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土壤 课件(48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土壤 课件(48张)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定义
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学校附近随机挖取小块土壤,用手捏紧,观察体积变化,说明原因?
2、取小块土样用手捏紧,感受其中的水分?(通常分为干、稍湿、润、潮、湿五级)
活动:感受土壤
3、仔细观察土壤中还有什么?
土壤的物质组成(连线)
用手掌紧握土壤,土壤的体积会缩小
空气

用手掌紧握土壤,有时候会感到手掌潮湿
土壤中有植物的根系等
土壤中有砂砾等
有机质
矿物质
2.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矿物质经过风化分解后,可以释放植物所需的钾、磷、钙、镁等养分。
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以及经过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
水分:输送养分和合成有机物需要
空气:植物呼吸和生长需要(影响土温和氧气)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此消彼长
(1)土壤颜色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3.土壤的观察
为什么土壤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中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示意图
东北平原·黑土
Northeast Plain · Black Earth
图5 黑龙江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黄土
Loess Plateau · Loess
图6 陕北黄土高原
南方丘陵·红壤
Southern hills · Red soil
图7 云南东川红土地
西北·白土(盐碱土)
Northwest · Saline-alkali soil
图8 西北地区盐碱土
长江中下游平原·青土(水稻土)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Plain · Green soil (paddy soil)
图9 中国南方常熟水稻土采样
四川盆地·紫色土
Sichuan Basin · Purple soil
图10 紫色土色度参数与铁锰形态及有机质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壤腐殖质由动植物残体演变而成,一般粘附在土粒的表面,它的多少主能够调节土壤颜色的深浅。
黑色的土壤一般是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因为腐殖质呈黑色和棕色;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则呈现灰色或灰白色,如新疆灰漠土。
从灰到黑,腐殖质含量在升高。
①和土壤腐殖质有关
②和矿物质有关
氧化铁就是土壤矿物质中的调色高手,当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高时,土色发红,或者呈棕红色。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分为:
2mm
0.02mm
0.002mm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2)土壤质地
土壤的观察
比较不同质地的土壤透水性的差异
砂土:大孔隙多 壤土:空隙适中 黏土:孔隙少
(1)不同质地的土壤透水性有什么差异?
透水性:砂土>壤土>黏土
(2)阅读课本P89,填表说明不同土壤质地如何影响土壤肥力。
不同质地的土壤透水性差异
土壤质地对比
质地 粒级 孔隙 通气、透水性 保水、蓄水、保肥性 有机质分解速度
可耕性
砂土
壤土
黏土



良好

良好
砂粒为主
大孔隙多

适中

易耕作
农业生产的
理想土壤
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大、小孔隙均有
小孔隙为主
黏粒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2)阅读课本P89,填表说明不同土壤质地如何影响土壤肥力。
(3)土壤剖面
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土壤剖面分为自然土剖面和人工土剖面等。
请你说出序号所代表的的森林土壤剖面及其特点。
在自然土壤中,以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
(1)森林土壤剖面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分为枯枝落叶层、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图 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请你说出序号所代表的的耕作土壤剖面及其特点。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成为耕作土壤。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
(2)耕作土壤剖面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图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岩石风化为成土母质
低等生物作用下土壤中产生少量有机质
高等生物作用下土壤中
有机质增多,出现分层
受到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成熟土壤分层形成
生物种类增多
降水淋溶
二、土壤形成过程及因素
大气圈:大气运动
水圈:水循环
生物圈:生物活动
岩石圈:风化过程
土壤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
为生物提供水和养分
有机质等
水体交换
地质作用
保护作用
影响水热状况
下垫面性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产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
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降水
风化基岩
裂隙
固体基岩
地下径流
有机残留物土壤微生物
地表径流
1)成土母质(初始状态、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四川盆地的
紫色土
四川盆地的
紫色岩石
成土母质
继承
风化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①提供有机质
②形成腐殖质
③富集营养元素
腐殖质
矿物质
有机质
岩石风化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2)生物(最基本、最活跃、主导)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温度
低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高温:微生物分解速度 ,有机质积累 。
水分
干燥:化学与生物风化 ,岩石风化壳 。
湿润:化学与生物风化 ,岩石风化壳 。








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
3)气候(动力因素)
【思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草原气候区,哪个地区土壤肥力更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热带雨林地区:①全年高温多雨,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②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中积累的养分少。 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温带草原区:①由于水热条件差,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②气候较干旱,淋溶流失作用弱。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高。
4)地貌(地形)
陡坡:土壤薄
平地:土壤厚
阳坡:光热条件好,水分差
阴坡:水分条件好,光热差
迎风坡:水分好
背风坡:水分差
坡度
坡向
高度
海拔低,易形成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5)时间
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农田,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气候原因,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加重的情况。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当地农民长期耕作下,土壤被改良成水肥条件良好的水稻土。
6)人类活动
不合理
合理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影响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了土壤________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______。
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______规律。
生物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的因素。
地貌 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不同,_________不同,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时间 发育的时间_____,土壤层_____,土层分化________。
人类活动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
②消极影响:会导致___________。
总结:土壤的形成因素及作用
矿物质
质地
分布
最基本、最活跃
水热条件
越长
越厚
越明显
土壤退化
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其实是最基本的因素。
时间和地形(空间)的作用只是改变了上述三者的时空分布,进而间接影响了土壤的形成过程。
思考:影响土壤的因素中,哪些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The main forming factor of soil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岩石是紫色的,而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所以土壤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冷湿地区,有机质分解慢,利于积累;
东北一年一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少。
茂名地区发育微酸红壤,适宜荔枝生长。
主导因素:
简要解释:
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区,高温多雨下发育形成红壤;含铁、铝成分较多,呈酸性,适宜荔枝生长。
成土母质
气候
气候
土壤
功能
为植物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
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
土壤贫瘠
营养比例失调
土壤盐碱化
1)土壤的问题
沙漠化
石漠化
土壤污染
你知道有哪些常见的土壤养护措施吗?
春季深耕
绿肥作物
广施农家肥
休耕轮耕
休耕地
2)土壤的养护
盐碱地
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3)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灌溉
土壤中的盐分
降水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自然原因:
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灌溉
土壤中的盐分
降水
蒸发
盐分积聚于地表
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
②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知识链接
"盐碱地"的形成
季节 水盐 运动 气候变化及形成原因
春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夏季(雨季) 淋盐 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
秋季(旱季) 返盐 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到地表
冬季(旱季) 盐分 稳定 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
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