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含解析)

资源简介

9.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练习
一、单选题
1.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到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全面推进,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愈发坚实。这一探索过程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飞跃性和间断性的积累,产生了渐进性和连续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说明( )
①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促进量变突破度的制约能推动事物发展
③量的积累比质的飞跃更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这一定律包含的思维道理是( )
①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 ②量变的总和构成事物的质变
③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 ④量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30多年前,《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从“后排就座”到奋勇争先,从“纸褚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该战略工程的实施,让福州大地迎来沧桑巨变。该战略( )
①坚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以量的渐进性突破质的连续性
②放眼长远规划,以福州美好蓝图作为实现巨变的根本动力
③立足福州实际,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了福州的特点和优势
④坚持统筹全局、系统谋划,为福州高质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是怎样酿蜜的 据记载,首先蜜蜂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蜜蜂酿蜜过程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对于梦想,航天员邓清明深有感触,坚守25年终于圆了他的航天梦。25是一个令他倍感幸福的数字,乘组从问天阁出来,抵达报告出征地点,正好走了25步。25年的坚守,25步的征途,鞭策并鼓励他圆满完成任务。这启示我们( )
①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②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质变
③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
④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事物的渐进性更重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古代先哲提出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命题包含着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法思想。但是,具体的分割又是可“竭”的,当分到一定的关节点时,就不能保证“棰”的物理性质。这个关节点在哪里呢?当分到30天时,成为十亿分之一(小于分子大小的级别),就不能称其为木头的物理分子,更不能称其为“棰”了。这表明( )
A.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D.事物的变化是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8.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④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强调“治未病”说明( )
①“未病”是质变,“已病”是量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量变实现
②“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要防微杜渐
③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要防病于未然
④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万步炎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研制出的海底钻机成功下钻231米。从0.7米到2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这扇大门,这231米,万步炎走了20多年,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先进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③事物的发展是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常说的质量是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有时也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质量是常量,不因高度或纬度变化而改变。质量有时指的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工程质量、教学质量。其实从逻辑与思维角度来看,事物的质与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质与量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C.事物的质是比较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D.质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量与事物不存在直接同一性
12.《二泉映月》与《命运交响曲》都是由1、2、3、4、5、6、7组成,但前者听了有凄凉的感觉,催人泪下,而后者听了有悲壮的感觉,使人振奋、信心大增。又如在田忌赛马故事中,田忌只是调整了一下参赛马的次序就转败为胜。中国的改革更是如此,有时仅仅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就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逻辑与思维角度来看,以上材料说明( )
①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由事物的量变引起的
②事物的质变实际上就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③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④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谁都说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但就业难的背后,却是毕业生的愿望、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悖。一些用人单位抱怨,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真的没法用。从质量互变的角度看,“做小事”和“做大事”的关系是(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做大事,小事自然做得好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小事做得多自然能做好大事 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大事小事应花同样的力气做
14.有人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一万小时定律”蕴含的道理是(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B.发展的实质是量变引起质变
C.一定范围内的量变对事物性质没有影响 D.事物的发展必然经历曲折过程
15.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成为科技发展大国,由过去长期“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部分领域已由技术输入变为技术输出。这一现象蕴含的道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曲折的 B.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事物总是处于不显著的进化之中
16.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是C919大型客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C919从2007年项目立项到2017年飞上蓝天,到2022年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交付中国东方航空,再到顺利完成商业首飞,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都意味着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可见( )
①大飞机的发展过程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
②商业首飞一定意义上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统一
③每一个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都是量变的极限
④坚持折中而处之思维能积极主动推动C919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7.情境 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期间,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饶有趣味的“谷堆论证”和“秃头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才能形成谷堆呢?“秃头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头,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头,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头,那么何以形成秃头呢?
(1)你认为“谷堆”“秃头”最终能否形成?
(2)请运用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驳斥上述诡辩。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谋篇布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新时代新矛盾】
1956年 1981年 2017年
党的八大认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人认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予以评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不断得到实现。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22年6月5日上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战略。
20.“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3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成就非凡,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目前,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梦天实验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翱翔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太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同各国一道,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与交流合作,维护外空安全,促进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地球家园、增进民生福祉、服务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探索永无止境。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D B C C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B A B B
1.A
【详解】①②:从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到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从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到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全面推进,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也说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①②正确。
③: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排除。
④: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积累,产生了飞跃性和间断性,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B
【详解】①④: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说明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①④正确。
②:促进量变突破度的制约会实现质变,但不一定是发展,②排除。
③:量变与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各自发挥着作用,不能认为二者中哪一个作用更大,③排除。
故本题选B。
3.B
【详解】①③: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①③符合题意;
②:质变即质的变化,不是量的简单相加,②错误;
④:量变即量的变化,质变即质的变化,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D
【详解】①:坚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以质的飞跃性突破量的渐进性,①说法错误。
②:放眼长远规划,以福州美好蓝图作为实现巨变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根本动力,②说法错误。
③④:《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擘画了美好蓝图,该战略工程的实施,让福州大地迎来沧桑巨变。可见,该战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福州实际,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了福州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坚持统筹全局、系统谋划,为福州高质量发展做好顶层设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首先蜜蜂把采来的花朵甜汁吐到一个空的蜂房中,再把甜汁吸到自己的蜜胃里进行调制,然后再吐出来,再吞进去,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蜜蜂酿蜜过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①正确。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相互转化,②错误。
③:要进行100-240次,最后才酿成香甜的蜂蜜。蜜蜂酿蜜过程表明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结果,③正确。
④: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但蜜蜂酿蜜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C
【详解】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①错误。
②③:25年的坚守,25步的征途,鞭策并鼓励他圆满完成任务,正是25年的积累为邓清明实现梦想打下了基础,这启示我们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质变,要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②③正确。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与渐进性都重要,无法比较,④错误。
故本题选C。
7.C
【详解】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说法错误。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能比较哪一个更重要,B说法错误。
C:“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当分到30天时,成为十亿分之一(小于分子大小的级别),就不能称其为木头的物理分子,更不能称其为“棰”了,这体现了量的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C符合题意。
D: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8.D
【详解】①: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①说法错误。
②: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并不是只有数量的增加,②说法错误。
③④: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④说法正确。
故本题选D。
9.D
【详解】①:“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①错误。
②④:中医讲述“治未病”,说明“未病”是量变,“已病”是质变,要防微杜渐,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未病”与“已病”,提高对疾病的预见性,②④符合题意。
③: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0.B
【详解】①④: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
②: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说法错误。
③: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1.D
【详解】D: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此物一旦丧失了自己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它就不是原来的此物而变成了他物,因此质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因此量与事物不存在直接同一性。所以质和量的最根本区别是是否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性,D正确。
AC: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质是比较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这只是二者区别的某个方面,并非本质区别,AC排除。
B: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也会实现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因此质并不是绝对不变的,B错误。
故本题选D。
12.D
【详解】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所有的质变都是由量变引起的,①错误。
②:事物的质变实际上就是根本性质的变化,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该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②排除。
③④: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数量的变化,一种是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材料即强调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不等于质变,能做大事,也不一定能做好小事,A说法错误。
B: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故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B说法正确。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质变并不是量变的简单相加,小事做得多不一定能做好大事,C说法错误。
D: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大事小事不应当平均用力,应分清主次,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4.A
【详解】A:“一万小时的锤炼”是量变,“从平凡变成超凡”是质变,材料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A符合题意。
B: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说法错误。
C:“从平凡变成超凡”说明发生了质变,C不符合题意。
D:材料说的是事物发展的状态,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路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不能就此认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曲折的”,A不选。
B:中国成为科技发展大国,由过去长期“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部分领域已由技术输入变为技术输出,这一现象表明量的积累能为质的飞跃创造条件,B正确。
C: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且材料强调的是量变是质变的基础,C不选。
D: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不可能总是处于不显著的变化之中,D错误。
故本题选B。
16.B
【详解】①③:材料中指出C919大型客机从项目立项到顺利完成商业首飞,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都意味着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由此可见,大飞机的发展过程有量的积累,有质的飞跃,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过程,每一个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都是量变的极限,实现了质变,故①③正确。
②:根据教材可知,应该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故②说法错误。
④:折中而处之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不利于事情的成功,所以工程师们不是坚持折中而处之的思维,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B。
17.(1)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只有一颗谷粒、只掉一根头发确实无法形成谷堆和秃头,但是,只要一粒一粒往上加、一根一根往下掉,量变持续下去,谷粒累积到一定程度、头发脱落殆尽,谷堆、秃头就形成了。
(2)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一粒一粒谷粒不断累积、一根一根头发逐渐脱落,在一定范围内,仍呈现少量谷粒的堆积和适量头发的保留,原有性质未发生改变。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大量谷粒堆积在一起、大量头发脱落完毕,谷粒成堆、头发脱光,事物的性质发生改变。可见,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上述诡辩论就是片面夸大连续性与渐进性,刻意回避间断性与飞跃性,人为割裂二者的统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分析】背景素材:“谷堆论证”、“秃头论证”
考点考查: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可联系教材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需调用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头,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头→可联系教材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关键词②:那么怎么才能形成谷堆和秃头呢→可联系教材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
关键词③:“谷堆论证”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秃头论证”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头→可联系教材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上述诡辩论就是片面夸大连续性与渐进性,刻意回避间断性与飞跃性,人为割裂二者的统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8.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这一过程确实包含着渐进的、连续性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原有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解决,这一过程就会发生中断,新的主要矛盾就会产生。所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包含着飞跃和质变。我们应该以统一性观念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先肯定题中观点的合理性,并说明依据;然后指出题中观点的不足,并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可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包含着渐进的、连续性的变化。以此证明观点中有合理的部分。
关键词②: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就会产生→可联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还包含着飞跃和质变。以此证明观点中有不合理的部分。
关键词③: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发生变化→可联系正确把握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以此证明观点中有不合理的部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
19.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通过航天人的不断努力实现航天工程的不断推进,每一步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下一步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②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了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不断得到实现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知识限定为质量互变规律,要求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战略。解答时,获取材料信息,结合知识要点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三步走,每一步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下一步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可联系质量互变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关键词②: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可联系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20.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中国航天事业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成就非凡,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在量的积累上不断实现质的提升。
②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中国航天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通过“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渐进性的积累,一个个目标的达成,才能产生飞跃性,实现质变。
【分析】背景素材: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属于逻辑与思维小切口设问,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航天事业的探索永无止境的认识。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有效信息①: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创业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成就非凡,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可联系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有效信息②: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可联系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及教材知识、材料信息的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