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溶液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九单元溶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采用“膜分离技术”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如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淡化效率越高 B.这种半透膜可用滤纸代替
C.浓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
2.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D.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3.40℃时,分别向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硝酸钾,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及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②③④
B.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C.升温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④溶液的质量为180g
4.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得出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g
B.将氯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进行称量
C.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会造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5.在一定温度下,通过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D.再降温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6.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过氧乙酸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C.配制好的溶液可以用铁桶盛装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会使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7.学校开展“知水善用”项目学习成果发布会,下列实验中水的主要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配制生理盐水:水作溶剂
B.电解水:水是导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水能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水能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二、实验题
8.某同学欲配制12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填序号)。
(2)①若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②若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托盘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直到天平平衡。
三、科学探究题
9.二氧化碳是我们身边非常重要的物质。
Ⅰ.分类视角
(1)二氧化碳属于 (填字母)。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Ⅱ.组成与结构视角
(2)二氧化碳由 组成(填名称),下列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字母)。
A. B.C. D.
Ⅲ.性质与变化视角
(3)如图 1,写出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B 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是 (用化学用语填空)。
(4)图 2 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ab 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 ,c点对应的操作是 。
Ⅳ.制备和用途视角
(5)小明同学用废弃软塑料管设计如图装置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控制反应速度
B.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
(6)图 1 C 装置表现出来的性质,说明二氧化碳可用于 。
(7)工业上用二氧化碳来制备汽水,喝了汽水易引起打嗝,说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Ⅴ.环保视角
(8)二氧化碳虽然用途广泛,但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 。 因此各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同时开发出多种二氧化碳再利用技术。高温下用 CH4 与 CO2 反应生成 H2 和 CO,如图是此变化的产率与温度的关系,试从节能的角度选择最适宜的温度为 ℃。
四、综合应用题
10.根据化学知识解答:
(1)NaOH的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①NaOH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溶于水时 大量的热(填“放出”“吸收”);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同时又能与空气中的 (填化学式)反应而变质为Na2CO3。
②如果不慎将NaOH溶液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溶液。
③工业上常用纯碱和熟石灰反应制取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0g某硫酸铜溶液于一只洁净干燥的烧杯中,然后逐滴加入10%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

①当滴入NaOH溶液20g时(至图中A点),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②当滴入10%的NaOH溶液40g时(即B点),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 (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五、填空与简答
11.将质量均为40g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1)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2)t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3)t2℃时,再向溶液甲中加入50g水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的溶液。
12.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图是和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写一条);
(2)时,将和的固体各20g分别加入到各盛有5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所得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 (填“<”“=”或“>”);欲增大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13.图1为KNO3和NaCl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点处KNO3和NaCl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相等”或“不相等”)。
(2)c点处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可用分数表示);d点处的KNO3溶液 (填“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3)图2中“某一步操作”前后的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   。
A.d点→c点
B.d点→b点
C.c点→b点
D.c点→d点
14.根据下表信息填空。
温度/C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向盛有30g NaCl的烧杯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80℃时,分别用100g水配成Na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20℃时,析出固体较多的是 。
《第九单元溶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A C A B B B
1.D
【详解】A、由图可知,该操作需要在高压条件下进行,但并不是压力越大,效率越高,且压力过大,可能会破坏半透膜,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可溶性物质会透过滤纸,则不能用滤纸代替半透膜,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由于水能透过半透膜,则浓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由图可知,水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A
【详解】A、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乙溶液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则乙中溶解的溶质质量大,甲中溶质的质量较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整个过程中水的质量一直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甲,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乙,说明蔗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100g水中溶解63.9g硝酸钾达到饱和,所以图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④,错误。
B、③加入60g硝酸钾全部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错误。
C、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升温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正确。
D、④中只能溶解63.9g硝酸钾,所以④溶液的质量为100g+63.9g=163.9g,错误。
故选:C。
4.A
【详解】A、所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50g×10%=5g,符合题意;
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氯化钠应放在左盘上进行称量,且氯化钠固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进行称量,应放在称量纸上进行称量,不符合题意;
C、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少量液体洒出,溶液具有均一性,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A、蒸发溶剂,使某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则原溶液可能不饱和,正确;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错误;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析出晶体后,是稀溶液,正确;
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不知道,故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正确;
故选:B。
6.B
【详解】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的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则需要的玻璃仪器由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过氧乙酸属于酸,能与铁反应,则不能用铁桶盛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则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溅出,不会影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B
【详解】A、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水溶液,有水存在的溶液中水是溶剂,所以其中的溶剂是水,故A正确;
B、电解水的实验中,水是反应物,水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导体,故B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被水吸热,集气瓶中放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C正确;
D、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所以集气瓶底部需要留少量的水或铺少量细沙。故D正确。
故选:B。
8.(1)②④⑤③①
(2) 偏小 继续添加氯化钠
【详解】(1)使用固体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所以操作顺序为②④⑤(称量固体)③(加入量取的液体)①(溶解)。
(2)①量取水时仰视读数,量取水偏多,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②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应左物右码。若称量氯化钠固体时托盘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则砝码质量大于药品质量,应继续添加氯化钠直至天平平衡。
9.(1)CD
(2) 碳元素和氧元素 D
(3) H2CO3
(4) 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气压减小 向容器内滴入稀盐酸
(5)ABC
(6)灭火
(7)温度
(8) 温室效应增强 900
【详解】(1)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其中含有两种元素,故为化合物,在两种元素种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属于氧化物;
故选CD;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可知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选D;
(3)A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式表达式为:
B 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碳酸化学式为:H2CO3;
(4)ab 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向容器内滴入了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造成气体减少,所以气压降低了;
由图可知c点开始cd段气压升高,操作应为向容器内滴加了稀盐酸,稀盐酸与生成的碳酸钙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体增多,气压升高;
(5)A、此装置能通过控制与固体接触的液体的量,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选项正确;
B、通过挤压和松开下部的塑料软管能控制固体与液体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选项正确;
C、此设计利用了废弃的塑料软管,做到了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选项正确;
故选ABC;
(6)图1C装置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于灭火;
(7)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将汽水喝到体内,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变小,有部分溶解的二氧化碳又变回了气体,故喝了汽水易引起打嗝;
(8)高温下用CH4与CO2反应生成H2和CO,分析图3是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知,在900℃时产率最高,温度再高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10.(1) 放出 CO2 硼酸 Na2CO3+Ca(OH)2=CaCO3↓+2NaOH
(2) CuSO4、Na2SO4 解:NaOH的质量40g×10%=4g
设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质量为x
溶液的质量为50g+40g-4.9g=85.1g
答: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85.1g
【详解】(1)①NaOH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化学式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
②氢氧化钠由强腐蚀性,如果不慎将NaOH溶液沾到皮肤上,要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③纯碱碳酸钠和熟石灰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2)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当滴入NaOH溶液大于20g时,会继续生成沉淀,说明当滴入NaOH溶液20g时,硫酸铜溶液有剩余,烧杯中溶液里一定大量存在的溶质是未反应的硫酸铜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化学式分别为CuSO4、Na2SO4;
②见答案。
11.(1)减小
(2)40
(3)13%
【详解】(1)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甲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增多,所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t1℃时,乙的剩余固体是20g,说明在t1℃时50g水中溶解了40g-20g=20g的甲达到饱和状态,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20g×2=40g乙,故t1℃时,乙的溶解度为40g;
(3)t2℃时,甲的剩余固体为25g,说明在t2℃时,50g水中溶解了40g-25g=15g的甲物质,再向溶液甲中加入50g水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约为的溶液。
12.(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
(2) = 升高温度,并增加溶质
【详解】(1)在图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①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g;②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③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④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等;
(2)t2℃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31.95g,20g硝酸钾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50g+20g=70g,t2℃时,50g水中最多溶解20g氯化钾,刚好形成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为50g+20g=70g,故所得两种溶液的质量大小关系是KNO3=KCl。K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欲增大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的同时增加溶质。
13.(1)相等
(2) / 不是
(3)B
【详解】(1)a点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由图示可知二者的溶解度相等因此其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填:相等;
(2)c点处表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或;d点位于硝酸钾溶解度曲线下方,d点处硝酸钾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3)根据题意,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80g,100g水中加入60g硝酸钾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固体完全溶解,如图所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溶解度是60g时,表示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硝酸钾达到饱和,故若要形成恰好饱和的溶液且溶质质量不变,即将硝酸钾溶液降温至其溶解度变为60g刚好为止,故溶液状态变化过程可以在图1表示为 d点→b点,故选:B。
14.(1)饱和
(2)KNO3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4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6g,30g NaCl的烧杯中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18.3g,则溶解后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NaCl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而K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则由80℃降温至20℃时,溶解度变化大的KNO3析出固体较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