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35 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 分)
1.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对联,挂上大红灯笼,处处 piāo xiāng( )着节日的气息。孩子们穿着新衣服,xīn xǐ ruò kuáng( )地玩耍。
2. 爷爷是个老中医,他对各种中药材的 xìng néng( )了如指掌。他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 zhèng zhí( ),不能弄虚作假。
(二)选择题。(12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掺和(huo) 间断(jiān) 万象更新(gēng)
B. 吞咽(yàn) 正月(zhēng) 张灯结彩(jié)
C. 躲藏(cáng) 模样(mó) 哄堂大笑(hōng)
D. 分外(fèn) 剥削(xuē) 载歌载舞(zǎ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元霄 板栗 书藉 元宵佳节
B. 解释 染缸 粉碎 万不得已
C. 彩绘 通霄 截然 悬灯结彩
D. 猜想 彼此 惊惶 万像更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讲的故事娓娓动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B. 他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总能想出好办法。
C.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D.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经常丢三落四。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 他不但学习好,而且还乐于助人。
5. 下列诗句中,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B.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的春节》一文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展现了春节的热闹和喜庆。
B. 《腊八粥》一文通过对八儿等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C. 《藏戏》一文主要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艺术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的独特魅力。
D. 《匆匆》一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三)按要求写句子。(6 分)
1.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仿照例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3.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 分)
1. 《学弈》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
2. 《石灰吟》中,“ , ”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和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3. 《竹石》中,“ , ”表达了诗人坚定顽强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二、阅读理解(30 分)
(一)课内阅读。(12 分)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片段中“伟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2 分)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非常安定、沉着?(3 分)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此时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3 分)
父亲为什么要对法官说“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4 分)
(二)课外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指,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这不是在刺绣,而是在挠痒痒。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④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⑤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⑥我接过那一摞鞋垫,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⑦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⑧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围绕“刺绣”,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赫然”的表达效果。(3 分)
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5 分)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习作表达(35 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物、事件和情感。请以“感谢 ”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
1.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填上“父母”“老师”“那次挫折”“那次成功”等。
2.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 不少于 500 字。
100
200
300
400
500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一)
1. 飘香;欣喜若狂
2. 性能;正直
(二)
1. B
2. B
3. B
4. D
5. C
6. 无错误选项
#### (三)
1. 示例:这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饱含历史记忆的文物。
2. 示例:他饿极了,感觉能吃下一头牛。
3.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 (四)
1.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做事情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阅读理解
(一)
1. 指父亲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表情非常安定、沉着;向法官介绍家人时语气平静。
3. 示例:孩子们,不要害怕,我不能说话,怕连累你们,要坚强活下去。
4. 为了保护孩子,让法官觉得孩子与案件无关,避免孩子受到牵连。
(二)
1. 小时候母亲刺绣装点生活;母亲劝“我”学刺绣,“我”很笨拙;婚后母亲依旧执着刺绣,“我”不理解;“我”去外地,母亲送绣着祝福的鞋垫;“我”受母亲影响开始写作。
2. “赫然”醒目之意,强调了鞋垫上的字很清晰,表现出“我”看到祝福时内心的触动。
3. 既指母亲刺绣的时光,也指“我”以笔写作的时光,还指两代人精神相融、在爱好中度过的美好时光。
4. 心灵手巧,能绣出精美图案;勤劳,忙完家务就刺绣;关爱孩子,把祝福绣在鞋垫上;执着有爱好,坚持刺绣。
三、习作表达
评分会从内容完整性、语句通顺度、情感真挚度等方面考量,这里无法给出具体习作答案,但要紧扣“感谢”主题,结合补充的内容具体叙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