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同学们,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古老的亭子上,眼前是滚滚长江,远处是曾经的金戈铁马。你会想到什么?辛弃疾在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感受他的情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目录壹貳叁肆知人论世吟咏词韵文本解读合作探究第一讲第一讲-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词风多样,以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为主;也不乏妩媚清丽之作;笔法气势雄健、慷慨苍凉,意境深沉;长于用典。其词题材广阔,主要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河山、描绘农家生活及抒情小词。能文能武的“词中之龙”,却是个“职场失意人”第一讲-作者介绍他,是金戈铁马的将军:爱喝酒,还专门写了首词《西江月·遣兴》吐槽自己喝醉了连松树都想扶。喜欢交朋友,和朱熹、陆游等文人都是好朋友。21岁就敢带着50人冲进5万人的敌营,活捉叛徒,简直比武侠小说还热血!梦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惜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他,是才华横溢的词人:写起词来豪放不羁,被称为“词中之龙”,和苏东坡并称“苏辛”。“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字里行间都是英雄气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能写出如此柔情。他,也是“职场失意人”:一心想收复失地,却总是被排挤,42岁就早早退休,回乡下种地去了。在乡下盖了个“稼轩”,自号“稼轩居士”,过起了田园生活,但心里还是放不下国家大事。他,更是个有趣的灵魂:第一讲:作者介绍第一讲: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辛弃疾已经66岁高龄,担任镇江知府。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金国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辛弃疾等主战派人士备受排挤。开禧元年,宰相韩侂胄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准备北伐金国。辛弃疾被重新起用,担任镇江知府,负责京口一带的防务。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年轻时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辛弃疾的北伐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本人也屡遭排挤,壮志难酬。晚年被重新起用,但已年迈体衰,对北伐前景充满忧虑,内心悲愤交加。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面对滚滚长江,遥望中原故土,不禁感慨万千。他追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孙权、刘裕等,感叹他们当年叱咤风云的英姿。他联想到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境遇,内心充满悲愤和忧虑。第一讲:解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原是用于祝寿宴会等的宫廷乐。北宋柳永创调;苏轼词为此调通行之正体。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第一讲:文体知识晴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怀古诗常用对比、衬托、用典等手法,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起源: 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就带有怀古的意味。发展: 汉代以后,怀古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怀古诗人和作品。繁荣: 唐代是怀古诗的繁荣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人都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怀古诗。延续: 宋元明清时期,怀古诗继续发展,出现了苏轼、辛弃疾、陆游等著名的怀古诗人。第一讲:文体知识晴代表作品:唐代: 李白《越中览古》、杜甫《蜀相》、刘禹锡《乌衣巷》宋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陆游《书愤》元代: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明代: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清代: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题材、丰富的情感、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第二讲第二讲:吟咏词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xiànɡ)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ɡē)/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fǒu)?第二讲:吟咏诗韵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刘裕曾经居住。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刘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第二讲:整体感知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用典: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老当益壮、还希望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用典的作用:丰富内容、精炼语言,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讲:整体感知晴辛词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词用了哪些典故?并找出每个典故对应的诗句。孙权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拓跋焘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廉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第三讲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上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物孙权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数次打败曹操,保卫了家园。继承父兄遗业,27岁赤壁鏖兵,抗衡曹刘,三分天下。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风流”在词中具体指什么?——英俊有才华,这里指英雄业绩。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上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词人引此历史典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态度?词人借此典故,慨叹萧飒、凄凉之景象,表达了对孙权的仰慕以及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昏庸无能;无人可御外侮,隐含对当前时局的担忧。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上片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人物刘裕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名寄奴。刘裕出身寒微,却以京口为基地建立了赫赫功业,曾两度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故土。“金戈铁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以精良的军事装备代指精锐的部队。表建功立业雄心。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上片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以“寄奴”称呼刘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态度?以“寄奴”称呼刘裕,强调蓬门陋巷、出身低微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词人既追慕刘裕驰骋疆场的凛凛威风,又表达收复中原的坚定抱负。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共同点表达了词人力主抗金和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以及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不满和讽刺。第三讲:文本解读总结上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思考,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人物刘义隆刘义隆曾三次北伐,均未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草率出师伐北魏,想要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仓皇败逃,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吓得刘义隆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下片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物拓跋焘拓跋焘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烽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以烽火代指战争。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下片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构成了什么关系?古今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如今已经安于异族统治,忘却自己宋室臣民的身份。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暗含了词人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收复失土,刻不容缓。谏为国者勿忘耻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下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物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却不得,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壮心不已的志向。第三讲:文本解读赏析下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是壮志豪情还是悲情愤慨?强调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然老当益壮、雄心犹在、壮志未减的豪迈气概。词人虽有报效之心,但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悲愤。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第四讲第四讲:合作探究上片下片大好河山历史人物英雄无觅孙权刘裕气吞万里如虎感叹时无英雄政府无能物是人非临古地怀古事抒今情三个典故刘义隆惨败拓跋焘筑行宫廉颇不被重用抒发正确抗金救国不满朝廷壮心不已壮志难酬第四讲:合作探究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反对苟且偷生主张抗金内心充满愤懑悲情英雄:年事已高,关心国事,知其难为犹奋力为之的英雄词人。第四讲:合作探究结合全诗来看,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这样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使诗文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第四讲:合作探究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用典的作用:课堂总结上片主要写作者登临北固亭,怀古思今。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点明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英雄,象征着抗敌御侮的精神。接着提到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他曾在此地起兵北伐,收复失地,作者借此表达对英雄时代的向往。下片转入对现实的感慨。作者提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结果惨败,暗指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接着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回忆自己年轻时抗金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以廉颇自喻,感叹自己年老力衰,但仍怀报国之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辛弃疾的这首经典词作,更应学习南宋时期文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值得深思其中。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