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核心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分析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满洲兴起与清军入关等基本史实,知道明朝最终在双重夹击下走向崩溃。明朝神宗皇帝在位48年,却长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机构无法正常运转。虽然他并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后人常说,明实亡于明神宗。人们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导入新课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1.政治腐败: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深度肥宅爱好者”——20年不上朝明光宗朱常洛(泰昌)“红丸案的一月天子”——即位一月嗑药而亡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深度高达手办热爱者”——名气仅次于鲁班的工匠明思宗朱由检(崇祯)(1611年—1644年)根据材料,归纳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的表现。材料: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儒,妇寺窃柄,缆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明史·本纪·熹宗》相史事关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①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宦官专权。材料1:但在籓府之中,宗室内部彼此因为名利、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害,甚至父子反目,同宗相残的情形,也属司空见惯。——雷炳炎《明代宗室的倾轧与争斗述论》材料2: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明神宗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南明王朝灭亡。主要有以浙党为首的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与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尹鑫、刘军民《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朱由检(崇祯帝)②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被革职后,与同好高攀龙、钱一本等人在无锡东门外东林书院借讲学为名,讽议朝政,品评人物,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党”,号称“清流”。天启年间的党争进入到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时期。早期的东林党人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但是他们实质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攻击异己。明末党争加速明朝腐败,进一步削弱明朝的统治力量。相史事关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顾宪成等人的“东林党”VS“国本”之争三王并封之争福王就国之争“三案”之争“李三才入阁”之争万历帝亲政后,不久就怠于政务,万历中后期开始的缺官不补现象日益发展,成为中国王朝政治史上的奇观。而朝廷中党派林立、盈廷聚讼、党同伐异、是非莫辨的局面愈演愈烈。③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材料1:寺臣言:“先年库积四百余万,自东西二役兴,仅余四之一。朝鲜用兵,百万之积俱空。今所存者,止十余万。”——《明史》卷92《兵志四》材料2:“人不堪役,则先卖其牛,弃其地,久之,而其人亦逃矣。人去则田无主,故不耕。……于是相率而逃,相率而荒,日甚一日,故遂至此极矣”——《楼山堂集》材料3: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 ——《豫变纪略》2.社会动荡:④皇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万历年间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1倾=100亩,博外120亩)天启年间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崇祯年间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只此之由。——《明清史料》甲编3.张居正改革:人物简介张居正(1525—1582)张居正,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后官至内阁首辅。面对政治混乱局面,张居正整顿吏治,赏罚分明,使得朝廷的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对他的评价是:“通识时变,勇于任事。”内容改革时间时任皇帝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结 果1573—1582年(16世纪后期)明神宗张居正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巩固边防等失败识读图片,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时间,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材料:“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具体来讲就是:(1)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摘编自彭勇:《明史》材料1:从此,不按实物征课,省却了输送储存之费;不由保甲人员代办征解,免除了侵蚀分款之弊,使征收方法更臻完善。——《中国历史》材料2: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295. 7116万两,隆庆元年(1567)23万两,万历五年(1577)435. 94万两,天启时327万余两。——《论张居正税法改革》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隆庆和议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内修守备外示羁縻影响: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政治局面为之一新结果: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气象随之消失史料证实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国家建设得有模有样,这段时间被称为万历中兴。沉湎酒色, 身体虚弱,每况愈下。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材料1:一是整频吏治。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二是整饬边防,改善同蒙古的关系,从而西北边塞安宁,二十余年没有战争。…………四是清丈田地。此法清查出了一部分素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五是一条鞭法。主要解决“役”的征收问题。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改善了国家的经济状况,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边防实力增强。——摘编自赵黎君《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异同》阅读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评价材料2: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材料3:余用心:一条鞭法的实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一条鞭法实行差役货币化以后,就为封建国家打开了一条任所欲为地‘加派'银两的道路,税款不断增加,因而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材料4: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一条鞭法的失败还有技术上的原因。……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征管但是并未简化税务结构,虽然纳税人可以按易知由单上总的税额缴纳税银,但在地方政府的账目上,所有税目却一一保留、无法化简,官方文移更为复杂。但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在与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推行法律。一条鞭法在设计上并不直接针对大户,改革并没有将绝大部分差徭转移到大土地所有者身上,反而是将其扩展到大多数纳税人身上…由于一条鞭法使税收征管权集中于地方政府,通过加收,州县官可以得到更多可支配收入,这成为他们破坏税法的重要原因。评价:有积极意义:一条鞭法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但是,也有消极意义。拓展比较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时间 改革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北朝时期北宋时期明朝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北宋和明朝中期以后都面临积贫积弱的问题。背景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目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触及了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结果王安石被排挤,张居正死后毁誉(这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艰巨性,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改革者的命运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李自成(1606年—1645年),陕西米脂人,出身于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他投奔起义军,英勇善战,不好酒色,与其下同甘苦,因而被称为“闯将”,后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他承袭闯王名号,人称“李闯王”。针对明朝土地集中和赋税繁重的情况,李自成主张平均土地,免于纳赋,反映了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和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不贪财利,不好酒、色,脱粟粗粝,生活简朴,与其下共甘苦。很能礼贤下士,纳人善言。”——《明史》1.人物简介2.起义原因材料1:(明朝末年)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燐,夜夜常闻鬼哭。——《豫变纪略》材料2: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怠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的合称。辽饷加派是为后金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 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当时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天灾人祸3.起义过程根据地图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李自成起义的过程。2413陕北起义进军中原攻克西安攻克北京5推翻明朝提出“ ”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1644年4月攻进北京城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均田免赋均田:平均土地免赋:减免赋税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合作探究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ɡě),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明末歌谣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李自成起义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还向贫苦农民发放钱粮。结合材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理解明朝灭亡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崇祯帝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我因无德,触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然而这都是各位大臣害了我。我死后无脸见祖宗,(所以)自己去掉冠帽,用头发盖住脸面。现在任凭盗贼分裂(我的尸体),但不要伤害百姓一人。——崇祯帝遗书(1)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3)重要原因:后金的兴起,消耗了明朝的国力。明朝灭亡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①保持政治清明,要注重发展经济。②要关注民生,以民为本。③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知识拓展历代农民起义一览表起义 领导者 口号 影响 特点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推翻 秦的统治 首创精神东汉黄巾起义 张角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沉重打击 东汉统治 利用宗教有组织有准备唐末农民起义 黄巢 沉重打击 唐朝统治 流动作战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 推翻 元朝统治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均田免赋推翻明朝统治目标明确规模大百姓欢迎明确将土地作为斗争目标农民起义发展到新的水平对比分析中国古代史上的农民起义有何共同之处?梳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说说这些口号反映了农民的哪些诉求?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政治腐败、徭役繁重等;直接原因是自灾害或战乱导致农民生存受威胁;爆发快,声势般迅速席卷全国各地;多数农民起义军自身局限性,朝廷严酷镇压,仅仅昙花一现或剿灭或招安;农民起义打击的是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4.起义结果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直抵北京城下,不久攻入北京城内,明朝末帝崇祯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材料:“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全军弥漫着骄傲轻敌、懈怠的情绪。”满清大顺南明(明亡后,其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5.评价李自成起义积极:李自成起义是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次重要尝试。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农民较以往更彻底的反封建意识,标志中国农民斗争进入新阶段。李自成起义牵制了明朝军队的主力,致使明朝没有多余的力量对抗南下的清军,最后导致明朝灭亡。史学家对李自成的评价贬褒不一。有人评价李自成为英勇的革命斗士,也有人则认为他缺乏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局限性:李自成起义具有明显的农民阶级局限性和宗教色彩,李自成自封为大顺皇帝,导致了内部矛盾和敌视,最后起义失败。三、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明朝末年,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关外东北地区女真人不断发展壮大,反对明朝统治,并建立政权。清兵入关后,先后消灭农民起义政权、南明政权等,完成统一。1.满洲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努尔哈赤建国,国号金,为区别于完颜氏金朝,称之为“后金”。与明朝并立,是清朝的前身。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战斗力强。后期八旗弟子养尊处优,腐化无能。沈阳故宫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沈阳故宫建成于1636年,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史料证实沈阳故宫是清入关以前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建成于1636年,有300多间房屋。在国内现存的皇宫建筑中,它的规模仅次于北京故宫。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各部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满洲八旗以外,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以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朝后期,旗人还享受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腐化无能。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2.清兵入关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吴三桂为明辽东边防部队将领,28岁升为山海关总兵。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军主力殆尽,吴三桂几乎成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但李自成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吴三桂家产被抄,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彻底决裂,降而复叛,引清军入山海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其仓皇撤出北京。——余同元:《崇祯十七年》“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链接人物材料1: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材料2: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吴三桂几乎成为挽救明朝的“唯一救星”。李自成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吴三桂家产被抄,家父被捕,爱妾陈圆圆被俘,“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李自成彻底决裂,引清军入山海关,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崇祯十七年》材料3: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在北京城内实行追赃助饷政策,吴氏一家未能幸免。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这原本就已经给身为明朝忠臣的吴三桂带来了亡国之恨。而在吴三桂欲投降于大顺政权之际,李自成未能从大局出发善待吴氏一家,反而将其同明朝其他官吏一样追赃助饷,严刑相逼,激化了吴三桂对大顺的怒火,面对国仇与家恨,吴三桂也就不可能再投降于大顺。——蔡洁琳《论吴三桂降清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归山海。自成怒…东攻山海关。三桂惧,乞降于我。”——《明史·流寇》感悟人生合作探究问题探究:满洲入主中原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明朝后期的腐朽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都注定其失败,清政权正处于充满生机的发展期。必然偶然吴三桂为了个人利益投降,打开山海关让清军入关。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内部矛盾与领导层问题,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与政治谋划……四、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建立统治:1644年,清朝统治者(顺治帝)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都城设立在北京的朝代有:金朝(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北京)。2.巩固统治材料1:面尊明太祖,封建其后(分封他的后人),以减少汉族的反感。圣祖(康熙)南巡,每过南京,必向明太祖陵致祭…… ——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2: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先师孔子”;接着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一六四五年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多尔衮并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稻叶君山《清朝全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清朝的统治政策。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作用:清朝在政治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的统治。清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标志着一个新的中央王朝的诞生。这一过程充满战争、冲突和变革,但最终清朝成功统一了中国,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统一时代。史料链接顺治帝(1638—1661)康熙帝(1654—1722)雍正帝(1678——1735)乾隆帝(1711—1799)康乾盛世使为君者不知尊崇孔子,亦何以建极于上而表正万邦乎?——[清]雍正帝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腐朽统治: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口号:“均田免赋”政权:大顺明朝灭亡:1644年统治全国:1644年,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都城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统治方针:维护政治大一统,推崇儒家学说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清军入关:吴三桂降清,李自成起义失败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