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内容上看,它承接前面课程对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阐述,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人文精神这一重要文化内核,通过介绍其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面的体现,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且深入的认知体系。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探究与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华人文精神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为后续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筑牢根基。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 ,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基础了解,在过往学习中接触过国家、社会、法律等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初步认识。但本课时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学生思维活跃、合作意识强,喜欢结合生活经验思考,教师可通过具体案例、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其理解内化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健全人格:通过学习中华人文精神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培养高尚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中华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人文精神内涵,理解其在处世、教化、美学、生活理念等方面体现,如“和而不同”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生活中践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热闹景象的视频,如春节阖家团圆、端午节赛龙舟等场景,提问学生:从这些传统节日中,大家能感受到哪些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自然引出教学主题。
、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展示《周易》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语句,解释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和人间万象,用礼乐教化促成人类文明,说明中华人文精神旨在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举例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如儒家“仁爱”思想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结: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 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
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
三、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案例展示(1):讲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通过讲述“一带一路”倡议中各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经济、开展文化交流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
总结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内涵和作用
内涵:①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作用:②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作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案例分析(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以古代诗词中表达家国情怀、人生哲理的诗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为例,说明文化作品承载的做人做事道理对丰富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的意义。
总结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内涵及重要性
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
重要性: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展示(3)中国传统山水画(如《千里江山图》)和古典诗词(如王维的山水诗),阐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如王维的山水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内心宁静淡泊的情感 。
总结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内涵及重要性
①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可谓“形具而神生”。
②在文化生活中,人们追求立象尽意,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重要性: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案例展示(4)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等诗句,解读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启示,培养学生平和、淡然的心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设计意图:运用丰富的资料和案例,从不同角度深入讲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和主要体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结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内涵和作用
内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重要性: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三)、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收获颇丰。中华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价值重大,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它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这些精神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而且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收集一个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小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并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拓展课堂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人文精神。
板书设计
(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地位
(二)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可进一步增加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和反馈,提高活动效果。在今后教学中,持续引导学生将中华人文精神融入生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传承责任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