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分层练习1.为了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CH4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H4是温室气体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3.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4.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5.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6.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7.我国十四五规划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8.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9.“南极出现西瓜雪”的新闻引起全球人们的关注,红色的雪是由于气候变暖,雪藻大量生长导致的。下列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氢气 D.氧气10.与自然界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微生物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12.如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1 30 160 17000A.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B.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D.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13.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屋内多放点花草 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14.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下列途径中不属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15.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担当。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16.2023年5月27日“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从减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下列行为有利于减排降碳的是( )A.使用塑料袋购物 B.外出选择开私家车C.多参与植树造林 D.集中焚烧处理垃圾17.2022冬奥会将绿色、低碳发挥到了新的高度。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也是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场馆。“冰丝带”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文中说到“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两处说的“碳”指的是( )A.碳元素 B.碳单质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18.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在汉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期刊中,有论文收集了相关资料,试图回答怎样才能控制气温升高,下列措施中对控制气温升高不利的是(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9.“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20.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 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方法)。2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产生氧气的有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22.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请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2)在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6H2O+6CO2 Y+6O2,据此推断Y的化学式为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A.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了C.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和氧循环D.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4)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要 ;二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23.研习小组对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资料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1)如表,“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定为1),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结合大气中的含量,请推算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种气体 。物质(部分)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CO2 0.03 1CH4 2×10﹣4 30(2)小东同学取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①表中m的数值是 。②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24.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如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25.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全域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及品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屋顶”(层次结构如图甲)。(1)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可有效降低屋顶表面和周围环境温度,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 吸收热量的原理。(2)“绿色屋顶”方案实施时需要按图甲所示的结构铺设,其中能确保植物根系通气透水,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的层次是 。(3)建设“绿色屋顶”还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而在实际生产中,常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图乙流程制备的甲醇作为燃料,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6.“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生理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27.水草缸是以培育水草为主的鱼缸造景新方式,缸中水草数量多而鱼数量很少。(1)如图所示为小明绘制的缸内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径有 。(填序号)(2)水草培育过程中,需用水草灯长时间补光,并向水中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请说明需向水体中补充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3)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影响缸中鱼类的生存。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改变缸中生物数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通入速率外,还可采取的方法是 。28.中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为此,某科学兴趣小组经过“前期调查、原理选择、药量测算和装置设计”等环节,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前期调查】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与吸收的主要途径,小组成员经调查绘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原理选择】小组成员经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药量测算】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设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计算了装载氢氧化钠的质量。(1)图乙A过程文字表达式是 ,小科认为图丙的c点是一天中南瓜体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点,对此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各占50%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新型节能夜跑灯可以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夜跑灯将线圈缠绕在塑料水管外壳并于灯泡构成闭合回路,磁体在水管中自由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持续发光,其间的能量转换是 。29.去年杭州市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明显偏高,科学家认为这是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温室效应”。(1)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科学家提出多种方法。其中有人提出将CO2通过高压管道,通入深海海底储存,以减少CO2的排放,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下列反对意见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A.将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会加剧CO2的排放B.几十万年以来。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会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C.将CO2储存在海底,会严重影响陆上植物的光合作用D.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深海海底储存的CO2会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2)在科学家的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可以像发生光合作用那样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所需要的产物。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研究成果表明: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直径最大可达1.2毫米,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②理论上66克二氧化碳可以制得 克金刚石。30.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阅读《温室效应是什么》科普短文(节选),回答问题。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紫到红的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大气中每种气体并不是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的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主要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个70%的数值下降,留下的余热使地球变暖的。(1)小乐根据科普短文建立了大气温室效应的模型,如图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辐射的是 (选填“①”或“②”)。(2)小乐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验证CO2为温室气体。辐射源通过装有不同气体的扁玻璃瓶后,在热成像仪上成像,测量得到热成像图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待测气体 干燥的CO2 干燥的O2 干燥的空气 湿润的空气 干燥的甲烷热成像图的温度℃ 64.0 81.6 82.6 72.4 X由表可知,CO2、O2、H2O三种气体,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最弱的是 。甲烷是温室气体,则X可能是 。A.81.2B.84.3C.62.831.在杭州亚运村西北侧的“世纪变”,成立了全省首个“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获得了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证书》,节能减碳成效已经获得认可,以上措施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如图甲是小滨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此外,根据研究发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种方式(图乙)。(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 亿吨碳元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7课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分层练习1.为了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CH4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H4是温室气体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答案】C【解答】解: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故A正确;B、根据控制单一变量,要判断CH4是否属于温室气体,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故B正确;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故C错误;D、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故D正确。故选:C。2.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分析两种循环,其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答案】B【解答】解:A、由图中可得,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没有燃烧,但是氧气参与了碳循环,错误;C、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确;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故选:B。3.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答案】C【解答】解:A、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说法正确;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故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C、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故选:C。4.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答案】B【解答】解: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能缓解温室效应,故错误;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保护植被,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可以缓解温室效应,故正确;故选:B。5.如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物质燃烧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食物腐烂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答案】B【解答】解:A、氧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A说法正确;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故B说法错误;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氧气参加反应,发生的是缓慢氧化反应,故C说法正确;D、氧气能供给动植物呼吸,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D说法正确。故选:B。6.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C.发展利用氢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答案】C【解答】解:由图中可知,A处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A、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B、含碳燃料的燃烧,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C、氢气燃烧,能消耗氧气,但不产生二氧化碳。D、微生物氧化分解,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选:C。7.我国十四五规划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C.化石燃料的燃烧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D【解答】解:A、B、C、产生二氧化碳的活动有生产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烧,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所以A、B、C都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D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途径。故选:D。8.我国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广太阳能发电 B.践行光盘行动C.焚烧所有垃圾 D.开展植树造林【答案】C【解答】解:A、推广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故A正确;B、践行光盘行动,符合“碳中和”理念,故B正确;C、焚烧所有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这一主题,故C错误。D、开展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这一主题,故D正确;故选:C。9.“南极出现西瓜雪”的新闻引起全球人们的关注,红色的雪是由于气候变暖,雪藻大量生长导致的。下列气体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氢气 D.氧气【答案】A【解答】解: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故选:A。10.与自然界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微生物分解作用 D.蒸腾作用【答案】D【解答】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动植物和人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环。如图所示:故选:D。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只涉及碳循环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会破坏碳一氧平衡【答案】A【解答】解: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说法错误;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既涉及碳循环,也涉及氧循环,说法错误;D、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破坏碳一氧平衡,说法错误。故选:A。12.如表所示是四种气体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表中的数据必须和其他资料相结合,才能推断哪种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还需要收集( )每一气体分子造成温室效应的相对值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氟氯碳化物1 30 160 17000A.这四种气体来源的资料B.植物对这四种气体吸收的资料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D.大气中这四种气体含量的资料【答案】D【解答】解: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有: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的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也就是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菲尔达说有许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研究员卡琳在资料上查到导致温室效应的有如表四种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烃,卡琳想要得出主要是什么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A四种气体的来源没必要,B植物所能吸收这些气体的量没必要,C这四种气体分子大小的资料没必要,这四种气体在大气中的总排放量可以得出结论。故选:D。13.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C.在屋内多放点花草 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答案】C【解答】A.开窗能使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故A不符合题意;B.在阳台上养花,可加强光合作用,并吸收室内污染性气体,故B不符合题意;C.在屋内种花,见不到阳光,光合作用较弱,呼吸作用较强,会出现与人争氧的现象,故C符合题意;D.空气清新装置能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互相平衡。下列途径中不属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答案】B【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故错误;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故正确;C.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故错误;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能够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故错误;故选:B。15.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担当。下列途径中不属于释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答案】B【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C:化石燃料的燃烧,释放二氧化碳,C不符合题意。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释放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2023年5月27日“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会议从减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与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技术路径。下列行为有利于减排降碳的是( )A.使用塑料袋购物 B.外出选择开私家车C.多参与植树造林 D.集中焚烧处理垃圾【答案】C【解答】解:A、使用塑料袋购物,导致“白色污染”,不利于利于减排降碳,故A错误;B、开私家车外出,化石燃料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不利于减排降碳,故B错误;C、植树造林,有利于减排降碳,故C正确;D、集中焚烧处理垃圾会产生废气,会污染环境,不利于减排降碳,故D错误。故选:C。17.2022冬奥会将绿色、低碳发挥到了新的高度。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也是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场馆。“冰丝带”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文中说到“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两处说的“碳”指的是( )A.碳元素 B.碳单质 C.碳酸盐 D.二氧化碳【答案】D【解答】解:“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两处说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选:D。18.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在汉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期刊中,有论文收集了相关资料,试图回答怎样才能控制气温升高,下列措施中对控制气温升高不利的是(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答案】C【解答】解: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减缓温室效应,对控制气温升高有利,故选项错误。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对控制气温升高有利,故选项错误。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增加了森林的砍伐,而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对控制气温升高不利,故选项正确。D、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气温升高有利,故选项错误。故选:C。19.“碳中和”是指某区域一定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消耗总量相平衡。我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倡导“碳中和”有利于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白色污染【答案】C【解答】解:“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有利于解决温室效应。故选:C。20.取A、B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在A、B钟罩内分别放入完全相同的蜡烛,且在B钟罩内再放入一盆植物,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同时点燃钟罩内的蜡烛(如图),存在氧循环的是 B 钟罩(选填“A”或“B”)。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 (写出一种方法)。【答案】B;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解答】解:B内蜡烛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二者组合实现氧循环。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比A内的更长时间燃烧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或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故答案为:B;选择叶片较多的植物/将装置放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合理即可)。2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 ①②④⑤ ,产生氧气的有 ③⑥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填字母序号)。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产生氧气的有③⑥;(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故d正确。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故选bcd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③⑥。(2)bcd22.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请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该反应属于 化合 (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2)在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6H2O+6CO2 Y+6O2,据此推断Y的化学式为 C6H12O6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D (填字母编号);A.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B.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强了C.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和氧循环D.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4)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的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一是要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答案】(1)化合;(2)C6H12O6;(3)CD;(4)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C、H、O的原子个数为:6、12、18;反应后:C、H、O的原子个数为:0、0、12;据此可推测Y的化学式为C6H12O6;(3)A.绿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故错误;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但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消耗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故错误;C.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和氧循环,故正确;D.碳、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正确;故选:CD;(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故答案为:(1)化合;(2)C6H12O6;(3)CD;(4)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3.研习小组对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逸散,从而出现地球增温的现象。资料显示: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等。(1)如表,“温室效应指数”是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定为1),测量一定大气压下每单位体积的气体所吸收的热量。结合大气中的含量,请推算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种气体 CH4 。物质(部分) 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 温室效应指数CO2 0.03 1CH4 2×10﹣4 30(2)小东同学取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①表中m的数值是 3.0 。②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观点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如图是科学家对1955~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一个观测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是否支持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支持。因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 。【答案】(1)CH4(2)①3;②3.08g。(3)支持。因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解答】解:(1)为了确定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我们需要考虑两种因素: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以及其温室效应指数。根据表格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种气体对温室效应的相对贡献。对于CO2,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为0.03%,温室效应指数为1,因此其相对贡献为0.03%×1=0.03%。对于CH4,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为2×10 4%(即0.0002%),温室效应指数为30,因此其相对贡献为0.0002%×30=0.006%,比较两者,可以看出CH4的相对贡献远大于CO2,尽管其在大气中的含量远低于CO2。因此,对全球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气体是CH4;故答案为:CH4。(2)①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每加入10g稀盐酸,固体质量就减少2.5g(从8g到5.5g,再从5.5g到3g,但第三次加入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此时石灰石已完全反应)。因此,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的固体质量应为3g,即m=3;故答案为:3。②由于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说明此时石灰石已完全反应,剩余的1g固体为杂质,因此,参与反应的石灰石质量为8g 1g=7g。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7g x我们可以列出比例式:解这个比例式,我们得到:x=3.08g答: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08g。(3)根据科学家对1955 1995年间地球大气的观测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这个结果支持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提高大气温度,导致温室效应的观点,因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其浓度的增加会增强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表温度上升;故答案为:支持。因为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温度也呈现上升趋势。24.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如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二氧化碳 ,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氮气 。(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 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BD (填字母)。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答案】(1)二氧化碳;氮气;(2)光合;(3)BD。【解答】解:(1)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氮气。(2)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3)空气中的氧气随着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不断的变化,但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B正确;空气中氧气需要合适的浓度,如果浓度过高,会影响生命活动,C错误;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比如氧气,又有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碳,D正确。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氮气;(2)光合;(3)BD。25.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全域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及品质,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绿色屋顶”(层次结构如图甲)。(1)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可有效降低屋顶表面和周围环境温度,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 蒸腾作用 吸收热量的原理。(2)“绿色屋顶”方案实施时需要按图甲所示的结构铺设,其中能确保植物根系通气透水,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的层次是 种植土层 。(3)建设“绿色屋顶”还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而在实际生产中,常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图乙流程制备的甲醇作为燃料,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用可以作为合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对即可) 。【答案】(1)蒸腾作用。(2)种植土层。(3)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生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对即可)。【解答】解:(1)植物的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运输;其次,蒸腾作用还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并带走植物体内和周围环境的热量,降低植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烤死。因此炎热的夏天,屋顶绿化可有效降低屋顶表面和周围环境温度,主要是利用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的原理。(2)从甲图可以看出“绿色屋顶”中种植土层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和无机盐,同时也可以确保植物透水。(3)从化学方程式上可以看出:甲醇的合成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而以甲醇为燃料进行燃烧时,又产生了二氧化碳,此二氧化碳又可以作为原料用来合成甲醇,所以这两个过程相结合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故答案为:(1)蒸腾作用。(2)种植土层。(3)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生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对即可)。26.“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其燃烧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针对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费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径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该生理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将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进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举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H2O+CO2=H2CO3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 。(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写出一条自己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 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 。【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解答】解:(1)植树造林这一措施,实际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3)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责可以出力”。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2)H2O+CO2=H2CO3;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合理即可)。27.水草缸是以培育水草为主的鱼缸造景新方式,缸中水草数量多而鱼数量很少。(1)如图所示为小明绘制的缸内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径有 ①③⑤ 。(填序号)(2)水草培育过程中,需用水草灯长时间补光,并向水中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请说明需向水体中补充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在一定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长 。(3)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会影响缸中鱼类的生存。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改变缸中生物数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通入速率外,还可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光照强度 。【答案】(1)①③⑤;(2)在一定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长;(合理即可)(3)增加光照强度。【解答】解:(1)根据图中箭头可知,①②是指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循环运动。③④是指水中的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之间的循环运动。⑤表示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排到水中。故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径有:①③⑤。(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草在水草灯的照射下光合作用会加强,此时应向水体中补充二氧化碳,让水草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长。(3)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改变缸中生物数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气体的通入速率外,还可以增强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光照强度。故答案为:(1)①③⑤;(2)在一定光照条件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长;(合理即可)(3)增加光照强度。28.中国政府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等于吸收总量,达到“零排放”。为此,某科学兴趣小组经过“前期调查、原理选择、药量测算和装置设计”等环节,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前期调查】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与吸收的主要途径,小组成员经调查绘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原理选择】小组成员经比较分析,最终确定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药量测算】考虑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设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计算了装载氢氧化钠的质量。(1)图乙A过程文字表达式是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小科认为图丙的c点是一天中南瓜体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点,对此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小科的说法是错误的;一天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点应该是傍晚,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即图中的b点 。(2)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B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各占50%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新型节能夜跑灯可以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夜跑灯将线圈缠绕在塑料水管外壳并于灯泡构成闭合回路,磁体在水管中自由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持续发光,其间的能量转换是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与热能 。【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小科的说法是错误的;一天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点应该是傍晚,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即图中的b点;(2)B;(3)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与热能。【解答】解:(1)图乙A过程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文字表达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坐标图中随光照强度变化明显的曲线是表示光合作用,场所是活的细胞的叶绿体内,在18时,光合作用曲线与呼吸作用曲线相交,说明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超过18时,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机物开始减少。6时到18时,光合作用始终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得到积累,所以,甜瓜体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时间点是18点,即b点;因此小科的说法是错误的;(2)A.绿色植物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简称碳一氧平衡。所以说,是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A说法正确;B.大气中的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二氧化碳占0.03%,所以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说法是错误的,故B说法错误;C.工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剧,故C说法正确;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故D说法正确;故选B;(3)新型节能夜跑灯可以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夜跑灯将线圈缠绕在塑料水管外壳并于灯泡构成闭合回路,磁体在水管申自由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持续发光,其间的能量转换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与热能;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小科的说法是错误的;一天中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点应该是傍晚,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即图中的b点;(2)B;(3)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光能与热能。29.去年杭州市出现了明显的暖冬,冬季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份明显偏高,科学家认为这是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温室效应”。(1)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科学家提出多种方法。其中有人提出将CO2通过高压管道,通入深海海底储存,以减少CO2的排放,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下列反对意见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C 。A.将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会加剧CO2的排放B.几十万年以来。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会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C.将CO2储存在海底,会严重影响陆上植物的光合作用D.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深海海底储存的CO2会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2)在科学家的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可以像发生光合作用那样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所需要的产物。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研究成果表明:①在440℃和800个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直径最大可达1.2毫米,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②理论上66克二氧化碳可以制得 6 克金刚石。【答案】(1)C;(2)6。【解答】解:(1)A、将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会加剧CO2的排放,故选项说法正确。B、几十万年以来,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会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故选项说法正确。C、将CO2储存在海底,空气中二氧化碳比较恒定,不会影响陆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D 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深海海底储存的CO2会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还会加剧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2)设可制得金刚石的质量为x。3CO2+4Na2Na2CO3+C132 1266g xx=6g故答案为:6。30.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阅读《温室效应是什么》科普短文(节选),回答问题。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紫到红的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大气中每种气体并不是都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它们几乎吸收地面发出的所有的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区段吸收很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主要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间,从而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使这个70%的数值下降,留下的余热使地球变暖的。(1)小乐根据科普短文建立了大气温室效应的模型,如图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辐射的是 ② (选填“①”或“②”)。(2)小乐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验证CO2为温室气体。辐射源通过装有不同气体的扁玻璃瓶后,在热成像仪上成像,测量得到热成像图的温度结果如表所示:待测气体 干燥的CO2 干燥的O2 干燥的空气 湿润的空气 干燥的甲烷热成像图的温度℃ 64.0 81.6 82.6 72.4 X由表可知,CO2、O2、H2O三种气体,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最弱的是 O2 。甲烷是温室气体,则X可能是 62.8 。A.81.2B.84.3C.62.8【答案】(1)②;(2)O2;62.8。【解答】解:(1)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大气的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逆辐射后就会升温,如图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辐射的是②;(2)热成像的温度越高,透过扁塑料瓶的长波辐射越强,即塑料瓶内气体吸收长波辐射能力越弱,湿润的空气比干燥的空气温度低,说明水能有效的吸收长波辐射,故三种气体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最弱的为O2;温室气体对长波辐射吸收能力比较强,透过扁平塑料瓶的长波辐射较少,热成像仪温度应该比干燥氧气、干燥空气和湿润空气低,故甲烷是温室气体,则X可能是62.8。故答案为:(1)②;(2)O2;62.8。31.在杭州亚运村西北侧的“世纪变”,成立了全省首个“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获得了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证书》,节能减碳成效已经获得认可,以上措施可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温室效应 。如图甲是小滨验证该问题的实验装置,在 阳光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此外,根据研究发现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种方式(图乙)。(1)自然溶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冬 季。(2)植物固碳: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 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 。(3)碳酸盐泵:贝壳类、珊瑚等海洋生物将碳元素以碳酸钙的形式沉积起来。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 0.456 亿吨碳元素?【答案】温室效应;阳光;左;(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解答】解:二氧化碳会形成温室效应,故场馆将利用“电力能源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这座变电站为场馆供暖,从而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会减缓温室效应;实验时应该在阳光下进行,由于二氧化碳会产生温室效应,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装置内温度升高明显,压强大于盛有空气的装置,会出现水柱左移的现象;(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断地溶解到海水中,单位体积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原因是海水温度越低,单位体积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2)近海滩涂上的红树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终这些碳元素随着植物残体沉积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发生在海洋的浅层,超过一定深度不能发生,其原因是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某地贝壳堤储存了约4亿吨贝壳,其中95%为碳酸钙,则该地贝壳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质量为4亿吨×95%×( x100%)=0.456亿吨。故答案为:温室效应;阳光;左;(1)冬;(2)海洋超过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无法维持生长;(3)0.456。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原卷版.docx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