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本节重点: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本节难点:民族交融的现实意义、统一的历史趋势课程标准公元前475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东周公元前256东周灭亡公元前770平王东迁公元前221秦统一封建社会时空线索素养目标唯物史观 ①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②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 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特别是时间的分期。认识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时代特征。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家国情怀 ①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②通过学习孔子的思想、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从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中,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改革知识结构目录0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02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03 孔子与老子04 百家争鸣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概念 阐释:东周、春秋、战国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春秋五霸1.“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一说:齐、晋、楚、吴、越;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出现原因: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春秋五霸3.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霸主4.影响①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加强了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华夏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材料一∶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池。——《公羊传· 桓公二年》材料三∶ 周王室由于贫弱而不得不向诸侯求米、求金、求车。—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左传》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二)战国七雄1.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背景①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鲁、卫、郑、宋)②三家分晋(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③田氏代齐(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史料阅读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 甚,万乘(shè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tāo)无耻,竞进 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书录》历史纵横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春秋战国民族融合战国时期混乱局面深化讲解:列强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3.列强纷争推动周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统一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1.原因(1)生产力的提高: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兴建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2.表现(1)农业:①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②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出现。③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都江堰材料: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原先拥有一小块份地的国人和庶人转化成为小土地私有者,他们自耕自种,除一部分收入要交给国家外,产品都为自己所有。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发展,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阶级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赵毅、赵轶峰著《中国古代史》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战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2、手工业①冶铁技术出现。②手工业分布更加细密。冶铜、冶铁、制漆、煮盐和酿酒等行业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战国冶铁遗址,位于河南省西平县酒店乡酒店村南煮盐业羽毛齿革粮食羊马盐池药材冶铁业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3.商业:①货币流通广泛,金属钱币大量被使用。②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③“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出现富有的工商业主。▲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阶级: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3)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动力。(5) 思想:法家学说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形势图李 悝吴 起申不害齐威王燕昭王赵烈侯商鞅(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2.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3.概况: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4.影响: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战国形势图(二)商鞅变法1.原因: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3.特点:商鞅变法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商鞅虽死,秦法未败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二)商鞅变法4.内容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④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⑥普遍推行县制,县官员由君主任免。5.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时间 内容 作用政治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发展农耕,富国强兵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商鞅变法材料1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自《史记.商君列传》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3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①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生产力发展,加强中央集权);②使秦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③刑法严酷,赋税沉重,激化阶级矛盾;④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战乱变法牛耕铁犁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思想文化的发展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词(一)孔子1.孔子: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破落贵族家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政治理论(1)背景: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3)内容:①仁:思想核心,即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②德:“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三、孔子和老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③礼: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3.教育贡献:(1)兴办私学:“有教无类”(2)整理文献:《诗》《书》《礼》《乐》 《易》《春秋》三、孔子和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二)老子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2.哲学思想①朴素的唯物史观: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三、孔子和老子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老子②朴素的辩证法:他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三、孔子和老子“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进步:孔子“仁”、“仁政”、“德治”思想,主张以爱人之心处理社会关系;创办私学,“有教无类”等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消极:主张“礼”,即主张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四、百家争鸣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企图影响社会现实。②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①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②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和资财雄厚大商人工商业子贡范蠡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土地制度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②小农经济兴起: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地而衰(cuī)征”,“案(按)田而税”——管仲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左传》2.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3.各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见下页)4.意义: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四、百家争鸣学派 人物 思想特点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阴阳家 邹衍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百家争鸣主要学派及其核心思想分析下列言论分别属于哪些学派,并对应其具体主张?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也材料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材料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材料四 子不语怪力乱神材料五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材料七 君者舟也,庻人者水也仁礼德研究社会现实仁政义君舟民水分析下列言论分别属于哪些学派,并对应其具体主张?材料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材料三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四 我无为而民自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材料五 庄生丧妻,缶盆而歌本原精神辩证无为齐物分析下列言论分别属于哪些学派,并对应其具体主张?材料一 严刑者,民之所畏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材料二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材料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材料四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材料五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法治集权改革尚贤兼爱深化讲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性1.要求统一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2.“爱民”思想:①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②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③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④道家则立足于“无为”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性3.“限制君权”思想:①孟子强调只有取得百姓信任,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②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③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④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4.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5.百家思想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入世,通过治道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谋求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知识关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古希腊城邦产生或建立的方式 主要是由周王分封的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的 主要是由氏族发展而来政治结构 在兼并战争后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 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世界经济发展 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政治制度 各诸侯国日益强大,最终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 出现共和政体,王权衰微,个别城邦建立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文化特征 依托大河和农耕创造辉煌的文明,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的特点 依托海洋孕育灿烂的文明,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点涌现大批思想家、哲学家,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归纳总结:东周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以铁农具和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分封制瓦解;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归纳总结:先秦历史思维导图本课小结课堂检测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2.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 )A.儒家 法家 道家B.儒家 道家 法家C.法家 道家 儒家D.法家 儒家 道家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