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第2章<<<阶段重点突破练(四)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A B D B C D D题号 9 10 11 12答案 C C D D对一对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可逆反应,不会完全进行到底(2)0.25 mol·L-1·min-1(3)acf (4)A>C=D>B13.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排除实验Ⅱ和实验Ⅲ中Fe3+对溶液透光率的干扰 (2)2 (3)溶液透光率不再随时间改变后,实验Ⅲ的溶液透光率低于实验Ⅱ的溶液透光率,说明实验Ⅱ中KI虽然过量,但仍有未反应的Fe3+ (4)2Fe3++2I- 2Fe2++I214.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该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 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下降,浓度影响大于温度影响,反应速率降低(2)0.05 0.6 mol·L-1 40 (3)bd (4)A15.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比较1.一定条件下,向1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2和8 mol H2发生反应:CO2(g)+4H2(g)===CH4(g)+2H2O(g),5 min后,测得CO2的物质的量为1.2 mol,则0~5 min内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A.0.16 mol·L-1·min-1B.0.24 mol·L-1·min-1C.0.64 mol·L-1·min-1D.0.96 mol·L-1·min-1√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v(CO2)==0.16 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H2)∶v(CO2)=4∶1,v(H2)=0.64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2.在反应2A(g)+B(g) 3C(g)+4D(g)中,下列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B)=0.3 mol·L-1·s-1B.v(A)=0.5 mol·L-1·min-1C.v(C)=0.8 mol·L-1·s-1D.v(D)=1 mol·L-1·min-1√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项,=0.3 mol·L-1·s-1;B项,=0.25 mol·L-1·min-1≈0.004 2 mol·L-1·s-1;C项,≈0.27 mol·L-1·s-1;D项,=0.25 mol·L-1·min-1≈0.004 2 mol·L-1·s-1。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3.(2023·河南信阳高一期中)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B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1·min-1B.分别用B、C、D的浓度变化量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1·min-1D.在这2 min内B和C两物质的浓度都减小√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经2 min 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则v(B)==0.3 mol·L-1·min-1。A为固体,不能用A表示反应速率,A错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的比值是3∶2∶1,B正确;反应速率v(B)为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C错误;随反应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增大,故在这2 min内物质B的浓度逐渐减小,C的浓度逐渐增大,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4.(2023·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期中)在一定条件下,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 2SO3,反应速率最快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容器 温度/℃ SO2/mol O2/mol 催化剂A 400 4 2 无B 400 2 1 无C 500 2 1 无D 500 4 2 有√答案该反应需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容器D中使用催化剂,并且温度最高、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所以反应速率最快,故选D。123456789101112131415容器 温度/℃ SO2/mol O2/mol 催化剂A 400 4 2 无B 400 2 1 无C 500 2 1 无D 500 4 2 有答案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C(s)+H2O(g) CO(g)+H2(g)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增大B.用锌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用粗锌比用纯锌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快C.100 mL 2 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D.在合成氨反应中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He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碳是固体,固体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由于粗锌中含有杂质,能与稀硫酸形成原电池,所以用粗锌比用纯锌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快,B正确;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相当于对盐酸进行稀释,导致c(H+)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保持容积不变,通入He,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6.实验探究温度和催化剂对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三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右端液面上升快慢判断反应速率大小B.对比实验Ⅰ、Ⅱ是探究催化剂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Ⅱ、Ⅲ是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Ⅰ、Ⅲ发现Ⅲ中U形管中右端液面上升很快,说明温度升高H2O2分解速率加快√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对比实验Ⅰ、Ⅱ是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Ⅰ、Ⅲ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项错误。答案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定7.(2023·长沙明德中学高一期中)在一定条件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8O2和SO2发生反应:2SO2+O2 2S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一段时间后,含有18O的分子只有O2和SO3B.达到平衡后,反应生成的SO3不再分解C.反应混合物中SO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D.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正、逆反应速率保持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由于是可逆反应,生成的三氧化硫同时也分解,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含有18O的分子有SO2、O2和SO3,A错误;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生成的SO3也分解,B错误;反应混合物中SO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反应不一定已达平衡状态,C错误;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变,所以正、逆反应速率保持不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8.(2024·福州高一期中)反应O2(g)+2C(s) 2CO(g)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事实中,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A.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B.反应器内气体的压强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反应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和一氧化碳的浓度相等√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反应器内气体的压强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容器容积不变,反应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和一氧化碳的浓度相等,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9.在一绝热(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C(g)+D(g),下列描述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①容器内温度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⑥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⑦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同时生成2n mol AA.4个 B.5个 C.6个 D.7个√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①该容器为绝热容器,容器内温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由于B是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变化,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变化,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建立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由于是绝热容器,建立平衡过程中容器温度变化,混合气体压强发生变化,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由于B是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变化,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则混合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是化学平衡的特征标志,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⑥达到平衡时A、C、D的浓度保持不变,但浓度之比不一定等于2∶1∶1,则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⑦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没有指明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一定消耗2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A,A的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0.一定条件下,通过反应SO2+2CO 2X+Y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其中Y是固体单质,其余均为气体。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超灵敏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刻时SO2和CO的浓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s 0 1 2 3 4c(SO2)/(mol·L-1) 1.00 0.50 0.23 0.20 0.20c(CO)/(mol·L-1) 4.00 3.00 2.46 2.40 2.40A.X的化学式为CO2B.0~1 s内,v(X)=1.00 mol·L-1·s-1C.该回收原理利用了SO2的还原性D.该温度下,5 s时,c(CO)=2.40 mol·L-1√答案该反应是进行硫的回收,所以Y单质是硫,根据原子守恒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A项正确;0~1 s内,v(CO)==1.00 mol·L-1·s-1,v(X)=v(CO)=1.00 mol·L-1·s-1,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s 0 1 2 3 4c(SO2)/(mol·L-1) 1.00 0.50 0.23 0.20 0.20c(CO)/(mol·L-1) 4.00 3.00 2.46 2.40 2.40答案在该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O2作氧化剂,利用的是SO2的氧化性,C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5 s时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s 0 1 2 3 4c(SO2)/(mol·L-1) 1.00 0.50 0.23 0.20 0.20c(CO)/(mol·L-1) 4.00 3.00 2.46 2.40 2.40答案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11.研究反应2X(g) Y(g)+Z(g)的速率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4组实验,Y、Z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物X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A.比较实验②④得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比较实验①②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若实验②③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D.在0~10 min之间,实验②的平均速率v(Y)=0.04 mol·L-1·min-1√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实验②④起始浓度相同,但温度不同,④反应速率较大,则可得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①②温度相同,但浓度不同,①浓度较大,可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②③温度、浓度相同,③反应速率较大,应为加入催化剂,故C正确;在0~10 min之间,实验②X的浓度变化为0.2 mol·L-1,则v(Y)=v(X)=×=0.01 mol·L-1·min-1,故D错误。答案12.(2023·武汉高一期末)某温度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g)+bB(g) cC(g),0~12 s,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 s时,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 mol·L-1·s-1B.图中交点时A的消耗速率等于A的生成速率C.b∶c=1∶4D.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时的√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0~2 s内,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A)==0.15 mol·L-1·s-1,2 s时A的瞬时反应速率小于0.15 mol·L-1·s-1,A错误;图中交点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还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的消耗速率大于A的生成速率,B错误;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0~12 s,B减少了0.2 mol·L-1×2 L=0.4 mol,生成了0.8 mol C,故b∶c=1∶2,C错误;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起始时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为0.8 mol·L-1×2 L=1.6 mol,B的物质的量为0.5 mol·L-1×2 L=1.0 mol,12 s时,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L-1×2 L=0.4 mol,B的物质的量为0.3 mol·L-1×2 L=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起始时与12 s时的压强之比为13∶9,即12 s时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的,D正确。答案五、大题综合练13.(2023·山东临沂高一期中)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1)已知1 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可放出92 kJ热量。如果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总小于上述数值,其原因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可逆反应,不会完全进行到底答案(2)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则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 。123456789101112131415v(NH3)==0.5 mol·L-1·min-1,所以v(N2)=×v(NH3)=0.25 mol·L-1·min-1。·L-1·min-10.25 mol答案(3)一定条件下,当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c.该条件下,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d.N2和H2的浓度相等e.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f.恒容时体系压强保持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acf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是指反应开始时的状态,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N2和H2的浓度相等,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与平衡状态无关,e错误;体积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是定值,当恒容时体系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f正确。答案(4)在四个不同容器中,不同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NH3)=0.5 mol ·L-1·min-1B.v(H2)=0.3 mol ·L-1·min-1C.v(N2)=0.2 mol ·L-1·min-1D.v(H2)=0.01 mol ·L-1· s -1123456789101112131415A>C=D>B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A项,v(NH3)=0.5 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0.75 mol·L-1·min-1;B项,v(H2)=0.3 mol·L-1·min-1;C项,v(N2)=0.2 mol·L-1·min-1,所以v(H2)=0.6 mol·L-1·min-1;D项,v(H2)=0.01 mol·L-1·s-1=0.6 mol·L-1·min-1;所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D>B。答案14.(2023·杭州九校联盟期中联考)某小组同学探究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是否存在限度的实验过程如下。查阅资料a.Fe3+能将I-氧化为I2,所得溶液呈黄色或棕黄色。b.利用色度计可测定溶液的透光率,通常溶液颜色越深,透光率数值越小。实验过程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3个实验。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序号 实验步骤1 实验步骤2实验Ⅰ 将盛有2 mL蒸馏水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向比色皿中逐滴滴入5滴(每滴约0.05 mL)0.1 mol·L-1 FeCl3溶液,同时采集上述过程中溶液的透光率数据实验Ⅱ 将盛有2 mL 0.05 mol·L-1KI溶液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同上实验Ⅲ 将盛有a mL 0.1 mol·L-1KI溶液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同上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测得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分析与解释(1)实验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除实验Ⅱ和实验Ⅲ中Fe3+对溶液透光率的干扰题述三组实验中都滴加了5滴0.1 mol·L-1 的FeCl3溶液,不同之处是实验Ⅰ中未加入KI溶液,实验Ⅱ、Ⅲ中加入了不同浓度的KI溶液,使混合溶液中含有不同物质的量的KI,因此设置实验Ⅰ的目的是排除实验Ⅱ和Ⅲ中Fe3+对溶液透光率的干扰。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2)实验Ⅲ中a= 。实验Ⅰ中加入2 mL蒸馏水,实验Ⅱ中加入2 mL 0.05 mol·L-1的KI溶液,为控制三个实验中Fe3+浓度相同,则实验Ⅲ中a=2。2答案(3)通过上述实验可推断: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存在限度。其证据及相应的推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456789101112131415溶液透光率不再随时间改变后,实验Ⅲ的溶液透光率低于实验Ⅱ的溶液透光率,说明实验Ⅱ中KI虽然过量,但仍有未反应的Fe3+答案根据实验Ⅰ、Ⅱ溶液的透光率数值可知,FeCl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暂不考虑是否为可逆反应),产生了I2,使溶液的透光率降低,Fe3+与I-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5滴0.1 mol·L-1FeCl3溶液中n(Fe3+)=0.1 mol·L-1×5×0.05×10-3 L=2.5×10-5 mol,2 mL 0.05 mol·L-1的KI溶液中n(I-)=0.05 mol·L-1×2×10-3 L=1.0×10-4 mol>n(Fe3+),KI过量,而实验Ⅲ中KI的物质的量比实验Ⅱ多,且溶液透光率不再随时间改变后,实验Ⅲ的溶液透光率低于实验Ⅱ的溶液透光率,说明生成I2的量多于实验Ⅱ,可见实验Ⅱ中KI虽然过量,但仍有未反应的Fe3+,说明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存在限度。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4)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2Fe3++2I- 2Fe2++I2答案15.(2024·新乡一中高一期中)在2 L恒容密闭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 2HI(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中n(I2)和n(H2)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1)5~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比0~5 min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min之后正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n(I2)/mol 2.00 1.80 1.50 1.44 1.40 1.40n(H2)/mol 1.00 0.80 0.50 0.44 0.40 0.40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该反应放热,体系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下降,浓度影响大于温度影响,反应速率降低答案(2)0~10 min内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 ,HI的体积分数为 %。0~10 min内I2减少0.50 mol,同时生成1.00 mol HI,则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1·min-1。由表知,碘单质为1.40 mol时处于平衡状态,则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I2减少0.60 mol,同时生成1.20 mol HI,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0.60 mol·L-1,该反应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平衡时HI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为×100%=40%。1234567891011121314150.050.6 mol·L-140答案(3)保持其他条件不改变,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b.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c.消耗1 mol I2的同时生成2 mol HId.n(I2)∶n(H2)的值保持不变123456789101112131415bd答案气体质量、容器容积、气体密度均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即碘蒸气的浓度不变,符合化学平衡特征,b正确;消耗1 mol I2的同时生成2 mol HI,均指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由表可知,n(I2)∶n(H2)的值在反应过程中始终在变化,n(I2)∶n(H2)不变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4)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25 min再加入1 mol I2(g),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A.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可能含有2 mol I2(g)B.再加入1 mol I2(g)后,正反应速率会加快C.3 mol I2(g)和1 mol H2(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123456789101112131415A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25 min再加入1 mol I2(g),则整个反应过程共投入3 mol I2、1 mol H2,由于该反应可逆,则实际消耗的氢气和碘均小于1 mol,则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含有的碘单质大于2 mol,A错误;再加入1 mol I2(g)后,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会加快,B正确;I2(g)+H2(g) 2HI(g)是放热反应,1 mol I2(g)和1 mol H2(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则3 mol I2(g)和1 mol H2(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C正确。答案作业17 阶段重点突破练(四)(分值:100分)(选择题1~12题,每小题6分,共72分)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比较1.一定条件下,向1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CO2和8 mol H2发生反应:CO2(g)+4H2(g)CH4(g)+2H2O(g),5 min后,测得CO2的物质的量为1.2 mol,则0~5 min内用H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A.0.16 mol·L-1·min-1B.0.24 mol·L-1·min-1C.0.64 mol·L-1·min-1D.0.96 mol·L-1·min-12.在反应2A(g)+B(g)3C(g)+4D(g)中,下列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B)=0.3 mol·L-1·s-1B.v(A)=0.5 mol·L-1·min-1C.v(C)=0.8 mol·L-1·s-1D.v(D)=1 mol·L-1·min-13.(2023·河南信阳高一期中)反应4A(s)+3B(g)2C(g)+D(g),经2 min,B的浓度减少了0.6 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1·min-1B.分别用B、C、D的浓度变化量表示反应的速率,其比值是3∶2∶1C.在2 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1·min-1D.在这2 min内B和C两物质的浓度都减小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探究4.(2023·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期中)在一定条件下,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O22SO3,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容器 温度/℃ SO2/mol O2/mol 催化剂A 400 4 2 无B 400 2 1 无C 500 2 1 无D 500 4 2 有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C(s)+H2O(g)CO(g)+H2(g)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增大B.用锌片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用粗锌比用纯锌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快C.100 mL 2 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D.在合成氨反应中保持容器容积不变,通入He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6.实验探究温度和催化剂对H2O2分解生成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三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右端液面上升快慢判断反应速率大小B.对比实验 Ⅰ、Ⅱ 是探究催化剂MnO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对比实验 Ⅱ、Ⅲ 是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D.对比实验 Ⅰ、Ⅲ发现Ⅲ中U形管中右端液面上升很快,说明温度升高H2O2分解速率加快三、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定7.(2023·长沙明德中学高一期中)在一定条件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8O2和SO2发生反应:2SO2+O22SO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一段时间后,含有18O的分子只有O2和SO3B.达到平衡后,反应生成的SO3不再分解C.反应混合物中SO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D.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正、逆反应速率保持不变8.(2024·福州高一期中)反应O2(g)+2C(s)2CO(g)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事实中,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 )A.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B.反应器内气体的压强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反应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和一氧化碳的浓度相等9.在一绝热(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C(g)+D(g),下列描述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 )①容器内温度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⑥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⑦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同时生成2n mol AA.4个 B.5个C.6个 D.7个10.一定条件下,通过反应SO2+2CO2X+Y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其中Y是固体单质,其余均为气体。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速率,在某温度下用超灵敏气体传感器测得不同时刻时SO2和CO的浓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时间/s 0 1 2 3 4c(SO2)/ (mol·L-1) 1.00 0.50 0.23 0.20 0.20c(CO)/ (mol·L-1) 4.00 3.00 2.46 2.40 2.40A.X的化学式为CO2B.0~1 s内,v(X)=1.00 mol·L-1·s-1C.该回收原理利用了SO2的还原性D.该温度下,5 s时,c(CO)=2.40 mol·L-1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11.研究反应2X(g)Y(g)+Z(g)的速率影响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4组实验,Y、Z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物X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比较实验②④得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B.比较实验①②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C.若实验②③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则实验③使用了催化剂D.在0~10 min之间,实验②的平均速率v(Y)=0.04 mol·L-1·min-112.(2023·武汉高一期末)某温度下,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3A(g)+bB(g)cC(g),0~12 s,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 s时,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 mol·L-1·s-1B.图中交点时A的消耗速率等于A的生成速率C.b∶c=1∶4D.12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起始时的五、大题综合练13.(8分)(2023·山东临沂高一期中)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是一个放热的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1)已知1 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可放出92 kJ热量。如果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使其充分反应,放出的热量总小于上述数值,其原因是 。(2)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内,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则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3)一定条件下,当合成氨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下同)。 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c.该条件下,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d.N2和H2的浓度相等e.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f.恒容时体系压强保持不变(4)在四个不同容器中,不同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反应。根据在相同时间内测定的结果,判断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v(NH3)=0.5 mol ·L-1·min-1 B.v(H2)=0.3 mol ·L-1·min-1C.v(N2)=0.2 mol ·L-1·min-1 D.v(H2)=0.01 mol ·L-1· s -114.(8分)(2023·杭州九校联盟期中联考)某小组同学探究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是否存在限度的实验过程如下。查阅资料a.Fe3+能将I-氧化为I2,所得溶液呈黄色或棕黄色。b.利用色度计可测定溶液的透光率,通常溶液颜色越深,透光率数值越小。实验过程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表所示的3个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1 实验步骤2实验Ⅰ 将盛有2 mL蒸馏水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向比色皿中逐滴滴入5滴(每滴约0.05 mL)0.1 mol·L-1 FeCl3溶液,同时采集上述过程中溶液的透光率数据实验Ⅱ 将盛有2 mL 0.05 mol·L-1KI溶液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同上实验Ⅲ 将盛有a mL 0.1 mol·L-1KI溶液的比色皿放入色度计的槽孔中 同上测得溶液的透光率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分析与解释(1)实验Ⅰ的目的是 。(2)实验Ⅲ中a= 。 (3)通过上述实验可推断: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存在限度。其证据及相应的推理过程是 。 (4)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5.(12分)(2024·新乡一中高一期中)在2 L恒容密闭的绝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2HI(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其中n(I2)和n(H2)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n(I2)/mol 2.00 1.80 1.50 1.44 1.40 1.40n(H2)/mol 1.00 0.80 0.50 0.44 0.40 0.40(1)(2分)5~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比0~5 min大的原因可能是 ,10 min之后正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2)0~10 min内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 ,HI的体积分数为 %。 (3)保持其他条件不改变,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下同)。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b.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c.消耗1 mol I2的同时生成2 mol HId.n(I2)∶n(H2)的值保持不变(4)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25 min再加入1 mol I2(g),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可能含有2 mol I2(g)B.再加入1 mol I2(g)后,正反应速率会加快C.3 mol I2(g)和1 mol H2(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答案精析1.C [v(CO2)==0.16 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H2)∶v(CO2)=4∶1,v(H2)=0.64 mol·L-1·min-1。]2.A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A项,=0.3 mol·L-1·s-1;B项,==0.25 mol·L-1·min-1≈0.004 2 mol·L-1·s-1;C项,=≈0.27 mol·L-1·s-1;D项,==0.25 mol·L-1·min-1≈0.004 2 mol·L-1·s-1。]3.B [经2 min B的浓度减少0.6 mol·L-1,则v(B)==0.3 mol·L-1·min-1。A为固体,不能用A表示反应速率,A错误;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用B、C、D表示反应的速率的比值是3∶2∶1,B正确;反应速率v(B)为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C错误;随反应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降低,生成物的浓度增大,故在这2 min内物质B的浓度逐渐减小,C的浓度逐渐增大,D错误。]4.D [该反应需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容器D中使用催化剂,并且温度最高、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所以反应速率最快,故选D。]5.B [碳是固体,固体质量的多少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A错误;由于粗锌中含有杂质,能与稀硫酸形成原电池,所以用粗锌比用纯锌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快,B正确;加入适量氯化钠溶液相当于对盐酸进行稀释,导致c(H+)减小,化学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保持容积不变,通入He,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则化学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6.C [对比实验 Ⅰ、Ⅱ 是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比实验 Ⅰ、Ⅲ是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项错误。]7.D [由于是可逆反应,生成的三氧化硫同时也分解,所以反应一段时间后,含有18O的分子有SO2、O2和SO3,A错误;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生成的SO3也分解,B错误;反应混合物中SO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反应不一定已达平衡状态,C错误;若向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变,所以正、逆反应速率保持不变,D正确。]8.D [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反应器内气体的压强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容器容积不变,反应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反应器内氧气的浓度和一氧化碳的浓度相等,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9.C [①该容器为绝热容器,容器内温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②由于B是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变化,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变化,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③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建立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由于是绝热容器,建立平衡过程中容器温度变化,混合气体压强发生变化,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由于B是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变化,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是化学平衡的特征标志,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⑥达到平衡时A、C、D的浓度保持不变,但浓度之比不一定等于2∶1∶1,则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⑦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没有指明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一定消耗2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A,A的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10.C [该反应是进行硫的回收,所以Y单质是硫,根据原子守恒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A项正确;0~1 s内,v(CO)==1.00 mol·L-1·s-1,v(X)=v(CO)=1.00 mol·L-1·s-1,B项正确;在该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SO2作氧化剂,利用的是SO2的氧化性,C项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5 s时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D项正确。]11.D [实验②④起始浓度相同,但温度不同,④反应速率较大,则可得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①②温度相同,但浓度不同,①浓度较大,可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②③温度、浓度相同,③反应速率较大,应为加入催化剂,故C正确;在0~10 min之间,实验②X的浓度变化为0.2 mol·L-1,则v(Y)=v(X)=×=0.01 mol·L-1·min-1,故D错误。]12.D [0~2 s内,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A)==0.15 mol·L-1·s-1,2 s时A的瞬时反应速率小于0.15 mol·L-1·s-1,A错误;图中交点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还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A的消耗速率大于A的生成速率,B错误;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0~12 s,B减少了0.2 mol·L-1×2 L=0.4 mol,生成了0.8 mol C,故b∶c=1∶2,C错误;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起始时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为0.8 mol·L-1×2 L=1.6 mol,B的物质的量为0.5 mol·L-1×2 L=1.0 mol,12 s时,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L-1×2 L=0.4 mol,B的物质的量为0.3 mol·L-1×2 L=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则起始时与12 s时的压强之比为13∶9,即12 s时容器内压强是起始时的,D正确。]13.(1)可逆反应,不会完全进行到底(2)0.25 mol·L-1·min-1(3)acf (4)A>C=D>B解析 (2)v(NH3)==0.5 mol·L-1·min-1,所以v(N2)=×v(NH3)=0.25 mol·L-1·min-1。(3)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正确;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是指反应开始时的状态,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N2和H2的浓度相等,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与平衡状态无关,e错误;体积不变,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是定值,当恒容时体系压强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f正确。(4)A项,v(NH3)=0.5 mol·L-1·min-1,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0.75 mol·L-1·min-1;B项,v(H2)=0.3 mol·L-1·min-1;C项,v(N2)=0.2 mol·L-1·min-1,所以v(H2)=0.6 mol·L-1·min-1;D项,v(H2)=0.01 mol·L-1·s-1=0.6 mol·L-1·min-1;所以反应的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D>B。14.(1)排除实验Ⅱ和实验Ⅲ中Fe3+对溶液透光率的干扰 (2)2 (3)溶液透光率不再随时间改变后,实验Ⅲ的溶液透光率低于实验Ⅱ的溶液透光率,说明实验Ⅱ中KI虽然过量,但仍有未反应的Fe3+ (4)2Fe3++2I-2Fe2++I2解析 (1)题述三组实验中都滴加了5滴0.1 mol·L-1 的FeCl3溶液,不同之处是实验Ⅰ中未加入KI溶液,实验Ⅱ、Ⅲ中加入了不同浓度的KI溶液,使混合溶液中含有不同物质的量的KI,因此设置实验Ⅰ的目的是排除实验Ⅱ和Ⅲ中Fe3+对溶液透光率的干扰。(2)实验Ⅰ中加入2 mL蒸馏水,实验Ⅱ中加入2 mL 0.05 mol·L-1的KI溶液,为控制三个实验中Fe3+浓度相同,则实验Ⅲ中a=2。(3)根据实验Ⅰ、Ⅱ溶液的透光率数值可知,FeCl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暂不考虑是否为可逆反应),产生了I2,使溶液的透光率降低,Fe3+与I-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5滴0.1 mol·L-1FeCl3溶液中n(Fe3+)=0.1 mol·L-1×5×0.05×10-3 L=2.5×10-5 mol,2 mL 0.05 mol·L-1的KI溶液中n(I-)=0.05 mol·L-1×2×10-3 L=1.0×10-4 mol>n(Fe3+),KI过量,而实验Ⅲ中KI的物质的量比实验Ⅱ多,且溶液透光率不再随时间改变后,实验Ⅲ的溶液透光率低于实验Ⅱ的溶液透光率,说明生成I2的量多于实验Ⅱ,可见实验Ⅱ中KI虽然过量,但仍有未反应的Fe3+,说明FeCl3溶液与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存在限度。15.(1)该反应放热,体系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 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下降,浓度影响大于温度影响,反应速率降低(2)0.05 0.6 mol·L-1 40 (3)bd (4)A解析 (2)0~10 min内I2减少0.50 mol,同时生成1.00 mol HI,则HI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1·min-1。由表知,碘单质为1.40 mol时处于平衡状态,则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I2减少0.60 mol,同时生成1.20 mol HI,该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时,HI的浓度为=0.60 mol·L-1,该反应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平衡时HI的体积分数即物质的量分数为×100%=40%。(3)气体质量、容器容积、气体密度均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即碘蒸气的浓度不变,符合化学平衡特征,b正确;消耗1 mol I2的同时生成2 mol HI,均指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由表可知,n(I2)∶n(H2)的值在反应过程中始终在变化,n(I2)∶n(H2)不变能说明已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4)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25 min再加入1 mol I2(g),则整个反应过程共投入3 mol I2、1 mol H2,由于该反应可逆,则实际消耗的氢气和碘均小于1 mol,则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含有的碘单质大于2 mol,A错误;再加入1 mol I2(g)后,反应物浓度增大,正反应速率会加快,B正确;I2(g)+H2(g)2HI(g)是放热反应,1 mol I2(g)和1 mol H2(g)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则3 mol I2(g)和1 mol H2(g)具有的总能量高于2 mol HI(g)所具有的总能量,C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作业17 阶段重点突破练(四).docx 第2章 阶段重点突破练(四).pptx