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2课 林泉之心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美版(2024) 初中美术 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2课 林泉之心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美版(2024) 初中美术 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美术人美版(2024)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 课程设计
课题 林泉之心 《林泉之心——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与情感表达》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林泉之心”为主题,围绕传统山水画的布局章法、笔墨技法(如斧劈皴、米点皴等)及画家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展开。教材中马远《踏歌图》、石涛《云山图》等经典作品,展现了山水画“师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艺术特点。学生将通过观察、实践与创作,理解山水画中“石分三面” “虚实相生”等核心概念,并尝试用毛笔、宣纸等工具表现家乡山水。
2.学习者分析 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绘画基础,但对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文化内涵理解较浅。 兴趣点:对自然风景有直观感受,但缺乏将情感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技巧。 难点:对皴法的运笔技巧和画面布局的虚实处理可能存在畏难情绪。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目标确定的依据: 审美感知:赏析山水画中笔墨技法与自然景物的关联,感受“斧劈皴”的刚劲与“米点皴”的朦胧。 艺术表现:运用中锋、侧锋等笔法完成山石小品,表现“石分三面”的立体感。 文化理解:理解山水画“寄情于景”的传统,体会画家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教学重点:掌握斧劈皴、米点皴的技法特点。 教学难点:将皴法与画面布局结合,表达空间层次。
4.教学评价 目标条款评价任务审美感知能准确分辨《踏歌图》中斧劈皴的运用,并描述其质感表现。艺术表现完成一幅山石组合练习,体现至少两种皴法及疏密变化。文化理解在作业题诗中融入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如“溪水绕青山”等诗句。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画中寻踪——发现山水画的布局密码
展示《踏歌图》与黄山实景图,提问:“画家为何将远山画得比近景更高?云雾留白有何作用?” 分组对比三幅黄山题材画作(石涛、黄宾虹、张大千),讨论“高远” “深远” “平远”的差异。 通过视觉对比理解“自由布局”的艺术性,评价学生能否用“虚实” “疏密”等术语分析画面。
任务二:笔墨实验室——皴法的质感魔法
示范斧劈皴(侧锋横扫)、米点皴(饱墨点染),用纸巾蘸墨模拟山石肌理 在宣纸废稿上尝试不同皴法,触摸砂纸、树皮等实物联想笔触。 触觉与视觉结合强化记忆,评价线条是否体现“粗砺”或“朦胧”的质感。
任务三:石头变形记——从三面到立体
播放短视频《一块石头的诞生》,展示勾、皴、染、点的步骤。 临摹教材P4山石绘制步骤,用“中锋勾轮廓+侧锋加皴”完成一组石头。 解决“石分三面”的立体表现问题,评价轮廓线与皴法的衔接是否自然。
任务四:山水小剧场——我的家乡在画中
分享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本地风光,示范如何将实景简化为山水画构图。 用铅笔设计草图,选择皴法表现家乡地貌(如南方丘陵用披麻皴)。 关联生活经验,评价能否将自然特征转化为笔墨语言。
任务四:题诗钤印——画龙点睛
介绍题款与钤印的传统文化,提供“青山不语风传意”等参考诗句。 为作品题写一句诗,用橡皮刻简易印章(刻反字,印泥按压)。 升华情感表达,评价诗句与画面的意境契合度。
6.板书设计 林泉之心
一、布局三法:高远·深远·平远
二、皴法口诀:
斧劈如刀砍,米点雨朦胧
三、石分三面:勾→皴→染→点
四、题诗钤印:诗书画印一体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资源:故宫博物院官网高清山水画VR展厅(课内片段赏析)。 技术:用投影仪放大局部笔触,学生用毛笔蘸清水在毛边纸上练习,节约材料。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点:实物触摸与短视频激活了课堂,学生题诗涌现“梯田如琴弦”等佳句。 改进点:部分学生侧锋力度不足,下次可增加“握笔姿势儿歌”强化记忆。
附作业设计和评价标准
基础作业:完成一幅A4大小山水小品,包含山石、树木、留白云雾。
拓展作业:拍摄家乡风景,用拼贴+水墨线条创作“数字山水”(手机APP涂鸦)。
评价标准:
技法:皴法运用准确(40%)
布局:虚实有层次(30%)
创意:题诗有个性(3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