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面图1和图2分别为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内苏皖各市城镇化和粮食生产指数空间分布图,指数越高表示水平越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1中城镇化指数的分布( )
A.西部高于东部 B.南部高于北部
C.江苏高于安徽 D.淮河以南高于淮河以北
2.图2中江苏扬州、泰州市粮食生产指数低的原因可能是( )
A.耕地面积较少 B.洪涝灾害频发 C.农业人口不足 D.农业技术水平低
3.协调淮河生态经济带粮食生产和城镇化发展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减少城镇用地规模 B.大力开垦荒地
C.推广大棚种植粮食 D.吸引人口回流
红树林喜热耐盐,生长于潮间带。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之间的海岸。下图为“台湾海峡附近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范围中,最适宜红树林生长的区域可能是( )
A.福建沿海 B.台湾东岸 C.台湾西北 D.台湾西南
5.台湾海峡两岸红树林分布差异较大,影响因素有( )
①海岸类型②海陆位置③洋流性质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该区域红树林的主要服务功能是( )
A.涵养水源 B.提供木材 C.调节径流 D.保护生物多样性
耕地经济价值由耕地上粮食作物总产值与经济作物总产值构成,将粮食作物产值与耕地经济价值的比例定义为粮耕价值比。下图为“2004-2020年中国粮耕价值比及耕地经济价值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四条曲线分别对应( )
A.粮耕价值比 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B.粮食作物价值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
C.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粮食作物价值
D.粮食作物价值 粮耕价值比 耕地经济价值 经济作物价值
8.导致粮耕价值比变化的因素是( )
A.比较收益 B.气候变化 C.国家政策 D.科学技术
9.下列地区中粮耕价值比最高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咸海是中亚地区的咸水湖。1960年以来,咸海湖泊面积急剧萎缩、水位持续降低。1987年咸海分裂为南咸海和北咸海。为了拯救咸海,哈萨克斯坦修建了科卡拉尔大坝。下图为1984~2010咸海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导致咸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积 B.风沙危害导致湖泊退缩
C.过度用水导致水位下降 D.地壳运动导致湖床下沉
11.科卡拉尔坝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洪 B.发电 C.阻流 D.灌溉
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完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表为“2000—2017年中国区域碳排放总量占比变化趋势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00年 2003年 2006年 2009年 2012年 2015年 2017年
a 14% 43% 44% 43% 41% 40% 40%
b 21% 19% 18% 18% 18% 18% 18%
c 26% 26% 28% 29% 32% 33% 34%
d 12% 11% 10% 10% 9% 9% 8%
12.表中a、b、c、d对应区域正确的是( )
A.a-东北地区 B.b-东部地区 C.c-西部地区 D.d-中部地区
13.d区域碳排放总量占比下降的原因有( )
①重工业的衰退②生态环境修复③天然气占比最高④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结合区域发展特征,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①a发展低碳产业,减少碳排放量②b将重工业转出,降低对能源依赖
③c发挥能源优势,承接高耗能工业④d优先开发水能,优化能源结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昭化古城三面临水,四面环山,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下图为昭化古城位置及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昭化古城位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6.M处地名最可能是( )
A.笔架山 B.龙王沟 C.茅河坝 D.黄家坡
17.昭化古城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主要原因是( )
A.蜀地咽喉,位置要冲 B.三水相逢,护城河多
C.群峰相拥,隐蔽性佳 D.水陆两便,集市繁华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地区( )
A.平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B.河流先向东流再流向东南
C.最高处为山峰所在地 D.甲乙两村的高差约为280米
19.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 )
A.①地发生山洪的几率最大 B.②地可以看到山峰和乙村
C.③地能欣赏到壮观的瀑布 D.④地最适合夏季夜晚露营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20.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1.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3.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
A.暗河交错,别有洞天 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
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 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二、综合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年碳排放约100亿吨,其中电力行业产生的碳排放超过总排放量的40%,是碳排放的第一大户,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
材料二 2021年中国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结构图。
材料三 下表为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电力消费结构(%)及人均居民电力消费(千瓦时)统计表。
国家(地区) 工业 运输业 农业 居民及商业 人均居民电力消费
中国 67.7 2.3 1.8 28.2 756
美国 19.6 0.4 2.0 78.0 4364
欧盟 36.9 2.3 2.0 58.8 1810
日本 36.9 1.9 0.3 60.9 1983
印度 41.7 1.5 17.4 39.4 240
(1)从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角度,分析我国电力工业结构的不足。
(2)针对我国电力消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从电力工业的角度,简述我国减少碳排放的措施。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湖区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湖水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2012年7月30日,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面积持续8年增大。
材料二 图1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及其水系特征。
材料三 图2示意青海湖水量年际变化及2001—2016年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情况。
(1)简述青海湖流域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2)说明2001年以来青海湖水量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评价青海湖水量及面积变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对青海湖流域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地区蕴藏着大量的能矿资源,被称为“人类最后的能源基地”,全球变暖和技术提升为冰冻地带的资源开采提供了条件。俄罗斯作为北极资源大国,拥有58%的北极油气资源,仅西伯利亚西部大陆架即有32%的北极油气资源。然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较小。
材料二 下图示意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按产量等级分布情况。
材料三 世界能源发展呈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等趋势。图2示意2005—2050年中国能源结构变化。
(1)指出俄罗斯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说明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力度较小的原因。
(3)预测在世界能源发展大背景下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4)简述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主要措施。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D B D A A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D A A A B D
题号 21 22 23
答案 A D D
24.(1)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比重偏高(较高);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比重偏低(较低);风光电的发电效率较低。
(2)高耗能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工业结构(或者压缩高能耗产业或者转移高能耗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或者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加强清洁能源电力工业发展;提高传统电力工业发电效率;加大新能源电力储能站建设;加强中西部电力输送建设(或西电东送)。
25.(1)地势总体上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入湖河流多,且西部、北部多,水量较大;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西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干寒、少雨、多风,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属于典型高寒气候。(从地形、水文、气候角度回答)
(2)2001-2016年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2001-2004年水量呈缓慢减少趋势;2004年以后水量迅速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加,降水补给增多;平均气温升高,冰雪融水补给增加;退耕还林、还草,科学放牧等,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湖泊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提高周边植被覆盖率;减缓沙漠面积扩大,利于恢复生态环境;可能会淹没农田和动物栖息地。建议:人类活动尽量减少对原生环境的干扰;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
26.(1)总体分布不均,具有集聚性特征;西西伯利亚平原最为密集;中、东部地区资源较少。
(2)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口少,劳动力短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寒冷,开采难度大;港口封冻期长。
(3)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降低;煤炭仍是主要能源,但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下降;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油气消费量增长,对外依存度较大。
(4)挖掘常规能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等,提高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开辟多元、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加强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