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2024-2025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答题前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2020—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来源:全球创新指数数据库,产权组织,2024年,有调整)材料二: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培育。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当前,全国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设备,传统产业实现了“质”感满满的转型升级。在江苏苏州的一家服饰公司,曾经,一款服装的设计要历经画稿、打版、打样等多个环节,需十几个部门分工协作。如今,有了数字化服务平台,仅需 20多分钟,一件高精度虚拟 3D 样衣便能完成,不仅产品研发周期大幅缩短,制作样衣的成本也大幅减少。“智改数转”不仅提升了产业“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也同步跃升。观光旅游“打飞的”、无人机送快递、植保无人机下田干活……今年以来,低空经济正不断开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第 1页/共 10页在北京,37个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布局怀柔科学城,让这里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国内首批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的无人巡逻车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路……从技术“上新”到产业“焕新”,如今,中国经济向“新”而行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聚链成群的效果正在显现。“围绕北斗规模应用需求,研究院诸多技术已进入小试阶段,在农业、水利等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湖南,株洲北斗时空信息研究院院长池天河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心满满。在安徽,合肥高新区的“量子大道”聚集了 20余家量子企业,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均诞生于此。科技创新,是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摘编自訾谦、鲁元珍《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向“新”势能持续汇聚》)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生产力及其发展既受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变动的影响,也受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清除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种障碍,激发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创新发展活力,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要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要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要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与此同时,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要完全摒弃掉传统产业,而是要对其进行改造提升。首先,通过新技术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次,通过教育、技术培训实现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转型升级。最后,要打通资源流动脉络,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取技术创新源及相应的资金支持。(摘编自邱海平《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第 2页/共 10页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培育,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的真抓实干。B. 落地怀柔科学城的37个重大科技项目,使这里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C.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它的提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和“质”的要求。D. 为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各地各部门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对标准和质量的要求。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如对苏州一家服饰公司的一款服装曾经和现在的设计过程进行对比论证。B. 传统产业在提升产业 “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方面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尽快摆脱。C. 低空经济正不断开辟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聚链成群的效果已经显现。D. 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发展理念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能助力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发展。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三中“新质生产力” 一项是( )A. 医疗机器人、远程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快捷和便利的医疗服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B. 某些农业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 监测和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C. 某些新兴的国际大都市,通过智慧城市项目的实施,成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D. 某非遗民俗文化馆通过展示手工艺品、剪纸、年画、刺绣等非遗类民俗物品,可以让参观者近距离地感受不同地区的民俗生活。4. 请将材料一图表中有关中国的数据信息转换成文字表述。5. 高三的小刚在和父母讨论未来专业的选择,小刚很喜欢生物科学,但父母听说“生物是天坑专业,毕业即失业”,所以反对他的选择。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说出支持小刚的理由。第 3页/共 10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黄河一掬余光中①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火红的风衣牵动了荒旷的河景。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我们去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④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昊天和河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⑤“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⑥“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⑦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了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更远处,在对岸的一线青意后面,隆起一脉山影,状如压瘪了的英文大写字母“M”,又像半浮在水面的象背。那形状我一眼就认出来了,无须向陪我的主人求证。我指给我存看。⑧“你确定是鹊山吗?”我存将信将疑。⑨“当然是的,”我笑道,“正是赵孟# # 的名画《鹊华秋色》里,左边的那座鹊山。曾繁仁校长带我们去淄博,出济南不久,高速公路右边先出现华山,尖得像一座翠绿的金字塔,接着再出现的就是鹊山。一刚一柔,无端端在平地耸起,令人难忘。从淄博回来,又出现在左边,可惜不能停下来细看。”⑩周晖走过来,证实了我的指认。 我指着远处的鹊山说:“就在鹊山的背后。”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第 4页/共 10页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洪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东大学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一声“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河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东大学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游览黄河时感到非常失望,因为黄河的水势并不如他想象中的壮观,水色也不清澈。第 5页/共 10页B. 文章提到作者与山东大学的听众一起朗诵《民歌》,体现了作者与听众对黄河的深厚情感和强烈共鸣。C. 第 段中“探身”“岌岌”“翼翼”“终于”等词写出了作者急躁的性格和触碰黄河时畏惧的心理。D. 作者最后将名片投入黄河并带回泥土珍藏,可见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之情比同行者更为浓烈。7. 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修辞,如第④段“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似乎再也钩不到边”,就是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平面的旷远。B. 第 段中画线句子描述作者首次亲手触摸黄河水时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敬仰之情,确认了他与黄河的血脉关系。C.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古代诗人的诗句,并且提到诗歌《民歌》,这些引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 第 段画线句子中“隐隐的水声”含义深刻,既是对黄河本身的怀念,也是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思念之情。8. 文章第①-④段写出了黄河河景什么样的特点?其中写到黄河的风沙,有什么作用?9. 有人认为余光中的《黄河一掬》是一篇游记散文,有人认为是一篇文化随笔。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节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材料二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第 6页/共 10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节选自《说苑·敬慎》)材料三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寝之丘:叫作寝的山地。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以求福。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三得相 A而不喜 B知其材 C自得之 D也 E三去相 F而不悔 G知非己之罪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劝,勉励。与战国时期荀子的论说文《劝学》中的“劝”意思相同。B. 闾里,乡里,古代居民组织形式。先秦时以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C. 正,整理。与苏轼《赤壁赋》中“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中的“正”意思相同。D. 吊,吊丧。与李密《陈情表》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法令和刑罚都是治理百姓的手段,如果官吏奉公尽职,按照法规办事,同样可以治理好国家,不一定要用威猛严峻的手段。B. 楚王认为楚国人坐矮车的风俗不方便驾马,孙叔敖采用加高门槛的妙招,既不用频下政令,又在短时间内使百姓自动把车子造高。C. 孙叔敖被封为令尹,大家都来祝贺他,只有一位老人穿着丧服前来,孙叔敖虽然对此不满,但在听完他一席话后,还是接受了其建议。D. 在孙叔敖死后,他的儿子拒绝了楚王封赏的肥沃土地,反而求取楚越交界之处一块贫瘠且名声不好的山地,而后长期地享有这块土地。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第 7页/共 10页14.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孙叔敖的形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①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无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②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③,勿与年少争春风。【注释】①唐庚: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苏轼同乡,曾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于返蜀道中病逝。②东君:司春之神。③丈人行:指父辈,长辈。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剑州道中桃花李花竞相绽放的春日景象,触目所见,一派春光灿烂,表现出诗人对春天桃红李白的喜爱之情。B. 颔联诗人由几枝不按时令开放的梅花产生联想,“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 颈联采用拟人手法,指出梅花向来在严冬时节绽放,与那些在春回大地时出来装点江山的桃李素不相识,绝不交往,也暗示了梅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D. 尾联卒章显志,态度鲜明。“丈人行”此处指梅花,本应在冬天开放,不愿和“年少”的桃李追名逐利,争一时之逞。16. 本诗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桃李”“梅花”两个意象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期末考试复习时,你的朋友小刚总是遇到疑惑,长期处于迷惘之中,你可以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2)杜甫在《蜀相》中开篇以“________________”直切题意,不疑而问,增强了语势;“________________”则对此做出回答,指出丞相祠堂在那松柏葱郁之处。(3)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曰“沧海”。沧海是古代诗人笔下青睐的意象,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第 8页/共 10页(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她的一生如同一首隽永的诗篇,缓缓合上了最后一页。这位生于乱世、长于忧患的才女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何为“诗心不老,文化永续”。当然,对叶嘉莹先生而言,诗词并不一定是爱好、慰藉,而是信仰、理想。所以她 A 研究古典诗词,更希望能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并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目的”。所以她坚守讲台 70 载,留下“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佳话。为什么让更多人走进诗歌是如此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栖息地,而诗歌里正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当你通过诗歌与千百年前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时,那些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审美趣味,那些涌动着的 B 的精神力量、穿越千年的诗心诗意,就能给予我们抵御琐碎庸常的美好和希望,就能让我们在人生风雨袭来时获取勇气和力量。当我们看到挥汗如雨的劳动者“劳者歌其事”,写下动人的诗篇;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农民大姐以诗词为精神良药,走过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时,我们就更能体味叶先生“用诗词感发人心”的苦心,也更能明白诗词之于人生的意义。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是以防御为主的天然的局部反应,一般而论, ①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就无法控制,损伤永远也不能愈合,对机体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作为机体面对损伤、感染或外界刺激时所启动的一种精妙而复杂的防御机制,炎症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免疫“交响乐”,在维护健康与修复受损组织之间奏响和谐的旋律。② :急性炎症通常是快速发生的短期反应,特征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而慢性炎症则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组织破坏和器官功能丧失。炎症可以是由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因此, ③ ,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炎药物、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手段来控制其影响。总之,炎症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在维护健康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潜在的危害。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第 9页/共 10页字。22.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交响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毛主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B.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C.“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D. 他真是个“聪明”的人,总是把事情搞砸。四、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 I 中提到,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在 21世纪的浩瀚星空中,科技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而人文,则是那温暖的月光,温柔地引领着我们的心灵归途。科技推动人文进步,人文引导科技发展,需寻找平衡,实现和谐共生。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第 10页/共 10页1. B2. A3. D4. 2020 到 2024 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作为前 30 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分别为 14 名、12 名、11 名、12 名、11 名,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2022 年和 2024 年排名最靠前,接近 10强。5.①国家政策支持,专业发展前景好。国家对新工科类专业的重视和支持,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红利。②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将加大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将开辟生命科学新赛道,积极打造生物制造新增长引擎,届时,生物科学领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将增大。③生物科学涵盖面广,好就业,薪资高。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更显珍贵,也更容易获得好的薪资待遇。6. B7. A8. (1)河景的特点:空廓、寂寥、萧索、色彩暗淡。(2)作用:①借风沙写初到黄河 真实感受,与后文作者对黄河的亲近、敬拜形成对比。②与后面诗文里的风沙相照应,更好地表达对黄河的挚爱。9.游记散文。①文章以黄河游踪为线索展开行文,记录了探访黄河的过程。②文章内容主要写游览黄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③游览黄河的经历成为作者珍贵的记忆,“黄河水”滋养爱国游子的心灵。10. BEG11. D12. C13. (1)在文法与刑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善良的百姓能够心存戒惧而自我约束,官吏没有胡作非为。(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14.①才能突出,富有策略;②虚怀若谷,虚心纳言;③清廉智慧,富有远见。15. A16.①桃李象征世俗庸人、小人和权贵们趋炎附势、争名逐利的丑态。用“无处”暗指桃李的平庸;“交游”暗示小人趋炎附势;“争春风”表面上是说“像桃李一样在春风中争奇斗艳”,实则暗指这些小人趋炎附势、争名逐利。②梅花象征了高洁、坚韧和淡泊名利的精神。颔联中诗人惊讶于梅花没有凌寒开放,象征诗人不合于俗的高洁;“当严冬”充分表现出梅花迎霜斗雪的坚韧;“勿与年少争春风”表明诗人淡于仕途功名,不屑与小人争名夺利的志向。③诗人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借桃李和梅花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不向权贵低眉折腰的高洁情操,暗示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坚守。17. ①.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 孰能无惑 ③. 丞相祠堂何处寻 ④. 锦官城外柏森森⑤.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 蓝田日暖玉生烟18. A.倾尽一生/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竭尽全力B.生生不已/生生不息/绵延不息19. 诗词并不仅是爱好、慰藉,更是理想、信仰。20.①由“看到”所引领的三个句子串联起来,形成排比结构,内容丰富,且富有节奏感。②三个分句分别写出了诗歌给挥汗如雨的劳动者,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与病魔抗争的农民大姐带来的美好和希望,勇气和力量,突出诗歌是精神的栖息地,有慰藉人生的精神养分,体现了诗歌对人生的意义。21.①炎症对机体是有利的;②它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③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症。22. B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