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 汉字探源(2分)观察下图甲骨文,字形模拟了 ,推测其代表的现代汉字含义表示洗手、洗脸的动作。2. 词语对应(2分)与上述甲骨文相关的现代成语是( )A. 滴水穿石 B. 洗心革面 C. 杯水车薪 D. 水到渠成3. 对联匹配(2分)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请选择恰当的下联( )A. 学海无涯苦作舟 B. 花香满院蝶自来 C. 明月松间照清泉4. 古诗文默写(8分)(1)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2)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4)陶渊明《饮酒》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5. 语言运用(3分)班级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活动,请设计一条宣传标语,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修辞。示例:珍爱生命之源,共筑碧水蓝天。6. 病句修改(3分)(1)通过观看纪录片《航拍中国》,使同学们领略了祖国的壮美山河。(2)能否坚持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二、阅读与鉴赏(45分)(一)课外古诗阅读(4分)【原文】《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7. 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8. 结合诗句,分析“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2分)(二)文言文阅读(14分)【原文】《猫说》(课外选段)有鼠啮箱,主怒,蓄猫捕之。猫终日酣睡,鼠益猖獗。主责猫曰:“尔职在捕鼠,今反纵之,何也?”猫对曰:“吾非不捕,待其肥耳。”主嗤其言。未几,猫果擒巨鼠,主乃叹服。9. 解释加点词(3分):(1)蓄猫捕之:______(2)鼠益猖獗:______(3)主嗤其言:______10. 翻译句子:吾非不捕,待其肥耳。(3分)11. 猫的行为看似懈怠,实则暗含智慧,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12. 这则寓言讽刺了现实中的哪种现象?(4分)(三)课外阅读1·说明文(7分)【原文】《萤火虫的发光奥秘》(800字节选)萤火虫的发光现象是自然界中最奇妙的生物光源之一。它们的发光器位于腹部末端,由数千个发光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内含有两种关键物质——荧光素和荧光酶。当氧气通过气管进入发光细胞时,荧光素在荧光酶的催化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并释放出光子,形成冷光。这种光的能量转化效率高达95%,几乎不产生热量,因此被称为“冷光源”。萤火虫通过调节呼吸频率来控制氧气的供应量,从而让光呈现出闪烁的效果。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烁频率和亮度各异,这种独特的“光语言”可用于传递信息:雄性萤火虫通过特定频率的闪光吸引雌性;遇到危险时,快速闪烁则作为警告信号。科学家从萤火虫的发光机制中获得了重要启示。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模仿荧光素和荧光酶的反应原理,开发出生物荧光标记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和基因研究。此外,萤火虫冷光的高效性推动了节能LED灯的研发。2016年,日本科学家甚至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植入植物,创造出能在黑暗中发光的“荧光植物”。然而,萤火虫的生存正面临威胁。光污染干扰了它们的求偶信号,农药滥用导致栖息地破坏。保护萤火虫不仅是守护自然的浪漫,更是对人类科技创新源泉的珍视。13. 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是什么?(2分)14. 文中画线句“几乎不产生热量”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15. 结合文本,说明萤火虫对人类科技的启示。(2分)(四)课外阅读2·散文(12分)《外婆的蒲扇》夏夜闷热,外婆总摇着蒲扇为我驱蚊。外婆的蒲扇是竹篾编的,扇面泛着陈年的姜黄色,边缘用蓝布条细细包了边。每到盛夏,这把蒲扇就成了她手中离不开的物件。老屋的夏夜闷得像蒸笼,蚊虫嗡嗡作响。我躺在竹席上翻来覆去,外婆便侧身坐在床边,蒲扇“吱呀——吱呀——”地摇着。风裹着艾草熏蚊的烟味,一阵阵拂过我的额头。她一边扇风,一边用吴语哼着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偶尔讲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她的声音会突然低下来,仿佛怕惊扰了天河上的鹊鸟。蒲扇还是外婆的“教鞭”。我若偷懒不写作业,她便用扇柄轻轻敲我的掌心:“小囡不用功,将来只能晒日头!”可敲完又心疼,从搪瓷罐里摸出几颗薄荷糖塞给我。最难忘的是那次我发高烧,她彻夜未旦地守在床边,蒲扇摇得急如雨点,风却依然轻柔。我迷迷糊糊睁开眼,看见月光从瓦缝漏进来,把她的白发染成了银色。后来,空调取代了蒲扇。外婆把扇子收进樟木箱,叹道:“老物件不中用喽。”去年回乡,我发现蒲扇的竹骨断了两根,蓝布边也开了线。想要修补,她却摆摆手:“你买的新风扇更好,省力气。”昨夜暴雨,我被雷声惊醒,恍惚间又听见那“吱呀——吱呀——”的声响。伸手去摸,只有空调的冷风机械地吹着。如今蒲扇已破,但那份清凉与温情永存心底。16. 概括“蒲扇”在文中的象征意义。(3分)17. 赏析画线句的感官描写及作用。(3分)18. 结尾“如今蒲扇已破,但那份清凉与温情永存心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19. 结合全文,分析外婆的形象。(3分)(五)名著阅读(8分)《西游记》选段·三打白骨精师徒四人行至白虎岭,烈日当空,唐僧饥渴难耐,命悟空去化斋。悟空见山间阴气森森,恐有妖怪,便画了避妖圈护住三人,驾云寻斋。白骨精隐于山岩后窥伺,见唐僧身边只剩猪八戒与沙僧,遂化作一村姑,左手提青砂罐,右手持绿瓷瓶,袅袅娜娜走近道:“长老,奴家特来斋僧。”八戒馋涎欲滴,正要接过饭食,忽闻空中一声暴喝:“妖怪休得害我师父!”金箍棒携风劈下,村姑应声倒地,化作白骨,罐中却是长蛆、蛤蟆。唐僧惊怒,急念紧箍咒,悟空头痛欲裂,伏地哀求:“师父!那真是妖怪!”白骨精又变作老妪,拄杖哀哭寻女。八戒嚷道:“师兄打杀人家女儿,这婆婆定来讨命!”悟空火眼金睛早识破本相,挥棒再击。老妪“尸身”倒地,仍是一具白骨。唐僧气得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掷出纸笔:“你这泼猴,写下贬书,从此莫再叫我师父!”悟空含泪叩首:“纵要赶我,也须保您过了此山。”白骨精三化老翁,拄龙头杖颤巍巍而来。八戒冷笑:“师兄连害两命,连这老翁也要打杀么?”悟空暗召土地山神作证,一棒将老翁击毙,白骨真身现形,脊梁上刻“白骨夫人”。唐僧却见地上横着三具凡人尸体,愤然撕碎贬书:“你连伤三命,我容你不得!”悟空悲声长啸,拜别师父,翻筋斗归返花果山。沙僧拾起白骨,惊道:“师父,这果真是妖!”唐僧垂泪望天,终是策马西行。云端的观音叹道:“金蝉子,你这一念迂善,却叫悟空受尽委屈。”20. 唐僧为何认定白骨精是“无辜”的?(2分)21. 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体现了他哪些性格特点?(3分)22. 结合选段,分析《西游记》中“取经团队”的矛盾与成长。(3分)三、表达与交流(55分)23. 辩论题(5分)班级辩论赛主题:“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作为反方(弊大于利)写一段辩论词(80字以内)。24. 作文(50分)题目:《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要求:①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②通过具体事件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泄露真实信息。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盥/沐;洗手洗脸 2. B 3. A2.(1)大漠孤烟直 (2)烟波江上使人愁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示例:滴水凝聚希望,节约铸就未来。4.(1)删除“通过”或“使” (2)删去“能否”二、阅读与鉴赏(一)古诗:7. 对比;对秋景的热爱与豁达。8. 描绘山居幽静,体现隐逸之趣。(二)文言文:9. 养;更加;嘲笑 10. 我不是不抓老鼠,是等它们长肥了再抓。11. 猫以退为进,暗讽急功近利。12. 讽刺目光短浅、急于求成的现象。(三)说明文:13. 荧光素与荧光酶在氧气中反应。14. 不能,“几乎”体现科学性。15. 仿生学应用(如节能灯)。(四)散文:16. 童年、亲情、传统生活。17. 听觉与视觉结合,营造宁静氛围。18. 对逝去时光的怀念。19. 慈爱、朴实、善于讲故事。(五)名著:20. 唐僧被表象迷惑,缺乏辨别力。21. 机智、果敢、忠诚。22. 矛盾推动团队成长,凸显信念重要性。三、23.示例:网络游戏易导致沉迷,影响学业与健康,虚拟世界削弱现实社交能力,青少年自控力不足,弊大于利。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