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强基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强基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地理第一次强基试卷
一、单选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 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 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 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 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2. 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矿区生态修复 B. 退耕还林还草
C 沙漠裸地农垦 D. 生活环境治理
内蒙古河套灌区某地耕地与盐荒地相间分布,地下水自由流动。当耕地灌水时,不仅耕地的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还会引起相邻盐荒地的土壤含盐量变化。耕地除了农作物生长期灌水外,还在每年的10—11月作物收割后进行秋后灌溉。如图示意该地6月灌溉前后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表示灌溉后耕地土壤含盐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该地进行秋后灌溉主要是为了( )
①减少盐荒地的面积②淋溶耕地土壤盐分③方便秋季农作物的播种④减少秋冬季风力侵蚀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沙米为固沙先锋植物,沙米的空间分布与其生物学特征及沙地环境(地形、土壤水分和降水等)密切相关,沙米的地上种群密度与土壤种子库(存在于土壤表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部活性种子的总和)密度呈正相关。下图示意奈曼和民勤两地不同沙丘固定程度对应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根据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分布特征,推断沙米种子的生物学特征(种子萌芽需要的条件等)可能是( )
A. 耐旱 B. 耐贫瘠 C. 喜光 D. 厌光
6. 导致固定沙丘的种子库密度最低的原因是( )
A. 沙米的生物学特征 B. 降水增加 C. 土壤水分减少 D. 土壤水分增加
7. 关于奈曼和民勤两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奈曼位于半干旱地区,民勤位于干旱地区②民勤植被覆盖率高于奈曼
③民勤的流动沙丘比例大④奈曼的固定沙丘比例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蒙古国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放牧强度增大,加剧了蒙古国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受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启发,蒙古国提出了种植“十亿棵树计划”。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蒙两国联手实施这项计划,但难度较大。图示意蒙古国土地覆盖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蒙古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是( )
A. 河湖区 B. 荒漠草原区 C. 草原区 D. 森林区
9. 放牧强度增大对蒙古国牧区土壤的主要影响是( )
①土壤空隙变大,土质疏松②枯落物减少,土壤养分来源少
③牲畜排泄物补充土壤养分④地表昼夜温差减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0. 在中蒙两国联手实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中,中国发挥的主要优势有( )
①资金充足②邻近蒙古国荒漠,水源充足,且输水便利③科技先进④乡土树种成活率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综合题(共70分)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位于其境内北部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该地区20世纪90年代之前荒漠化严重,经过近30年治理,已经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沙化面积了,沙漠不再是危害之源。左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
材料二右图为库布齐光伏发电图。光伏板提供清洁能源,光伏板之间栽植着甘草、苜蓿、沙打旺、杨柴等牧草;光伏板下养殖绵羊和灰雁等畜禽。光伏发电机组需要经常清洗除尘。
材料三今年6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土地荒漠化与贫困相伴相生,互为因果。
(1)上世纪90年代之前库布齐沙漠逐渐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2)评价库布齐发展光伏产业的区位条件。
(3)分别说明“板上发电,板下养羊,板间种草”对于荒漠化防治的作用。
(4)结合材料三,举例说明荒漠化与贫困之间的关系。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景泰县位于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盆地地形、地势低洼,边下存在深厚隔水层。20世纪70年代,人工引水工程建成投运,戈壁荒滩变成了百里米粮川。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工程设计缺陷,昔日的良田沃土变成了“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的盐碱地。2016年,景泰县挖地成塘,堆泥成台,台上种植农作物,利用盐碱水在池塘发展水产养殖。下图示意该县的“鱼塘-台田”模式。
(1)分析景泰县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2)说明台田土壤盐分下降原因。
(3)有人提出应在景泰县推广“鱼塘-台田”模式。说明该提议的合理性。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过程或结果。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1000~1300mm,岩溶面积为13×104k㎡,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6%,生态环境退化和贫困成为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贵州省某地充分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拟实施岩溶生态冷水沟渔业发展模式(下图)。
(1)分析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2)指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对应图中甲、乙的位置,简述该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效益。
(3)简述该发展模式对贵州省石漠化地区致富的启示。
1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沙棘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先锋树种。沙棘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具有速生性,根系发达,枝叶茂密,形成“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武器”。此外,沙棘固氮能力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沙棘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许多领域,是极佳的经济林、防护林和能源林树种。但目前人们对沙棘的价值、种植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认识仍然不足。下图为黄土高原沙棘种植景观与沙棘果实照片。
(1)说明沙棘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复合型先锋树种的原因。
(2)沙棘形成的“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武器”,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加以说明。
(3)依托沙棘产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地理第一次强基试卷
一、单选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题答案】
【答案】1. A 2. B
【3~4题答案】
【答案】3. A 4. D
【5~7题答案】
【答案】5. D 6. A 7. B
【8~10题答案】
【答案】8 B 9. D 10. C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题答案】
【答案】(1)自然: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人为:人口增加;不合理人类活动(过度樵采、开垦、放牧或植被破坏)。
(2)利: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土地广阔,地价低;不利:风沙大,维护成本高。
(3)板上:遮光,减少水分蒸发(或挡风、减小风蚀、缓解能源紧张,减少过度樵采)板下:增加土壤肥力;板间: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风蚀;固氮(增加土壤肥力)。
(4)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单产降低,粮食不足,农民收入下降;贫困逼迫扩大耕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退化,加剧荒漠化。
【12题答案】
【答案】(1)景泰县地势低注,地下存在深厚隔水层,水分不易下渗,排水不畅;由于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持续抬高;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土壤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出现盐碱化。
(2)堆泥成台,增大农田与地下水位的高差,旱季时地下水盐分难以到达地表;台田地势高,排水条件好,雨季(灌溉)时台田土壤盐分得到淋洗。
(3)可以治理盐碱化;改善气候,减少风沙危害;改善区域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13题答案】
【答案】(1)贵州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石灰岩广布,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地形起伏大,多陡坡,土壤易流失;人为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2)甲:环境效益;乙:经济效益。
取得的效益:通过养殖及观赏体验式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就地创业;注重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石漠化程度。
(3)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发展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延长产业链条。
【14题答案】
【答案】(1)沙棘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易成活;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固氮能力强,可改良土壤,为其它植物的存活创造条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在水土综合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
(2)沙棘的树冠较大,能有效拦截降水,减轻对地面的冲刷;地面枯枝落叶可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减缓流速,增加下渗,减轻水土流失;根系发达,固水固土能力强,可有效保持水土。
(3)加强沙棘价值的宣传与推广,提高人们对沙棘价值的认识;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种植技术,提高人员的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研发沙棘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