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1 中国古代政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中考二轮大专题复习01 中国古代政治(教案)

资源简介

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三中考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2025届初三中考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科目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课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专题时,已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政治制度演变缺乏系统梳理,易混淆相关概念,且难以将政治制度与朝代发展相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他们具备一定分析归纳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解读历史材料、深度比较不同制度的能力不足。在学习态度和习惯上,虽有中考压力带来的积极性,但存在死记硬背、缺乏兴趣、不善于总结归纳等问题。此外,该专题内容复杂,中考考查注重综合能力,这使得学生面临知识理解困难、答题无从下手、语言组织欠佳等挑战。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能依据历史纪年表,清晰梳理从夏商周至明清的朝代顺序,构建完整的时间框架,明确不同政治制度所处的时代背景,精准定位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时空坐标,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史料实证:面对丰富多样的历史史料,学会甄别其可信度与价值,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比对,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用可靠史料论证历史观点,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历史解释: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朝代的兴衰交替等历史现象进行合理阐释,深入分析其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升对历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家国情怀:领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认识到古代政治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激发爱国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要政治制度、各朝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制的发展
教学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对比不同政治制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史料研读、材料分析、情境体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开启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故宫吧,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曾经有无数的帝王在这里发号施令,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想象一下,在那宏伟的宫殿里,大臣们恭敬地向皇帝行礼,商议着国家大事,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复杂而严密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长篇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探寻其中的奥秘。 中考二轮复习开篇导入吸引学生展开想象。
课堂讲授 (一)专题概述 中国古代政治包含政权更迭与政治制度两大核心板块。政权更迭:中国古代从夏朝开始,历经商朝、西周、东周(含春秋战国)、秦朝、汉朝(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直至清朝的朝代更替顺序。 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具体制度),以及地方管理制度(如行省制度) 。这些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二)重点详解 考点1:梳理中国古代朝代更迭 1.展示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 展示详细的中国历史朝代纪年表,表中包含朝代名称、起止时间(标注公元纪年)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楚汉争霸、三国鼎立等)。带领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回顾各个朝代,结合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的朝代歌,帮助学生记忆朝代顺序。 2.展示结束大分裂实现大统一的王朝时间轴: 明确指出秦朝、西晋、隋朝、元朝是结束大分裂实现大统一的王朝。 讲解秦朝统一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国之间的纷争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实力。接着讲述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强调秦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中国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西晋统一前东汉末起三国鼎立,战争频仍致百姓渴望统一。曹魏势强,后期司马氏掌权,内部腐败,司马氏巩固统治,具备统一条件。263 年魏灭蜀,265 年司马炎建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实现统一。结束三国分裂,创造经济恢复条件,促进民族融合,但因内部矛盾致 “八王之乱”,很快衰落。 隋朝统一前南北朝长期对峙,南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北朝经改革发展但后内乱。北周统一北方,杨坚掌权后巩固统治,民众期望统一。581 年杨坚建隋,587 年废西梁,589 年隋军灭陈,完成统一。结束近 300 年分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系列影响后世的制度,发展经济,为唐朝盛世奠基。 元朝统一前唐亡后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蒙古族崛起统一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征服多个政权,南宋腐朽,周边政权削弱。1206 年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后灭西夏、金。1271 年忽必烈改元,1276 年占临安,1279 年崖山海战后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疆域辽阔,强化边疆管理,促进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 。 4.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等时期,展示每个时期阶段特征的表格。 结合表格内容,详细讲解每个时期的特点,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实行分封制,青铜文明发达;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之中,诸侯争霸,百家争鸣,铁器和牛耕得到广泛应用; 秦汉时期,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唐朝有 “贞观之治” 和 “开元盛世” 等盛世局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表现为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辽、夏、宋、金等政权并立,在民族交流融合中回族形成,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阶段。皇权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在康熙、乾隆时期出现盛世景象;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 考点2 禅让制与世袭制: 1.展示禅让制相关图片和文字: 展示尧舜禹禅让的图片,如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的场景图,以及关于禅让制的文字介绍。 讲解禅让制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体现了 “公天下” 的特点。讲述尧、舜、禹之间禅让的故事,强调被推举者是德才兼备、受到众人认可的人。 2.展示世袭制相关图片和文字: 展示夏朝建立以及启继承王位的图片,介绍世袭制的概念,即禹建立夏朝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 局面形成。讲解世袭制以血缘为标准进行权力传承,从此权力在家族内部传递。 3.对比禅让制与世袭制: 展示对比禅让制和世袭制的表格,从标准、方式、人物、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标准有什么不同?”“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通过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两种制度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产生的结果,它虽然加强了家族对权力的控制,但也可能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考点3:分封制 1.展示分封制目的和对象的文字: 展示关于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和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的文字内容,讲解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由于西周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亲、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2.展示分封制依据和内容的文字: 展示分封依据(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以及分封内容(诸侯权力:管理土地和人民、再分封;诸侯义务:进献贡物、服从调兵)的文字。结合文字内容,详细解释分封制的具体实施方式,周天子根据诸侯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给予不同的封地和权力。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收赋税等,但需要向周天子进献贡物,并在周天子需要时出兵相助。 3.展示分封制示意图和贵族等级文字: 展示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在图上标注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如齐、鲁、晋、燕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周分封的格局。同时展示关于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文字内容,讲解各等级之间的关系和职责,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需要服从天子的命令,卿大夫辅助诸侯管理封国事务,士则为卿大夫服务。 4.分析分封制的影响和实质: 展示分析分封制影响(初期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后期诸侯国相对独立,为春秋争霸埋下祸根)和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的文字内容。结合历史事实,西周初期诸侯国对周王朝的拱卫作用,以及后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引导学生分析分封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让学生理解分封制在不同时期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同时,强调分封制的实质是确立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护了周天子的统治。 补充拓展与对比: 展示补充拓展内容,介绍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对比, 讲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较强的王权,而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王权相对有限。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封制的特点和本质。 考点4:中央集权制度: 1.展示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和文字: 展示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图中清晰地标注出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以及郡(守)、县(令或长)等职位。结合示意图,讲解秦朝开创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皇帝之下设丞相负责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和郡县制(在地方建立郡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强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补充拓展:通过表格对比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它们既有相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 相同点方面,从目的来看,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在性质上,二者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不同点在于,划分原则上,分封制依据血缘关系,而郡县制按照地域来划分;在传承方式上,分封制下的职位是世袭的,郡县制的官员则不世袭;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郡县制下的地方则直属中央管理 2.展示历代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结构图和文字: 汉朝(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 隋唐(创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发展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唐玄宗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宋朝(宋太祖通过 “杯酒释兵权” 解除武将兵权,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三司使、枢密使等;在地方收归政权、财权和军权,实行重文轻武国策)。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北庭都元帅府管辖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分散兵权归兵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厂;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图片和文字内容。 讲解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图片,汉武帝 “推恩令” 的实施过程、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宋朝 “杯酒释兵权” 的故事、元朝行省制度的地图、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相关资料、清朝军机处的内景图片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朝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展示总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皇权至高无上、文化专制、存在中央与地方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清走向反动)和作用(积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民族交融;消极:易引发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形成暴政和腐败,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变革,禁锢思想)的文字内容。 考点5:科举制: 1.展示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图片和文字: 展示科举制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和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的图片和文字内容。结合图片和文字,讲述科举制创立的背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仕途,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因此隋朝开创科举制以打破这种局面。详细讲解科举制在唐朝的完善过程,以及科举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等。 2.展示科举制僵化和废除的图片和文字: 展示科举制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考生解释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标准,禁锢思想,脱离实际)和废除(1905 年,科举制被废除)的图片和文字内容。讲解明朝八股取士的具体规定和危害,考试形式僵化,限制了考生的思维,无法选拔出具有实际才能的人,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说明科举制在清朝后期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在 1905 年被废除。 3.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再次展示科举制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教育发展;后期尤其是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和社会的进步)的文字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科举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如在唐朝,科举制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而在明朝,八股取士却使得科举制走向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通过分析,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链接中考——十五道中考真题 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框架,了解本专题核心内容,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构建时空框架,培养时空观念,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便于记忆 使学生理解统一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历史分析与比较能力,增强对历史的整体认知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时期历史特点,将政治制度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使学生理解两种制度本质区别,明白政治制度演变原因,培养历史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分封制,培养史料分析能力,理解其在西周政治中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架构,认识郡县制进步性,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通过呈现丰富的结构图、文字内容、具体历史事件和图片,让学生系统且直观地掌握从汉朝到清朝各朝代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提升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巩固科举制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熟悉中考考查角度,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帮助学生全面梳理科举制演变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历史梳理与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中国古代政治专题,涵盖政权更迭与政治制度两方面内容。在政权更迭上,从朝代歌和纪年表明晰了各朝代顺序,知晓秦、西晋、隋、元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且各时期如夏商西周、秦汉、隋唐等都有独特阶段特征。政治制度方面,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是重要节点;西周分封制初期巩固统治但后期引发争霸;中央集权制度自秦开创后不断发展,各朝代都有强化举措;科举制创立于隋,唐完善、明僵化、清废除,影响深远。此外,通过中考真题我们熟悉了考查方式和解题技巧。课后大家要针对薄弱点加强练习,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