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二讲 简单机械第2节 滑轮、滑轮组及其机械效率(必考)一、常见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匀速拉动,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物体的重力为G,拉力为F)类型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一 滑轮组二示意图定义 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用绳子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实质 杠杆,L1=L2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L1=2L2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n=1 n=2 n=2 n=3拉力F与物重G的关系 F=G F=(G+G动) F=(G+G动) F=(G+G动)距离的关系(s、h) s=h s=2h s=3h速度的关系(v物、v拉) v物=v拉 v拉= v物 v拉=2v物 v拉=3v物特点 不省力,但可以改变 既可以 又可以二、机械效率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联系:有用功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时 ,用W有表示;额外功是指在完成某项任务时 ,用W额表示;总功是指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用W总表示,即W总= .2.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η= ;η<1,无单位.机械效率越高做功性能 .3.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有用功一定时, ; 额外功一定时, .【即时训练】如图所示,物体重G=500 N,每个滑轮重10 N,不计绳重及摩擦.当物体匀速上升时,挂钩B承受拉的力为 N,挂钩A承受的拉力为 N,拉力F为 N,若绳子自由端向上拉动0.6 m,则物体向上移动 m.滑轮(组)的相关计算物体G升高h需要做的功:W有=Gh;拉力F移动s所做的功:W总=Fs=Fnh;机械效率:η===.克服摩擦阻力做功:W有=fs物;拉力F所做的功:W总=Fns物;机械效率:η===.【针对训练】滑轮(组)的相关计算1.(达州中考)如图所示,小华用滑轮组水平向左匀速拉动A物体,A物体5 s内移动了100 cm,且A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12 N,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拉力F大小为4 NB.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6 m/s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3 WD.拉力F在5 s内对滑轮组做的额外功为3 J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160 N的物体在5 s内匀速提升了1 m,所用拉力F为100 N,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 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W,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实验装置图2.实验原理:η=×100%.3.实验步骤分析(1)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被提升钩码的重力G.(2)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当钩码上升到一定位置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 .(4)保持滑轮组及绕线方式相同,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5)保持钩码数量不变,改变动滑轮的个数,重复(1)、(2)、(3)实验步骤.(6)实验数据处理,在实验表格中记录数据.4.实验结论(1)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中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 .(2)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越重,机械效率 .(3)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与绕线方式、提升重物的高度 .5.交流与反思(1)实验方案存在的不足(不容易保持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2)弹簧测力计在运动中读数不方便,误差较大.(3)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其他因素(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绳子的重力等).【母题】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两个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细绳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基础练(1)将两个滑轮组装成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中.表1序号 1 2 3G/N 2 4 6h/m 0.1 0.1 0.1W有/J 0.2 0.4 0.6F/N 1.0 1.8s/m 0.3 0.3 0.3W总/J 0.3 0.54η/% 66.7 74.1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每次实验中 的重力G并填入表中;②按图甲装置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绳端的位置;甲 乙 丙③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在 (填“拉动”或“静止”)时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④计算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⑤改变钩码个数,重复上面的实验.(2)第3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N,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得拉力所做的功为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精确到1%).(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的物重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实验完成后小组同学再添加了一个动滑轮,组装成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读出测力计示数为2 N,同时测出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0 cm,以上步骤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数据记录如表2所示,该同学通过计算得出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100%,他意识到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请你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 .表2G/N s/m W有/J W总/J η/%4 0.2 0.4 0.4 100◆提升练(5)建筑工地上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并节约电能,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字母).A.减轻动滑轮重B.增加所提物重C.机械加润滑油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滑轮(组)的相关计算(必考)1.(2023省卷7题3分)如图甲所示,用拉力F竖直向上匀速提升重720 N的货物,货物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动滑轮重80 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D)甲 乙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5 m/sB.拉力F为800 NC.拉力F的功率为360 W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90%2.(2024省卷7题3分)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质量为57 kg的建筑材料匀速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4 m/s,动滑轮的质量为3 kg,不计绳重和摩擦,则 ( )A.经过10 s,建筑材料被提升4 mB.工人对绳子的拉力为300 NC.经过10 s,工人做的有用功为2 280 JD.此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3.(2023省卷8题3分)如图甲所示,用动滑轮将正方体物块从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缓慢匀速提起,拉力F随提升高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7.5%,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甲 乙A.物块的边长为0.6 mB.动滑轮重为300 NC.提升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前,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大于87.5%D.将物块提升至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1 650 J4.(2017省卷12题2分)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150 N的木块在10 s内竖直向上匀速提升了4 m,此装置是 (填“定”或“动”)滑轮,该工人拉力的功率为 W(不计轮重、绳重和摩擦).5.(2023省卷18题2分)如图,工人用滑轮组将重为600 N的建筑材料以0.3 m/s的速度匀速竖直提升.工人对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375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拉力F的功率为 W.第5题图 第6题图6.(2018省卷18题2分)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质量为80 kg的物体匀速提升3 m,若拉力F=500 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受到的重力为 N.第十二讲 简单机械第2节 滑轮、滑轮组及其机械效率(必考)一、常见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匀速拉动,不计绳重和摩擦,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物体的重力为G,拉力为F)类型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一 滑轮组二示意图定义 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 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用绳子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实质 等臂杠杆,L1=L2 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杆,L1=2L2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n n=1 n=2 n=2 n=3拉力F与物重G的关系 F=G F=(G+G动) F=(G+G动) F=(G+G动)距离的关系(s、h) s=h S=2h s=2h s=3h速度的关系(v物、v拉) v物=v拉 v拉=2v物 v拉=2v物 v拉=3v物特点 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费距离 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二、机械效率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及联系:有用功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时必须做的功,用W有表示;额外功是指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非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用W额表示;总功是指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2.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即η= ;η<1,无单位.机械效率越高做功性能越好.3.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有用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额外功一定时,增大有用功.【即时训练】如图所示,物体重G=500 N,每个滑轮重10 N,不计绳重及摩擦.当物体匀速上升时,挂钩B承受拉的力为500N,挂钩A承受的拉力为350N,拉力F为170N,若绳子自由端向上拉动0.6 m,则物体向上移动0.2m.滑轮(组)的相关计算物体G升高h需要做的功:W有=Gh;拉力F移动s所做的功:W总=Fs=Fnh;机械效率:η===.克服摩擦阻力做功:W有=fs物;拉力F所做的功:W总=Fns物;机械效率:η===.【针对训练】滑轮(组)的相关计算1.(达州中考)如图所示,小华用滑轮组水平向左匀速拉动A物体,A物体5 s内移动了100 cm,且A物体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12 N,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拉力F大小为4 NB.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6 m/sC.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3 WD.拉力F在5 s内对滑轮组做的额外功为3 J第1题图 第2题图2.如图所示,用动滑轮将重160 N的物体在5 s内匀速提升了1 m,所用拉力F为100 N,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200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40W,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实验装置图2.实验原理:η=×100%.3.实验步骤分析(1)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被提升钩码的重力G.(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当钩码上升到一定位置时,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4)保持滑轮组及绕线方式相同,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述实验.(5)保持钩码数量不变,改变动滑轮的个数,重复(1)、(2)、(3)实验步骤.(6)实验数据处理,在实验表格中记录数据.4.实验结论(1)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中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2)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大.(3)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与绕线方式、提升重物的高度无关.5.交流与反思(1)实验方案存在的不足(不容易保持弹簧测力计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2)弹簧测力计在运动中读数不方便,误差较大.(3)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其他因素(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绳子的重力等).【母题】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两个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细绳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基础练(1)将两个滑轮组装成图甲所示的滑轮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中.表1序号 1 2 3G/N 2 4 6h/m 0.1 0.1 0.1W有/J 0.2 0.4 0.6F/N 1.0 1.8s/m 0.3 0.3 0.3W总/J 0.3 0.54η/% 66.7 74.1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每次实验中钩码的重力G并填入表中;②按图甲装置安装滑轮组,分别记下钩码和绳端的位置;甲 乙 丙③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在拉动(填“拉动”或“静止”)时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④计算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机械效率η;⑤改变钩码个数,重复上面的实验.(2)第3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2.6N,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得拉力所做的功为0.78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6.9%(结果精确到1%).(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所提升的物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4)实验完成后小组同学再添加了一个动滑轮,组装成如图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读出测力计示数为2 N,同时测出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0 cm,以上步骤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数据记录如表2所示,该同学通过计算得出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100%,他意识到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请你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绳端移动的距离应该是0.4 m.表2G/N s/m W有/J W总/J η/%4 0.2 0.4 0.4 100◆提升练(5)建筑工地上的塔吊是用电动机来带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设备.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并节约电能,你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ABC(填字母).A.减轻动滑轮重B.增加所提物重C.机械加润滑油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滑轮(组)的相关计算(必考)1.(2023省卷7题3分)如图甲所示,用拉力F竖直向上匀速提升重720 N的货物,货物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动滑轮重80 N,不计绳重和摩擦,则(D)甲 乙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5 m/sB.拉力F为800 NC.拉力F的功率为360 WD.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90%2.(2024省卷7题3分)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质量为57 kg的建筑材料匀速提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4 m/s,动滑轮的质量为3 kg,不计绳重和摩擦,则 (B)A.经过10 s,建筑材料被提升4 mB.工人对绳子的拉力为300 NC.经过10 s,工人做的有用功为2 280 JD.此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3.(2023省卷8题3分)如图甲所示,用动滑轮将正方体物块从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缓慢匀速提起,拉力F随提升高度h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7.5%,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D)甲 乙A.物块的边长为0.6 mB.动滑轮重为300 NC.提升物块完全离开水面前,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大于87.5%D.将物块提升至上表面与水面相平的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为1 650 J4.(2017省卷12题2分)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重150 N的木块在10 s内竖直向上匀速提升了4 m,此装置是动(填“定”或“动”)滑轮,该工人拉力的功率为60W(不计轮重、绳重和摩擦).5.(2023省卷18题2分)如图,工人用滑轮组将重为600 N的建筑材料以0.3 m/s的速度匀速竖直提升.工人对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375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拉力F的功率为225W.第5题图 第6题图6.(2018省卷18题2分)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质量为80 kg的物体匀速提升3 m,若拉力F=500 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动滑轮受到的重力为200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二讲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滑轮组及其机械效率 - 学生版.doc 第十二讲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滑轮组及其机械效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