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6.2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地协调、和谐共生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地图、图表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的空间分布规律。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提高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进行空间推理和判断。空间思维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综合作用影响人口分布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动态地看待地理问题,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和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在东北地区人口与城市分布的学习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现象。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力综合素养12人口分布城市分布目录人口分布第一章活动 计算202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议一议,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原因有哪些?202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人口密度分别约是70人/千米2,129 人/千米2和 290人/千米2。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人口外迁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断降低。活动 读图6-18,说一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如气温、降水)、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资源分布状况等。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相比之下,山区人口偏少,黑龙江省北部山区人口密度在10人/千米2以下,属于人口相对稀疏的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阅读闯关东东北地区有关东、关外之别称。这里的“关”指的是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山海关。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过程。19世纪初,黄河下游出现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而当时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迫于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受灾农民不顾禁令 (清朝政府为禁止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而颁布的禁关令),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陆续“闯”入东北。闯关东造成了东北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鄂温克族蒙古族回族阅读旗袍与旗装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旗装作为日常服饰。民国时期,对旗装进行改进,形成了旗袍。活动读图6-6、6-20,完成下列任务。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找出鄂伦春族的分布地区,解释导致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历史上,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适宜驯鹿的生长繁殖,动植物资源也特别丰富。活动读图6-6、6-20,完成下列任务。 赫哲族是中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是“住在江边的人”。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民谣来描述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找出赫哲族的分布地区,讨论上述民谣表达的含义。赫哲族主要分布在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因而,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赫哲族渔猎生活。城市分布第二章东北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滨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绥线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 (哈尔滨—大连)、滨洲线 (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哈尔滨是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哈尔滨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通过滨洲—滨绥线与俄罗斯保持广泛联系。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铁路车辆制造也有较大规模。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这里建有规模宏大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工业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沈阳名胜古迹众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故宫有古建筑90余幢,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北京故宫的皇宫建筑群。活动 读图6-23,找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芬河、长春、吉林、图们、沈阳、大连、鞍山、丹东等城市,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东北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所以说东北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线沿岸。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拥有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中心城区至今仍保留有许多典雅别致的欧式楼宇,中央大街、果戈理大街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等,显示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1)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哈尔滨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市内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如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圣·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中央大街、果戈理大街,等。特殊的历史进程,以及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位置,使哈尔滨与俄罗斯长期以来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因而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都市。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联系密切。大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大连的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也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每年9月初举办的大连国际服装节,不仅弘扬了中华服饰文化,更是一个国际性经济文化旅游盛会。(2)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 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大连市位于40°N 以南,是东北地区纬度最低的城市而且依山傍海,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因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其优势条件有: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联系密切;海陆交通便利,纺织工业发达,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是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等。课后练习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有“林海雪原”“北大仓”等美称。读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1.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有“北大仓”的美称。东北地区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A.大兴安岭 B.东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小兴安岭2.图示甲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B.水土流失 C.侵占耕地 D.土地污染BA1.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达,东北平原耕地广阔,土地肥沃,因土壤中富含腐殖质被称为“黑土地”,经过建设者多年的艰苦努力,原先叫做“北大荒”的大片荒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盛产小麦、大豆、甜菜和乳肉制品,成了富饶的“北大仓”,B正确;林地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AD错误;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C错误。故选B。2.答案:A解析:图示甲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内蒙古高原主要以草地为主,由于过度放牧、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场植被减少,导致草场退化问题严重,A正确,C错误;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在该地区均不明显,BD错误。故选A。辽宁省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煤铁之城”本溪、“煤电之城”阜新都曾经全国闻名。如今,资源逐渐枯竭,矿业经济不断衰退,引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读辽宁省主要矿产和工业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资源枯竭 C.环境污染 D.土地荒漠化4.在东北振兴战略中,辽宁省应该( )①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 ②大量输入能源发展原有产业③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BC3.答案:B解析:由题干“如今,资源逐渐枯竭,矿业经济不断衰退,引发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可知,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枯竭,B正确。故选B。4.答案:C解析:辽宁省主要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①符合题意;辽宁省为老工业基地,存在设备老化等问题,可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③符合题意;重工业对环境污染较大,应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④符合题意;辽宁省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应开发新能源,而不是大量输入能源发展原有产业,②不符合题意。综上,C正确。故选C。《金史世纪》“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依据题意,请完成下面小题。5.下列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B.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落后C.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 D.该地区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发达6.该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 ②地广人稀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农作物的生长期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D.地势低平,黑土广布CBC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述,该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通常指京津唐工业基地,而非东北地区,A错误。东北地区(特别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并不落后,B错误。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是大庆油田,C正确。黑龙江工业基础较好,但以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不发达,D错误。故选C。6.答案:B解析:地形平坦是自然条件,而非社会经济条件,因此①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均耕地面积大,适合大规模粮食生产,这是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②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这是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③符合题意。④农作物的生长期长这是自然条件(气候条件),而非社会经济条件,④不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7.答案:C解析:“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描述了三江平原的地理环境,但这并不是种植水稻的直接原因,A不符合题意。三江平原位于高纬度地区,虽然夏季光照时间长,但光照并不是种植水稻的最关键因素,B不符合题意。“雨热同期,水源充足”这是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和水分,三江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加上河流众多、水源充足,非常适合水稻种植,C符合题意。地势低平和肥沃的黑土为水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条件,但这并不是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东北籍健儿屡获佳绩,赛场外刻着“东北制造”的智能比赛场馆“冰立方”雪车等助力冬奥,“冷冰雪”为东北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下图示意东北三省工业城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获奖健儿多为东北籍,主要得益于当地( )A.工业基础雄厚 B.冰雪资源丰富 C.农业条件优越 D.民族文化多元9.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其工业发展特点是( )A.以综合性工业为主 B.以轻工业为主C.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D.以重工业为主10.借北京冬奥之势,兴冰雪装备之器。东北将优势延伸至冰雪产业,旨在( )A.发展传统工业 B.提高生产技术 C.实现绿色转型 D.扩大进口贸易BDC8.答案:B解析:东北地区当地冰雪资源丰富,训练场地优良,B正确;东北籍健儿冬奥会屡获佳绩与工业。农业、民族文化没有关系,ACD错误。故选B。9.答案:D解析:我国东北地区煤、铁等资源丰富,东北三省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其工业发展特点是利用资源特点发展重工业为主,D正确;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A错误;我国的轻工业中心在珠江三角洲,B错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C错误。故选D。10.答案:C解析:目前东北的传统产业衰退,冰雪产业主要指冰雪旅游以及冰雪装备制造等,属于新兴产业,污染较轻,东北发展冰雪产业旨在实现绿色转型,C正确;冰雪产业为新兴产业,不属于传统工业,A错误;冰雪产业对生产技术的提高影响不大,B错误;冰雪产业和进口贸易无关,D错误。故选C。课堂小结同学们下课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