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渗透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封建土地制度对社会的阻碍,理解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性。2. 时空观念:梳理土地改革的时空背景(19491952年),明确其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的联系。3. 史料实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原文及农民口述资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4. 历史解释:多角度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5. 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二、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与实施过程。突破策略:通过法律原文解读、角色扮演(农民与地主对话)深化理解。难点:土地改革的深远意义及其与工业化、政权巩固的关系。突破策略:引入对比案例(改革前后农民生活变化)、小组辩论(“土地改革是否彻底解决农村问题”)引发深度思考。三、教学资源准备1. 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节选、毛泽东关于土地改革的讲话摘录。2. 图片素材:土地改革前后农村对比图、农民焚烧地契场景图。3. 视频片段:纪录片《土地改革运动》片段(约3分钟)。4. 实物道具:模拟“地契”“地界碑”等道具,用于课堂情境模拟。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创新导入:情境体验“农民的一天”1. 情境创设:教师分发道具“地契”,假设学生为1950年的贫农,需向“地主”缴纳地租。提问:“若你辛苦劳作一年,收成的70%需上交地主,你会如何生存?”2. 启发思考:展示图片:农民拔除地界碑、焚烧地契。追问:“这些行为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为何农民要这样做?”3. 过渡衔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这场彻底改变农民命运的运动——土地改革。”(二)新课讲授环节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从数据看社会矛盾1. 数据分析:呈现表格:“新中国成立前旧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地主占70%80%土地,农民仅占20%30%)。任务:计算地主与农民的人均土地比例,分析其反映的社会问题。2. 案例讨论:材料:山西农民王老汉的回忆录(“全家五口人仅有半亩地,终日食不果腹”)。提问:“封建土地制度如何阻碍生产力发展?若不改革会怎样?”3. 教师总结:封建土地制度导致阶级对立、经济停滞,改革是巩固政权、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环节2:土地改革的实施——法律与行动的结合1. 法律解读: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分组讨论:法律中的关键词(“废除”“实行”)体现了怎样的改革目标?2.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学生分为“土改工作队”“地主”“贫农”三组,演绎土地分配过程。任务:解释“为何分给地主一份土地”,体会政策的人道主义精神。3. 成果展示:播放纪录片片段:农民领取土地证、欢呼的场景。数据补充:至1952年底,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免去3000万吨地租。环节3:土地改革的意义——多维度历史评价1. 史料分析:材料一:陶鲁笳评价土地改革是“最彻底、最全面、最成功的”。材料二:毛泽东称其为“工业化基本条件”。任务: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归纳意义。2. 辩论活动:辩题:“土地改革是否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村问题?”正反方依据史实(如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矛盾)展开辩论,教师引导辩证思考。3. 情感升华: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背景为土改后新农村),感悟农民生活的巨变。(三)巩固提升:历史与现实链接1. 对比分析:展示2006年取消农业税的新闻,提问:“从土地改革到农业税取消,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什么问题?”2. 拓展探究:任务:搜集家乡长辈关于土地的记忆(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撰写“土地故事”短文。(四)课堂总结:板书提纲土地改革(19491952)1. 背景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发展新解放区未完成土改2. 实施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废除地主剥削,农民当家作主3. 意义政治:巩固人民政权经济: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奠基社会:实现“耕者有其田”五、课后作业1. 基础作业:绘制“土地改革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2. 实践作业:采访家中长辈,了解家庭与土地的故事,撰写300字报告。3. 挑战作业:以“如果我是土改工作队队员”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六、教学反思预设亮点:情境模拟增强代入感,辩论活动培养批判思维。改进:需补充更多地方性史料,增强学生在地认同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