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0.1溶液的酸碱性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60%的某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钡溶液,用电导仪测得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好)、溶液的pH随滴入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假设所有稀溶液的密度均为)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①由于溶液pH一直变大,可知烧杯中碱性物质的浓度不断变大②从B→C→D烧杯中溶质质量变大③该实验还可增加其他测量仪器来证明中和反应放热④取B点物质,加入某物质产生气体,该气体一定是⑤A、B、D点时溶液中都只有一种溶质A.①③ B.③⑤ C.②⑤ D.②④2.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地酸雨的pH为A.4.8 B.5 C.5.8 D.73.生活中一些常见物质的近似pH如下,其中显酸性的是A.苏打水8.4-9.3B.84消毒液11.0-12.0C.鸡蛋清7.6-8.0D.葡萄汁3.5-4.54.如表是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显酸性的是液体 血浆 胰液 胃液 胆汁pH 7.35~7.45 7.5~8.0 0.9~1.5 7.1~7.3A.血浆 B.胰液 C.胃液 D.胆汁5.生活中一些常见食物的 pH 如下:物质 柠檬汁 樱桃 纯水 牛奶 红豆pH 2.0~2.5 3.2~4.1 7 6.3~8.5 10.2~11.4上述物质中,酸性最强的是A.柠檬汁 B.西红柿 C.鸡蛋清 D.漂白液6.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食盐水 B.石灰水 C.柠檬水 D.蒸馏水7.现要测定某溶液pH,使用pH试纸时若事先用水把试纸润湿后再测pH,则实际测得值与真实值相比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二、实验题8.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用三支注射器分别收集20mL、60mL、100mL的CO2气体。向三颈烧瓶中分别注入100mL蒸馏水;③连接仪器与装置,打开电脑相关软件,点击开始采集数据按钮;④打开止水夹,分别将三支注射器中的CO2气体全部缓缓地挤入蒸馏水中;⑤待数据稳定后,缓慢振荡反应容器约20s,待数据再次稳定后停止采集。三次实验综合得到如图2所示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图1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为(忽略活塞的摩擦阻力):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活塞缓缓向上拉一段距离,松手后 ,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实验a曲线对应注入的CO2气体为 (选填“20”、“60”或“100”)mL。(3)实验时间约在100~120s时,三条曲线均有明显下降,其对应的实验操作为 。(4)实验时间约在120s后,三条曲线均逐渐回升,可得出的结论是 。三、科学探究题9.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家用某品牌发酵粉进行探究。活动一:定性研究(1)小星通过观察标签知道这种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为测定发酵粉溶解形成溶液的酸碱性,取少量发酵粉加适量水溶解,在室温下用pH计测得所得溶液pH为8.2,说明溶液中除、外,一定含有 (填离子符号)。(2)小静对碳酸氢钠固体溶解过程温度变化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1,使用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得不同质量的碳酸氢钠粉末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由图可知,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 热量,影响溶解过程温度变化程度还与 因素有关(答1点即可)。 活动二:定量测定小燕设计了如图3装置,测定该发酵粉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已知发酵粉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3)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4)小燕取15.0g固体样品和足量稀盐酸置于装置A中,打开活塞,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C增重6.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5)小组同学围绕实验中产生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误差进行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意见。请分别写出产生偏大和偏小两种误差的原因和导致结果 。(经检测装置气密性良好)活动三:拓展延伸小林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提出问题:NaOH和NaHCO3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6)猜想一:两者不反应猜想二:两者发生反应,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反应生成H2O和 (写化学式)。(7)已知:该实验条件下CaCl2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变浑浊,CaCl2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无现象,为验证猜想二正确,请你补充实验方案:取少量NaHCO3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实验方案包括操作、现象和结论。可供选用的试剂有:C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四、填空与简答10.测土壤样品的酸碱度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混合,静置,用pH试纸测澄清液体的pH= 。11.测定雨水的,了解空气的污染状况。正常雨水的约为 ,小于 的雨水为酸雨。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12.pH值与酸碱性pH=7,溶液呈 ;pH<7,溶液呈 ;pH>7,溶液呈 。溶液酸性越强,pH ,溶液碱性越强,pH 。13.用pH试纸测定稀氨水的pH时,如果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后,再把稀氨水滴在pH试纸上,则测得的pH与稀氨水的实际pH相比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一样”)。《10.1溶液的酸碱性》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 B B D C A C D1.B【详解】①虽然溶液pH一直变大,但是加入30mL氢氧化钡溶液之前,烧杯中的溶液显酸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②从B→C时,硫酸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烧杯中溶质质量变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③该实验还可增加其他测量仪器来证明中和反应放热,例如可以在烧杯中放一个温度计来测量溶液温度变化情况,该选项说法正确;④取B点物质,加入某物质产生气体,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这是因为B点时硫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能和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和铁、锌等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⑤A、B、D点时溶液中都只有一种溶质,即溶质分别是硫酸、硫酸、氢氧化钡,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2.B【详解】A、广泛pH试纸只能测得溶液的pH为整数,即只能测出pH为4或5,测不出4.8,故选项错误;B、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故选项正确;C、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且广泛pH试纸只能测得溶液的pH为整数,故选项错误;D、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pH等于7属于中性溶液,故选项错误。故选B。3.D【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详解】A、苏打水的pH为8.4-9.3,大于7,呈碱性,不符合题意;B、84消毒液的pH为11.0-12.0,大于7,呈碱性,不符合题意;C、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呈碱性,不符合题意;D、葡萄汁的pH为3.5-4.5,小于7,呈酸性,符合题意。故选D。4.C【详解】A、血浆的pH为7.35~7.45,大于7,呈碱性,故A错误;B、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呈碱性,故B错误;C、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呈酸性,故C正确;D、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呈碱性,故D错误;故选C。5.A【详解】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所以A选项的柠檬汁在所列的各项pH中最小,酸性最强。故选A。6.C【分析】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食盐水显中性,不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石灰水显碱性,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柠檬水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C选项符合题意;D、蒸馏水显中性,不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7.D【详解】酸性溶液稀释后酸性变弱,pH变大,碱性溶液稀释后酸性变弱,pH变小,中性溶液稀释后也是中性的,某溶液没有明确酸碱性,所以实际测得值与真实值相比无法确定。故选D。8.(1)注射器活塞恢复至原来位置(2)20(3)振荡三颈烧瓶(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详解】(1)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液体构成封闭体系,依据改变体系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气密性的好坏。图1装置打开止水夹,将注射器活塞缓缓向上拉一段距离,松手后注射器活塞恢复原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pH>7显碱性,pH=7显中性,pH<7显酸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pH值越小酸性越强;二氧化碳量越多,生成碳酸越多,溶液酸性越强,pH值越小;二氧化碳量越少,生成碳酸越少,溶液酸性越弱,pH值越大,则实验a曲线的pH值最大,注入的二氧化碳量最少,对应注入的CO2气体为20mL;(3)根据振荡三颈烧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时间约在100~120s时,三条曲线均有明显下降,说明有更多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其对应的实验操作为振荡三颈烧瓶;(4)实验时间约在120s后,三条曲线均逐渐回升,说明溶液酸性变弱,可得出的结论是: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9.(1)OH-(2) 吸收 碳酸氢钠的质量(3)吸收水蒸气(4)装置C增重6.6g即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x=12.6g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84%答: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84%。(5)产生偏大误差的原因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的原因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6)Na2CO3(7)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得到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说明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可得结论:NaOH和NaHCO3发生了化学反应【详解】(1)用pH计测得所得溶液pH为8.2,说明溶液呈碱性,即溶液中应含有OH-,故填:OH-;(2)由图可知,加入碳酸氢钠固体后,溶液的温度在下降,说明碳酸氢钠固体溶于水会吸收热量,由图2 可知,不同质量的碳酸氢钠去溶解,温度下降的快慢也不一样,故填:①吸收②碳酸氢钠的质量;(3)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为吸收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C中被吸收,导致测得二氧化碳质量的数据不准确,故填:吸收水蒸气;(4)见答案(5)产生偏大误差即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大,则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应偏大,故应该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即测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偏小,则测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也应偏小,故应该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导致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故填:产生偏大误差的原因是D装置中的碱石灰失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C中使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大;产生偏小误差的原因是C中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导致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完全吸收,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小,导致的结果是测得碳酸氢钠质量分数偏小。(6)从元素守恒的角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钠、氧、氢、碳四种元素,反应后也要有这四种元素,反应生成H2O有氢、氧元素,则另一种产物一定要有钠、碳元素,结合所学,则另一产物应为Na2CO3,故填:Na2CO3;(7)证明二者发生反应,可以从证明生成物的角度出发,生成物为碳酸钠,利用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故填: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说明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可得结论:NaOH和NaHCO3发生了化学反应。10.6(合理即可)【详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酸碱性不同,所以测得的pH也不同,数据为整数,合理即可,所以土壤的pH填小于7的数、等于7、大于7的数都是正确的。11. 5.6 5.6【详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12. 中性 酸性 碱性 越小 越大【详解】pH与溶液的酸碱性: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溶液酸性越强, pH越小;溶液碱性越强,pH越大。13.偏小【详解】对于碱性溶液,碱性越强,pH越大,氨水呈碱性,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后再滴加氨水,相当于对氨水进行稀释,则溶液的碱性会减弱,故测得的pH与氨水实际的pH相比偏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