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年1月高考地理选考真题解析课件(50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2025年1月高考地理选考真题解析课件(50张)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2025年1月地理选考
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对海上风电产业,往往通过政策激励和引领,不断提高其经济性,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风能清洁 B.国家政策支持
C.风能可再生 D.市场需求增加
2.海上风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占比低,是因为
①产业发展起步晚 ②海上可利用空间小
③能源消费总量大 ④海上风能资源匮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海上风电成为全球共识。各国政府对海上风电产业,往往通过政策激励和引领,不断提高其经济性,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完成1、2题。
1.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风能清洁 B.国家政策支持
C.风能可再生 D.市场需求增加
2.海上风电在我国总发电量中占比低,是因为
①产业发展起步晚 ②海上可利用空间小
③能源消费总量大 ④海上风能资源匮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空间大

资源多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3.图示石灰岩形成时期
A.爬行动物盛行
B.被子植物兴盛
C.蕨类植物繁盛
D.三叶虫开始出现
地球的演化
第3、4题图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出露岩层经历了晚古生代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地质时期的变迁。完成3、4题。
4.图中未知岩层可能是
A.泥盆纪砂砾岩
B.石炭纪粉砂岩
C.二叠纪砂页岩
D.侏罗纪花岗岩
三大岩石转换
第3、4题图
石炭纪
二叠纪
白垩纪
马铃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习性。将马铃薯列为主粮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表为2021年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比较表。完成5、6题。
第5、6题表
国家 科威特 新西兰 美国 爱尔兰 德国 中国 世界平均
单产(吨/公顷)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
5.为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下列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
A.科学技术 B.播种面积 C.劳动力数量 D.复种指数
粮食安全

提高土地质量:土地整理、土地治理.....
提高技术水平: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政策、水利设施.....
马铃著具有耐旱、耐寒和耐瘠的习性。将马铃薯列为主粮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表为2021年世界部分国家马铃薯单产比较表。完成5、6题。
第5、6题表
国家 科威特 新西兰 美国 爱尔兰 德国 中国 世界平均
单产(吨/公顷) 51.9 50.8 49.1 45.6 43.8 16.3 20.7
6.未来马铃薯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原因是
①易保鲜储存 ②增产潜力大 ③环境适应能力强 ④符合大众饮食习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粮食安全

土豆容易发芽
水稻、小麦:晾晒保存

水稻、小麦
岩溶作用化学方程式为CaCO + CO + H O = Ca(HCO )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照片。完成7、8题。
7.喀斯特洞穴形成过程主要是
A.风化,释放CO2
B.溶蚀,吸收CO2
C.搬运,释放CO2
D.沉积,吸收CO2
8.与钟乳石形成机制相同的是
A.珊瑚礁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生物化石
喀斯特地貌
第7、8题图
珊瑚虫通过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形成自己的外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珊瑚骨骼不断堆积,形成了珊瑚礁

生物遗体石化 必修一P31
我国某都市圈2020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个百分点。下图为该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随圈层变化图。完成9~11题。
9.20年来,该都市圈人口增长主要来自
①劳动年龄人口 ②老年人
③政策性人口集聚 ④自发性人口集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人口
我国某都市圈2020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个百分点。下图为该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随圈层变化图。完成9~11题。
10.20年来,该都市圈0~50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反映出
A.人均居住用地扩大
B.土地人口承载力提高
C.生态环境质量较优
D.公共服务集聚效应强
人口
拉力增强

缩小

自然资源..


我国某都市圈2020年0~14岁、15~64岁和6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3、高4.42、高1.91个百分点。下图为该都市圈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人口密度随圈层变化图。完成9~11题。
11.该都市核心圈交通布局形态为“环形十放射状”的主要目的是
A.引导人口向交通沿线分布
B.促进物流功能向市郊聚集
C.吸引服务业沿交通线布局
D.构建方便快捷的通勤网络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分布就在市郊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
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题。
12.此次地震
A.震中位于大西洋中脊
B.附近为板块消亡边界
C.震源位于太平洋板块
D.引发海啸危及哈瓦那
板块


背离海啸的一侧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题。
13.甲、乙、丙、丁四地海底岩石年龄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板块
北京时间2024年11月11日0时49分,古巴南部海域(19.8°N,77.0°W)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12~14题。
14.甲、乙、丙、丁四地表层海水性质比较,正确的是
A.海水盐度:甲>乙
B.海水温度:甲>乙
C.海水盐度:乙>丙
D.海水密度:丙>丁
海水性质

丁高

乙高

乙高
下图为南极洲某冰架30多年来面积变化遥感监测图。完成15~17题。
碳排放与全球变暖
15.该冰架面积变化体现的全球气候变化,引发
A.北极航道通航能力提升 B.青藏高原湖泊面积缩小
C.我国冬小麦北界向南移 D.我国西北高山雪线下降

变大

上升

北移
下图为南极洲某冰架30多年来面积变化遥感监测图。完成15~17题。
地理信息技术
16.下列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的项目中,可确定甲为岛礁而非浮冰的是
A.激光雷达遥感探测冰面起伏 B.热红外遥感获取海表温度分布
C.微波遥感探测水下三维地形 D.可见光遥感获取冰面面积大小
17.图2(左)所示的海拔高度变化剖面线,对应图2(右)中的
等值线判读
A.① B.② C.③ D.④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俄罗斯对某些特定矿产的需求增加,前苏联时期发现和勘探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矿产进口又因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受到威胁,为此更新了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下图为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选必三P57
大国博弈→经济制裁;地缘政治
俄罗斯:
农矿产品出口国
18.俄罗斯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种类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B.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利用率
C.限制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
D.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19.俄罗斯更新其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战略性矿产领域
B.推动战略性矿产国际合作
C.刺激国内战略性矿产的勘探与开采
D.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转型升级为高科技产业

不是主要原因

手段

手段

手段

次要影响
生活圈是由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围,根据居民到服务设施出行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不同等级。近年来,我国开展生活圈规划建设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下图为三个等级生活圈示意图。完成20、21题。
服务业
20.生活圈等级越高
A.服务设施的规模越小
B.居民出行距离越长
C.服务设施分布越均匀
D.居民出行频率越高





集中
生活圈是由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围,根据居民到服务设施出行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不同等级。近年来,我国开展生活圈规划建设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下图为三个等级生活圈示意图。完成20、21题。
服务业
21.不同等级生活圈建设,可以
①促进城市功能分区
②提高15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等级
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④减轻60分钟生活圈服务设施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不是功能分区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22、23题。
等压线判读
22.图中等压距和P地气压值(单位hPa)可能是
A.5.0 1012 B.7.5 1008
C.5.0 1027 D.7.5 1030
陡崖计算:△H 步步高P10
锋面
冷气团
暖气团
乙温度
丙?
N
S


暖气团
冷气团
N
S


暖气团
冷气团
甲、乙两地天文爱好者进行太阳高度观测。具体做法:在平坦地面上方水平放置一块有一个小孔的遮光板,太阳光透过小孔投影到地面上,形成较清晰的太阳投影。下图为两地天文爱好者在两分、两至日正午时刻,在同高度用相同遮光板观测到的太阳影像地面投影。完成24、25题。
地球运动
地面
N
S
+
24.若冬至日,甲、乙两地日落时世界时相同,则甲位于乙的
A.东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25.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h)年变化有可能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15分)
(1)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简述其原因。(4分)
内河水运占比低 = 水运发展条件差 + 其他交通方式优
回忆:发展航运的条件
运输需求与航运条件不匹配
26(1)
巴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1分)内河水运条件较差,陆路货运量大;(1分)北部亚马孙河水运条件优越,但经济不发达,水运量较小。(2分)
核心点:东南部/北部
①经济/人口/城市集中在东南部/东部沿海.
②东南部/东部/沿海内河水运条件差./陆路货运量大/铁路/公路/运输条件好.
若写巴西铁路/公路为主/陆路运输为主/巴西铁路运输占比更高 (1分)
③北部/河流沿岸/亚马孙河流域经济不发达/人口城市少.(2分)
(只答北部/河流沿岸/亚马孙河流域水运条件好不给分)
不写方位,全部0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
(2)从竞争力角度,简析巴西工业比重下降的原因。(4分)
工业化比重 =
工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
工业衰退
又多又好又便宜
工业
竞争力减弱
工业类型?
主导因素:劳动力指向型、原料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市场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投入要素: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性质:轻工业、重工业、新兴工业
去工业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工业相对衰弱,而服务业和其他非工业部门相对扩大的现象。
选二P20:根据GDP、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将地区划分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①劳动力成本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弱/劳动密集型竞争力弱;2分
②工业技术落后 (高科技工业弱,产业竞争力弱/创新/技术弱,若答矿产品相关不给分)2分
26 (2)
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较弱;(2分)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不强。(2分)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
(3)分析巴西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原因。(7分)
巴西农业发展
城镇化水平上升
(3)分析巴西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原因。(7分)
第二、三产业
材料一: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
材料二: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
(3)分析巴西农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的原因。(7分)
巴西农业发展
城镇化水平上升
城镇人口总数上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第二、三产业)
更少的人创造了更高的农业产值
大型机械化
规模化生产
劳动力上升
人均农地大
分布集中连片
①人均耕地/农用地大/集中/连片;2分
②机械化水平高或生产规模化;2分
③劳动力下降或劳动力需求下降;1分
④劳动力流向城镇或流向第二、第三产业;1分
⑤劳动力成本上升.1分
26(3)
农业用地人均占有量大,分布集中连片;(2分)劳动力成本较高;(1分)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施规模化生产;(2分)农业劳动力过剩,(1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1分)促进城镇化水平上升。
27(1)甲、乙、丙三地物种数量变化趋势是  ,解释其自然原因。(6分)
回忆:生物多样性
①增加 1分
(如果第一空错了,后面就找关于丙的描述,正确也给分,不区分甲乙丙的笼统描述不看)
②降水增加/降水量大/水热条件好/水热组合多2分 (降雨、降雪、水分、水源都不给分,多地形雨不给分,只写热量不给分)
③(相对)高差大/落差大/垂直分异显著/垂直差异大2分
(一定要有程度的形容词,地势起伏大不给分)
④ (生态)环境多样/复杂1
27(1)
增加(1分) 高原差异抬升,河流下切,相对高差变大,垂直分异显著;(2分)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更适宜不同生物生长;(2分)生物生存环境多样化,为古老物种避难、延续、分化,新物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分)
(2)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分别是 p 风、 p 风。试分析盛行风冬季强于夏季的原因。(6分)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夏季:
东北信风
西南季风
冬季:
盛行西风
东北季风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①西/西北/偏西; 1分; ②东/东南/偏东;1分;
③夏季盛行风沿河谷逆地势而上;2分(或从低海拔到高海拔);
④西风顺河谷地势而下;2分 (或从高海拔到低海拔)
27(2)偏西(1分) 偏东(1分)
冬季受南移西风带控制,西风顺河谷地势而下,风力较强;(2分)
夏季西南季风在下游转向,由东向西逆河谷地势而上,东风较弱。(2分)
(3)野外考察发现,M河段河床上经常会冲刷出新水道,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原因。(3分)
侵蚀作用强
抗侵蚀作用弱
水易溢出河道
河流冲淤变化
辫状水系
回忆:辫状水系
(3)野外考察发现,M河段河床上经常会冲刷出新水道,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原因。(3分)
侵蚀作用强
抗侵蚀作用弱
水易溢出河道
M河段河谷较宽阔平坦

地 水 土 生
流量季节变化大
浅滩、沙洲形成(沙源、动力、沉积)
河流冲淤变化
辫状水系
汛期冲刷、搬运强
① 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降水/夏季多冰川融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
②地形:河谷宽阔:③地形平坦;/侧蚀强.
④水文: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携带泥沙多.
⑤ 土壤:土质疏松;沉积物疏松.
⑥冻融作用,季节性冻土
27(3)
河谷宽阔,河漫滩面积大;河床比降小,汛期流水侧蚀强;植被覆盖少,沉积物松散;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含沙量大,易造心滩和浅滩,堵塞原水道;季节性冻融;(任答3点,给3分)易冲出新水道。
28(1)从规模和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耕地开垦和城乡居民点的关系。(4分)
28 (1)
(1)城乡居民点规模大(或小),人口多(或少),耕地开垦规模大(或小);(2分)分布在耕作便利的城乡居民点周边。(2分)
①.耕地开垦规模大 (或小),城乡居民点规模大 (或小)/两者呈正相关,即给2分
②耕地集中分布在居民点附近/耕地集中处居民主多,即给2分 ,邻/近/周边/周围或分布一致) 围绕不给分
27(2)简析图示南部地区草地与裸地、湿地交错分布的自然原因。(4分)
水热
地形
28(2)
南部地形有起伏,(1分)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小尺度地域分异,(2分)形成不同的小环境,影响草类生长。(1分)
①“南部地势高低不平”1分(关键起伏大/海拔有差异)
②“水热状况差异大/土壤水分差异大/地方性分异明显”,2分.(水热差异,要匹配在一起)
③“形成不同生境”1分(不同的小环境)
27(3)从气候角度,分析巴音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6分)
气温、降水、光、风
年均温
年较差、日较差
春夏秋冬温度
不利影响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温带大陆性气候
28(3)
5~9月(暖季)天气变化复杂,气温日较差大;(1分)并有间断性干旱,草不能正常生长,且生长期短;(2分)雨季多阵雨,易造成地面水蚀;(1分)10月至次年4月(旱季)地面风蚀强;(1分)蒸发量大,土地易盐碱化。(1分)
①气温角度:年均温低或气温日教差大;1分。生长期短或热量不足;1分
②降水角度:降水少或易干旱.1分;降水集中(夏季)/夏季占比大;1分
③蒸发角度:体现大的方向;1分
④风的角度:体现风大或风沙多或风蚀严重;1分
(注意:写较”字可以,只写数值不给分,写“更”字不给分)
27(4)写出草地质量分等土壤因子中的至少两个评价指标,并说出选择的理由。(6分)
特点
土壤厚度
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性
土壤水热条件
土壤结构
(通气性)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对草的影响
40%
矿物质
20%~30%
水分
20%~30%
空气
10%
有机质
理想土壤的成分比例
材料一: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28(4)
评价指标: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层厚度。(任答2点,给2分)理由:影响植物根系深度、土壤结构、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储存和运移规律,(2分)影响植物吸收利用,草地生产能力,(2分)影响草地质量。
28(4)
评价指标:
①土层厚度/深度/深浅
②土壤质地/颗粒组成 (粗细、少、大小)/粒径大小 (粗细)(“土质”、“孔隙度”不给分)
③土壤有机质/有机碳(“有机物”、“有机层”不给分)
④腐殖质 ⑤土壤酸碱度 (酸碱性/PH值) (任选2点给2分)
理由:
①影响根系深度/土壤养分 (营养/肥力)/水分(透水性/保水性)
②影响植物生长 (植被覆盖率/生物量) /影响草地生产力 (每点2点,共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