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历史(广东专版)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成文法运动:赵国颁布了《国律》;魏国有《大府之宪》;楚国有《宪令》;秦国则有《秦律》;韩昭侯重用申不害,颁布大量的法令,“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战国时期的成文法运动( )A.反映阶级关系的新变动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C.缓和了贵族内部的矛盾 D.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2.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描写汉武帝经营西域时提到:“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汉朝消除来自匈奴的威胁 B.河西四郡设立的具体时间C.丝绸之路兴起的时代背景 D.西域都护府设立意义重大3.陈长琦先生对晋宋齐的八种高级官位(录尚书事、尚书令仆、中书监令、侍宗等高级职位)的拥有者分为士族势力和宗戚势力分开进行统计,西晋的时候这几种高级官职士族占48%,宗戚占19%;到了东晋士族上升到78.4%了,宗戚骤然下降到7.4%;到刘宋士族占64%,宗戚上升到19%;到南齐,士族下降到55%,宗戚上升到38%。这样一个此消彼长变化反映出( )A.世族势力不断衰落,宗戚势力持续增强B.选官制度变化影响世族与宗戚地位变化C.政治权力中皇权有所增加但仍不稳定D.地方局势混乱导致中央官职比例失调4.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早在7—8世纪,便曾在“国学”内设立算学科,置“算学博士若助教一人,以《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其中所说《缀经》当是祖冲之《缀术》《九章》即《九章算术》。这可以说明( )A.新罗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B.东亚各国文明相互交融C.遣唐使主要学习数学成就 D.中华文化对周边影响深远5.下表是宋代国有矿场的经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国有矿场( )经营者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方式 从业者身份官府 劳役征发 课额制或抽分制 厢兵、罪犯、役夫招募 厢兵、罪犯、役夫、民匠私人 买扑(承佃) 民匠A.深受产品消费市场影响 B.经营理念趋向灵活多元C.出现了全新的生产关系 D.仍居于矿冶业主导地位6.明代心学家王守仁在谈到“知行合一”时曾说:“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歧路之险夷者邪?”又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善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孝弟?”与上述意思相符的是( )A.“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B.“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D.“其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7.晚清时期,中国商业组织中已形成了楔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外资商业、在通商口岸及其他城市的华资新式商业、在中国广大内地乡镇和农村的传统商业三重结构,这种结构在民国时期又有较大发展。近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这种状况( )A.表明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 B.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C.体现出转型时期商业发展的复杂性 D.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8.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群体提出的关于女性的主张。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群体 具体主张太平天国领导者 男呼兄弟,女呼姊妹,不列尊卑,不分贵贱;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尽杀妖维新派人士 女子与男子同为人体,同为天民,亦同为国民,并明确提出“推女学之源,国家兴衰存亡之系焉”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人士 “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列担”A.近代女性解放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B.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根深蒂固C.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文化冲突加剧 D.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9.20世纪30年代初,江西一些地区的雇农、贫农、中农、知识分子等通过选举,成为乡苏维埃代表,同时,农民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也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取代了没落的乡绅和宗族领袖成为“新的精英管理阶级”。这些举措( )A.重建了基层政治秩序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D.使反“围剿”取得了胜利10.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奥运会组委会正式邀请新中国参会,新中国派出40人的体育代表团。代表团动身前,周恩来指出:“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中方此次参会意在( )A.提升群众体育水平 B.揭露鲜战争的真相C.分化资本主义阵营 D.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11.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举行了新中国第一场国有土地拍卖会,最终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骆锦星以525万元的价格,获得市政府拍卖的一块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权。这一事件( )A.引发了新时期又一场土地革命 B.奠定了土地使用改革的基石C.开启了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 D.标志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12.考古人员在波斯都城苏萨发现了公元前五世纪的石柱雕刻,其中以皇家弓箭手为题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装为套头式,这是波斯的本土服装,而衣着宽松的披挂方式,则来自巴比伦和亚述。这表明当时( )A.军事胜利改变了艺术创作取向 B.城市建设突出文化艺术创作C.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艺术融合 D.经济发展重塑民族文化内核13.1675年,英国王室出资修建了格林尼治天文台,查理二世在台长委任书中规定其任务是“修订行星运动表和恒星方位表,寻求确定经度的精确方法,进一步改善航海术和天文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修建( )A.旨在宣扬君权神授以巩固统治 B.为英国海外殖民提供技术支持C.使得世界科学中心向英国转移 D.揭开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14.1915—1917年,德国人挑动北非马格里布的部落拿起武器抗击法国统治者,而英国和法国则非常成功地煽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战士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人。英法德的上述举动意在( )A.激发殖民地的民族主义 B.牵制欧洲战场对立方的作战C.瓜分非洲中东的殖民地 D.巩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15.租赁制是苏俄把国有企业或林区、土地等租给本国的资本家。租赁企业大多是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中小企业。承租者无权出售、抵押并须妥善保全国有财产,服从苏维埃的社会保险法、劳动保护法等。到1923年末,苏维埃出租的企业就达7500个,占拟定出租企业的76.5%。租赁制的发展( )A.阻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B.有利于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C.推动了俄国的劳动立法进程 D.深化了对新经济政策的反思16.“国际法院与法庭研究项目”曾经列出了从事国际争端解决的125个机制。据统计,国际法院在1945—2013年共处理了162起案件:自1995年以来,WTO争端解决机制就已经受理了超过500起争端案件。据此可以推断出( )A.WTO争端解决机制最受欢迎 B.国际法院处理案件的效率低下C.全球治理体系有所发展和完善 D.国际争端数量在逐年大幅增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批判儒家礼义的时代背景。(3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3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许多大型工程由于资金匮乏不得不中途停顿,优先股便在铁路公司中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家在马里兰修建铁路和运河的公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马里兰州政府考虑到铁路建成的巨大利润,在1836年通过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资,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证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顺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当时的优先股一般享有议决权,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材料二 清政府以新式企业从国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为依据,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如1882年电报局转为官督商办,议定从当年五月起,缴还官本银六万两,以后在五年内分期续缴银二万两,免计利息,其余垫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此项抵缴完毕后,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摘编自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材料三 外商在华企业(至少在特种股票发行方面),直接承袭了西方近代数百年来形成的成熟企业制度。而华商企业的企业制度则借鉴西方并融合了传统的投融资理念,且只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公司“报效”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美与中国企业分配制度得到的启示。(3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历时性和共时性是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概念,借用到历史领域,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演进,共时性强调的是在同一时间不同领域(或地域)的差异状态。对于历时性,我们以前强调过多,容易让学生产生历史是线性发展的错觉。其实,历史的不同领域(或地域)并非是齐头并进的,这个领域(或地域)已经进入21世纪那个领域(或地域)还停留在19世纪,这就是共时性。历时性思维和共时性思维并不矛盾,它们是互补的,学生掌握历时性和共时性思维,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材料二 某同学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时,绘制了一幅世界格局发展的示意图。(1)依据材料一,提炼关于历史演进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关系的观点。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举例论证“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演进,共时性强调的是在同一时间不同领域(或地域)的差异状态。”(6分)(2)依据材料二的示意图,结合所学说明世界格局发展的“历时性”。(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热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杂的修辞含义。希腊古典时期,热带首次作为气候地理概念出现;“地理大发现”时代,热带经历了从“伊甸园”向“白人的坟墓”环境术语的转变,初步体现了热带的二元对立性;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赞美、忧虑和恐惧、控制和征服三种话语符号同时并存,但主张控制和征服热带的乐观派走上政治舞台。美国政府把热带地区等同于曾经蛮荒的西部,将西进运动的动力加载在“驯服”热带环境的殖民活动中,认为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对热带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科学家们也强调热带在环境和种族方面的可塑性;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南部”“第三世界”成为热带的代名词被塑造成亟待“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空间符号。——摘编自保罗·S·萨特《热带:环境想象简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热带”概念变化的理解。2025届高考考向核心卷历史(广东专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为了维护、巩固和扩大政治、经济利益,他们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制定成文法,这适应了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即成文法运动反映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动,A项正确。“达到了”说法夸大,且从材料也看不出具体的变法效果,排除B项;成文法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缓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成文法运动不能表明各国遵循依法治国理念,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而经营西域,材料中的举措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的举措对匈奴造成了重大打击,但不能说消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河西四郡设立的具体时间,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是在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族与宗戚在不同时期关于高级官职的占比变化,东晋到宋到齐世族占比减少,宗戚占比增加,宗戚是皇权重振后扶植的,虽然占比增多但仍没有到达50%,说明皇权发展仍不稳定,C项正确。世族在宋、齐时仍有相当比例,并非不断衰落,排除A项;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材料未提及选官制度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局势与中央官职比例关系,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材料中唐朝时中国的算学成就在新罗的传播,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影响深远,D项正确。材料内容是算学成就而不是典章制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单向传播,无法体现相互交融,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算学通过遣唐使传播到新罗,且“遣唐使主要学习数学成就”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国有刊矿场的经营者为官府或私人,采取劳役征发、招募、承佃等方式经营,产品分配采取课额制或抽分制,从业者身份较为多样,反映出宋代国有矿场的经营理念趋向灵活多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消费市场对矿场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全新的生产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宋代国有矿场的经营情况,未提及其他类型的矿场,得不出宋代国有矿场的地位,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路的艰险或平坦,必须亲身经历后才能知晓,无法仅凭推测或听闻得知,这强调了“行”的重要性,即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某人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必定是因为他已经有孝顺、尊敬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这强调了真正的“知”必须体现在“行”上,强调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理解知识,“其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是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体现,如果没有行动,知识就不完整,不能称为真正的知识 ,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与题干主旨相符,D项正确。“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出自朱熹的《语类》,在知和行的关系中,论先后顺序知在前,论重要性行更重要, 在行动前要先有理论支撑,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是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揭示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知识是行动的指导思想,行动是实现知识的实践过程,强调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 求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求知的完成 ,这句话强调了 知识和行动是相互依存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商业随即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商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资商业的影响下,华资新式商业成为中国的新式商业,兼具中西经济的特点;与此同时,在中国广大内地城镇和乡村,传统商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体现出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综上所述,这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商业发展的复杂性,C项正确。“工业化必须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商业的三重结构,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阶级领袖还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有识之士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人士,他们的思想主张都体现出男女平等这一思想,且这一主张把女性解放与民族救亡相结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救亡图存相结合,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新旧文化冲突加剧”“专制与共和思潮的激烈较量”,排除C、D两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江西一些地区的雇农、贫农、中农、知识分子等通过选举成为苏维埃代表,同时,农民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成为乡村新的精英管理阶级。这表明当时基层政治秩序得到重建,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C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因此新中国参加第15届奥运会,意在增强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参加奥运会有利于提升竞技体育的水平,而非群众体育的水平,排除A项;新中国参会的主要目的是以崭新的形象走上国际舞台,并非揭露朝鲜战争真相,排除B项;邀请新中国参会反映了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歧,但分化资本主义阵营不是中方参会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举行了新中国第一场国有土地拍卖会,通过土地拍卖,土地使用权开始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标志着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的开启,C项正确。材料中土地拍卖会是关于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土地革命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的变革,如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等,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排除A项;B项夸大了新中国第一场国有土地拍卖会的影响,排除;材料仅涉及土地使用权的改革,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主要表现为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皇家弓箭手为题材的部分雕刻中,弓箭手的服装为套头式,这是波斯的本土服装,而衣着宽松的披挂方式,则来自巴比伦和亚述”可知,波斯都城的雕刻中既有波斯本土服装的风格,又有来自巴比伦和亚述地区的宽松服装风格,说明波斯与巴比伦和亚述存在交流,因此可以得出文明交流有利于文化艺术融合,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波斯文化受到了巴比伦和亚述的影响,并未涉及战争信息,无法得出军事胜利改变了艺术创作取向,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波斯都城苏萨的部分石刻,并未涉及其他城市,不足以说明城市建设突出文化艺术创作,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波斯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关情况,无法得出经济发展重塑民族文化内核,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委任书信息显示出英国王室出资修建格林尼治天文台是要修订行星运动表和恒星方位表,进一步改善航海术和天文学,这是在为英国海外殖民提供技术支持,B项正确。英国修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主要目的不是宣扬君权神授,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看出世界科学中心的变化,排除C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揭开了近代天文学革命的序幕,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1915—1917年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奥斯曼帝国与英法属于不同阵营,而它们挑动对立方的殖民地反对殖民者,意在牵制欧洲战场对立方的作战,B项正确。激发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属于影响,而非其意图,排除A项;此前殖民地早已经被瓜分完毕,排除C项;这些行为实际上打击了殖民体系,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由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赁制主要存在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从实际出发,把无力经营的企业出租给资本家,而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大量的员工,这有利于解决当时存在的大量工人失业的问题,B项正确。租赁制乃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苏维埃经济,这发展了国家资本主义,排除A项;租赁制的发展与劳动立法关系不大,排除C项;租赁制的发展是在执行新经济政策,而非反思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了125个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存在,以及国际法院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了大量案件,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C项正确。虽然WTO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案件数量较多,但仅根据案件数量不能简单得出它“最受欢迎”的结论,排除A项;不能仅依据国际法院处理的案件数量就认定其处理案件的效率低下,排除B项;题干仅提供了两个机制的统计数据,这不足以推断出国际争端的总体数量变化趋势,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措施:恢复各项礼制;组织编修礼书;严格礼官任职资格;规范士庶日常礼仪;革除民间陋习;表彰孝行事迹。(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积极影响:扭转世风不正局面;助力统治秩序稳固;调和社会氛围;奠定文教昌盛基石。(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2)时代背景:帝制覆灭,共和建立;民国初年政局动荡;西方思想传入;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思想束缚国民头脑;新文化运动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3)时代价值:维护社会秩序;提升道德修养;传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可知,恢复各项礼制;据材料一“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可知,组织编修礼书;据材料一“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可知,严格礼官任职资格;据材料一“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可知,规范士庶日常礼仪;据材料一“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可知,革除民间陋习;据材料一“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可知,表彰孝行事迹。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一“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结合所学宋朝的教化可知,扭转世风不正局面;助力统治秩序稳固;调和社会氛围;奠定文教昌盛基石。第(2)题时代背景,据材料二“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结合护国运动内容可知,帝制覆灭,共和建立;民国初年政局动荡;结合材料二“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可知,西方思想传入;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内容可知,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思想束缚国民头脑;新文化运动开展;结合所学民族初年经济的内容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结合所学“中日民四条约”签订内容可知,民族危机加深。第(3)题时代价值,据材料一“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可知,维护社会秩序;据材料二“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可知,提升道德修养;结合所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知,传承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18.答案:(1)特征: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采用范围广泛;逐步规范。(每点1分,共2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近代金融和企业制度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2)特点:“报效”成为清政府盘剥新式企业的形式;“报效”形式多样。(每点2分,共2分,任答1点即可)影响:制约了新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反清力量的壮大。(每点2分,答2点得3分)(3)启示: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要适度;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促进新式企业健康发展。(每点1分,共3分)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一当时的优先股“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得出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据材料一当时的优先股“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得出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据材料一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得出采用范围广泛;据材料一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得出逐步规范。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据材料一“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得出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据材料一“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得出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据材料一“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等得出近代金融和企业制度的发展。第(2)题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清政府……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出“报效”成为清政府盘剥新式企业的形式;据材料二“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得出“报效”形式多样。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比较材料二“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等得出制约了新式企业的发展;据材料二“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等得出不利于近代化进程;据材料二“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等并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得出客观上促进了反清力量的壮大。第(3)题启示,据材料一“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对比材料二“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科学合理的企业分配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据材料二“有的企业……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比较材料一“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得出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要适度;根据材料三“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华商处于不利地位得出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促进新式企业健康发展。19.答案:(1)观点:历史的演进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1分)历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大致脉络,共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段历史。(2分)论证:“历时性”是指人类社会的演进。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经历了从分散走向整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过程。“共时性”是指同一时期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域存在发展进程不平衡的情况。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在1500年前后,当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阶段,美洲的主要文明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论证亦可酌情给分)(2)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变化。(1分)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框架的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形成。20世纪60、70年代,欧共体建立、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20世纪末,世界历史出现了剧烈分化的局面,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一超多强局面逐步形成。(4分)总之,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主要是受各国的综合国力变化影响。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1分)解析:第(1)题,首先提炼观点,据材料一“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演进”“共时性强调的是在同一时间不同领域(或地域)的差异状态”可知,历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大致脉络,共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据材料一“历时性思维和共时性思维并不矛盾,它们是互补的……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可知,历史的演进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段历史;最后综合起来可知观点:历史的演进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历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大致脉络,共时性的解释揭示了这段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段历史。然后论证,据题干信息“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演进”可知,“历时性”是指人类社会的演进。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可知,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经历了从分散走向整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过程,据题干信息“共时性强调的是在同一时间不同领域(或地域)的差异状态”可知,“共时性”是指同一时期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域存在发展进程不平衡的情况,如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在1500年前后,当西欧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阶段,美洲的主要文明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第(2)题,首先解释“历时性”,据材料一“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演进”可知,历时性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然后结合材料二示意图说明世界格局发展的“历时性”,据材料二的示意图可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一超多强”局面,故可结合“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相关史实说明历史演进的历时性,如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框架的两极格局,美苏冷战形成。20世纪60、70年代,欧共体建立、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迅速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20世纪末,世界历史出现了剧烈分化的局面,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一超多强局面逐步形成。最后总结升华,强调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变化的基础上的,具有不可逆性,如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主要是受各国的综合国力变化影响。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20.答案:“热带”概念的变迁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历程。(1分)地理大发现时期,三角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热带地区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但是热带的气候和疾病也使大量白人死亡,导致热带地区呈现二元对立的面貌。(3分,从背景与表现两方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现代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热带地区也纷纷沦为殖民地,并且逐渐向内陆延伸,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热带逐渐成为一个可征服和可控制的对象。(3分,分背景与表现两方面)20世纪下半叶,亚非拉等热带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纷纷走向独立,现代化成为它们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热带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部分国家经济依赖发达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热带”成为一个亟待现代化的空间符号。(3分,分背景与意义两方面)总之,“热带”这一概念的不断变迁,折射出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2分)解析:第一,紧扣设问“谈谈你对近现代‘热带’概念变化的理解”,据材料“‘热带’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复杂的修辞含义”,纵观“地理大发现”时代到20世纪中叶以来“热带”一词含义变化,从总体上来概括得出“热带”概念的变迁体现了近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历程。第二,据材料“地理大发现”时代,“热带经历了从‘伊甸园’向‘白人的坟墓’环境术语的转变”,并结合纲要下册第三单元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地理大发现时期,三角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热带地区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表现——但是热带的气候和疾病也使大量白人死亡,导致热带地区呈现二元对立的面貌。据材料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赞美、忧虑和恐惧、控制和征服三种话语符号同时并存”并结合纲要下册第五单元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现代医疗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表现——热带地区也纷纷沦为殖民地,并且逐渐向内陆延伸,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热带逐渐成为一个可征服和可控制的对象。据材料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南部”“第三世界”“成为热带的代名词被塑造成亟待‘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空间符号”并结合纲要下册第21课所学,从背景、表现来理解该时段“热带”的含义得出背景——20世纪下半叶,亚非拉等热带地区的国家和民族纷纷走向独立。表现——现代化成为它们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热带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部分国家经济依赖发达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热带”成为一个亟待现代化的空间符号。最后,从“热带”地区与西方强国关系变化角度,简明扼要地总结升华得出总之,“热带”这一概念的不断变迁,折射出近现代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广东专版1(word版).doc 2025届高考历史考向核心卷 广东专版2 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