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21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明朝政治上的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统治者仍旧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减少。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
〖内容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2.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3.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雅克萨战争等史事,认识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培养家国情怀。
4.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清朝在台湾的建制、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中央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各种举措,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5.知道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增强文化认同。
6.了解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期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世界形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2.2022年课标解读
内容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繁荣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思想上传统儒家思想僵化与进步思潮并存;对外交往上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科技文化上传统科技总结与文学艺术繁荣,但近代科技滞后。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明朝废丞相、设三司和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密折奏事,皇权达顶峰。
(2)经济:农产品商品化,高产作物引进。手工业民营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业繁荣,白银成主币,商帮兴起。
(3)思想:官方推崇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兴起,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批判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4)对外交往: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友好交流,到后期海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逐渐落后于世界。
(5)科技与文化:传统科技有《本草纲目》等总结性巨著,但发展趋缓。小说繁荣,诞生四大名著;书画艺术流派多样,京剧形成发展。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单元主题: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设计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衔接的部分,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一方面,明清时期在巩固政权、边疆地区管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另一方面,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清中叶以来出现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与政治危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明初统治者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的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主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2、单元大概念架构
单元结构说明本单元共7课,其中第15课《明朝的统治》,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从明朝政治统治、对外关系、明清鼎革三个方面展现了明朝的兴衰与清朝的兴起。第18课《清朝的边疆治理》、第19课《清朝君主专制强化》,展现了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君主专制强化下潜藏的危机。第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介绍了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单元标题与引言
单元标题:明确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简洁地概括了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单元引言:以生动的文字描述引入单元内容,介绍辽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调。
(2)课文正文
子目结构:每个课都包含多个子目,如“明朝的统治”一课有“明朝的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民族关系”等子目,使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呈现:以时间为线索,采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除文字叙述外,还配有大量的历史图片、图表等,如明太祖人物像、《文渊阁》图片、《锦衣卫木印》图片等,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和可读性。
(3)史料与史论
史料运用:穿插了丰富的史料,如文献记载、古人诗词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原始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论结合: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适时给出一些史论观点,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对明朝强化皇权的评价和分析。
(4)辅助栏目
栏目1、想一想: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如第15课中想一想:明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职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的分散与制衡,加强皇权)
栏目2、相关史事:补充与正文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如第15课中相关史实配合第二段正文介绍丞相制度废除后,明朝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伴随着皇权加强,出现了深远的制度变化。
栏目3、材料研读:借原始史料,如文献、书信等,让学生明白史料是认知历史的关键,学会从史料提取信息,基于可靠史料下结论。引导剖析材料,挖掘史料背景、内容及背后的历史。
如第15课中材料研读: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首章》
借这段史料,助学生理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确保皇权巩固与政权稳定。
栏目4、学史崇德:
1.厚植家国情怀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取得大捷,基本解除了倭患,保卫了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国家的海防安全。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康熙帝:清朝皇帝,平定三藩之乱,稳定了国内局势;抗击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之战,捍卫了东北边疆;收复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传承传统美德(拓展)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一生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致力于打击贪污腐败,推行清丈、平赋税等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体现了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传统美德。
于成龙:清朝官员,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在各地任职期间,关心百姓疾苦,严惩恶霸,兴利除弊,展现了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美德。
3.汲取精神力量
王阳明:明朝思想家、军事家,创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其思想影响深远,激励人们追求内心的道德良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后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倡导经世致用,强调知识分子应关注社会现实,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担当精神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张居正:考成治吏:推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与期限,考核官员,提升行政效率。固边强军:重用戚继光等将领,加固长城,操练兵马,强化边防。经济革新:实施一条鞭法,合并赋役杂征,折银征收,推动经济发展,充实国库 。
李自成:起义抗明:崇祯年间起义,高迎祥牺牲后称闯王,率起义军与明军长期作战。
建立大顺:1644年在西安建大顺政权,完善军政体系。推翻明朝:同年攻破北京,明朝覆灭,后山海关战败,退出北京。
(5)课后活动与知识拓展
①课后活动:
巩固知识:借填空、选择等基础题目,帮学生回顾、强化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锻炼综合能力:通过论文撰写、短剧表演、手抄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团队协作、信息整合等能力。如“明清文化展览”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培养历史思维:讨论、探究类活动,如探讨明朝兴衰原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使其客观、全面看待历史。
②知识拓展:对一些历史概念、事件等进行更深入的介绍,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空间。如张居正改革为什么会失败的拓展,让学生明确改革之艰辛,必须顺应时代,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
(6)单元小结
知识梳理:以简洁的文字和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本单元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的历史认知。
学习方法指导: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和指导,如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等,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如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变动、思想文化的影响。
时空观念:明确明清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位置,掌握明清疆域变化、重大事件发生地点,如明朝迁都北京、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范围的变迁,构建清晰时空框架。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文献、图片、实物等史料,如《明实录》《清圣祖实录》、明朝科举试卷、清朝疆域图等,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表现。
历史解释:基于史料对明清历史现象作出合理阐释,如解释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明清时期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成就,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如明朝废除丞相、设立三司和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像对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的管辖;明清时期经济、文化成就,如商品经济发展、小说繁荣。
难点: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方面;认识明清时期在世界形势变化下逐渐落后的原因及影响,如与西方近代化进程对比。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
讲授法与史料分析法结合:讲解重点知识时,展示丰富史料,如讲军机处设立,呈现雍正帝相关谕旨,分析其职责、权力来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君主专制强化程度。
小组讨论法: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探讨明清落后于世界原因,各小组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分析,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加深理解。
对比分析法:将明清与唐宋对比,凸显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特点;将明清与同时期西方对比,如西方工业革命与明清手工业发展对比,清晰呈现中国落后原因。
(第1课时)《第15课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本课课标 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
本课定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本课作为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帮助学生认识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及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影响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明朝强化皇权的利弊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素养目标 (1)通过识读《明朝形势图(1433年)》,联系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获取明朝的疆域范围等有效历史信息。(时空观念)(2)运用锦衣卫印和江南贡院等史料,说明明朝皇权强化和科举考试变化等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运用辩证思维,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八股取士及明朝皇权强化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包括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建立厂卫制度等,这些措施是理解明朝政治特征的关键。八股取士的内容和影响,其对明朝的教育、思想及人才选拔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认识明朝的社会繁荣及经济基础。教学难点:理解明朝强化皇权的利弊,这一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八股取士对思想文化的束缚,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其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阻碍。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开篇课,上承隋唐宋元的历史发展,下启明清时期的进一步演变。教材从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的变革、科举制度的变化以及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明朝的统治概况。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史实的叙述与分析,为学生构建了清晰的历史框架。但教材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如皇权强化的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活动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 本课关键词:明太祖、1368年、废除丞相、三司、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六部、隆庆和议学习目标一、明朝建立——“洪武开国:新纪元的开启”学习目标二、强化皇权——“集权变革:皇权的高度强化”学习目标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思想的禁锢牢笼”学习目标四、民族关系——“羁縻互市:民族的交流融合”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故事充满兴趣,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初步的历史知识基础。然而,对于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对基础知识进行简要讲解。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3.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4. 史料分析法:提供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1. 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图片、图表等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把握重点知识。2. 多媒体资料:使用历史纪录片片段,如关于明朝建立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展示 PPT 课件,呈现明朝疆域图、科举流程示意图等,辅助教学。3. 历史文物资料:展示明朝的实物图片,如明朝官服、印章等,让学生了解明朝的政治文化特色;引用明朝的文献资料,如《大明律》条文,加深学生对明朝法制与政治统治的认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安徽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的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他就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武定祸乱,文致太平”,肯定了朱元璋的文治武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了哪些强化皇权的措施?《明史》书影提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明朝的统治。”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观看图文,思考问题。 通过图文,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一) 整体感知:结合本课子目录思考,明朝是如何巩固统治的?提示:学习目标一:明朝建立——“洪武开国:新纪元的开启”上联:濠州奋起,推翻暴元开新统下联:应天定鼎,洪武伟业启大明横批:明祖肇基1.展示材料: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图片展示:元朝四等人制。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元朝灭亡的原因。学生: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 **活动**:学生绘制“元末农民起义→明朝建立”时间轴,标注1368年(建都应天府)。 **史料补充**:展示《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对元朝腐败的批判,分析起义原因。2.教师:概括明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建立者、都城。明太祖( 1328—1398 )学生: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应天府(今南京)。师生互动:提问学生对朱元璋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出身与明朝统治特点之间的联系。3.教师:明朝刚刚建立,人心不稳,外患严重,加之功臣地位显赫,朱元璋认为将自己的儿子分封成藩王,可以达到立藩王保江山的效果。朱元璋共有二十四个儿子被封为亲王,一个从孙被封为郡王。在中国历史上,藩王作乱的事情屡屡发生,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朝节度使等。明太祖去世后,继位者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实施“削藩”政策。提问:削藩会很简单吗?学生:建文帝与诸王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明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他就是明成祖。1421年,明成祖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迁都北京。教师(过渡):明朝初建,战火摧残的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农民起义和斗争仍在继续,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待缓和,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面对诸多问题,朱元璋该如何管理国家呢? 学生活动:开展“历史播报”活动,让学生提前收集朱元璋出身、元末农民起义等资料,课堂上以新闻播报员的身份,讲述明朝建立的背景与过程。 锻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明朝建立的复杂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二) 学习目标二、强化皇权——“集权变革:皇权的高度强化”上联:废相权,权归六部,君威至上下联:设厂卫,监察百官,帝业恒昌横批:皇权独尊1.展示材料: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合作探究:结合课本,材料中的话可能是谁说的?他想干什么?提示: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2.展示材料:下面表格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情境一“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與为下;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自问疾”坐而论道,“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情境二“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侍立,无须跪拜(除大朝会外),站立拱手行礼便可情境三“谓本朝不设宰相,然今之辅臣(内阁)……无所不统……云此官无相名,实有相职”跪地磕头思考:宰相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限制越来越大,地位逐渐降低。对应的皇权逐渐加强。3.教师:存在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度,朱元璋又是怎样做到说废就废了?材料: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直接执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摘编自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教师:胡惟庸案又称胡党之狱,简称胡狱,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名至实归的丞相。此后,中国封建王朝的“丞相”职位彻底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他是奸是忠,他是最后一个敢挑战皇帝权威的丞相,胡惟庸被动地改变了中国历史。明太祖在江宁建文渊阁,以为藏书之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亦仿建文渊阁。后来,两处建筑因火灾和战争被毁坏。清乾隆年间,在故宫文华殿后建藏书楼,仍命名文渊阁,存放《四库全书》。4.教师:废丞相后,原本丞相的权力又分给谁了呢?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职官志》提示:权分六部,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 **小组探究**: 政治:对比“行省制”与“三司分立”,绘制权力结构图,理解分权制衡。 军事:分析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讨论“军权归皇”的影响。 5.图文展示:   元朝中枢机构 明朝中枢机构材料:据洪武十七年九月间的统计,从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件,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平均每天要看或听两百多件报告,要处理四百多件事。——吴晗《朱元璋传》合作探究(1):观察以上两幅图片,思考明朝中枢机构与元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宰相被废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合作探究(2):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与上图有何关系?提示:现象:皇帝处理政务繁忙。关系: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教师过渡:政务繁忙,但精力有限,作为皇帝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6.展示材料: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合作探究:“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不得相关白”反映了怎样的信息?提示: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教师:改革官制之后,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但朱元璋还不放心,为了更好地监察百姓、监视文武百官,明朝独辟蹊径地设置了厂卫特务机构。7.趣味历史:明朝为官者的鬼故事。故事1: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故事2:有一个叫钱宰的官员,下朝回到家里,随口吟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对他说:“昨天你作了一首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把‘嫌’字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当场吓得直冒冷汗,赶紧磕头谢罪。锦衣卫印教师:明太祖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提示:设立锦衣卫。教师: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侦察、缉捕、刑狱诸事。补充:后来,明成祖即位后,又设立同类机构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小组探究**: 司法:通过“宋濂请客”故事,探讨锦衣卫的职能及对法治的破坏。 8.展示材料:材料一:行中书省位重权大,容易形成枝强干弱、地方专横跋扈的局面。朱元璋把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他们互不统辖,都直接听命于朝廷的意旨。材料二: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久长治之计。——《明太祖宝训》材料三:教师: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小组探究**: 政治:对比“行省制”与“三司分立”,绘制权力结构图,理解分权制衡。 学生活动: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朱元璋、大臣、锦衣卫等角色,模拟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等场景,演绎明朝皇权强化的关键举措。 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深入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皇权强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深远影响,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力。
讲授新课(三) 学习目标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思想的禁锢牢笼” 上联:八股行文,限定格式困学子下联:四书命题,束缚思想碍创新横批:科举异变1.展示图片:举子看榜图 江南贡院【相关史事】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通过者分别获得举人、贡士、进士身份。乡试的竞争最为激烈,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在秋季八月。乡试考试的考场称为贡院。位于江宁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有供考生考试的号舍二万多间。教师:八股文是明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小组合作,完成下表。考试范围限于“四书”“五经”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文章格式八股文教师: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2.展示材料:材料一: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二:自明朝以来,采用的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发表个人见解。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将少壮心力都用于死记硬背八股文,虚耗精神。八股取士导致人们对科学测算一无所知。教师:根据以上材料,评价八股取士。提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流弊日益严重。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科举制的演变。展示示意图:**材料分析**:对比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与鲁迅“愚笨的产物”,总结科举僵化的表现。 **辩论活动**:正方“八股文选拔人才更公平” vs 反方“八股禁锢思想”。 学生 活动:举办“古代科举与现代教育”辩论赛,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支持八股取士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反方则阐述其对人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碍。 引导学生对八股取士进行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同时提升团队协作和辩论能力,深化对古代科举制度演变的认识。
讲授新课(四) 学习目标四、民族关系——“羁縻互市:民族的交流融合”上联:设机构,直接管理女真部下联:开互市,促进交流共繁荣横批:和战兼施展示图片:“明朝形势图(1433年)”。合作探究:(1)根据教材地图指出明朝都城、疆域四至。提示:明朝有两个都城,分别是北都北京和南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初期建都应天府,明成祖时迁都北京。疆域: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南至南海的南沙群岛。(2)根据地图找出少数民族部落,并介绍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教师:明朝建立以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到蒙古草原,分裂成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但双方冲突仍不断发生,明成祖曾五次亲征,双方损失都很大。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瓦剌甚至在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为了防御蒙古部落南扰,明代加强了防御,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的明长城。明中期以后,双方关系走向缓和。1571年,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此后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互市,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学生:设置管理机构——奴儿干都司。册封、达成协议——“隆庆和议”。 学生活动:制作“明朝民族关系”手抄报,要求学生梳理明朝与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交往的史实,分析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并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与美术创作能力,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明朝民族关系的全貌,理解民族交流与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课堂小结 1. 知识总结:回顾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与过程,重点梳理明朝强化皇权在政治机构设置(废除丞相、设立三司等)、军事制度(五军都督府)等方面的措施;阐述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考试内容、文体要求等)及影响;总结明朝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政策与活动。2. 方法总结:总结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强调史论结合的重要性;回顾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在本节课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继续运用。
课堂延伸 1. 课后探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探究明朝强化皇权措施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撰写小论文,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加深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独特性的理解。2. 历史剧表演:鼓励学生以明朝科举考试场景或朝堂议事为主题,编写并表演历史短剧,在实践中深化对明朝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练习 1.《明太祖实录》载:“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由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B.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检察C.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D.实行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答案】C2.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和“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有自己的言论,不得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A.开创科举制度B.推行重文轻武C.实行八股取士D.大兴文字狱【答案】C3.明朝建立后,对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下图反映出明朝统治的特点是( )A.皇权高度集中 B.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C.加强地方权力 D.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答案】A 学生小组内互评答案,教师巡视并解答疑问。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后反思 1. 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史料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活动的设计,如“模拟明朝朝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 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环节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总结发言有些仓促。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时,如皇权强化的利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知识。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融合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在历史脉络中理解现实。
附1: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统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