。”④小华说:“我完全忘记之前的事了。”小伟说:“什么时候忘记的?”小华说:“3月18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企业的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这一判断(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B.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C.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思维一致性要求D.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未保持自身同一性8.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产业起步时,美国批评技术落后、政策不合理,人为设置技术障碍;中国崛起领先时,美国又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的投资,态度反复。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态度( )①违背了排中律,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②是出于主观偏见的错误认识,没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③违反了矛盾律,前后观点自相矛盾,思维缺乏一致性④坚持了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为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某高中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该校政治教研组共有10名教师。甲说:所有政治教师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乙说:有的政治教师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丙说:教研组长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如果三人的话只有一人是真的,那么下列哪项一定是真的( )①有的政治教师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②所有政治教师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③教研组长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④教研组长有硕士研究生学历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美国国务院网站2025年2月13日更新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了此前“不支持台独”的表述,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解释称美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保持不变。拜登政府上任后就曾修改过相关内容,但很快又恢复了“不支持台独”的声明,前后不到一个月。这种删除又恢复的做法( )A.体现出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改变的战略思维B.说明美国总统换届导致了“一个中国政策”内涵改变C.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D.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使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11.关于所在班级首考的结果,甲说:班上所有人政治首考都90分以上。乙说:班上所有人政治首考都未达到90分。对上述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这两个观点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则一定为假,反之亦然B.可以同时认为这两个观点为假,不会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则C.若两个观点同时为真,则违反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的矛盾律D.若两个观点同时为假,则符合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排中律12.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有人认为,参加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劳动。该观点( )A.违背了同一律,混淆了劳动教育与劳动两个概念B.认为客观事物是变化的,劳动可以变成劳动教育C.违背了排中律,犯了逻辑学上“两不可”的错误D.违背了矛盾律,劳动教育和非劳动教育必有一假13.在某校团委会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演讲比赛”中,某班派出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参赛。比赛结束回班后,班长询问获奖情况,四位同学与班长开玩笑:甲同学说:“我获奖了。”乙同学说:“我们都获奖了。”丙同学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人获奖。”丁同学说:“我们中有人没获奖。”已知以上四位同学中,有两人说真话,有两人说假话。那么,其中说真话的是(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14.高一新生在选物理还是选历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下列是四个同学的观点。大辉:我不选历史类;杨葱:胡云选物理类;王俊:杨葱选历史类;胡云:我不选物理类。其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据此推断一定选择历史类的是( )A.大辉 B.杨葱 C.王俊 D.胡云15.在村委会选举中,甲、乙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甲问:“你投了赞成票吗?”乙答:“没有。”甲又问:“那你投了反对票?”乙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16.“city不city”成为2024超级流行语。“city”本义是城市,当下既可指时髦、洋气、现代化,又指刺激、开心的感觉。M国博主保保熊用短视频记录在中国的游历,妹妹问:“上海city不city啊 ”保保熊答:“好city啊!”。由此可知( )①中英文夹杂体的思维表达更能加强文化交流②中英文夹杂体以直观形象的表达展现思维的能动性③思维的确定性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④思维的明确性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既是此事物也可以是彼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某市举行马拉松赛后,组委会接到举报称“男子组冠军身份存疑”。经调查,冠军就在甲、乙、丙、丁四名选手中,四人陈述如下:甲:“冠军不是我。”乙:“冠军是丁。”丙:“冠军是乙。”丁:“我不是冠军。”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知识回答:(1)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说明理由。(2)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真正的冠军又是谁?谁说了假话?说明理由。18.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写道: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在文章的第一段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什么错误呢?请你写出文章的第一段所犯的逻辑错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近段时间被债务违约和经济危机等麻烦缠身,迫切希望中国能伸出援手,帮助美国缓解这些麻烦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美国在经济上想寻求中国帮助,行动上却对华挑衅。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8月27日访华之前,不少议员们还警告她不要发出任何软化对华出口限制的信号,特别是关于芯片的限制。他们给雷蒙多写信说:“我们敦促你在出访前公开澄清,美国的出口管制是不容谈判的,中国应该期待美国在未来实施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出口管制。”对此,有关人士指出,在中美经贸问题上,美国才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此一来还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中国,甚至想反客为主,损人利己,中方自然不会答应,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矛盾律知识,说明“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道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冯梦龙《笑府》中有一个故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怎么能这样傲慢?”蝙蝠说:“我长着兽脚,是属于走兽类。凭什么要向你祝贺?”一天,麒麟做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也责怪它。蝙蝠说:“我长着双翅,是属于飞禽类。怎么要向你祝贺?”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提到了蝙蝠,互相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世上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读完故事后,同学们就蝙蝠的生物学分类展开讨论:A同学说:“蝙蝠既是兽,也不是兽”。B同学说:“蝙蝠昼伏夜出,行踪诡异”。C同学说:“我看蝙蝠是兽是禽都不合适”。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三位同学对故事发表的言论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A B D C C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A C C1.A【详解】ABCD:甲说的“我们四人有人是马拉松选手”和乙说的“我们四人都不是马拉松选手”是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已知两人说真话,两人说假话,所以丙和丁的话必有一真一假。若丁说的是真话,则丙说的也是真话,与题干相违背,所以丁说的是假话。丁说的是假话,则丁是马拉松选手,所以,甲和丙说的是真话,乙说的是假话,BCD错误,A正确。故本题选A。2.C【详解】②:老师强调“逆锋起笔”必须藏锋,而学员质疑时提到的“起笔”可能包含了其他类型的起笔(如顺锋起笔),而非特指“逆锋起笔”。这导致讨论对象不一致,违反了逻辑思维中的同一律,②正确。③:学员没有被动接受老师观点,而是结合实际观察提出疑问,体现了思维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动性,③正确。①:因学员未涉及“同一笔画既藏锋又露锋”的矛盾,排中律不适用,①排除。④:概括性强调总结共同本质,而学员质疑的是具体规则与例外的矛盾,未涉及概括性,④排除。故本题选C。3.C【详解】②: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这句话存在自相矛盾,因为如果“从来不谈自己的优点”是最大的优点,那么谈论这一点本身就构成了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②正确。③:中国园林建筑始于汉就不会始于唐,始于唐就不会始于汉,断定它们都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③正确。①: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世界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辩证矛盾,没有违背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④:我不同意他去北京,我也不同意他不去北京,违背了排中律,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4.A【详解】A:若小王预测正确,即去沂蒙影视基地。根据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此时小李说的“既不去孟良崮,也不去沂蒙影视基地”与小王的说法相互矛盾,所以小李说法错误;小刚说的“要么去孟良崮,要么去曲阜”为假;小周说的“去曲阜”也为假,刚好只有一位同学预测正确,符合条件,A符合要求。B:若小李预测正确,即去曲阜。此时小周说去曲阜也正确,这与“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矛盾,B排除。C:若小刚预测正确,存在去孟良崮或者去曲阜两种情况。但若去曲阜,小周预测也正确,这与设问要求“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的相矛盾,C排除。D:若小周预测正确,即去曲阜,那么小李的预测也会正确,这与设问要求“只有一位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的相矛盾,D排除。故本题选A。5.B【详解】①:根据材料,美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把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等号,犯了“偷换概念”逻辑错误,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①正确。②:思维的明确性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美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与思维的明确性无关,②不符合题意。③:“产能过剩”看似谈经济问题,实则荒腔走板,违背了比较优势这一西方经济学200多年来的基本原理,说明美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核心意图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下一步加征关税制造借口,③正确。④:美方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是人为制造虚假叙事,但是并没有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6.D【详解】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的出口,认为是“产能过剩”,但对本国的苹果手机、微软系统等的出口却不认为是“产能过剩”。美式双标是自相矛盾的体现,违反了矛盾律。①“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代表中立,小明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犯逻辑错误,①排除。②:小丽将小刚对作品的批评偷换成了对自己努力的否定,回避了讨论作品本身的问题,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②排除。③:“绝对无误”与“存在一些不够成熟准确的想法”前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③正确。④:如果完全忘记了之前的事,那么不应该记得遗忘的具体时间,小华的说法前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④正确。故本题选D。7.C【详解】C: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企业的诚信经营不能同时关系到企业的成功,又关系到企业的失败,C正确。A:排中律要求在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中,必须有一个为真,不能同时否定两者。题干中的判断并没有涉及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没有违反排中律,A不符合题意。B:这一判断犯了“自相矛盾”逻辑错误,B排除。D: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或判断的含义必须保持一致。题干中的判断“企业的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在逻辑上是连贯的,没有出现概念混淆或判断不一致的情况,这一判断没有违反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8.C【详解】①:排中律是指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不能骑墙居中,而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②③: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起步时和崛起领先时态度不同,前后观点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思维缺乏一致性,是出于主观偏见的错误认识,没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③正确。④:美国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其霸权等不合理利益,不是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④错误。本题故选 C。9.A【详解】③④:“所有政治教师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有的政治教师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是矛盾关系,二者必有一真,又因为甲乙丙三人只有一人说真话,所以丙说的话(教研组长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为假,据此可知教研组长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故③正确,④错误。①②:三人只有一人说真话,根据教研组长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可以推出:乙说的话(有的政治教师没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为真,所有政治教师都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为假,①正确,②错误。故本题选A。10.D【详解】A:拜登政府上任后就曾修改过相关内容,但很快又恢复了“不支持台独”的声明,这种删除又恢复的做法未体现出美国的战略思维,A不符合题意。B:这种删除又恢复的做法不能说明美国总统换届导致了“一个中国政策”内涵改变,B错误。C: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违反同一律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美国删除又恢复的做法与思维的同一律无关,C不符合题意。D:美国这种删除又恢复的做法前后自相矛盾,且无法自圆其说,使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D正确。故本题选D。11.B【详解】A:这两个观点可以同时为假,即有的同学政治首考90分以上,有的同学政治首考90分以下,A排除。B:若甲乙均为假,则说明有的同学政治首考90分以上,有的同学政治首考90分以下,因此,可以同时认为这两个观点为假,不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则,B正确。C:思维的明确性要求的是排中律,C正确。D: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是矛盾律,D正确。故本题选B。12.A【详解】A: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公式表示“A是A”。参加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劳动,违背了同一律,混淆了劳动教育与劳动两个概念,A符合题意。B: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但它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两回事,不是劳动可以变成劳动教育,B说法错误。C: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参加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劳动。”没有违背排中律,违背的是同一律,C不符合题意。D: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参加劳动就是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参加劳动。”没有违背矛盾律,违背的是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3.D【详解】ABCD: 乙和丁同学的说法是相互矛盾的关系。 根据矛盾关系的特点“必有一真,必有一假”,所以乙同学和丁同学的话必定一真一假。 因为四位同学中,有两人说真话,有两人说假话,而乙同学和丁同学的话一真一假,所以甲同学和丙同学的话也一真一假。 假设甲同学说的“我获奖了”是真的,即甲获奖了。 若甲获奖了,对于丙同学说的“乙和丁至少有一人获奖”,有可能乙和丁中有一人获奖或者两人都获奖,此时丙同学的话也可能是真的,这与甲同学和丙同学的话一真一假矛盾,所以该假设不成立。 因此甲同学说的是假话,即甲没有获奖。 因为甲没有获奖,所以乙同学说的“我们都获奖了”就是假的,那么丁同学说的“我们中有人没获奖”就是真的。 又因为甲同学和丙同学的话一真一假,甲同学说的是假话,所以丙同学说的是真话。 综上,说真话的是丙同学和丁同学。D正确,排除ABC。故选D。14.A【详解】ABCD: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杨葱与胡云的说法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要么杨葱要么胡云。因此,王俊和大辉的说法都是假的,大辉说我不选历史类是假的,因此大辉选了历史类,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5.C【详解】ABC:除赞成票、反对票之外,还有弃权票。题中材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也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C符合题意,排除AB。D:“两可”错误是指同时承认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为真,上述对话中的回答并没有犯“两可”的逻辑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C。16.C【详解】①:中英文夹杂体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不属于文化交流,①说法错误。②:“city不city”中英文夹杂体以直观形象的表达展现思维的能动性,②符合题意。③:“city”本义是城市,当下既可指时髦、洋气、现代化,又指刺激、开心的感觉。说明思维的确定性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③符合题意。④: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和它自身是同一的,一个事物要么是此事物。要么是彼事物,不能既是此事物也可以是彼事物,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7.(1)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真。因为只有一人说真话,所以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甲说 “冠军不是我” 是假话,那么其矛盾命题为真,即冠军是甲。(2)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假。因为只有一人说假话,所以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丙说 “冠军是乙。” 为真,则乙是冠军。 又因为乙、丁二人必有一人说假话。假设乙说假话,那么“冠军就不是丁”,与丁说的“我不是冠军。”一致。故乙说了假话。假设丁说假话,那么丁是冠军,前面得出冠军是乙相矛盾,故丁说假话不成立。【分析】背景素材:2024年某市举行马拉松赛考点考查:排中律和矛盾律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用排中律的知识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根据设问信息“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可运用排中律的知识分析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真,然后分析甲和丙说的都是假话,得出结论,甲是冠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真正的冠军是谁,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信息,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即可。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根据设问信息“若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可运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相互矛盾的乙和丁的陈述必有一假,然后分析甲和丙说的都是真话,得出结论,乙是冠军,然后分析乙说了假话。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8.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作者偷换了“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的概念,犯的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文章的第一段所犯的逻辑错误,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可运用同一律的知识分析说明作者把“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混淆了,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19.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②美国在当前处理中美经贸问题上,一方面既想要中国伸出援手,另一方面企图继续加大对中国管制,损害中国利益,这犯了思维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中国不可能接受美国的做法,所以说“美方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分析】背景素材:美国在对待中国贸易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考点考查:矛盾律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矛盾律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美国在经济上想寻求中国帮助,行动上却对华挑衅→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教材信息与材料、时政信息相结合。20.①A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对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不是兽”,二者必居其一,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A同学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B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同学们展开讨论的话题是“蝙蝠的生物学分类”,B同学的言论是关于蝙蝠的习性特点,把不同的论题当作同一个论题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③C同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对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来说,“是兽”与“是禽”,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是兽”,又同时否认“是禽”,C同学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同学们关于蝙蝠的生物学分类的讨论考点考查: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度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政治认同【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围绕蝙蝠生物学分类的讨论展开,设问要求可转换“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角度说明三位同学的言论分别错在哪里”,需要调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既是……也不是……→可联系:矛盾律。关键词②:生物学分类、习性特点→可联系:同一律。关键词③:都不合适→可联系:排中律。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